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正確認識新中國的歷史?
我們的人民共和國已經走過了65年的光輝歷程。
在國內外意識形態鬥爭中,歷史,特別是新中國的歷史,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正確認識新中國的歷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本文從觀察新中國歷史所應有的幾個視角入手做一些討論。
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背景下看新中國的歷史
把一個事物放到它所屬的大系統中做宏觀的歷史的考察和比較,才能清晰地認識它的地位、性質和特點。認識新中國的歷史,從縱向說,要把它放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去理解它;從橫向說,要把它放到世界歷史和當代世界中去考察它。
65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完全不同於此前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政權更迭,同推翻清王朝後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也有根本性質的不同。它標誌著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國體的誕生,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划出了一個新的時代。
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誌。最早的奴隸制的國家是由於社會分裂為互相對立的階級,從階級的衝突和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這種階級分裂後來繼續存在於從封建社會到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階級社會的國家之中。如恩格斯所說:「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並且在一切場合在本質上都是鎮壓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機器。」①階級社會中文明進步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馬克思總結出一條規律:「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②「直到今天」,就是直到當時為止的資產階級社會。馬克思確認,文明社會是進步著的社會;同時又確認,階級社會的文明是在對抗中進步的。
馬克思主義揭示的國家的本質和文明在對抗中進步的規律完全適合新中國誕生之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國的文明史已經有5000多年,其間經歷了奴隸制時代、封建制時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創造了讓我們引以自豪的燦爛的古代文明,但這些成就是在對抗中取得的。歷代國家政權在執行社會管理執能中(例如在興辦水利工程中)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它們都具有階級統治的職能,本質上是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以往一切國家的本質區別在於,它不再是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而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自己的政權。它也有專政的職能,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但這是對絕大多數人實行民主、對極少數人實行專政的新型民主的和新型專政的國家,因而是「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形式」,「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③對於這一全新的國體,1949年通過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通過的我國第一部憲法都作出了明確規定。人民掌握了國家政權,就運用它對社會進行變革,創造新的社會、新的生活。到1956年,黨的八大宣布:「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④這一變革由國家根本大法予以確認,1982年頒布的我國現行憲法在第一條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因此,以65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誌,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時代,二者在國家性質、社會性質以及文明發展的規律上都發生了質的飛躍。就兩個不同時代的本質規定而言,剝削階級統治的國家變成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階級對立的社會變成了消滅剝削階級、向著消滅階級方向前進的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從對抗性的變成非對抗性的,文明在對抗中進步的規律讓位給社會主義文明發展的規律。同幾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新中國仍然處於告別舊時代、開闢新時代的開端。對於65年的歷史,不論是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問題,或經歷的曲折,都只有聯繫新中國在文明史中的這一歷史方位才能獲得正確的、深刻的理解。因為是在開端,所以它的經濟文化還不發達,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因為處在開端,所以我們沒有歷史經驗,不能不在探索中走著曲折的路程。也因為是處在新時期的開端,所以新的國家、新的社會制度已經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曾經預言,在新的歷史時期,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動的一切方面都將突飛猛進,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毛澤東在1949年也豪邁地預言,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在幾千年文明史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誕生65年後的新中國,儘管還有許多缺陷,但它確實已經是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
二、在世界歷史的背景下看新中國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把新中國的歷史放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放在世界歷史和當代世界的背景下去考察,是我們應有的又一個視角。
中華文明是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在工業革命發生前的幾千年時間裡,中國經濟、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陣之中。2100多年前,中國人開闢的絲綢之路就推動了中國同各國平等互利的文明交流。但是,中國在近代落伍了。
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之間交往的擴大,使生產擺脫了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發生聯繫,歷史也就從民族的地域性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它使未開化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⑤就是在這一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從那時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和爭取人民解放一起,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的主題。一部中國近代史,成了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悲慘屈辱史和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實現民族獨立的鬥爭史。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在1922年7月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宣言中,痛陳80年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宰割中國的歷史,把「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確立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喊出了「打倒國際帝國主義!」「為獨立而戰!」的口號。⑥黨經過長期探索,認清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中國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的革命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確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領導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
65年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以後,中華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⑦毛澤東還指出:「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⑧新中國建立以來,中華民族以獨立的姿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鄧小平多次重申毛澤東關於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論斷,以此來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他強調指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使我們這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⑨鄧小平還在多種場合講述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歷史,指出,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在世界上一直處於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國人,而從1949年起,「中國取得了一個資格:人們不敢輕視我們。」⑩有的大國干涉我們的內政,由於「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這些干涉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提出抗議。」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我們認識和評價65年的歷史時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包括中國與世界社會主義的關係。如果說社會主義救了中國,那麼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也對世界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繼十月革命之後進一步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社會主義還能不能存在下去,歷史是否會終結於資本主義,一時似乎成了問題。面對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鄧小平指出:「中國只要這樣搞下去,旗幟不倒,就會有很大影響。」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從那時以來,歷史又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明。社會主義是在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地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對世界社會主義和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三、在兩個歷史時期的統一中看新中國的歷史
2013年1月6日,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這裡提出了一條認識新中國歷史的重要原則: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統一。
一般地說,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不同階段,其本質和規律必須從不同階段的統一中去認識,這是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原則。特殊地說,把握新中國65年歷史中不同階段的統一,最重要的是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的關係。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建國後32年的歷史分為四個階段做了深入分析,基於這樣的分析做出了「建國三十二年歷史的基本估計」,指出,忽視錯誤、掩蓋錯誤是不允許的,但是,「三十二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還是主要的,忽視或否認我們的成就,忽視或否認取得這些成就的成功經驗,同樣是嚴重的錯誤。」《決議》之後33年的實踐檢驗了《決議》的結論和得出結論的方法,證明了其科學真理性和價值。65年的歷史,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明顯地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習近平同志指出,這是兩個相互關聯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我們認識這兩個時期的關係,應該堅持《決議》的精神和方法。
之所以不能用其中一個時期去否定另一個時期,是因為這兩個時期雖然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和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這是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不同階段之間的差別,二者具有共同的本質。人的認識運動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複中發展的過程,這使歷史的進程顯現出階段性來。用一個時期否定另一個時期,是誇大了二者的差別而抹殺了其共同本質,將它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了。
之所以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改革開放之前的20多年中,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雖然在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如果沒有這一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成果和巨大成就所提供的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就不可能在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有些論者一講起新時期的成就,就以一種「憶苦思甜」的思維方式把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描寫成一團漆黑,似乎只是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沒有前進和發展,似乎只有在他們人為地抹黑了的背景下才能顯示出新時期的成就和光輝。他們忘記了這個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一個時期,忘記了它同舊中國的區別,忘記了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根本性的歷史變革。這樣不僅抹殺了新時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也否定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模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這一根本性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片面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之所以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長時間的錯誤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受到嚴重挫折。中國面臨著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確立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現代化的正確道路兩個重大歷史性課題。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全面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從此,黨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成功開創並不斷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使中華民族大踏步地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就否定了黨和人民歷盡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社會制度。
四、在主流和支流的對立統一中看新中國的歷史
用一個歷史時期否定另一個歷史時期的錯誤之所以發生,一個重要原因是觀察歷史時不能分清主流和支流。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歷史前進的道路從來就不是平坦的,而是蜿蜒曲折、起伏不平的,總是交織著主流與支流。毛澤東指出,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後,理論的東西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這個問題「是沒有完全解決的,也不能完全解決的」。只有讓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經過多次反覆,才能完成對某一發展階段內某一客觀過程的認識。認識不能一次完成決定了錯誤難免是人的認識發展的規律,因而有主流也有支流是歷史運動的規律。實事求是地認識黨和人民的歷史,必須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確看待成績和錯誤。這是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原則。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在革命的隊伍中,要劃清正確和錯誤、成績和缺點的界限,還要弄清它們中間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他說,究竟是三分成績七分錯誤,還是七分成績三分錯誤,必須有個根本的估計。如果把成績為主說成錯誤為主,那就完全錯了。
鄧小平主持起草1981年關於歷史問題的決議時,就堅持了這一科學方法。鄧小平指出,做歷史問題決議,「中心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是第一位,還是錯誤是第一位?第二,我們三十二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績是主要的,還是錯誤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團,還是光明是主要的?」對這兩個問題,鄧小平都做出了明確回答。他在具體分析各個階段的成績和錯誤後得出一個總的結論:「總的來說,我們黨的歷史還是光輝的歷史。」他在回答義大利記者法拉奇的提問時說:「我們將肯定毛主席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決議》關於「三十二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還是主要的」這一結論包括了對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的基本估計。對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我們在正視存在著的各種問題的同時,同樣不能誇大支流、否定主流,以至於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能不能分清主流和支流,關鍵在於能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錯誤,弄清錯誤與成績相比處於什麼地位,分析錯誤發生的原因,弄清錯誤的性質。
針對有些人把許多問題歸結到毛澤東的個人品質上,鄧小平指出:「毛澤東同志的錯誤,決不能歸結為個人品質問題。」「毛澤東同志犯了錯誤,這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犯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犯錯誤。」《決議》對錯誤發生的原因,包括歷史的、現實的和認識方面的原因,毛澤東個人的和社會的原因,做了全面地、深刻地分析。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7日)只有作這樣的科學分析,才能認清錯誤的性質,避免誇大錯誤而否定黨和人民的歷史,才能找出發生錯誤的原因,糾正錯誤,避免重犯。
對於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存在的問題,同樣應該作歷史的分析。當前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社會分配不公、兩極分化,腐敗現象蔓延,黨員幹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重存在,少數領導幹部喪失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信念等問題,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憂慮。否認或忽視問題的存在是錯誤的。但是應該看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並且正在領導人民探索解決這些問題。中國走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前列,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我們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世界社會主義在前進過程中必然遇到而尚未解決的歷史性課題。我們必須正視問題,修正錯誤,吸取教訓,但是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發生而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只有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五、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才能正確認識人民共和國的歷史
從多個不同角度去觀察新中國的歷史,體現著認識歷史所應有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認識事物的方法是同立場不可分的。新中國的歷史是由站立起來、當家做主的億萬中國人民自己創造的。正確認識新中國的歷史,不僅要有正確的方法,而且必須站在人民的立場。
社會,就是人們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結成的社會關係。社會的歷史,是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變化的歷史。人們在社會生產中處於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利益,就會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去認識歷史,形成對同一歷史過程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歷史觀。人們在社會中追求自己自覺意識到的目的,無數相互作用的力量構成的合力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構成了社會的歷史。正確地認識歷史,就是要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去反映它,並評價其是非得失。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並將這二者統一起來,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歷史評價的尺度,應該是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統一。工人階級在社會生產體系中的地位決定了它的根本利益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相一致,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因此,只有站在工人階級和人民的立場,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離開了人民的立場,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歪曲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社會階級關係天翻地覆的大變革,也是壓迫中華民族的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失敗。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前夕說:「被推翻,例如眼前國民黨反動派被我們所推翻,過去日本帝國主義被我們和各國人民所推翻,對於被推翻者來說,這是痛苦的,不堪設想的。」我們當然不可能指望那些被推翻的國內外力量不反對新中國,不否定新中國所走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而這正是針對著新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最深刻的根源。人民在前進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錯誤和挫折,又會給一些人以否定新中國歷史的機會和口實。當代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鬥爭深刻、複雜,西方國家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這種意識形態領域裡的鬥爭不能不反映到我們國內來,反映到對新中國歷史的認識和評價中來。曾經長期統治了社會歷史理論領域的唯心史觀以及資產階級、封建階級的社會政治思想,也會影響人們對新中國歷史的看法。
由於認識主體方面的上述種種原因,加上作為認識對象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本身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對於新中國的歷史,無論就其整體或就其一定階段、一定部分而言,都產生了各種不同的乃至根本對立的觀點。過去是如此,將來也會如此。在互相對立的觀點中,真理只有一個,這是需要由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來檢驗、由人民來評判的。歸根到底,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科學的方法,才能正確認識新中國的歷史。
【作者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頁。
③《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237—238頁。
④《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
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134頁。
⑦《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725頁。
⑧《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65頁。
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頁。
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頁。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頁。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321頁。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2頁。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4、798頁。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92頁。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44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299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6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7頁。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頁。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69頁。
推薦閱讀:
※紐西蘭含病菌乳品涉及中國 可瑞康牌確認存問題
※關於馬落空亡的正確認識
※正確認識老紅木(大紅酸枝-交趾黃檀)
※《論語》失傳1800年終被確認,歷史或將顛覆
※運動瘦身.優質生活.壺鈴解析.正確認識壺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