標籤:

龍虎山歷代天師縱橫捭闔

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從斬妖除邪魔,到伴君如伴虎,歷代天師縱橫捭闔,呼風喚雨,在龍虎山締造了一系列神秘的傳奇。一、教主張道陵(一)隱居山林拒做官 尋仙訪道創道教

第一代天師 張道陵「張道陵與部分西南夷首領既鬥爭又團結,通過與他們設壇盟誓,不僅改變了殺人祭祖的落後習俗,而且使夷民一躍成為道教的忠實信徒。」說起張天師,自然就得提到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他本名張陵,祖先也是一位大有來頭的名人——西漢開國大臣張良,張道陵是張良的第八代玄孫,祖籍是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出生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的吳地天目山。據說張道陵的降生就充滿了祥瑞之象。有一次,他母親夜晚夢見一位天人從北斗魁星中降落到地面,有一丈多高,穿著一件彩繡的絲綢衣服,將蘅薇香交給她。一覺醒來,她發現衣服和居室有一股異香,一個多月都不消散,隨即感有身孕。生下張道陵的那一天,有黃雲覆室,紫氣盈庭,屋中還有日月之光。所以,這一切都註定他有一個不平凡的一生。張道陵少年時入太學(當時的最高學府),7歲讀《道德經》,讀了10多遍就了悟它的內涵,還通天文、地理、五經、河圖、洛書,博學多聞。公元59年(東漢明帝永平二年),26歲的張道陵就被任命為江州(重慶)令,但是他素來喜歡黃老清凈養生之道,認為當官「無益於年命」,就辭官退隱到洛陽的北邙山修鍊了3年。雖然他想清凈,但是朝廷似乎不想讓他清凈,三番五次邀請他出山做官。比如說,公元80年(漢章帝建初五年),朝廷征47歲的他為「博士」(學官的名稱),他「稱疾不起」,也就是泡病號。要是知道他能活123歲,估計朝廷也不會輕易放過他了。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也就是9年後,皇帝雖然已經換了人,但照例又惦記著他,知道他有道,先是征他為「太傅」(位列三公的正一品大臣),後封為「冀縣侯」,先後下了三次詔書,可張道陵仍然「耍大牌」,堅決不服從組織安排。而他也因此為他的繼任天師們做了一個令後世皇帝頭疼的垂範——屢召不就,你下你的詔,我修我的道。也許是怕皇帝繼續騷擾,張道陵乾脆直接跑路走人,先是順著淮河跑到了河南的桐柏太平山。到第二年的公元90年(和帝永元二年),57歲的張道陵開始踏上了漫長的尋仙修道之路。他帶著弟子王長,從淮河進入鄱陽湖,然後溯流信江進入貴溪的雲錦山。在雲錦山,張道陵煉起了「九天神丹」,三年後「丹成龍虎現」,於是雲錦山也就改名為龍虎山。此時的張道陵已經年過60,但據說他吃了自己煉的丹之後返老還童,變成好像30歲的年輕人。他還廣傳弟子,以符水給當地人治病。後來,他北上河南嵩山,在嵩山的一間石室里得到了「三皇內文」、《皇帝九鼎丹書》、《太清丹經》等書。當然,張道陵周遊名山大川並非盲目的自助旅遊,而是尋仙訪道,調查民間信仰,收集天文、地理、圖書、讖緯之秘等資料,為日後的創教打基礎。到順帝年間,張道陵已年過90,在大多數人看來,他早就到了該寫回憶錄的年紀,但這時他卻做了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舉動——進入巴蜀,去開創他的道教王國。(二)巴蜀傳道納夷民 符籙消災顯神秘

九天玄女化邪除煞靈符張道陵為何選擇遠到巴蜀傳道?這無疑與他在重慶做過官有關係,所以他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是自己的老根據地,知道這裡的老百姓性格淳厚,容易被教化,並且名山也很多。在巴蜀傳道期間,部分西南夷流傳著殺人祭祖的傳統惡俗。為了使夷民「心修正道」,張道陵與部分西南夷首領既鬥爭又團結,通過與他們設壇盟誓,不僅改變了殺人祭祖的落後習俗,而且使眾多被貶稱為「鬼」的夷民,一躍成為道教的忠實信徒——種民。當「弟子戶至數萬」,張道陵又設立了二十四個教區,任命祭酒等道官來管理道民,形成了天師道早期教規和一套天神地祇體系。在鶴鳴山,張道陵還做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上玄元」。東漢末年的順帝年間(公元126-144年),當時的政治黑暗,瘟疫流行,張道陵創立了五斗米教,也就是後人所稱的道教,由其子孫世襲相傳,教民入道要交五斗米。這種宗教是以老子為道祖,道為最高信仰,符籙齋醮為手段,以追求長生不老和成仙為最高境界。事實上,張道陵也沒有讓崇拜他的老百姓失望。據說張道陵曾往陽山治妖,有毒龍在深水池中興風作浪,張天師書符一幅,投入水中,妖龍立即逃去。魏晉以後,符文曾被道教各派採用,使道教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符咒成為道士與鬼神交際溝通的媒介,是為人消災祛病的主要手段。而籙通常指記錄諸天官名號的法牒,牒中有相關的符圖咒語,是道士個人修身立業、升遷道職的證書,沒有為別人防病除疾的作用。從張道陵這一脈傳承下來的天師道,正是以符籙見長,故世稱符籙派。中國最早敘述神仙事迹的著作《列仙傳》里,還記載了張道陵與眾鬼交戰的詳細場面。說的是八部鬼帥帶領鬼眾,盤踞在西蜀青城山巔。張天師佩戴盟威秘籙,前往青城山戰鬼。八部鬼帥帶領千萬兵馬攻擊張天師,張天師以丹筆抵禦,鬼卒皆死,鬼王困卧,叩頭如搗蒜求天師饒命??最後,張天師成功降服眾多妖魔,救濟了蒼生。到公元156年(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張道陵已經活到了不可思議的123歲高齡。這年的九月九日,他感覺「功成道著」,是時候離開了,於是效仿帝王傳承的制度,將秘籙、斬邪二劍、玉冊、玉印傳授給長子張衡,並囑咐道:世世代代由一人繼承我的衣缽,非我家宗親子孫不傳。隨後,他與夫人雍氏一起登上雲台峰,「白日升化」了。二、第三代傳人張魯(一)亂世勢起建政權 政教合一收人心「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爐火純青,但這次他打錯了算盤,因為他的對手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修道多年的張魯自有逃出生天的『妙計』。」

第三代傳人 張魯張道陵羽化之後,長子張衡接替了他傳道的責任。也許是因為他父親威名太盛的緣故,這位張衡流傳到後世的記載倒不多,除了正常的傳道濟世之外,他也頗有乃父的風範——朝廷招納他做「黃門侍郎」(皇帝身邊下達詔令的大臣),他也推辭不就。張衡之後,繼承道統的是他的兒子張魯,而這位張魯,實實在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也得歸因於當時的亂世,給了張魯一展身手的機會。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鬧得如火如荼。當時的益州牧(四川成都的最高長官)劉焉非常崇拜天師道,在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時,他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一起,揮師北上,襲擊漢中太守蘇固。將蘇固擊殺後,張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一同並肩作戰的張修也殺了,將他的部眾收編下來,佔據了漢中,隨後建立了一個名垂青史的道教政權。張魯的老上級劉焉做夢都沒想到張魯如此生猛和不聽話,但事已至此,他也無法阻止張魯的雄心大略了。沒多久,窩著一肚子火的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要替父出一口惡氣,竟然將氣撒在張魯的親屬上,將張魯的母親和弟弟殺了。張魯知道與巴蜀的劉家結下了梁子,隨時會有被敵人攻擊的危險。於是他一方面鞏固邊防,趁勢消滅南部的豪強勢力,另一方面加緊對天師道內部組織的完善,並逐漸推行「政教合一」的地方管理架構。同時,還組織發動群眾,一邊種田,一邊練兵,兩不耽誤。此外,還大搞慈善事業,免費給路人施捨米和肉,但是規定「量腹取之,過取者有禍」。春夏季節,則禁止飲酒和宰殺牲畜。有後人評價,張魯的地方政權與後來的人民公社制度有幾分類似。(二)妙計避難留後人 重返祖山傳經籙

龍虎山「宛如仙境」在當時的亂世中,張魯治理下的漢中成了周圍民眾競相投奔的一方樂土,時間持續了30年之久,直到最後被曹操的大軍壓境打破了寧靜。試圖稱霸天下的曹操一直對張魯有所耳聞,知道這是一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公元215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曹操親率10萬大軍直奔漢中而來。在權衡局勢之後,張魯計劃向巴中退卻,手下的將領們都建議張魯「堅壁清野」,將所有物資、糧草、倉庫都燒毀,不留給曹操一粒糧食。這種想法在兩軍對壘時應該是極為明智的,但這時聰明一世的張魯卻犯起傻來,竟然說:「我本來就想歸附朝廷,但一直沒下定決心。這次我們退卻巴中,避開曹操的鋒芒,並非是出於惡意,物資糧草之類的,本就歸國家所有,就留給曹操享用吧。」估計當時他的部下聽了,非暈不可。要知道,把糧草物資留給曹操,就等於早點讓曹操追上自己然後把自己殺掉一樣。天下竟然有這樣的傻瓜嗎?其實隨後發生的事情證明張魯非但不傻,而且很有過人的智慧。當曹操收到張魯送的這份物資大禮時,做夢也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事,這使得他對張魯刮目相看了。這時候,其實仗已經沒必要打了,曹操趕緊派了使者前去慰問張魯,並且馬上封官拜爵,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同時封其五子皆為列侯。或許,就在此時,張魯其實已經安排了家族的後事——重返龍虎山,遠離曹操的控制。只不過,這一切準備都做得極為隱秘。而且他把這一切都只能寄托在他的兒子身上。原因就是當時張魯所處的位置是在曹操控制的範圍,而他日思夜想去的龍虎山屬於吳地。趕上張魯是曹操關注的大名人,想腳底板抹油開溜,應該比登天還難。曹操攻取漢中之後,對天師道首領採取了恩威並重的兩手政策:一方面對張魯及兒子拜將封侯,另一方面卻想方設法削弱天師道的勢力,將張魯等天師道骨幹北遷至鄴城,以便更好控制。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爐火純青了,但是這次他打錯了算盤,因為他的對手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而修道多年的張魯自有他逃出生天的「妙計」。首先,張魯在申報「戶口」上就偷偷做了手腳,並沒有將他的兩個兒子列在「戶口本」上。所以,外界知道他只有5個兒子,連曹操也被順利矇騙,只封了張魯的5個兒子為列侯。而被隱瞞的兩個兒子中,很可能就有張盛。這樣,張盛才有可能逃脫曹操的控制而返回龍虎山。否則的話,中國道教的歷史就要重新改寫了。接下來,就要周密地計劃返回的路線圖了。如果直接走水路沿長江而下到龍虎山,自然省時省力,但是這個方案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隱秘。雖然張盛的身份還不為外人所知,但是保不齊有人告個密啥的,那就前功盡棄了。因此,選擇一條迂迴而隱蔽的崎嶇之路,避開沿途兵丁,就成了上上策。一切準備妥當後,張盛從漢中秘密入川,然後輾轉於貴州、廣西、湖南一帶山區,被迫當了一名出色的山區「游擊隊員」。更令人驚異的是,張盛還有超強的忍耐力,並不急於趕路,馬上回龍虎山,而是耐心地等到三國歸晉時,到西晉永嘉年間,才踏踏實實地回到祖爺爺的煉丹之地龍虎山。自從張盛回歸龍虎山,創建壇宇,招徒傳教以後,其子孫世襲效法,修道傳經授籙,不過數代天師仍然秉承隱居苦修的修道方式,行為處事非常低調。但是江南各地卻掀起了信奉天師道的熱潮,而且這股熱潮延續千年,至今仍方興未艾。三、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一)符水作法降瘟疫 斬妖除魔顯神通

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張天師手握寶劍施法,關羽馬上應召而來,這下把「葉公好龍」的宋徽宗嚇得夠嗆,驚慌中竟然不忘討好關羽,撒了一把崇寧錢給關羽。」說起道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身穿八卦衣,手持桃木劍,腰懸寶鏡,畫符念咒的張天師。而我知道張天師,就是從小說《水滸傳》里開始的。那是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城汴梁瘟疫肆虐,老百姓傷亡慘重,仁宗為此減免稅賦,大赦天下,以抗衡瘟疫,不料瘟疫反而越來越盛行。正當仁宗無計可施時,下面的大臣、參知政事范仲淹出主意,請出法力無邊的張天師來開壇做法,以降瘟疫。仁宗大喜,遂命太尉洪信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張天師來朝禳疫。洪太尉領旨來到龍虎山上清宮求見天師。上清宮是歷代天師舉行重大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源於道教祖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時居住的「天師草堂」。洪太尉沒想到,主持真人告知天師不在宮中,而是在龍虎山頂或雲遊四海,行蹤飄忽。洪太尉正愁如何得見時,主持真人說,太尉「志不誠」故不得見,洪太尉只好硬著頭皮,獨自上山求見天師以顯心誠。一路上,洪太尉經歷老虎和蟒蛇的驚嚇後,只碰見一位騎牛吹笛的道童,仍不得見天師,只得怏怏下山。下山後才被告知,原來那位道童就是天師。洪太尉不但不信,反而認為是道士們戲耍他,因此極為鬱悶。次日,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太尉游山時,行至「伏魔之殿」,竟不顧眾道士的勸阻,打開「伏魔之殿」大門,從鎮妖井裡放出妖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遂闖下大禍。這些被張天師鎮壓又被洪太尉放出來的妖魔,正是《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將。還是洪太尉腦子轉得快,他吩咐從人,隱瞞走妖魔一節,假報天師除盡瘟疫,得到仁宗賞賜。這就是《水滸傳》第一回講的故事《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事實上,小說《水滸傳》里能降妖除魔的張天師,他的歷史原型就是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的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而且,正如小說所寫,宋徽宗年間,天下瘟疫橫行,張繼先「書符投大瓮貯水,以飲疫者,皆愈」。也就是說,他以符水降服了瘟疫。後來天大旱,皇帝又命他求雨,張天師聽命做法,結果大雨接連下了三天。後來,山西解州的鹽池發生水患,宋徽宗再次要張繼先做法驅邪。這次張天師同樣出手不凡,「書鐵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鹽課復常」,用鐵符投入水中,一時雷電交加,降服了水中的蛟龍,治理了水患。後來宋徽宗好奇地問他用什麼方法將蛟龍制服了,張天師說:「我派遣的是關羽,您想看的話我可以召他過來。」說完,張天師手握寶劍施法,關羽馬上應召而來,這下把「葉公好龍」的宋徽宗嚇得夠嗆,驚慌中竟然不忘討好關羽,撒了一把崇寧錢(崇寧是宋徽宗的年號)給關羽,說就以這個封賜您吧。於是,後來世人也將關羽奉為「崇寧真君」。(二)妙答徽宗悅龍顏 封功受賞提地位

宋徽宗 趙佶小時候的張繼先完全沒看出什麼天師的風範,直到5歲時竟然還不會說話。但是,有一天他聽見公雞打鳴,突然開了口,而且一鳴驚人,因為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做了一首詩:「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到9歲時,張繼先就繼承了祖天師張道陵創辦的道教——後來被稱為正一派天師道,與金元時期北方興起的全真道一起,構成了道教的兩大派別。他降妖畫的符,是一種似畫非字的奇特符號,書寫在紙、絹、木、石上,是天神的旨令,道士通過它來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治病求福。道教自創建以來,就以符籙齋醮為主要活動方式,正一派天師道更是以此見長,又被後人稱為符籙派。而歷史上,關於歷代天師做法來治理水患疫病、求雨抗旱等的記載,舉不勝舉。法力無邊的張繼先與宋徽宗見過幾次面,而且兩人之間還有過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那是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寧三年),張繼先只有13歲。一見面,宋徽宗就問:「你在龍虎山,見過龍虎嗎?」其實這句話問得很有玄機,看出宋徽宗的「狡猾」:要說沒見過,說明你這位天師也太稀鬆平常了,連龍虎都見不到;要說見過,龍虎山裡老有龍出沒,說明有帝王之氣,那皇帝對你能放心嗎?所以說,這個問題是宋徽宗給張繼先埋了一顆「雷」。但是天師就是天師,張繼先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絕:「我在山裡,老虎倒是經常見,只是今天才得以一睹龍顏。」其實張繼先只是說了句實話,龍虎山確實有華南虎,新中國成立後還有老虎出沒,只不過後來被人消滅了。而龍本就是傳說中的動物,有誰敢說自己見過呢?天師的話還巧妙地恭維了皇帝,自然令龍顏大悅。心情大好的宋徽宗趁機又問起了自己最關心的長生不老的話題,想讓天師教教自己成仙的法術。這時張繼先的回答又讓人稱奇了:「長生不老都是那些鄉野村夫吃飽了沒事幹去鼓搗的,並不適合像您這樣九五之尊的人去追求。清靜無為,同堯舜帝媲美,才是您追求的目標。」這次見面一定讓宋徽宗刻骨銘心,也讓他見識到道教正一派張天師的過人之處。從此,他對道教推崇備至,並將道士的地位提高到與縣官同級的待遇。第二年,即公元1105年(崇寧四年),宋徽宗賜建給張繼先一座府第,就是現在龍虎山上清古鎮的天師府,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天師府也成了歷代張天師起居和祀神之所,又是歷代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辦公衙門。自宋以來,歷代王朝的帝王對天師及天師府都有封賜,直至清朝、民國,這裡的榮耀與顯赫延續了近千年,其間從未中斷。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春到龍虎山,山花爛漫等你來……
齋醮科儀之拜斗發源地——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江西龍虎山張天師一脈後世如何?
龍虎山天師道史略講(四)
旅遊攝影:冬遊江西龍虎山

TAG:龍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