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足為啥不行?

世界盃又來了。

今晚11點,在莫斯科,俄羅斯世界盃的第一場比賽,將在東道主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進行。四年一度的世界頂級足球賽事,戰火重燃。

當然咯,這一次仍然沒有中國男足。

20年一輪迴。自1998年法國世界盃到2018俄羅斯世界盃,我們的男足寶寶們只給了大伙兒一次驚喜,雖然這次驚喜最終也以九個蛋的慘痛失敗告終。

20年間,中國男足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奮鬥,但努力奮鬥的結果,卻是一蟹不如一蟹。明天,也就是6月15日,是6·15合肥慘案5周年祭。

5年前在合肥發生了什麼,怕影響大家看球的心情。最愛君就不提了。

▲ 還是提一下吧~

有人說,中國球迷是世界上最棒的球迷。對自己的球隊,他們就像對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就算這次期末兒子考掛了,當爹的罵完還是要給他準備下一年的書包鉛筆盒,繼續滿懷期待地送他去上學——哪怕下一次兒子還是掛。

看著兒子年年慘淡的成績單,有的爹不止一次痛心地問:

為啥我這兒子老不行?

作為一個搞歷史的偽球迷,這話在最愛君看來有點不嚴謹:

中國男足其實行過。

在大概一百年以前,那會兒的中國男足是非常「行」的。雖說與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但卻是當之無愧的亞洲霸主。

翻翻這段歷史,說不定能給各位爹們的疑問找到答案。

1

說起「足球」這項運動,中國人理應是非常擅長的。因為早在遙遠的戰國時期,我們的老祖宗們就開始「踢球」了。

在當時,踢球叫做「蹋鞠」,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蹴鞠」。

據載,戰國時期的齊都臨淄,有民七萬戶,家家「甚富而實」。人有錢了,閑的沒事幹,就琢磨怎麼玩好玩,以便消磨時光。有人突發奇想搞了個球來踢,大家跟著一起踢來踢去發現很好玩,於是這項運動就傳開了。

▲ 蹴鞠

唐宋時期,蹴鞠迎來了巔峰,各種花式踢法層出不窮。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草民,都喜歡這項運動,有的人甚至因為踢球踢得好,飛黃騰達。

假如這種踢球的傳統能夠流傳到現代,再加上中國人獨有的所謂的「功夫底子」,稱霸世界足壇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 少林足球了解下?

然而,明朝之後,蹴鞠這項運動竟然漸漸沉寂了。大家都快忘了還有這麼一項刺激、好玩又好看的運動。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叩開了老大中華帝國的大門,蹴鞠的胞弟「現代足球」,才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重新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

沉睡在中國人血脈里的足球基因被喚醒了。

最先接觸現代足球的,是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之後是各個通商口岸的租界區,以及西方傳教者設立的教會學校。中國的洋務學堂如天津水師學堂、吳淞船政學堂等則緊隨其後。

▲ 香港皇仁書院,出巨星的地方

到了20世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政局的改變,現代足球漸漸由沿海傳入內陸,中國本土的足球運動迅速發展起來,連當時身在蘇區的毛委員也說:

「踢足球這個運動很好,一面鍛煉身體,一面訓練快……」

到1933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時候,參加足球比賽的球隊已有18支,分別代表福建、四川、安徽、北京、湖北、山西、河北、河南、遼寧、江西、南京、香港、廣東、湖南、江蘇、山東、綏遠,以及上海。同年,在江西革命根據地舉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運動會」上,竟也設置了足球比賽。

▲ 香港足球牛不牛?老鐵可知五·一九

由於較早接觸現代足球運動,來自香港、上海的足球隊有著其他球隊難以比擬的先天優勢,常常能以很誇張的比分取勝,比如香港對安徽就曾打了個19 : 0。

作為中國現代足球始祖,香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代表中國足球的最高水平。當時的「國腳」,大多都是香港球員。比如在1934年的中國男足國家隊21人名單里,香港球員佔了17個。

而提起香港球員,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的名字:

李惠堂。

2

1905年,李惠堂出生於香港。此人生下來似乎就與球有緣,據李惠堂自己說:

「余呱呱墮地後,即有嗜球癖,幾有一刻不能離球之怪脾氣,即飲食上課,亦必無球不樂。」

幹什麼事都要抱個球?沒球就不開心?這畫面也是很美的。

五歲時,李惠堂隨母返回家鄉——廣東梅州五華縣。沒球踢的時候,李惠堂就以布團、柚子為球,以狗洞為門練球。

▲ 知道「鐵腿」是怎麼煉出來的嗎?

十歲時,李惠堂返港。1921年,他考入著名的香港男校皇仁書院。該校早在1900年以後就成立了足球隊。在皇仁書院,酷愛足球的李惠堂如魚得水。

李惠堂的父母不許他練球,因為看球和賽球而受到其父鞭撻,「實不可以數計」。但李惠堂沒有屈從,還是堅持自己的愛好。

在考入皇仁一年後,李惠堂就因為出類拔萃的球技被選入當時赫赫有名的「南華足球隊」,擔任主力前鋒。在當年香港的聯賽中嶄露頭角。

▲ 李惠堂(1905-1979)

1923年,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大阪舉行,李惠堂成為「國腳」,隨中國男足出戰。

此次比賽,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不改往日王者風範,接連以3 : 0、5 : 1的比分橫掃菲律賓和東道主日本,蟬聯東亞運動會足球冠軍。

對此,當時的日本媒體驚呼,稱中國男足為「中國足球鐵軍」,甚至感嘆:

「既生瑜,何生亮?」

啥?這不是今天日本人形容我們乒乓球用的字眼嗎?

▲ 我就笑笑,我不說話

你沒看錯,當年的中國足球在亞洲就是這麼牛。

自1913年到1934年,遠東運動會開了十屆,除了第一屆沒拿冠軍之外,後面九屆中國男足九連冠。像日本這樣的球隊,在中國男足面前只有被碾壓的份。

作為中國男足的主力前鋒,當年的李惠堂是新秀,也是頂樑柱。

1923年8月,應澳大利亞足球界的邀請,李惠堂隨隊出訪澳洲。當地有媒體故意黑中國男足。在他們的畫筆下,中國男足隊員穿著長衫、腦後托著辮子,彎腰駝背、面黃肌瘦,手裡甚至還舉著一面旗子上面寫著「東亞病夫」。

▲ 歷史上,中國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靠的是足球不是功夫

然而首戰澳洲南修威省聯隊,憋了一股氣的中國男足就打出風格,打出氣勢,李惠堂更是獨中三元,最後與強敵踢成3 : 3。

此戰使中國男足第一次在亞洲之外聲名大噪,更將「東亞病夫」的帽子扔進太平洋。

當時的中國國弱民貧,近百年來受盡了列強的壓迫和欺侮,但這一次,足球真真給國家掙了光。

而憑藉著出色的發揮,李惠堂也第一次被當地媒體稱為「球王」。

3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在民國時期,這句順口溜家喻戶曉。李惠堂的名氣如日中天,由他領銜的中國男足,也成為亞洲霸主。

1936年柏林奧運會,作為亞洲第一的中國男足,毫無懸念地獲得了參賽資格。

然而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有限,這支亞洲第一的足球隊,前往歐洲參加世界級的賽事,居然要經費自籌!

▲ 1936年,參加柏林奧運會的中國足球隊員合影

不得已,中國男足選擇下南洋,通過比賽籌款。

因為沒錢,在途中,隊員們只能自己買菜,自己下廚;住宿選最便宜的旅館大通鋪,遇到床位不夠還要打地鋪;坐船也是選最差的艙位。

雖然排場不夠,氣場寒酸,但畢竟是亞洲第一,東南亞又是華僑聚居地,以致中國男足每到一處,都是掌聲雷動、笑臉相迎。在緬甸,許多華僑還去寺廟裡祈禱,願中國男足「每戰必勝」。

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中國男足途徑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和印度等地,共比賽27 場,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場比賽。在這樣緊密的賽程中,中國男足勝23 場,平4 場,一場不敗。其中,李惠堂獨進28 球,平均一場一個球。

去柏林的錢總算湊夠了,但隊員們的體能卻也消耗殆盡。

在這次奧運會的足球比賽中,參賽各隊通過抽籤決定對手,一場定勝負,勝者晉級,敗者淘汰。中國男足手氣不佳,抽到了的對手是英國……

對這場比賽,作為現代足球發祥地的英國相當重視,英國隊員聲稱要「維護國家榮譽」。而對首次站上奧運賽場的中國男足而言,歷經兩個月的艱辛跋涉,自然也沒有束手投降的道理。當時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也親自帶領五六百人的拉拉隊到場助威。

▲ 參賽的中國隊

一開場,作為中國男足的靈魂人物,李惠堂就被英國隊兩名隊員死死盯住,得不到發揮機會。而英國則憑藉強大的整體實力頻頻向中國隊發起進攻。

然而先拔頭籌的卻是中國隊:號稱「鐵腿郎」的中國球員孫錦順抓住機會,在英國對門前凌空抽射打進一球。

可惜進球被裁判以越位為由吹沒了。

賽後據孫錦順說,那球根本不越位,是球打在英國球員身上後,他迅速插上得球破門的。

最終,由於實力差距,加上之前體能損耗過大,中國隊0 : 2不敵英國隊,結束了首次奧運足球征程。

4

雖然敗了,但在與英國的比賽中,中國男足所發揮出的競技水平卻讓歐洲各大「足球列強」刮目相看。在結束奧運會比賽後,中國隊應邀到奧地利、瑞士、法國、荷蘭和英國等國進行訪問比賽。

作為中國隊的絕對核心,李惠堂再一次成為焦點。

與巴黎紅星俱樂部比賽結束後,俱樂部的負責人找到李惠堂,給出高薪,希望李惠堂簽約巴黎紅星。

在英國訪問比賽結束後的招待宴會上,英國阿森納隊主教練也對李惠堂表示出興趣。他問李惠堂多大,時年32歲的李惠堂如實相告。

兵工廠主教練聽聞連連嘆息,說如果你年輕10歲,阿森納一定會有你的位置……

▲ 阿森納粉請舉起手來~

1947年,43歲的李惠堂掛靴退役,在職業生涯中,李惠堂共打入1860個進球。後來,李惠堂被外媒譽為「亞洲球王」,被外媒評為「世界五大球王」。

隨著李惠堂的退役,中國足球的一個風光時代,就此畫上了句號。他退役的那一年,中國戰火滔天……

回看這相差百年的兩支中國男足,我們不禁要問,在國家內憂外患,沒有充足的資金、技術、人才來支持足球運動的發展的情況下,百年前的他們,為什麼能戰勝當時國力遠超自己的日本,稱霸亞洲,在世界足壇獲得一席之地?百年前的他們,為什麼會出李惠堂這種足球巨星?

而百年後的我們,啊,還是不說了……

5

答案就在李惠堂身上。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足球運動員,天賦、勤奮、榮譽感,甚至民族情結都是必備的。這些,李惠堂身上都有,而當今的中國男足球員,其實也有。

與李惠堂相比,他們不僅有天賦,而且還有百年之前無法比擬的訓練方法、訓練條件;他們不用為國字型大小球隊的經費操心,更加不用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擔心。

他們當然也有榮譽感,知道踢輸了會被罵,知道輸離譜了會被劈頭蓋臉地罵;他們當然也有民族情結:「恐韓」三十年,他們肯定也不爽,世界盃出線,也必然是他們的夢想。

但有一樣東西,「初心」,李惠堂有,當今的中國男足球員卻不見得有。

▲ 中國足球是有過巨星的!

「初心」是啥?

很多人喜歡把「初心」和「目標」劃等號,比如中國男足的「初心」自然是「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咯。

但這卻不是李惠堂的「初心」。

為什麼要踢球?李惠堂在他的著作《(足球)啟蒙課本》里,是這樣說的:

「凡學足球,首先要明了足球的利弊,要認真透徹從習足球的主旨。簡單說有三個大目標:

第一是求人格的培養;第二是求高尚的娛樂;第三是求身心的鍛煉。

從合理的足球訓練和比賽當中,可以養成忠勇、仁俠、機智、廉讓、知恥、明禮、有恆、互助、公正、服從、團結、真誠、涵養、守時、信義種種美德,和臨難不苟、見義勇為、百折不撓,種種的本領……」

同樣是踢球,一個為了出名為了錢,一個則是為了修養人格、娛樂精神、強健體魄。本心不同,初衷不同,結果自然也大不相同。

▲ 梅州五華,李惠堂雕像

李惠堂其人,所做即如其所言。

他出身在富商之家,自幼家教甚嚴,受過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進入皇仁學院後,雖然醉心踢球,卻也未曾荒廢學業,畢業時精通英語,能寫會譯;英語口語流利,中文能閱四書五經,是妥妥的文武全才,中西全才。完全不像當今某些男足球員,踢球是唯一的「一技之長」,退役等於失業。

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做事、踢球自然不一般。當時的評球的人評價李惠堂的球技,說他在球場上擅長以柔克剛,從不正面與對手衝撞,「寧讓人以先,而避無謂之犧牲」,但該贏的贏,該輸的還是贏。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踢球用腦子。

所以同樣是「球王」,今天的「球王」和百年前的「球王」,差得何止一百個「球王」。沒開踢,境界上就已經輸了。

6

20年來,中國男足到今天,國腳換了一茬又一茬,教練換了一個又一個,然而彎路走了不少,機會失去很多。

好在沒了2018,我們還有2022,我們還有未來。

但願中國男足能早日復甦,重拾百年前的精氣神。借用一位學者的話:

「追夢的路不怕長,就怕迷失,願清醒後的中國足球早日圓夢。」

推薦閱讀:

最新中國十大名茶排行榜,你愛喝哪種茶?
可憐的中國人
??中國五千年文明沉澱出的十大智慧!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13)近代繪畫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76)

TAG:中國 | 中國男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