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幫孩子建立信心 有自信的孩子,比較不會挑釁

「二十年的教職生涯後,我觀察到,那些有自信、有自尊心的孩子,特別能運用想像力實現內心的渴望!他們會編故事、扮演英雄,創造自己的宇宙。大人只要從旁支持,孩子自己會排除困難!」

——一位少年常春藤微信群的老師

當我們談到權威與紀律時,通常不會注意「建立自信」的問題,但是自尊心與自信心在教養上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當孩子向父母挑釁時,通常是想被注意。想被注意,是因為覺得不夠。當他乖巧聽話,行為符合父母要求時,就想得到「情感的象徽」,即注意力。孩子因此開始主動要求父母注意,開始什麼都要透過討論來獲得。家長於是生氣、批評或處罰孩子,造成孩子的自尊心下降。得到注意,是一種「焦慮、煩躁與不安全感的情感出口」。

有自信的孩子,比較不會挑釁

通常父母在發現「自己老是在生孩子的氣!」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批評,讓孩子以為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重視孩子的本質,並成為孩子行為的「引導者」而非「批判者」很重要!

為什麼?

父母若是讓孩子感受到他是爸媽的寶貝,就會朝向「改善孩子的自我形象」邁進一大步。但是父母也可能因為批評子女的錯誤、嘲笑他、拒絕讓他承擔責任,而破壞了他的自我形象。有時候在盛怒下,只要一句不當的話,就足以摧毀孩子的信心。然而,重建自信,卻需要無以計數的關注。

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

●對待孩子,如同他是個有趣、有價值、值得關注與尊重的人。他會內化此種對待,也會認為自己具備以上優點。

●展現熱情,也鼓勵孩子有熱情。熱情是煩惱與氣餒的解藥。它可以幫助孩子完成目標。

●讓他嘗試。孩子越能在不同環境,經歷不同事物,接觸不同的人,他越能發展才能與自信。當然,他會犯錯。你正可趁機從旁開導,他會重新爬起來,從錯誤中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你重視孩子朝目標努力的過程多於結果,他會更信任你。

●鼓勵獨立行為。孩子不論在行為、習慣,以及面對家長時,若能展現獨立特質,他就會建立自尊心。

區分「想要」和「需要」的不同

上初中擁有一雙球鞋,這是需要。若要求特定品牌,則是想要。吃青菜,是需要,只吃「聖女番茄」,是想要!區分需要和想要,很重要!孩子表達出來的慾望十分強烈,有時會讓父母搞不清楚哪個是需要,哪個是想要。

注意別混淆!

孩子有許多合理需求是父母所知道的。首先是絕對必須被滿足的「基本需求」:如吃飯、喝水、保暖,被照顧。社交需求:被接受、被關心、被疼愛。安全的需求:不擔心被拋棄或排斥。智能需求:玩、學習、探索。以及,生活在一個讓他有所發展與激發潛能的環境。以上需要,父母都必須給予保障。

但是,擁有二十個絨毛娃娃或十個芭比、玩旋轉木馬、只在父母床上睡覺、只吃有新鮮奶油在上面的草莓優格、看電視或不穿鞋等。這些是「想要」而非「需要」。你應該以「想要」來處理。

如何反應?

想要會被表達、分享、討論,有時還會成為「妥協的條件」。慾望不是壞事,它會驅使我們向前進,也能促使我們發展出新策略或新能力。你可以運用兒女的「想要」來幫助他們向前。但是,絕對不要把慾望當作需要,也不要因為未滿足兒女的慾望,而有罪惡感!

快樂原則

幼兒主要受到「快樂原則」的驅使,總是在尋求立即的快樂。他不只什麼都想要,而且馬上就要!得不到或無法馬上得到想要的東西,導致挫折而難以忍受,連一分鐘都不能忍。但,請想想他有一百年的生命等在前方,就讓他去體會「想要」和「需要」的不同吧!

怎麼做?

家長的教養任務,就是在孩子可接受的範圍內,「漸進式阻撓部分慾望」,教導他幻滅是人生的一部分。即使你不這麼做,人生也會這麼做,而且會用更無情的方式,為子女帶來更多的痛苦。

把孩子所有的「想要」當作「需要」,然後完全滿足他,長期來說,這是在害他!

推薦閱讀:

精選100句堅定信心的名言警句,永不放棄的名言警句
索達吉堪布:如果對《大圓滿前行》真有信心,光是聽聞也能解脫
堅定信心迎向逆境》
【連載】勝過世界的信心(11)
「信心」是佛力在保證,不可思議

TAG:孩子 | 父母 | 比較 | 自信 | 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