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說參同契-神凝氣住就結丹生命的科學

《參同契》是千古丹經之鼻祖。是化學、地球物理、天文等等學問的重要源頭。書名為什麼叫做《參同契》?「參」就是參合,「同」就是相同。怎麼樣叫做「參同」?簡單地說,就是參合三種原則相同的學問,融於一爐。這三種學問就是老莊、道家的丹道,還有《易經》的學問。人的生命可以「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道家提出來,可以利用自己肉體的生命功能返老還童,長生不死。在釋迦牟尼佛的許多弟子當中,他特別吩咐四個人「留形住世」,把肉體生命留在這個世界上,等到下一次地球冰河時期過去,另一個劫運來了,世界太平的時候,才交代給下一位成佛者,然後他們四人才可以入涅槃,離開這個肉體。《參同契》提出來的是老莊的思想觀念、《易經》的變易法則、丹道的修鍊方法。三樣的原理相同,只要懂了某一面的道理,對於生命真諦就把握住了,這是《參同契》書名大致的來源。在朱熹文集裡頭都有。他說道家修道是「形神相守」朱熹說佛家是「形神相離」「由來富貴原如夢, 未有神仙不讀書。」《參同契》有歷代各家的註解,書中主要有三大綱要:第一是「御政」,第 二是「養性」,第三是「伏食」。所謂「御政」,那包括很多了,上至皇帝下至一個普通人,想修心養性做人做事都是 「御政」。怎麼樣做人呢?就是走一條正路,知道人生的正道,政治也同時包括在其中。所以一切有關修道與做人做事、天文地理,以及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正當法則、原理,都屬於「御政」的範圍。第二 「養性」,我們普通人修道學佛,要夠得上第二步「養性」可難了。我經常說學佛修道是我們中國古時的一門科學,這一門學問是研究身心性命之學,它是有理論的。自己生命身體怎麼來?為什麼人有思想?要想得到答案,必須先把理論弄清楚,懂了理論再來修行。修行就是實驗,反求諸己,用自己的身心去做實驗。自然的科學也是懂了原理理論,然後用物來做實驗的。第三「伏食」,就是成神仙。「伏食」就是在「御政」與「養性」做到之後,最後那個工夫。這個東西不從外來,是從自己生命里來。但是也不全然是從自己這個肉體生命來的,而是同宇宙有關係的。就是說有一個東西忽然會進入身體中來,但不是從嘴巴進去,而是由身體另外一個地方進去的。千古神仙不敢講,據說講了天打雷劈。我認為道是天下的公道,既然是天下之公道,就沒有什麼可秘密的一一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也不屬於上帝。這另外一個進入人體的地方,就是頭頂。我們曉得嬰兒頭頂上這裡「砰砰」地跳。修道修得好,這裡一定開了,學密宗叫做開頂,不曉得你們諸位看過沒有?我是看過的,書上看來的不算數,我碰到過這種人。過去我在四川的時候有一位老師七十幾了,鶴髮童顏。他有四個特點:七十幾歲子孫滿堂,卻不跟子孫在一起,一個人住一個小房子修道。房頂瓦漏了,他也不用樓梯,自己拿幾片瓦,一跳就上了屋頂,補好了再跳下來,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第二點,我們都曉得這個老師從不睡覺,我們年輕人頑皮都是第一流的,故意輪班和他談話,一講一整夜。他有一個習慣,一到了正子時,就靠在椅子上不動也不說話,無論你怎麼說話他就是不答。大概要經過半個鐘頭,眼睛張開了,然後你剛才講的話他都答覆你,每天夜裡如此,我們屢試不爽。第三個特點,他七十幾歲的老人,兩個乳房一擠,同女人一樣有奶水的。換一句話說,他修道到了這個程度,他的血已經變成白漿,當然不是變成什麼白血球,白血球過多是毛病。第四點,他的頭頂上我們都去摸過,「砰砰」跳的,同嬰兒一樣。別的稀奇古怪事我們不去管他,僅這四點就很與眾不同,是別人稀奇古怪不來的,也是我親自見到的。這個所謂「伏食」,與頭頂有關,到了某一個時候這個東西就進來了。宋朝南宗道人張紫陽真人,他著的另外一本丹經《悟真篇》,可同《參同契》媲美。張紫陽真人既是禪宗的祖師,又是道家神仙。他那篇《悟真篇》就提到「伏食」的道理,他說「一粒金丹吞人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我們曉得道家有三種丹的分類,所謂天元丹、地元丹、人元丹。我們普通一般打坐做工夫,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都是自己做工夫在身體中煉成了人元丹,是根據道家的《高上玉皇胎息經》來的。這本經講到上藥三品,就是人本身的精、氣、神,我們後世一般打坐修道做工夫都在搞這個東西。道家的大殿供的是「三清」,是太上老君的一氣化三清, 據說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搖身一變變出來的——這些宗教的事情,事出有因,查無實據。這個三清是「上清、太清、玉清」佛教大廟子的正殿供的三尊佛,代表了 「法、報、化」三 身;如果我們用道家的觀念來講就是「精、氣、神」一 「精」是「化身」,生生不已;「神」是「法身」;「氣」是 「報身」。古人說「此身未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我們研究的這個《參同契》,是採用清代朱雲陽道士所注的版本,尊重他一點可以稱他為真人。我們認為在所有的《參同契》註解中,他的最正統。朱道士是道家北宗龍門派的傳人。龍門派在道教里是元朝以後開始的,創派的祖師就是跟成吉思汗非常要好的道士丘處機,又名丘長春真人。北京的白雲觀,就屬北宗龍門派,這一派是出名的絕對清修派。《參同契》的本文第一章,就是「乾坤門戶章第一」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龠。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御轡,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曰使。兼并為六十,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曰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戍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現在韓國的國旗圖案就是乾坤坎離四卦。坎離兩卦代表兩個東西掛在那裡,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十二個卦名分別代表十二個月,叫十二辟卦.從印度北部到西藏地區,你問現在是幾月啊?他說狗月,我們就曉得他講的是九月;他講羊月,就知道是陰曆的六月了。這個第五圈麻煩了。這是中國文化音樂的樂律,與古代的天文也有關。中國文化以天上的星象變化判斷人事,非常準確。諸位同學要研究這個問題,順便告訴在大學研究所的同學們注意,先要讀《史記》的《天官書》,其次讀《漢書》的《五行志》。我們現在讀歷史都是通史,其實不大合理,因為歷史上重要的東西,真正的歷史哲學,現在的歷史書上都漏掉了。譬如《史記》中重要在《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準》八書。歷代史書都有《天文志》,不叫《天官書》,司馬遷的《史記》才有《天官書》。我們每一代的歷史還有一個《樂律志》,在唐史、宋史,一直到明史,乃至現在出來的《清史稿》都有的。

這個圖外面一圈是二十四個氣節。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有三十天,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氣」,六候就是 「一節」。一年有七十二候,每個月有一個節,一個氣,一年十二個氣十二個節,合起來共二十四個氣節。我們算八字是以二十四氣節為標準,二十四氣節是以太陽為標準,我們的陰曆以月亮出沒同潮水漲落為標準。「寅申漲,卯酉平」古人歸納一切法則畫成這個代號八卦,「卦者掛也」很容易懂。第二點講到《易經》的八卦,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日月之謂易」「易更三聖」「三易」,除了現在留下的《周易》,還有神農的《連山易》,黃帝的《歸藏易》。《連山易》以艮卦(

)為首,艮卦代表「山」,《連山易》的意思是「如山之出雲」。《歸藏易》是黃帝時代所用的易, 以坤卦(

)為主,坤是純陰,一切陽能「歸藏」到純陰的境界里去了。那麼有關《連山易》、《歸藏易》的易學後來傳到哪裡了呢?傳到佛教的大禪師們手裡了。禪宗有五宗的興起,其中有一個大宗派叫曹洞宗,是以一對師徒而出名。師父是洞山禪師,徒弟是曹山禪師,兩個人是以他們住的廟子為名。曹洞宗的禪宗工夫,我們如果嚴格地講,就同道家有關,而且是丹道派的道家。「取坎填離」曹洞宗這一脈到了宋朝,走向衰落,這一派的修持方法與學說,只有壽涯禪師以後保留了。後來傳到陳摶時,就到道家這方面來了。這個道家不是道教,不是出家人,是修道的在家人,實際上也就是混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修持工夫。道家的呂純陽等於是佛家的六祖,屬於道家的一個革命派的人物。十二辟卦圖表,這個法則是道家的,也可以說是《連山易》、《歸藏易》這個系統來的。這個用處可大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思想習慣,乃至民間一切的風俗,都用得到它,這是大的方面。這個法則對學密宗學瑜伽的人,比三脈七輪的法則還要準確。在這個圖中,先把最外圈的「陰符之終,陽火之始」八個字找到。再找到內圈的一個卦名是「坤」。坤卦的隔壁就是復卦,這個卦象就是「地雷復」(<

)。畫卦是先從下面畫上來,下面三筆叫三爻,是內卦。復卦的內卦三爻是震卦(<

),震代表了雷,雷就是電,意思就是發電震動的作用。復卦上面的三爻是外卦,這三爻中間斷了,代表坤卦,抽象的「坤」代表了陰,實質的代表是大地,這個地球土地。所以「地雷復」六爻整個的卦名叫復卦。復卦是坤卦與震卦的結合,也就是「地」與「雷」的結合。「水雷屯

,澤雷隨

,風雷益

, 天雷無妄

,火雷噬嗑

,山雷頤

,地雷復

……」每一種雷不同哦!夏天打的雷是在半空中下著大雨打的,那是「火雷噬嗑」(

)啊!每年春天第一聲雷是「地雷復」,地下冒上來的。假如是海裡頭打的雷「水雷屯」(<

),或者「火雷噬嗑」,就同肥料關係不大,最為重要的是那個「地雷復」「地雷復」,如 果把這個卦上下倒轉過來看,就成了山地剝卦(

)。上面這個震卦(<

)倒過來是個艮卦(

),「艮」為「山」;下面這個坤卦顛倒起來還是地。這一種就叫做綜卦,錯綜複雜。所以任何一個卦都有四面八面的看法,現象都不同。到了十月是坤卦陰極,十一月的大雪是節,冬至是氣。每月一個氣一個節,節等於這個圓的地球在虛空中轉動。氣是什麼?是地球本身內在的放射功能,太陽、月亮跟自然界的放射是配合的。到了十一月的冬至,是「一陽生」,最下面一爻由陰變陽,代表一個陽能開始生長,所以這個卦叫復卦,這個就是「冬至一陽生」的道理,因此我們過冬至就進補了。每一部歷史書上都有一篇很重要的律歷,「律」是指什麼呢?在這個圖上「黃鐘、大呂、太簇、夾鍾」都是音律,同宇宙的音聲、法則有關,也是音樂的原理,這個是「律」。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這個是「歷」,每個朝代規定的歷不同。我們的「歷」,每年以陰曆十一月為子月,周朝就是以「冬至一陽生」這個月為歲首;殷商以十二月為歲首;夏朝的歲首是正月,就是我們現在過的正月。到了十二月小寒是節,大寒是氣。十一月這個卦是地雷復卦,十二月是地澤臨卦(

),第二爻也變成陽 了,這表示地球陽能從地球的中心又向上升了一點。所以 「臨」就是快要來了。拿地支來代表月份,子月就是十一月,丑月就是十二月。一月里立春是節,雨水是氣,二月了,卦名是「雷天大壯」(

),外卦是雷,內卦是乾,驚蟄是節,春分是氣。驚蟄後第一聲春雷「雷天大壯」,地面上才適合農作,開始農忙了。「春秋持平也」三月間清明節這個陽氣上升,五爻都是陽能,只有最上一爻是陰。這個卦名是「澤天夬」(

,這個夬字(音怪〉是形容人有一點跛,腳不利便。實際上「夬」是有一些缺點的意思,因為陽太多,只有一陰。三月的氣是穀雨。四月立夏是節,小滿是氣。一年十二個月,共有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多的四分之一天,擺在閏月、閏年、閏日,是這樣分配的,這個裡頭就很複雜了。我們幾千年史書上專門有一篇叫《律曆志》,從唐朝乃至到我們最近清朝的《清史稿》都還有。一年十二個月,一月三十天,五天一候,三候一節,六候一氣。所以一個月當中有一個節一個氣,一年有七十二候,二十四個氣節這都是呆定的,這是一年。「簇」年為月,「簇」月為日,「簇」 日為時;這個「簇」字就是拿這一年的法則串成一個月,一個月的法則串成一個時辰。我們一晝一夜,十二時辰就是十二辟卦所代表的。人體的氣血流行同十二經脈配合,與時辰的變化法則一樣。學針灸有一本《子午流注圖》,就是特別注意十二時辰的血脈流通,把天地的法則與人體內部十二經脈的運行,配合診斷。「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五月天風姤卦(

),臨五月芒種是節,夏至是氣。「夏至一陰生」夏至也叫做「長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五月地支排到「午」,就是我們吃端午粽子的午月。六月了。節氣有小暑、大暑。六月是未月,二陰生了,卦名叫做「天山遯」(

)〔外卦是「天」, 是純陽,內卦「山」,二陰了,內在的陰氣慢慢盛起來。「遯」者,陽氣在裡面慢慢收縮了,陰氣盛了謂之「遯」。七月是申月,立秋是節,處暑是氣,卦是「天地否」 (

)。「天地否」的意思,就是立秋之後處處有陰氣。八月白露、秋分,內在陰氣更進一層了,四爻都是陰,外面只剩兩爻是陽了,叫「風地觀」(

)。外卦是巽卦,巽為風;內卦是坤卦,坤為地。學奇門遁甲有一個口訣:陰陽順逆妙難窮 二至還鄉一九宮,若能了達陰陽理 天地都來一掌中九月,寒露是節,霜降是氣,是山地剝卦。十月了,是個純陰的坤卦(

),節氣是立冬和小雪。冬天是吹西北風的,但是十月小陽春可以在這三天當中轉為東南風,東南風一吹就轉暖和。卜卦這些道理都是人為的,這是人的智慧,所以人修養到最高處就有神通。這些卜卦、算命等等都叫術,所謂術就是方法。在我們中國舊文化裡頭,有個名稱叫術數。普通說佛家所講的神通有五種,一是「依通」,是靠卜卦等等這種術數,或靠一個法則,靠一個數學的統計,而知道一切事。另一種是「鬼通」三者是「妖通」四是「報通」這報通是生來就有的,前生有修持的人,這一生有些眼睛能夠看鬼,心裡能夠預知一些事情。天干是由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變化出來的。太陽系統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上日月,在古代天文學叫做「七政」。我們小時候讀《幼學瓊林》要背的,「日月五星為之七政」。子月就是陰曆十一月,它的節是大雪,氣是冬至,卦象是復卦(

)。「冬至一陽生」中醫這個中脈叫沖脈,沖脈是簡寫。到十二月二陽上來地澤臨卦,到正月三陽開泰,泰卦(

),看到的是陽氣的成長上升。消就是慢慢用,直到用完為止。「息」,休息去了,休息是充實充電,所以息的時候不是沒有生命。十二辟卦從子月開始計算,走一圈到陰曆的十月,就完全變成純陰之體,純陰的卦是坤卦。這個過程就是一消一息之間,代表了這個天地運行,以及生命運轉自然的現象。《易經》講消息,就是佛學生滅法。還有一個天,性理上的天,是把理性兩個字倒過來,就是我們說天理良心這個天。乾坤兩卦,每卦三畫。這兩卦三橫的畫法,在唐宋以後有一個名稱叫做先天卦,只有三爻。把三爻卦再加上三爻,就叫六爻卦,是後天的用法。為什麼先天卦只畫三爻呢?等於老子說的一個道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三」以後不談了,已經發展到不曉得多少數了。所以先天卦也只畫三爻。《易經》講宇宙一切法則,它只畫到六爻,沒有第七爻了。但是古人將第七層叫做遊魂卦,第八叫歸魂卦,這個很有意思的。再講坎卦(

)跟離卦(

)。坎離兩卦也是畫三爻。坎離兩卦代表什麼呢?離卦代表太陽,代表火,也代表熱能。在人體上,離卦代表眼睛,代表很多了。坎卦代表月亮,代表水,在人體上是代表耳朵,甚至代表腎,都是代號。乾卦的中爻一動,陽爻就變陰,變成離卦,叫做「離中虛」(

。,是指陽中有至陰。坎卦是坤卦變來的。坤卦的中爻一動,陰極就陽生,變成坎卦(

)。坎代表月亮,我們的古人早就知道,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它是吸收太陽的光能而反射,才有這個光明。坎離兩個卦分別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實際上一年沒有四季,只有二季,就是一冷一熱。用陽代表熱,春天是熱的開始,到夏天是熱之極;「陽極陰生」,秋天是冷的開始,所以涼爽,到了冬天是冷之極。這就是一陰一陽的來往消息。這十二辟卦再用十二個地支來做代表,天干是天的干擾,地支則是地球本身的放射,支持自己的生命能轉動,天干地支之間變成兩重活動。古人講:「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一正一反,所以我們看到太陽東邊上來西邊下去,好像太陽是圍著地球那麼轉,實際上是地球永遠向一個方向轉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兩個方向不同在轉。把它縮小時間,十二辟卦就對應一天十二個時辰。時辰是中國古代的說法,一個時辰等於現在兩個鐘頭。一天的子時是夜裡十一點起到凌晨一點鐘,這兩個鐘頭是子時。轉過來中午十一點鐘到下午一點鐘就是午時。卯、酉就是早晚五點到七點之間.道家有個法則叫「子午抽添」,子午兩時辰做工夫是抽添,卯酉兩時辰打坐做工夫叫做「沐浴」。子午卯酉,也叫 「四正」子午抽添,抽就是把東西抽掉,把它減少;添就是增加,把它加上去。卯酉這兩個時辰沐浴,沐浴就是洗澡。不永恆叫做無常。所謂子午抽添,子就是在添,你自己不用再去添它啊! 子時就是復卦,你夜裡十一點鐘開始打坐,陽氣自然上升,這是依自然法則。子時陽氣上升,就是添的時候。你讓它自然上升,不用管它。我們到了午飯過後,人有一點悶,想睡覺,因為陰氣生了,就是自然在減。減的時候你不要硬把它拉回來,你只照住它,讓它清凈,好像要睡眠,其實並不一定睡著,只是順其自然。這就要做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怎麼叫卯酉沐浴呢?要你放下、清凈、不動念,身心內外才有無比的寧靜、安詳之感,這就是沐浴的道理。采太陽的精華,每月只有陰曆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就差一點,勉強可以用,過了五天就不能用。采月的精華,只有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十七、十八已經不能用了。道家的天元丹,天元丹在佛家密宗的修法,是修東方藥師佛真正的灌頂法,可以使你長壽。長壽法在密宗是一種修法;不死法是另外一種修法。修密宗的長壽法一定跟不死法配起來修的,而且長壽法、不死法又一定是跟往生頗哇法配合起來修的。現在在座的,大概有很多人都修過。頗哇法是藏文,就是往生法,也叫轉識成就法,修成時頭頂上開了竅可以插草,插了草就像是買了保險,死後就可以往生西方。真的氣是意,所謂意氣,在密宗的道理就是觀想。所以什麼是觀想?就是意氣。觀想也是第六意識的「妙觀察智」。花、草、山水、天地的精神用眼光把它吸進來,牝字代表母性,牡代表了公性。「牝牡四卦,以為橐龠」,它就是宇宙之間這個生命的大象。古代炁字,中國字四點是代表火,無火之謂炁。打坐應該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易經》有三個重點:理、象、數,加上通、變,實際上有五個。十二年就是一紀,三十年叫一世,這是中國文化的科學與哲學。道法「自」 「然」,是說它自己當然如此.道效法誰?道就是道,它自己本身必然一定是如此,有一定的規律。一步有一步的象徵,一步有一步的作用。所以體、相、用有它不能違反的定律。清朝時,紀曉嵐奉命搜羅中國的書籍編成《四庫全書》,關於道家的這一部分,他有八個字的按語:「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女性到了二七一十四歲前後天癸至,乾卦破掉了,先天的生命變化,開始了後天的生命。當然這個六爻的卦象也變了,上面三爻還是乾,下面三爻最底下的一爻由陽變陰,就變成了巽卦。這個六爻合起來是天風姤卦(

),就是純陽裡頭第一步開始變,陰來了。接著以七年為一個周期,三七二十一歲再變,把第二爻又變成陰的,就是變成天山遯卦 (

);四七二十八再變一爻,變成天地否卦(

);五七三十五又變了,變成風地觀卦(

),這時外形也變了,人已到了中年。六七四十二山地剝卦(

),身上的陽氣,由父母稟賦帶來的生命能只剩一點了,像銀行里的存款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是後天用的。這個卦上面只剩一點陽能,一個陽爻了。在男性就是相當於六八四十八。

到了七七四十九,經期就要停止了,現在醫學叫做更年期。男性也有更年期,男性是七八五十六歲,佛把修行的方法,在《大藏經》里毫無隱藏地都教給了我們,顯教裡頭都是密教!只是大家看不懂而巳。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慾凈盡,天理流行」,妄念雜想平靜凈化了,就達到道的境界。男女兩性的保養觀念,可以從七年縮小至七天一個變化,再縮小至七個時辰,也就是十四個鐘頭,乃至於七秒鐘都變一次。我們現代醫學也知道,一個人七年之中身體大部分都換新細胞了。十二年一紀,從內到外沒一個東西沒有換的。這個生理的變化有它的法則,修道的工夫,是硬要斗天地之造化,是跟上帝、玉皇大帝、宇宙、閻王爭命呢!我不聽你主宰,要聽我自己的!《傷寒論》是張仲景在湖南地區的經驗累積,你如果到黃河以北,《傷寒論》有些病可以治,到了西北或大北方,如果用南方這一套方法用藥,也許會醫死人的。「內金丹」,就是人修鍊自己性命的方法。這個原則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了解這個理論,然後做工夫就很確實了。內行的註解以朱雲陽的最好。另外有些註解是屬於南宗的,南宗是雙修派,不必出家,是夫婦可以同修成神仙,這一派在道家叫做南宗或是南派。南派道家在中國的歷史有多久呢?也許有三五千年,春秋戰國時候就有了。到了兩晉的時候,出了一位很大的神仙叫做許旌陽真人。他那一派在道家是屬於淮南子的哲學思想,歷史上除了許旌陽拔宅飛升全家修成神仙之外,再沒有他人。南派走所謂雙修的路子,在東漢、魏、晉之間影響很大,後來都歸併在道教里。實際上它是另外一個教派,叫做凈明忠孝教。根據中國文化的道理,一個人想做神仙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道家說,世上天上無不忠不孝之神仙,一定是忠孝節義俱全的人,才夠得上成仙成佛。把乾坤坎離四卦拿開,剩下六十卦配起來正好是一月卦,也就是「兼并為六十」的道理。「剛柔有表裡」,每一卦有它的陽面,陽裡頭就有陰,陰裡頭就有陽,陽是剛,陰是柔,所以要注意剛柔。陰柔之氣在心中,最好多讀歷史。讀歷史啟發人的氣魄,勇氣眼光就起來了。剛日是精神特別好、思想特別清明的時候,要讀經,讀四書五經,讀佛經,讀基督教的《聖經》都可以。讀經需要思想,哲學思想必須要頭腦精神夠的時候去研究;早晨屬於陽卦,下午屬於陰卦。每月初一早晨屯卦直事,直就是值班。每月初一的下午,是蒙卦(

)當班。「水雷屯」(

),水的下面是雷就是屯卦。你看這個卦,假定把上下倒轉,你們看看變什麼卦?不是屯,而是 「山水蒙」(

),成了蒙卦。這樣叫做綜卦, 綜就是相反。所以《易經》一個卦要八面玲瓏地看。一個卦要十面看.初二的早晨是水天需卦(

),晚上反過來,成了 「天水訟」(

)。「既未」是六十卦的最後兩卦水火既濟卦(

)及火水未濟卦(

)。一個月分三段,初一叫朔,十五叫望, 三十叫晦。《易經繫辭》講,「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爻者交也。爻辭,是卦和爻的註解.只有一個謙卦(

),涉及做人的道理,比較起來是六爻皆吉。其他都是有好也有壞.食道管看起來簡單,但是我們平常人不容易通的,這一節氣脈完全通了,這個人就沒有雜亂妄想,隨時都可以安定清凈。你真做到心念息下去,神就凝結了,氣就聚了,神凝氣聚就一陽來複,復卦來了,你還怕什麼病?佛家講心空一念,只照住它,看它發動.坎離二用章第二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類結字,原理為征。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旺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宮,戊己之功。《易經》的學問道理包括了三易,簡易、變易、交易。第一簡易,是說《易經》的道理看起來複雜,真懂的話非常簡單容易。第二變易,它告訴我們宇宙萬有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沒有不變化的時候。第三交易,任何一個變化,與前因後果、內外、左右、上下、彼此都有關聯,所以叫交易。交易、變易是現象,在現象之間有一個本體不動的叫做不易,這個是不變的,所以以不變應萬變。為什麼以不變應萬變呢?是說那個本體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它始終不動的,變的是它的現象,不變的是它的本來。們修道靜坐的人,如果坐在那裡能耳朵不聽,眼睛不看,不知道身體,忘掉自我,就達到「幽潛淪匿」的境界了。「變化於中」,修養達到了「幽潛淪匿」的境界,生命的功能才發動,身心才起大的變化,這是「幽潛淪匿」的道理。以乾卦是頭部,為首;坤為腹,坤卦是整個肚子;艮卦為背,離卦為目,坎卦為耳,兌卦是嘴巴,巽卦是鼻子,震卦為雷是身體。這裡說的是先天八卦,是以有形身體來代表.「日出沒比精神之衰旺,月盈虧比氣血之盛衰」,這就把坎離二卦所代表的內在意義告訴我們了。在中國文化中,精神確實是一個東西,所謂精神就是魂魄,就是魂與魄的變化。換一句話說,魂魄是精神的變化。「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道家所謂天心就是佛學講的無念真如這個境界。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這個時候,陽氣將要發動,道家叫無陰陽之地,不陰也不陽。也就是佛家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謂止的道理。所以懂得佛家禪定修止息的,就知道息的境界就是不呼也不吸。在密宗或瑜伽術就叫做寶瓶氣,停止了呼吸。這個境界配合心理的「天心無改移」,到了呼吸真正不來不往的時候,思想心念絕對沒有了,這個是空靈,要從這個地方起步修道。愈空時它的功能就愈發起來,你打坐修道沒有效果,因為你心不能空啊!心空了,身體感覺都空得掉的話,這個效果就來了。消不是沒有,消是成長,消是代表有的階段。息是代表無的階段,消就是消耗、放射;息是歸納、培養回來。在佛家「璇璣停輪」叫做定,寧靜不動了。修道要到這個程度才談得上結丹。做工夫到這個時候才符合這八個字——「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懷男孩子肚子尖的,懷女孩子肚子圓的,因為嬰兒在娘胎裡頭「陽仆陰仰」。男嬰是面對著娘,背脊骨朝向肚子外面,女孩子相反。投水而死的男女也不同,男性的屍體浮起來是趴著的,女性的屍體浮起來是仰著的,所以一陰一陽不同。唐代有個文喜禪師,他三步一拜,拜上山西的五台山,要去見文殊菩薩。中國的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安徽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弱者道之反」,也就是老子說的「弱者道之用」。孔子也講過「食氣者壽」「不食者神明而不死」.真正修道也就是「神凝氣聚」。佛經有一句話,「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動機不正確,不會有正確後果的.督脈就是中樞神經系統,人體以這個背脊骨為中心,我們五臟六腑都掛在上面;任脈是自律神經系統。《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人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最穩當的是守中宮,不會錯。中宮準確的部位,就是心窩子之下,用八個指頭橫著疊起來,在肚臍以上,差不多四指的地方,不是在肚皮表面,在這個部位的中間。戊己兩個都是土,戊土是脾的功能,己土是胃。普通我們講腸胃不好,脾胃是脾胃,腸子不好是排泄系統不好,不一定是胃的毛病,這個不能混為一談的。戊己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宮,中宮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謂「住意」 ——意識住在中宮。佛家唯識的八識中,第七末那識就是「俱生我執」,那是沒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無的有這個我相的存在,這個是意根的作用。《中庸》里說 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個道,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孟子在《盡心篇》裡頭所講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日月含符章第三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輳而輪轉,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元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此章,特著日月之功用,究藥物之所從出也。」《聖經·約翰》一章說,神就是光。月亮是小周天,太陽是大周天。我們的腦神經有十二對,十二對腦神經和二十四個氣節關係密切.「度竟復更始」,三十度走完了。每月陰曆初三月亮在西南角上出現。加上五天是初八,從正南出來半個月亮。初八加五是十三,一直到十六完全是東方出來西方下去。「窮神以知化」是叫我們修道先要懂學理。到底謂之「窮」,到頭了。「窮神」是把這個「神」的作用,研究透頂。這是我們自己生命的根本,在佛家叫「性」。所以要明心見性,或者是佛學翻譯的「真如」、「菩提」、「涅槃」.每月二十八以後月亮不見了,凌晨才看到在東北方,天一亮就下去了。二十八起到初二這個五天當中,夜裡真黑得一塌糊塗,這個時候是純陰 的境界,是天地在媾精,陰陽相交的時候。這時太陽和月亮兩個結合在一起,古人認為這個現象是「日月相撢持」,兩個的結合是陰氣與陽氣的結合。達摩祖師講:「外息諸 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腳指頭先睡著,由下面一節一節睡著,蔓延到上面就睡著了。越是睡不著的時候,越是感覺下面腳和腿很重。早上一個人看著好像還沒有醒,但腳指頭動起來,就知道他已經醒了! 一陽來複,從下面動上來。白骨觀叫你由腳指頭開始修,修白骨觀到中間第十四、十五觀,佛就明白地告訴你這個陽氣都從下面來。天符進退章第四於是,仲尼贊鴻蒙,乾坤德洞虛。稽古當元皇,關雎建始初。冠婚炁相紐,元年乃芽滋。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鐘律,升降據斗樞。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免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陽路喪其朋。節盡相祥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四者合三十,陽炁索滅藏。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元精眇難睹,推度效符征。居則觀其象,準擬其形容。立表以為范,占候定吉凶。發號順節令,勿失爻動時。上觀河圖文,下察地形流。中稽於人心,參合考三才。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此章,言天符進退,乃金丹火候之所取則也。」金丹是個代名詞,就是自己生命的根本動力。金丹這個代號,等於佛家講顛撲不破金剛的意思,丹就是袪病延年不死之葯,把這兩個觀念合攏來就是金丹。永嘉禪師在《永嘉集》修止修觀上面講得也很清楚。譬如昏沉是病,惺惺是葯;散亂是病,寂寂是葯。《易經》上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我們這個心臟。佛家密宗講「脈解心開」,顯教講「意解心開」,都一樣。這個心臟的外形看起來就像八瓣蓮花一樣,所以禪宗真到開悟,密宗修成功的時 候,心脈輪一定打開了。但這並不是心臟張開了,不要當成有形的開。修觀心法門都在心的(廣義的心)部分,不要在腦子裡幻想。腦子是與第六意識分別有關,不要多用,你還是觀心,先觀有形的心,你慢慢就可以得凝得定了。這個道理也就是「升降據斗樞」,因為「斗樞」還是在心。「震庚受西方」,初三的月亮,下半夜在西南方看見。震是東方,庚是西方,是《易經》的卦象。震跟庚,就是東跟西配攏來。震代表一陽來複,代表東方的生氣,代表太陽的光。太陽的光明照到初三月亮,那時月亮剛剛在西方出來,就是在庚方,「受西方」,在西方接受。從陰曆十六開始計算,「十六轉受統」,轉了。十五以前是陽氣統受,十六以後是陰氣統受了。「巽辛見平明」,「巽」是巽卦,巽下斷,下面一爻斷為陰,是一陰初生,上面兩爻還是陽。「辛」是天干,代表西方,「見平明」,早晨看得見。 那麼到了「艮直於丙南」,「艮為山」是卦名,艮卦跟震卦相反,艮下面都是陰,上面留一爻還是陽的。到了陰曆二十三以後就成艮卦的現象,南方看見「下弦二十三」,叫下弦的月亮。那麼再加五天就是二十八到三十,就是坤卦純陰了,看不見月亮。「坤乙三十日」,「坤乙」,甲乙是東方。「三十日」,每月的月尾。「陽路喪其朋」,月亮完全沒有了。這是講艮、震的道理。「括始終」,到了陰曆月底的五天,月亮的光沒有了——實際上不是沒有,是另一個陽在培養,含藏在陰之中,陰到極點新的生命陽生了。元精眇難睹」,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說:「心精遍圓,含裹十方。」。釋迦牟尼佛在《禪秘要法》露了一句修道重要的話,他說工夫修到此時,「慎自易觀」,自己謹慎小心,要易觀,就是換方法。重要道理就在這裡,所以要「占候」,五天一候,三候一氣,中氣就來了。「發號順節令,勿失爻動時。」我們打坐做工夫,這個做主的是什麼?剛才講「運移不失中」,"無論道家、佛家,這都是重點,做主的就是這個中。中在哪裡?在一念之間,就是心性這個「心」。佛法說菩薩要通五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因明、聲明都要通。修神仙丹道也是一樣,要天文、地理、人事、陰陽術數、兵、農什麼都要懂。孔子注《易經》作「彖辭」,就是作決斷語的意思,告訴我們這個卦講什麼。君臣御政章第五可不慎乎!御政之首,管括微密。開舒布寶,要道魁柄,統化綱紐。爻象內動,吉凶外起。五緯錯順,應時感動。四七乖戾,誃離俯仰。文昌統錄,詰責台輔。百官有司,各典所部。原始要終,存亡之緒。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弦望盈縮,乖變凶咎。執法刺譏,詰過貽主。辰極處正,優遊任下。明堂布政,國無害道。朱雲陽註解,「此章以君臣御政之得失,喻金丹火候之得失也。」就是用政治的得失,來比喻修道煉丹火候的老嫩、輕重。《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心經》觀自在法門,由「觀」而到「照」,寂然不動,身體的氣脈周流運轉,完全寧靜下來。所以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完全通了,六根大定是百脈衝和,平衡,這才初步結丹,這是「御政」才是修丹道、修神仙之道。「此節,言火候之要存乎君主,當慎終如始也。」「徹始徹終,宜乎無所不慎。亦猶人君御政,一動一靜,自始至終,宜無所不慎。 慎則轉亡為存」,「不慎則轉存為亡。存亡之緒,從此分矣「蓋臣之聽命 於君,猶氣之聽命於志也。」「心君翼翼,能持其志,則奸聲邪色自不得而干之。」「若心君驕亢自用,違其常道,則耳目之官,亦以邪佞應之,行事不循軌則矣。」莊子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心之與人心,同出一原。天心稍或不順,則天行立刻反常,不特五緯錯謬,經星乖戻,已也。即如太陰之晦朔弦望,本有常度,今者當盈反縮,當縮反盈。心君能寂然不動,無為以守至正,百體自然從令。」泰然無為」,「守至正,百體自然從令」,氣脈自然通了。有如北辰居所,而眾星自然拱之。故曰,辰極處正,優遊任下。心君既端拱神室,百節萬神,莫不肅然。」「猶王者坐明堂,以朝諸侯。四海九州,莫不率服。寧復有出,而梗化害道者。故曰,明堂布政,國無害道。辰極,在天象為紫微垣,即北極所居。在人君,為深宮內寢,晏息之所也。」「此章,即治道以明丹道,最為瞭然」,以政治道理講修道。「丹道徹始徹終」這六個字要圈起來,「不出天心運用。故君喻天心,臣喻藥物」,葯就是精、氣、神。「文昌台輔,喻三田四象。執法之臣,喻耳目之官。百官有司,喻周身精氣。吉者,受炁吉也。」這是《易經》的話。「凶者,防炁凶也。」 一動念氣就散。「存喻片時得葯,亡喻頃刻喪失。所貴乎御政者,必須外卻群邪,內輔真主,心君端拱於辰極,萬化歸命於明堂,豈非還真之要道乎。」煉己立基章第六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干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求安求靜的步驟,一直到達明道為止。氣血影響性情 現在回到上次所講的中篇,性情交會章,轉過來就是坎離相交,陰陽相交。「原本隱明」「攝生之道」都攝六根」「內照形軀」是「內視之道」;在佛學就是「觀照」、「返觀」,表達不同而已。「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築固靈株」則包含了元神、元氣、元精的凝結。此節,言煉己之初基也。首卷御政諸章,但敷陳乾坤坎離,造化法象」,他前面只講宇宙生命的大法則,「到此,方直指煉己工夫」張紫陽雲,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煉己,即養己也。「己即離中己土,為性根之所寄」「只因先天的乾性,轉作後天之離,元神翻作識神,心中陰氣,刻刻流轉」「易失而難持,不得坎中先天至陽之炁,無以制之」「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若非致虛守靜之功,安得窮原反本哉。」人體,脾胃是「黃中」;在精神方面,就是萬緣清凈、一念不生的境界。老子:「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此節,言煉己之功,在乎得一也。」《度人經》雲」——這是道家的經典,「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可見中黃丹扃,為萬化統會之地。譬若北辰居所,眾星自拱。學道之士,從此溫養子珠,勿忘勿助。」孟子云:「心勿忘,勿助長也。」「久之神明自生,漸漸四通八達,身中九竅百脈,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一齊穿透,自然光潤和澤,感而畢通。即易所云,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也。故曰,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丹道有初有終,有本有末。初者煉己,下手之功。終者入室,了手之事。」什麼是一?「未生以前,惟得一則成人」,就是一念動了,來結胎了,結了胎有生命了,「有生以後,能抱一即成丹。佛經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生命,是靠兩性結合色界沒有欲,有愛!那靠什麼交呢?氣交。還有,無色界是神交,連兩個相視一笑都沒有了/「能抱一即成丹」,就是把精、氣、神凝合。「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順去生人生物者,此一也。」順著自然是欲界的道理「而三返二,二返一,一返虛無,逆來成聖成仙者,亦此一也,「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所云黃中,是指出祖竅之中」,這裡又來個祖竅。「所云一者,是指出祖竅之一。知中,則知竅。知一,則知竅中之妙。知竅中之妙,便知本來祖性,便知守中抱一,是養性第一步工夫」。「守中抱一」,在真正得定的境界,到了氣住脈停,雖然不談明心見性,這是「養性第一步工夫」。兩竅互用章第七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此兩孔穴法, 金炁亦相胥。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陰陽之始,元含黃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車。故鉛外黑,內懷金華。被褐懷玉,外為狂夫。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無。彷彿太淵,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境隅。采之類白,造之則朱。煉為表衛,白里真居。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匝關閉,四通踟躕。守御密固,遏絕姦邪。曲閣相連,以戒不虞。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炁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此章,直指坎離兩竅之用,為金丹關鍵也。」坎也是耳朵,離是眼睛,打坐的時候,就是修四個字:「收視返聽」。道德」兩個字不是連起來用的,道是道,德是德。道是講體,德是講用,講行為,《參同契》這裡不同了,上德是升華的,下德是普通做基礎的。呂純陽 《百字銘》中「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上德是無為之道,上品丹法什麼都不求。《清靜經》裡頭還帶著講工夫,這個是上德。「下德為之」,等而下之,是有為的工夫,做有為工夫「其用不休」,要以不休起用。後來佛家也採用,實際上這個是老子的東西,在有為與無為之間修道做工夫,究竟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形而上道是本體,是無為的;但是我們不管是學佛修道,修的都是有為法。佛法最高是空,因為我們達不到空,所以所用的方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方法,以求得自己最後達到了空。道家也是一樣,真正的道是無為,「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你看不見,摸不著,找不到。但是,你想達到形而上看不見摸不著找不到的道,必須要從有為方法做起。有為到了極點,才能到達無為。「上閉則稱有,頂門穴道,醫學叫百會穴,道家稱為泥垣宮,密宗稱為頂輪穴上面一封掉,嬰兒才開始說話,那就是後天生命的開始。上竅一閉,下竅就開,就向下走了,人就慢慢長大,所謂情竇初開,男女的情慾就慢慢來了是有形的。下閉則稱無所以修道的人,要修到把開了的下竅重新關閉,從海底竅開始,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到了鍊氣化神時,上竅開了,修密宗的叫做開頂。「無者以奉上」下面完全無漏,頂門重新開了。「上有神明居「此節,指兩竅之妙用也。大道,非一不神,非兩不化。」這是道家的中國文化,一定要達到專一,那個神靈境界才出來,這是講道的體。道的用呢?「非兩不化」,就是陰陽二氣。「上章雲,一者以掩蔽,既明示人以得一矣,然而掩蔽之妙,其體則存乎一,其用不離乎兩。蓋金丹妙用,只在後天坎離。」有了生命以後,「坎離妙用,不出先天乾坤」,坎離也好,乾坤也好,都是代號。他現在講,「究竟只是性命二字」,只是兩個作用而巳,一個性一個命。「性者,先天一點靈光,真空之體也」,一念不生全體現謂之性。「其體,圓成周遍,不減不增。在天,為資始之乾元」,拿宇宙來講這個自性,名稱不同,引用《易經》資始的乾元就是萬物靠它。「在人,便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拿人來講,他說是乾卦之體。「故名上德,此中本無一物。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引用百丈禪師的話。「若從意根下卜度推求,便失之萬里」,本性的東西你用妄想分別心,用意識心來求,就不對了。「蓋性本天然,莫容擬議」,講它空也不對,講它有也不對。「直是覓即不得」,你要找一個明心見性就錯了。「故曰,上德無為,不以察求」,就是講性命雙修這個性。「命者,先天一點祖炁」「祖炁」是父母生下就帶來的,所以胎兒在娘胎里也在呼吸「先天一點祖炁妙有之用也」,這一點就是佛家講真空妙有。「其用,樞紐三才,括囊萬化。在天,為資生之坤元」,在《易經》是屬於坤卦大地。「在人,便是 地一聲時,立命之根」,人出娘胎時胞衣打破, 的一下,小孩出來,然後臍帶剪斷,鼻子開始呼吸,這是命根開始,「故名下德」「其中元炁周流」「潛天潛地變現無方」無所不在,也無所在。「若向一色邊,沉空守寂」「蓋命屬有作,不落頑空」「一息不運即死」「上閉則稱有者,坤入乾而成離也」「上閉則稱有者,坤入乾而成離也」,這個坤卦代表這股氣,就是命功的成就,氣脈成就了,到達自己真空之性出現。「先天之乾,本是上德,只因坤中一陰,上升乾家, 陽炁從外而閉之。所謂至陰肅肅,出乎天者也。乾中得此一陰,性轉為命,感而遂通,遂成有為之下德矣。」「人但知離體中虛,便認做真空」「不知這一點虛處,正是真空中妙有」「下閉則稱無者,乾入坤而成坎也」「先天之坤,本是下德。只因乾中一陽,下降坤家,陰炁亦從外而閉之。所謂至陽赫赫,發乎地者也。」「發乎地」呢?從「下德」修起,身心氣脈打通了,氣住脈停充實了。「坤中得此一陽,命轉為性」,恢復到本來真空。「寂然不動,依然無為之上德矣」。「人但知坎體中實;便認做妙有」「不知這一點實處,正是妙有中真空,喚作有中無」「坤中既受乾炁,還以此點真陽,上歸於乾,是謂反本還原,歸根復命」「自是先天神室中,產出一點鄞鄂」「是為萬劫不壞之元神」「故曰,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神明之妙固,全在中黃正位。然非坎中真金之精上升,離中真水之炁下降」有無互入,兩者交通成和,神明亦何自而生耶」兩孔穴即坎離兩用之竅妙,所謂元牝之門,世莫知者也。孟子的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類的來源,各有各的說法。基督教、天主教說是上帝造的,這是一種說法。佛學講是光音天來的人種,光音天的天人都會飛,不吃東西,一身都帶光。他們到這個星球上玩,看到風景美麗,又吃了東西,佛經叫「地肥」。當然不是肥料,開始吃一點點,後來每一次飛來就吃,吃久了以後這個身體重了,飛不起來,有些就流落在這裡,男女成婚,也不是上了毒蛇、蘋果的當,而是一陰一陽自然成婚啦!這是人種的來源。但是再進一步說,光音天的人種又是哪裡來的呢?佛教還有解答,從上界下來。講宇宙的來源,中國的說法是水開始。所以《易經》的數理《河圖洛書》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也同古希臘、埃及、印度的說法一樣,認為生命的功能,第一樣來的是水,所謂一種凍攏來的液體。「水者道樞,其數名一」「陰陽之始,元含黃芽」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白」代表陽,光明清凈,這個自性呈現,那是金之精。這個白是氣足神圓,這個時候光明清凈就出現。「北方河車」,北方是「天一生水」春天銀河不是南北向,是橫轉來的,每月都不同。「五金之主,北方河車」靠「天一生水」來的。「神氣二者」而已。 那麼「神」跟「氣」怎麼來的呢?就是宋儒的理學家們講,「靜中養出端悅」,真正靜了,慢慢心性清凈,身上的津液自然起來了,是自然來的。玉液瓊漿」,都是自己生命裡頭本有的。這個東西如何來呢?就是要靠自己養靜到極點,接近於自性清凈時,水性才會出現,所以金水的關係就是「性」跟「命」的關係。精、氣、神一一神是法身,氣是報身,精是化身,曉得這個境界神魂是可以分離的,「靈光獨耀」,不靠肉體;「迥脫根塵」,不靠六根。那麼同這個肉體的關係呢?「乍沉乍浮」,若有若無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你怎麼做工夫呢?進一步,「退而分布,各守境隅」,你要聽其自然,四大歸四大,各歸本位,五臟六腑的氣脈動也好,不動也好,你要搞清楚,你知道動的那個不屬於氣脈上面,然後氣脈儘管讓它轉。自己呢?「各守境隅」,不管它,氣脈走到哪裡都好。「一笑拋經高卧隱,龍歸滄海虎歸山。」各歸本位,讓它自然.明辨邪正章第八是非歷臟法,內觀有所思。履罡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陰道反九一,濁亂弄元胞。食炁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卧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痴。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照佛的觀念,練氣這一派屬於「導引」,每一個都會長壽,你們翻開《楞嚴經》看了就知道,可以「壽千萬歲」,所以《楞嚴經》有很多秘密。這十種仙,有一種是祝由科,畫符念咒的,有的也可以達到長壽。另有吃藥的,道家所謂外金丹,吃丹藥把身體改變過來也可以練到長壽。「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是非歷臟法」不外一個原則:「內觀有所思」。「六甲」是根據十個天干配十二個地支,甲子、乙丑,十個天干配完了,這是一甲。第二輪由甲寅開始,所以共有六個甲,叫六十花甲。第九章開始至第十五章,都是講「伏食」「此卷」,指中篇下卷,這一卷「專言伏食」,「伏食伏」 字,是降伏的意思。」就是道家所謂長生不老之葯,怎麼吃進去。道家伏食是很重要的,如伏一顆丹藥,沉下來叫伏食。講到伏食和御政養性,在道家的分類,伏食是命功,就是保有我們後天的生命,祛病延年使他長存;養性是性功,就是一般學佛所注重的如何明心見性。所以「御政養性,已寓其中」,在這一篇里,「御政」同「養性」的工夫就在伏食里。如果真能夠做到佛學所謂六根不漏內伏了,自然明心見性,所以養性與御政的道理,自然都包括在內。「伏者,取兩物相製為用」「至於陰陽之配合,性命之交並」「別有妙用存焉此伏食之功,所以為金丹,最要關鍵也」「食者,取兩物相併為一」「蓋假鉛汞凡葯,巧喻性命真種」「借鼎爐外象,旁通身心化機」「以有形顯無形」「乃是伏食宗旨」究非燒茅弄火,一切旁門,可得而假借也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葯在爐中,須用真火煉」兩弦合體章第九火記不虛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爐鼎,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此章,直指金水兩弦之炁,「先分後合,示人以真藥物也」此章,直指金水兩弦之炁」,這「兩弦之炁,「先分後合,示人以真藥物也,「火記不虛作,演易以明之」「此節言,兩弦之炁,合而成丹也」禪定不一定是得道,在道家叫做命功,到達氣住脈停,連心臟、脈搏也不跳了,那是命功的成就。這個禪定屬於共法,不但佛家有,道家也有,各家都有。性功就不同了,性功是念頭,一念不生清凈圓明,這是性功的成就。命功的成就是另一半,這兩個配合一起才叫做合而成丹。比較明白的說法是,生理一半,心理一半。

由天地日月,坎離相交,變成「人」,這是第二重的投影。在人的生命里,不叫坎離,換一個名稱叫「性情」。「性」代表知性,一切有覺知的,佛學的名辭「見聞覺知」,、能見能聽,能知覺能感覺,這個是性。「情」就是我們後天的喜怒哀樂,種種的慾望,種種的需要等等。性情交會就是坎離相交。「此章,言木性金情」,上次已介紹過,在道家的文化,也就是同醫學文化有關的,肝臟屬木,肺屬金。金木怎麼相交?我們曉得肝是管人體生產血液的,肺是管呼吸系統吸進氧氣的。以中醫道理來講,是氣血兩樣如何調伏,自相交會。氣是氣,血是血,兩個是不同的系統。如果身體後天的氣血調和了,肝氣寧靜了,妄念不生,而且肺氣也靜止了,呼吸到達心息相依,甚至到氣住脈停,此時「木性金情,自相交會,已成伏食之功也」。這樣就有真正生命的把握,這個丹藥就得到了伏食,吞進去了。工夫做到這一步,轉化自己的生命,返老還童祛病延年就有把握了。這一篇就是講這個道理。

「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這幾句話上次已經講了一些,現在再加說明。太陽代表我們的神光,就是思想、精神、見聞覺知之性,一般也講靈魂、靈性,道家用太陽來形容。「流珠」就是太陽發的光芒,像寶珠一樣向外放射。因為它是向外放射的,始終活潑潑的不肯停留,永遠不停放射,凝定不住。我們的神光思想,也像太陽的流光一樣,不停地放射、消耗。所以佛家稱為「有漏之因」,就漏失了。怎樣才能夠把神留住,不放射不亂想呢?只有情緒不亂動,才能凝定,才可以結丹。「卒得金華」,「金華」是道家創造的名稱,等於一塊黃金放光所發出的光彩。剛才講金代表肺,也代表了氣,要想神不散亂,必須把氣血凝定。所以佛家天台宗、密宗或者其他的法門,注重先由修氣開始,也是有其道理的。

這個神容易跑,要想留住這個神不散亂很難,要「卒得金華」,把這個氣凝住,就是所謂息。修到了息,「轉而相因」,就是神氣兩個合一了。正統道家的上乘丹法,老前輩們傳道時,寫一個「些」字,意思是「此二」。哪兩樣呢?道家所謂結丹成道,只有神、氣二者。什麼是道家的工夫?什麼是結丹?什麼又是真到伏食的境界呢?神凝氣住就結丹,很簡單。其他的什麼口訣、花樣、六耳不同傳、點竅等等,都是下乘丹法,其實只要神凝氣住就做到了。只要神凝氣住這個基礎建立起來,儘管後天的生命老了,一口氣沒有斷,仍是有希望的。神凝氣住久了,生命重生,一陽來複,那個時候「化為白液」,重新起了作用,「凝而至堅」。所謂「化為白液」就是要先變成華池神水,我們講過呂純陽祖師《百字銘》,那個境界就是說這個道理。這是原文大概的解釋,下面朱雲陽真人的分類解釋更清楚。

「此節,言兩物之性情合,而成金丹也。」這節就是講神、氣二者如何凝結而成丹,先告訴我們理論。「先天之體為性命,乾坤是也」,先講大的來源,中國儒、道兩家也講先天後天是分開的。在西洋哲學,先天就是形而上,後天就是形而下。實際上,形而上、形而下這兩句話也是中國文化,孔子在《易經·系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宇宙萬物沒有開始以前那個東西,中國文化沒有叫它主宰,也沒有叫它上帝,也沒有叫他為神,給它一個名號叫做「道」。什麼是形而下的後天?就是宇宙萬有物質世界,也叫做器世界。「先天之體」,這個形而上這個道體,宇宙萬有那個大的性命就是乾坤,就是天地,先天另外一個名稱叫「性命」。

「後天之用為性情,坎離是也」,到了後天的作用,就變成性情,這「情」字包括很多,七情六慾都在內。性情用《易經》的代號就是坎離兩卦,人的性命由投胎到出生,有了這個身體後,大概男性十六歲,女性十四歲,這個乾坤像蛋一樣打破了。盤腿打坐修禪定是消極的行為,不敢去為惡而已,還少積極的善行。所以,菩薩道是積極地行善,你不要打坐,禪定境界一樣地到達喔!而且到達得很快。《宗鏡錄略講》「善」是代表陽,所以我們中國講修養「為善最樂」,那不是理論,是一個實際的事。人真正做了善事,會非常快樂。快樂不是高興,高興還不算快樂。因為「善」的思想代表陽,所以做善事,是陽機發動,陽氣就充滿,生機就充滿。做壞事,憂愁苦怒代表陰,所以人在憂愁苦怒之中,或做惡事做得越多,陰氣越來越重。普通一個看相的也看得出來。

金返歸性章第十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自開闢以來,日月不虧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金本從月生,朔旦受日符。金返歸其母,月晦日相包。隱藏其匡廓,沉淪於洞虛。金復其故性,威光鼎乃熺。此章直指金性,為造化之根,生身之本」造化之奧,全在河圖」「水為五行開先故天一即生水,沿而下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到土方纔生金,金獨處其最後,而全五行之氣生命的發展,「是造化以金為要終也」,金是最後。所以金是本性、是結果。「土為五行殿後,故天五纔生土,溯而上之,生土者火,生火者木,生木者水」水卻從金而,金復處其最先,而辟五行之源,是造化又以金為原始也,此終則有始之妙也。金在吾身,即屬先天祖性」,有始有終的金的作用,就代表了先天祖性。金在五行里代表了我們明心見性這個性,就是祖性。「父母未生以前,此性圓同太虛」「太虛中一點真性,落於其中,方能立命」,就在這個身體以內。「是吾身以金為原始也」,這個金就代表我們的本性。「及乎四大假合之軀,終歸變滅」,這個身體最後死亡。「而此金性,獨不與之俱變,萬劫長存」,但這個本性是長存的,不過沒有成道,沒有回到本來,所以叫做靈魂。是吾身又以金為要終也」,所以我們生命還是這個本性——「金性」最重要。「此無終無始之妙也」,所以金代表了本性,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法身在道家來講就是「神」,報身是「氣」,化身是「精」。精、氣、神三樣合一,三寶合一就成丹,就成道。「昔羲皇作易,剖開太極,劈破天心,最初落下一點,便成乾卦。乾為天,而孔子翼之曰,萬物資始。乾為金,而孔子翼之曰,純粹以精,此萬世盡性至命之準則也」「元始得此,以結一黍之珠,故寶之曰金丹」「釋迦得此,以證丈六之身,故尊之曰金仙」「三教根源,同一金性」外此即墮旁蹊曲徑矣.真土造化章第十一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呼吸相含育,停息為夫婦。黃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朱雀為火精,執平調勝負。水勝火消滅,俱死歸厚土。三性既合會,本性共宗祖。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土游於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老翁複壯丁,耆嫗成奼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此節言水火二用,必歸於中土也。蓋丹道妙用,無過水火」水火妙用,不離戊己,大約舉一即兼兩,舉兩即兼三,會三乃歸一,會三乃歸一」。「故水火既濟,其功用,全賴中央真土」,所以,全要靠一念不生才可以。「惟賴中央土德,多方調燮,方得相濟為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水火既已相濟,其中一闔一辟,便有呼吸往來,呼至於根,吸至於蒂,總賴中宮真土,含藏而停育之,此呼吸非口鼻之氣,乃真息也,真息往來,初無間斷, 自相闔辟於中土,不啻夫婦之相配偶,乃真胎也,中宮之真胎不動,而一水一火自然呼吸其中,猶太虛之真胎不動而一日一月,自然呼吸其中豈非呼吸相含育,佇息為夫婦乎」?「此段,直指真意,為金丹之母,五行生剋,克我者為鬼,土克水,所以土為水之鬼。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鬼就是官,管住了他。土是真意,到了一念清靜,這時六處不動,真意制伏了妄念,所以土為鬼,土鎮水就不起妄念了。此節,言真土妙用能使三家歸一也。「戊己二土,分屬水火」「水火之中,便藏金木,而終始不離於土」「蓋生身受炁之初,即有中黃真土,所謂中黃真土就是意根,就是第七識末那識。「為金精之所自出」,這個在道家的代號屬於精,真的精神所在。「此金本是乾家祖性」是「中宮不動元神」,這個就叫做元神。「只因乾金一破」,先天變成後天,我們這個生命「流入坤中」,坤卦代表陰,腹是坤,頭是乾。「實而為坎」,坎就是我們所謂命門腎氣,也包括兩個腰子,左邊的腰子為腎,右邊為命門,學中醫的就懂了。「坎中金精」,坎是水,水中有金,金生水,「便屬戊土,即所謂金華也」。「惟坎中真金,從乾父而生,故曰,黃土金之父。」乾之一陽,既入坎中,中間換入一陰,破而為離,正是坤宮真水,化出離中木液,便屬己土,即所謂太陽流珠也,惟離中流珠,從坤母而出,故曰,流珠水之子」我們後天的精神哪裡來呢?從坤母而出,還是要腎氣健旺,氣血興旺精神就來了。「此言,三性之順而相生者也」,三性是水、火、土,是相生的。「坎中金精,是為太陽真火」,金精就是代表我們生命的液體,就是荷爾蒙、精液、血,是太陽的真火。太陽是代號,火也是代號,就是生命那個熱能。離中木液,是為太陰真水」,所以肝臟能夠藏血。「離中陰水,易至泛濫來克坎中陽火,坎中之火,乃生中央真土以制之,「故曰,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離中之水,能克坎中真火。中央之土,能制離中真水。「而坎中之火,又能生中央真土,所以水火相剋,兩下交戰」「天亮以前有一段黑暗」,你信得過就行了,翻過去就到了,精神就來了。所以,「全賴中央真土,調停火候,不使兩家偏勝,庶幾各得其平」所以丹道作用」,修行煉丹之道,「全在真意」,這個真意,不是雜念思想之意,是清凈念謂之真意。「念頭起處,系人生死之根,順之則流轉不窮,逆之則輪迴頓息,於此起手。即於此歸根」,「歸根」就是歸到性命之根,在這裡開始修了。離中真水稱一性,坎中真火稱一性。中央真土獨稱一性,這個性,不是本性,是性能,方其未歸之前,強分三性」,有三個性質。水就是血液,與氣、精神作用都不同,要三歸一才一念清凈,這是真意。「既歸之後,方知三性,本來只是一性」,是一體的三面。這個本體就包括了這樣東西,所謂在宇宙天體的現象是日、月、星三樣;在人是內在精、氣、神;外面是眼睛、耳朵、鼻子。所以最初的三樣東西是一體的,「渾然天地之心」整體合一不可剖析,因混沌一剖,水火遂分,上下兩弦,並中土而成三家,此由合而分也,後來兩弦之炁,由分而合,戊己二土,銷歸中央,依然一個宗祖,張紫陽所謂,追二炁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是也」,就是這個道理。「故曰,三性既會合,本性共宗祖」初雲夫婦,以兩性相配而言也,繼雲父子,言兩性之所自出也。究雲宗祖,乃並為一性矣」夫婦喻坎離,父母喻乾坤,宗祖喻中央祖土,便是返太極處」,返本還原,「歸根復命之妙,於此可見」。真土造化」,是以中國文化五行的原理說明的。所謂土,我們再三提過陰陽五行的道理,「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宮八卦不離壬」。這個土所代表的,大家已經知道叫做「真意」。辰、戌、丑、未這四個時辰屬土,我們討論的這一篇,強調這個土,這個真意的重要。要想修成長生不老,返老還童延年不死之法,重點在真意怎麼樣能夠達到伏食的境界,所以叫真土造化,是真土變出來的。還丹可入口,頭頂上有一個口,與天地通。人元丹是什麼?就是本身的精、氣、神。只有地元丹、人元丹修成功的人,頂上這個口開了,才能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入到心裡去也叫做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金性不敗朽」,所以「為萬物之寶」。「術土伏食之,壽命得長久」「土游於四季,守界定規矩」所謂中宮是胃,其實也不是胃,是在心窩橫膈膜之間。「土游於四季,守界定規矩」,這個四季剛才講到在身體內部,心、肝、脾、肺等等,各有各的作用。「金砂入五內」,這個「金」字就是比喻金丹,伏食,真得到那個境界進到身體內部來了,道家後世俗話所謂工夫上身了。工夫上身,身體內部就有感覺,就有變化。「霧散若風雨」,心裡頭的雲霧,像風雨一樣吹散了。「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真到了那一步就是返老還童,頭髮白的變黑了,牙齒掉了重生,眼睛看不見的又看見了。「老翁複壯丁,耆嫗成奼女」,老頭子變青年,老太婆變少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到了這一步是返老還童,把這個肉體整個變過來,成為真人。「此節,言伏食之神驗也」,講到結丹,真到了那一步工夫,有它的神效。「三性會合,便成金丹」,精、氣、神會合,可以講就是「水火既濟」,水火既濟靠什麼?靠這個津液調配。「吞入口中,便稱伏食,迥非旁門服食之術也」,所謂旁門,並不是罵他們不對,不過走的是偏門,結果還會回到大廳堂裡頭來的。「世間藥草,如巨勝之類,尚可延年益壽」,增加壽命,「金性堅剛,萬劫不朽」,物質世界裡頭黃金是最堅固的,「豈不為萬物中至寶」,修道拿黃金來比喻。「道術之士,倘能伏此先天一炁,壽命有不長久者乎」。孔子的《系傳》里說「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先天一炁」是不生不滅的,剛才提傅大士這個偈子「不逐四時凋」,它永遠不生不滅。這一段說明這個「先天一炁」,所以伏食是真氣來了。真氣在佛家天台宗叫做真息,息者不呼不吸了,充滿,寧靜,停止,這個叫真息。「戊己二土,本無定位,周流四季,在東則為辰土,在南則為未土,在西則為戌土,在北則為丑土。」辰、戌、丑、未四個時辰都是土,在東屬木,在人體內部的肝臟屬辰土;在南就是心臟,南方屬火就屬未土;肺是西方,戌土;北方壬癸水腎臟,屬丑土。因為土是脾胃,與任何部位都有關,哪一部位出了毛病,就是那部分的生命功能差了,都關係到脾胃。所以真土在這個肉體生命中,就是生命的一個能,看不見摸不著的,年輕很旺盛,老年就衰了;在心理精神方面,就是真意,就是意志。所以這個土有四種,因四季而不同,也因部位而不同。「活子時是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木火金水無非土之疆界,作丹之時,賴此土以立中宮之基。「伏丹之時」,氣住脈停「仍賴此土以定四方之界」,各歸本位。「故曰,土游於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即還丹也,蓋兩物所結就者,霧散若風雨,以下俱是伏丹後,自然之驗,丹既吞入口中,靈變不測,周身八萬四千毛孔,若雲騰霧散,風雨暴至之狀,四肢自然熏蒸,「顏色自然悅澤,發白還黑,齒落轉生,老翁復成壯男,老嫗變成奼女」,劫運所不能制,造物所不能厄,任他滄海成田,由我逍遙還自在,號之曰真人」,這個是得道了,「不亦宜乎」,就是這個道理。」同類相從章第十二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冰雪得溫湯,解釋成太玄。金以砂為主,稟和於水銀。變化由其真,終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谷,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意為之。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搗治羌石膽,雲母及現磁。硫黃燒豫章,泥汞相煉飛。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痴。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僥倖訖不遇,聖人獨知之。此節,正言水火同類,相變化而成丹也。何為同類,人但知坎為水,不知坎中一陽,本從乾家來,正是太陽真火,陽與陽為同類。故坎中真火,恆欲炎上以還乾。坎為水,不知坎中一陽,本從乾家來,人但知離為火,不知離中一陰,本從坤宮來,正是太陰真水,陰與陰同類故,離中真水,恆欲就下以還坤,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之義也,真修道,是在精神極旺極好的時候打坐,叫做修道。煉金丹者只取一味水中之金,水中之金即命蒂也,心動氣就動,氣動心就動、念就動。你要是做不到念不動,有一個方法可以做到,你氣住了,念就不動了,它倆是夥伴。人慾了性宗,又必須以命為基我們的妄念、妄想、煩惱,這些思想就是清凈本身變出來的,所以煩惱妄想與清凈同出而異名。「其初,原從一體變化而成兩物,其究,還須從兩物變化而歸一體」,氣跟念,我們呼吸之氣,老實講跟念也是一體。我們的心、精也是一體。所以說精、氣、神三個一體,三個東西歸成一體就得道了,真氣回到本來。「只此真陰真陽,同類交感,相因為用而已」,所以老實講,修道從哪裡開始修?從妄想開始修。妄想也是本性上現出來的。「故曰,變化由其真,終始自相因。變化之法,不過流戊就己,顛倒主賓」,戊土是流動的,我們妄想就是戊土流動;己土是固定的,得定的境界,使後天坎離,還復先天乾坤耳,張紫陽雲,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此之謂也,所以真正修道,命功一半,性功一半。換一句話,心念清凈一半,神氣寧定一半,叫做性命雙修,才能成道。散而為氣,聚而成形,心風得自在,心息相依,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意為之,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此節,端破爐火之謬,言一切有形有質者,皆非同類之真也欲煉還丹,必須採取藥物,一性一命,本先天無形之妙,此節,端破爐火之謬,言一切有形有質者,皆非同類之真也。所以一性一命「喻為鉛汞,迥非凡砂水銀」欲煉還丹,必是安爐立鼎,藥物入爐,用先天真火煉,喻為爐火,迥非燒茅弄火。還丹工用全資火候,「始而烹煉,既而溫養」「首章指出兩弦真氣」,這一節是結論,「次章獨揭先天金性,三章纔說三性會合,直到還丹入口,位證真人,伏食之旨,已無餘蘊矣。」祖述三聖章第十三若夫三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三君天所挺,迭興更御時。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製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銖。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此書。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褰帷帳,瞋目登高台。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鄭重說,世人不熟思。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痦,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率,又恐泄天符。猶豫增嘆息,俛仰綴斯愚。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還丹法象章第十四 以金為提防,水入乃優遊。金數十有五,水數亦如之。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餘。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其土遂不離,二者與之俱。三物相含受,變化狀若神。下有太陽炁,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後凝,號曰黃輿焉。歲月將欲訖,毀性傷壽年。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搗冶併合之,持入赤色門。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始文使可修,終竟武乃成。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魂魄。色轉更為紫,赫然稱還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此節言金水二炁,為金丹之真種也「還」就是返回來,找到我們自己本有的長生不死之葯,魏伯陽真人著書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佛家用九次第定來說明禪定,就是四禪、四空定再加一個滅盡定。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粉碎虛空.古代曆法是曆法,天文是天文,歷律是歷律,律呂是律呂,氣象是氣象, 都是一門一門不同的學問,是由中國天文學來的。呼吸系統包括氣,肺與大腸相表裡,大便秘結是肺氣不對。大便平素多而稀,也是肺有問題。不吃瀉藥,吃清肺理氣的葯下去,包你就通了。腎為肺之子,肺為腎之母,佛教及印度的禮貌,兩手合掌叫做合十,也是這樣來的。我們中國的土話,合適不合適,也就是這個合十不合十。金另外代表無形的,就是人性的本來堅固不動光明清凈,心中沒有妄想、雜念,像佛家經常說光明清凈。達摩祖師不叫堤防,他說此心有如牆壁,牆壁隔絕了內外,外面打不進來,裡面也沒有動念向外跑。蓋還丹妙用,徹始徹終,只此金水二物」「建之即為爐鼎,采之即為藥物,烹之即為火候」知時知量,乃至抽添運用,脫胎神化,無不在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借假修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然學道之士,當知所先後,未有堤防不立,而得金水之用者也。「坎中之金,本伏處而在內,金生水,所以坎中之金是水中金。就是說腰部以下,因為下部生命屬坎卦。不管男女,這個裡頭有金,這個金是堅固、顛撲不破的,不死之葯就在裡頭。因為我們欲界的生命,譬如人,是從人體下部出生,下部屬於海、屬於水。我們修道就是把本身裡頭本有之藥引發出來,就叫還丹。可惜我們普通人,佛家叫凡夫,平凡地活著,平凡地死去,一生未能把本身的藥引發出來。還丹就是要把坎中之金引出來,自己必須要把海底這個東西釣出來,就是「然內者不可不出」。它一清醒你就成仙成佛,長生不死了。「離中之水,易泛濫而在外」就是火里的水。離卦代表太陽,代表火,在我們身體上代表眼睛。離中虛,中間是空的,在肉體的內部代表心臟。火裡頭的水,容易泛濫,就是容易漲起來向外流。「然外者不可不入」,火中的水就是我們的念,慾念容易向外流。離是火,火代表生命的火花,男女青春期生命火花越大,慾念越容易泛濫;精力越旺,離中之水越泛濫,越以發泄為痛快。「外者不可不入」,不然怎麼能升華回來證入內在!「金丹作用,必須先立堤防,牢鎮六門,元氣方不外泄」況堤防既立,不許泛濫」「真精無復走漏,自然優遊入爐,金水兩物之中,本藏戊己二土,土之生數得五,成數得 十,坎中之金納戊,是得其十數之五也,離中之水納己,是亦得其十數之五也,二土合而成圭,這戊己二土合攏來成圭字。兩弦之炁,恰好圓足,故曰,金數十有五,水數亦如之,堤防既立,方及臨爐之用神與氣是兩個半個還在講戀愛方及臨爐之用,臨爐配合,仍舊是金水二物,但銖兩分數,纖毫不可差錯,真水真金,二者須要適均,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故水止於五分,當防其有餘而泛濫,不可太過也。「金亦須五分,當重如原初之銖兩」,要剛到合十,「不可不及也。金水二者,既得其真」,要得到真的境界,「自有真土,調和其間」。我講過的,真土就是真意,真意不是妄想也不是執著也不是念頭,是自然知道。「蓋離中納己,其五分之水,即己土也。」有意無意之間就把握住了。「坎中納戊」,這是納甲,「其五分之金,即戊土也。舉金水二物,而真土在其中矣」,這還是講理論。「及至戊己二土,會入中央,亦適得五分本數」,及至戊己二土,會入中央,亦適得五分本數」,在有念與無念之間三家相會,恰圓三五之數三家就是神、氣、意,後來也叫做精、氣、神。其土遂不離」,真意不動,這個真意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二者與之俱」,神與氣跟著這個真意也不動了,這個叫做得定。拿佛家來講就是禪定。真正的「繫心一緣」, 一心不亂,真得定了。三五之義,出於河圖,東三南二,木火為侶,北一西四,金水為朋,此處但舉金水,而不及木火者,蓋以金水為精魄,如人之形。木火為神魂,如人之影神魂如人之影,這個影不是我們燈光下的影,是思想上有個影像,等於我們形體上的影子。生命的精魄,精與神是可以修回來的,道家的工夫了不起就在這個地方,這是別家所沒有的,是中國文化特殊的地方。形動則影隨,寸步不離,木火之於金水亦然,精魄既合同而化神魂亦與之俱妙矣」此金丹造化之妙也,三物相含受,變化狀若神,下有太陽炁,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後凝,這個時候變成真液,從頭頂下來,佛家叫做甘露灌頂,清涼甘甜的水液從頭頂源源而來,所以朱熹有句詩,為有源頭活水來,號曰黃輿焉」,黃是地,輿是意志,天地玄黃之象,大地黃昏之象,有這個境界。歲月將欲訖,毀性傷壽年,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此節言坎離交會,金丹之法象也金水兩弦之炁,得真土以含育之,是為三物一家其中自生變化之狀.而神明不測矣,蓋前後堤防既已完固,不容絲毫走漏,不容絲毫走漏,爐中真炁,自然發生,然後抽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北海中太陽真火,熏蒸上騰,須臾之間,離宮真水應之。先時化為白液,後乃凝而至堅,兩者交會於黃房」,上下交會在中宮,有交會感,得大樂。「運旋不停,有黃輿之象」,這個裡頭旋轉得厲害,你會知道,你打坐在那裡天翻地覆,你會嚇死。所以修道要不怕死才行,這個境界,膽子小的就下座了來問老師,那就完了,永遠修不成。平常道理已經懂了,這個時候靠自己指揮。所謂嬰兒奼女齊齊出,卻被黃婆引入室也。然此兩物未交之前」,在兩個沒有結合沒有交媾之前,「當以真意合之,兩物既交之後」,兩夫妻交合以後,「又當以真意守之」,這個就叫定了。「一點陽炁,斂入厚土中,生機轉為殺機」,他說到這個時候,要真意守住這點真陽之氣,「斂入厚土之中」,凝結了,收斂了,這個時候就算想起妄想,一個念頭也起不來了。。學佛的人打七,「打得念頭死」,念頭打死了,「方得法身生」坎離交會其實坎是水,離是火,這個「坎離交會」就是水火相會。火是心中之念頭,也就是龍;水就是老虎,這個老虎要下山吃人,做世間男女的欲事,青龍這個念頭是把握不住水這個老虎的。「性」和形而下的「命」,兩個真正地結合為一,返本還源,這個路線是必然而呆板的。這也就是身心結合,精神和生理混合為一的修鍊。這等於說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差別。道家用中國文化的術語,叫它做「坎離交會結金丹」。「初時神入炁中,寂然不動,似乎槁木死灰」久之生機復轉,一點真炁,希微隱約,激然上升,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歸其根,一點真炁,希微隱約,潫然上升,有如野馬塵埃之狀,故曰,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所以他說外表這個時候定了,像槁木死灰,沒有什麼光華,「此為坎離始媾,大葯將產之法象」。要注意這個!這個叫做「坎離交媾」,也是形容這個童男童女,陰陽交媾,這是大葯將產時的現象。這個大葯就是金丹,自己本身生命中有的,經過自己的鍛煉,恢復了,得了這個葯就長生不死。搗冶併合之,持入赤色門。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始文使可修,終竟武乃成。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魂魄。色轉更為紫,赫然稱還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此節言乾坤交媾,還丹之法象也。「坎離既交會於黃房,摶煉兩物,併合為一,養在坤爐之中」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一念不生全體現,時節一到,大葯便產,所謂水鄉鉛,只一味是也,大葯既產,即忙採取。當以真意為媒,迴風混合,徐徐從坤爐,升入乾鼎,方得凝而成丹。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那個念,就是真意。「乾坤交」,與外面宇宙陰陽交媾了,這個叫做「天元丹」。由人元丹到天元丹,那是要和宇宙相交的。我經常說,這才叫做密宗的真正灌頂,是凝結攏來而成丹,是謂天元丹。「故曰搗冶併合之,持入赤色門」,在頂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天地交媾大還丹此二句,有吸舐撮閉,無數作用在內,「舐」,這個舐就很妙了,道家叫做「無上之密」舌抵上顎,這個時候舌頭正立起來,在較後位置有個小舌頭、喉管這裡,就封鎖了。鼻子也直接給他封鎖,自然抵住了,這是講氣脈通了。「撮閉」就是前陰後陰收攏來,閉掉了精門。假使是生過孩子的女性,或者年紀大的,這個時候返老還童,變成少女一樣,自然撮閉。赤色門,即絳宮乾鼎是也。」絳宮就是心口,葯既升鼎,漸凝漸結,又徐徐從乾鼎引下,送歸黃庭。再回到黃庭這個中宮」此時當用固濟之法,深之又深,密之又密。直到虛極靜篤,一點真陽之炁,方不泄漏。「故曰,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斬關而出,正子時一到,亟當發真火以應之。《楞嚴經》上說「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就是這個東西。所以「真火」就是「真念」「霎時乾坤闔辟,龍虎交爭」,那個境界大得很,整個的下部、頭頂都在動,那硬是動!都打開,全身都有震動的現象,山崩地裂一樣,怕人得很。「便有龍吟虎嘯之聲」故曰,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大葯初生,用文火以含育之,方得升騰而出爐,「大葯既生,用武火以煅煉之,方得結實而歸鼎。故曰, 始文使可修」,開始用文火烹煉,「終竟武乃成」,到了真陽之炁一動,就要武火來了才成功。「此中火候,不可毫髮差殊」,這個火候差一點都不行,難之又難。「當用文而失之於 猛,則火太炎矣」,如果該用文火的時候,你用武火來,把它燒焦了。「當用武而失之於弱,則火太冷矣」,應該用武火的時候,你結果用文火,太冷。「動以修身,靜以修心」。必相其寬猛之宜,調其寒溫之節,方能得中,故曰,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子時從尾閭起火,應復卦,一陽初動,是為天根。一陽來複,陽是從下部發生的,「從尾閭起火」,實際上就是從海底、尾閭、會陰穴這個地方發生。「應復卦」,拿《易經》的卦象來講就叫做復卦,一陽來複。「一陽初動」叫做「天根」,從下面來。我們修道人的性命就是靜到極點時從下部動。直至六陽純乎乾」,陽氣充滿到頂了,「動極而復靜矣」, 動極就又靜了,陽是動是放射,陰是吸收是歸納。午時從泥丸退火」,到了靜態來又下降了,「應姤卦」一陰初靜,是為月窟」,這個「月窟」實際上是倒轉來,上面空了,下面充實。天根是下面空了,陽氣向上走,兩個顛倒。「直至六陰純乎坤,靜極而復動矣」,所以,到了靜極純陰的境界時,靜極又陽生了。「故曰,周旋十二節」,「周旋」 就是轉圓圈,輪迴,旋轉。「十二節」是十二個節,一年是二十四節氣,六陰六陽,一天十二個時辰。「節盡更須親」, 他一節一節完了,一個階段到一個階段,修道由一個程序到一個境界,每個境界都不同,所以我講這是科學的,一步有一步的工夫。「此乾坤大交的法象也」,這是講乾坤大交的境界。動靜相生,循環不息,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久之鉛盡汞干,陰消陽長,方得變種性為真性,化識神為元神。」道法自然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不執著不要管它。陰滓盡除,則屍氣滅而命根猝斷。陽神成象,則凡體死而魂魄俱空,散而為炁,聚而成形,故曰,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魂魄,關尹子所謂一息不存,道將來契,正此時也。至於伏煉久久,絕後再蘇,心死神活,而鼎中之丹圓滿,光明塞乎太虛矣。豈非色轉更為紫,赫然稱還丹乎,金丹本乾家所出,還歸於乾,故稱還丹。色轉紫者,取水火二炁,煅煉而成也,還丹有氣無質,不啻如一丸之粉,一匕之刀圭,而其變化若神,已如此,從此脫胎換鼎,再造乾坤,子又生孫,神化不測,過此以往,未之或知矣.豈非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乎。刀者水中之金也,圭者戊己二土也,可見徹始徹終,只取金水土,三物變化,而成還丹耳,崔公入葯鏡雲,飲刀圭,窺天巧」此章,全露還丹法象」,它完全透露「系伏食卷中,大關鍵處」,是修道最重要的。「初言兩物相交,則伏炁於坤爐而產葯。繼言一陽初動,則凝神於乾鼎而成丹。前兩節,總是金丹作用,後一節,方是還丹作用。」所以,「入葯鏡雲,產在坤,種在乾。悟真篇雲,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皆本諸此章」。這個都是說明這個境界的,道家是直接講修持的工夫境界。還丹名義章第十五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古記顯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維。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此章結言還丹名義,不外水火之性情也,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此節,言水火交感。雖變,而不失其常也《易經》的道理:「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得道的人就要有那麼偉大。「雖變而不失其常也」,變化過程當中,能變化的那個道體不變,那個是常,是本性,這是先講一個原則。「蓋丹道之要,不外一水一火」,所以修性命之道的要點就是一水.一火什麼是水呢?寧靜沒有思想了,氣沉,神凝氣聚,那個境界就是水。清凈就是水,躁動的則是火。水代表身心清凈那個境界,火代表念識賓士,就是我們心頭的思想念頭。水火本出一原,後分兩物,乾中一陽,走入坤宮成坎,坎中有太陽真火。坤中一陰,轉入乾宮成離,離中有太陰真水。水火二炁,互藏其根,化化不窮,五行全具其中,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轉生水,左旋一周而相生,便是河圖順數。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轉克火,右旋一周而相剋,便是洛書逆數,順一逆,一生一克,而五行之千變萬化,總不出其範圍」。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成就是接受地二生火,二就是陰,相對的,相對屬於陰,絕對屬於陽天七成之,水本真陽,落在北方太陰之中,所以水反屬陰,升在南方太陽之位,所以火反屬陽.所謂還丹是將我們後天這個肉體生命,修到「天一生水」。陽氣靠哪裡來呢?下部來的,由陰極而發生這個陽陰盛便來侵陽,水盛便能滅火,蓋先天無形之水火,主相濟為用,後天有形之水火,便主相激為仇。故曰,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天上之日月,即是世間之水火,日屬太陽火精」,所以太陽永遠「其光無盈無虧」月屬太陰水精」,屬於水的精華、精神,「借太陽以為光」。所以你不能說我們過去的科學落伍,古人早就知道月亮不發光,它吸收太陽的光才發出光亮反照過來。所以以陰曆為標準,「晦朔之交,日與月並會於黃道,謂之合朔,晦是陰曆的月底,二十九或三十,月亮光明沒有了,朔是每個月陰曆的初一、初二、初三。朔的方位代表北方,冬天北方的風或西北風,都冷得很。春天則不同,春風一般形容叫東風,從東方來,暖和的。夏天的清風南來,秋天是金風,西風多,秋高氣爽都是西風。「然但同經而不同緯」,「經」同「緯」不同。「故雖合朔而日不食」,太陽沒有被月亮遮住。假使「若同經而又同緯」,經緯度都相同時,「月不避日陽光」,月亮沒有逃過太陽光,「便為陰魄所掩」,月亮反而把太陽的光明遮住了。「所以太陽薄蝕」,就是日蝕,太陽缺了一點,其實只是月在那個軌道上把太陽遮住一點。「長在朔日」,太陽日蝕常常在陰曆的月底,因此這個理論用之于丹道。故曰,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日月蝕永遠都在陰曆的月底。你看我們講了老半天,道家多啰唆,都是天文地理、太陽月亮。許多人說,你就告訴我一點口訣,我依著做工夫去修就會成仙了。「人身與造化,若合符節」,我們這個身體生命的變化,同天體太陽、月亮、地球的形成是一模一樣的,是同一個法則,只是自己觀察不清楚。所以道家說人身是個小天地,換句話說,這個宇宙天地只不過是個大的人身。道家的觀念認為這個宇宙是一個生命的全體,因此中國古代不大主張開發地球,礦藏都不大開。世人但知坎水為月,不知離中一點真水,正是月精,「但知離火為日」,離火為太陽,「不知坎中一點真火」「水火互藏」,水火都隱沒了,互相藏進去了。「一點太陽真火,沉在北海極底」心裡任何思想念頭都沒有了。不過有一樣,像是一個洞,所謂靈光一點,是知道,又等於不知道,這是心火降下了,身上氣血(水)也凝定了,這是真正的入定,就是還丹的初步。真要修道,第一步必須要達到沉下來這一定,定到 「日月合璧,璇璣停輪」這個程度,就差不多了。邵子所謂,日入地中,媾精之象也。一陽初動之時,理論到這裡都講了,「此時當溫養潛龍,勿可輕用」勿可輕用,直到陽光透出地上,方才大明中天,若真陽不能作主,陷在陰中,無由出爐,即是北方寒水過盛,浸滅太陽之象」「真火既為寒水所浸,日光便受重陰掩即,正當中天陽盛之時,奄奄衰弱,昏然而無光矣。故曰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道家有句話,「精從足底生」;相反的,一個人衰老了怕冷,也是從足底開始冷,「坎居北方,幽闕之中,正子位上,月當朔之象也」。這個分兩方面,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實際的。抽象是根據《易經》天文現象來說,北方用坎卦代表,南方是離卦代表。我們這個人體,頭頂是南方,北方是下面會陰穴這一部分;另一個北方是腎,腎水屬於北方,南方離卦屬心火。人思想能夠分別,能夠聰明知見,這個屬於離,屬於南;生理的變化,血液的流行,精氣的發動,這些現象就是北方坎卦代表,是屬於水的部分。「幽闕之中」,古代稱肛門叫幽門,「幽闕」當然不是講直腸排泄這一部分,實際就是講會陰穴,海底,這部分都屬於「幽闕」。「闕」就是代表宮闕、宮殿的意思,北方就在這裡,屬於水。 人體用天體來配比,所謂坎卦正北方,拿地支排列一個圓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北方就是夜裡亥、子之交,亥時以後到子時。所以子時也是一天當中一陽來複,陰極了陽生,這裡提到北方幽闕的部位,是正子時的位置。離居南方,向明之地,正午位上,日當晝之象也。水火均平,方得交濟為用。一或偏勝,便致薄蝕為災。日月之相薄蝕,即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之義也.日出沒,比精神之衰旺;月盈虧,比氣血之盛衰,持盈保泰,交濟為用,一或偏勝,便致薄蝕為災,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即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之義也」,水把自性的光明都滅掉了。「當與中篇,晦朔薄蝕,掩冒相傾」,參看《參同契》的中篇這一段,就是專門講解如何使身心做到均衡的境界。「雖然此特言其變耳,若水不過盛,火不過衰,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水火自然之性情,即陰陽交感之常道,薄蝕災變,何自而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是效法,你只要效法自然的法則,就不會有錯,就不會走火入魔,然後一路直上。故曰,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日月反其常道,故云薄蝕。陰陽循其自然,故云飲食。蓋以造化日月之合,有常有變,喻身中坎離之交,有得有失,不可不慎密也。」「有得有失"。像賺錢做生意一樣,一點一點累積起來,就成丹,使生命返老還童。搞得不對時,雖年輕也可以喪命。有得有失這個道理,要搞清楚,不可不謹慎,不可不嚴密地管理控制自己。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金來歸性初」,金是後天性命修法起作用,返回來回到性。什麼是金呢?我們講過幾次啦,生理上肺屬金,精神上那個妄想能夠思想、能夠知覺的那個是金。知覺、感覺回到本來清凈面,氣住脈停,工夫做到呼吸停止了,乃至血脈的 流行也凝住啦,就是「金來歸性初」。這個時候才叫做「還丹」。此節,言金返歸性,乃還丹之了義也。「離中元精,本太陰真水,又稱木液。坎中元炁,本太陽真火,又稱金精。丹道以水火為體,金木為用。」「關尹子曰,金木者,水火之交是也」金性本出先天之乾,未生以前,純粹以精,這個「精」也就是《楞嚴經》上講,「心精圓明,含裹十方」,妄念不生的時候,一念清凈。萬劫不壞,老子講:「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家講神仙有五種:鬼仙、人仙、地仙、天仙、大羅金仙。佛說仙道有十種,他沒有說是魔道,也沒有說是外道,他說這些修成神仙的,壽千萬歲而不死。雖然長生不死,因為沒有明心見性,所以墮落為神仙沒有成佛。「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是什麼呀?就是有消息。「有信」是有一個象徵,做一步工夫,有一步的現象出來。你懂了這個,也就懂了老子,懂了清凈道,也懂了佛。這個是「萬劫不壞」的。我們這個精神,這個念頭,「只因有生以後,混沌一破,走入坤宮,是為坎中金精。乾家之性,轉而稱情」。乾之一陽,既變為坎,其中,換入坤之一陰,是為離中木液,蓋木主寧靜,字之曰性,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金主流動」,金性是代表主體,愛流動跑動,「名之曰情」,這是中國文化性情兩字。「所謂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這個情哪裡來呢?情的體就是性。兩者同出異名,譬如只此一個人,既有名復有字,名字雖分兩樣,性情原是一人,「故曰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其初乾中之金,變而成坎,便是性轉為情。一轉則無所不轉,輪迴顛倒,只在目前,所謂順去生人生物也。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今者,仍取坎中真金,還而歸乾,便是情返為性。所謂逆來成聖成仙也,學道之士,若能於感而遂通之後,弗失其寂然不動之初,而丹乃可還矣。此兩句,不特為一部《參同契》關鍵,且能貫穿萬典千經」呂純陽雲,「金為浮來方見性,木因沉後始知心」木為情,雜念妄想不起,本心出現了,所謂明心見性了。「張紫陽雲,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亦此義也。」這也是講這個氣跟性情歸納起來作用。「可見三藏梵典,只發揮得金性二字」,說佛家、道家、儒家的各種經典,就是講「性情」兩個字。「萬卷丹經,只證明得還丹二字,且更兼質之羲《易》,若合符節」,他的作用同《易經》的這個卦象程序作用一樣。他說我們懂了這個,自己就曉得用功,「可以豁然矣」,就清楚明白了!「還丹法象,已備見上章,此特結言其名義耳。坎離交媾章第十八,此章,言坎離交而產葯,應一月之晦朔弦望,乃小周天之火候也。這個身體內部,大的叫「乾坤交」,小的叫「坎離交」。「乾坤交」就是大周天,「坎離交」叫小周天。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混沌鴻濛,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隱形而藏。此節,言晦朔之交,日月會合,為大葯之根本也,造化之妙,動靜相生,循環無端.然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不蟄藏,則不能生育。故以元會計之,有貞而後有元。以一歲計之,有冬而後有春。以一日計之,有亥而後有子。以一月計之,必有晦而後有朔。此終則有始之象也。元會運世」。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是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個甲子管六十,為一元,分為上元甲子、中元甲子、下元甲子,三元甲子合攏來又是一個單元。六十年六十天或者六十個時辰都在內。天開於子,地辟於辰,「必有晦而後有朔,此終則有始之象也」。「何以謂之晦朔,月本無光,受日魂以為光」,這是古代的說法,就是月亮反照太陽的光。「至三十之夕,光盡體伏,故謂之晦」,每月陰曆三十晚上絕對沒有月亮,這叫晦。此時日與月,並行於黃道」我們身體這個小宇宙,「吾身日精月光,一南一北」,就是一上一下,頭腦上面清醒就是太陽,下面就是月亮。賴真意以追攝之,所以叫陰陽交媾,嬰兒、奼女兩個結合,神與氣合,就是佛家講的心與息兩個合,密宗就是心風合一,天台宗講心息相依。神歸氣穴坎離交方交會於中黃神室,水火既濟,正在虛危中間,虛極靜篤,神明自生,即一刻中真晦朔也,「故曰,晦朔之間,合符行中。造化之日月,以魂魄相包。吾身之日月,以精光相感。當神歸炁穴之時,不睹不聞,無天無地,璇璣一時停輪,復返混沌,再入鴻濛。即此混混沌沌之中,真陰真陽,自相配合。故曰,混沌鴻濛,牝牡相從。」「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是《參同契》原文「當神歸炁穴之時」,神回到炁穴去了,有形的炁穴在丹田,標準的地方就是肚臍之下,陰毛之上,六根大定,收視返聽,不睹不聞,無天無地神歸炁穴,「日月合璧」,就是精神與氣血歸一了,所以「璇璣一時停輪,復返混沌」。「元牝相交,中有真種。元炁絪縕,杳冥恍惚。正猶日魂施精,月魄受化,自然精炁潛通。故曰,滋液潤澤,施化流通。」「方其日月合符之際,天氣降入地中。神風靜默,山海藏雲」,這最後八個字文學境界很妙,可以寫一副對子。「一點神明,包在混沌竅內,無可覓處,此即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境界。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神風靜默,氣就是神風,氣聚神凝山海藏雲就是「萬里無雲萬里天」藏天下於天下,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天入地中,陽包陰內,歸根復命,深藏若虛。不啻龍蛇之蟄九淵,珠玉之隱川澤好的玉含藏在內不動。譚景升曰,得灝炁之門,所以歸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韜其光。此之謂也。「知元神之囊」,曉得元神的根底,「所以韜其光」,這神光就內斂,神光往內走不向外。此章,言木性金情,自相交會,以成伏食之功也。這個神容易跑,要想留住這個神不散亂很難,要「卒得金華」,把這個氣凝住,就是所謂息。修到了息,「轉而相因」,就是神氣兩個合一了。「真汞一見真鉛,才不飛走」,那個愛流動的心念,道家的比喻叫「真汞」。所以剛才我們講正統道家,只有四個字:神凝氣住。現在講坎離交,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能神凝氣住的法則。這個真汞,自性後天的第三重作用——心念,碰到真 鉛——真正的元氣時,一切內外呼吸都寧靜,那個就是佛家的真息鉛入汞中,汞賴鉛之拘紟,鉛亦得汞之變化,兩物會入黃房,合成一,這個時候真正的神、氣二者結合,「會入黃房,合成一炁」。人體內部也一樣,所以定久了,氣一熱立刻上升衝上腦,碰到腦下垂體變成液體,就是長生不老之葯,叫玉液還丹。這還不是金液還丹,當然金液還丹要更深一層。有時候你們打坐口水一直湧出來,然後不斷咽進去,這個時候咽法不同,要讓它自然滿了,舌頭稍稍向上提一下,它自然會順流而下,這樣念頭就不容易散亂,心一亂就坐不好了。所以不要管它,讓它自然下來。到了玉液還丹時,皮膚都變細嫩光亮起來。至堅者」是形容堅固得很,佛家叫做「金剛」蓋金來歸性,已結而成丹矣。此通章之綱領也。蓋金來歸性,已結而成丹矣。此通章之綱領也。坎離交媾章第十八的第二段起始於東北,箕斗之鄉。旋而右轉,嘔輪吐萌。潛潭見象,發散精光。昴畢之上,震出為征。陽炁造端,初九潛龍。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盛衰漸革,終還其初。巽繼其統,固濟操持。九四或躍,進退道危。艮主進止,不得踰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飛龍,天位加喜。六五坤承,結括終始。韞養眾子,世為類母。上九亢龍,戰德於野。用九翩翩,為道規矩。陽數已訖,訖則復起。推情合性,轉而相與。循環璇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以察睹。故無常位,為易宗祖。此節,言艮之一陽,反而為震也。艮卦跟震卦,是一個卦翻過來成兩個現象。艮(

)代表山,下面兩爻是陰,上面一爻是陽。翻過來倒轉來一看,成了震卦 (

),一陽在下面,兩個陰在上面。「艮」與「震」是相反的。所以這樣看是艮卦,反過來看就變成震卦。這個方法就 是《易經》所講的「綜卦」「人知月至晦日,乃失其明,不知實始於下弦。下弦為艮,後天艮位居東北。於十二辰,當丑寅之間。於二十八宿,當箕斗之度。」日出卯,蓋天道左旋主順行」,「天道左旋,順起於子中,地炁右轉主逆行,逆起於醜寅之間,「欲知天道主順」,左轉的叫順行,「當以一歲次序觀之」,這一年的程序,太陽一天走一度,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度多一點。「一歲之序,自北而東」,一年以四季來講,由冬季的北方,慢慢轉到東方春天,「以訖於南」,再轉到南方夏天。到了五月下半夏至一陰生,天氣最熱的時候,這個陽氣開始收藏,陰氣又來了。「自南而西」,再轉到西邊秋天,「以訖於北」,最後又轉到北方變成冬天。從子到丑,從丑到寅,出乎震而成乎艮,後天順行之五行也。「欲知地炁主逆」,這個地球,也就是我們身體,本身是逆行的,是倒轉來走的。「當以一月納甲征之」天干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代表太陽系統天體的干擾,也就是太陽放射能同地球的關係。地支代表月亮跟地球關係的放射,這是一收一放之間,十天干跟十二地支相配,一個周期叫六十花甲。干支陽配陽,陰配陰,所以有甲子沒有甲丑,只有乙丑;有丙寅,沒有丙卯。一個人過了六十歲,已經過了六十花甲了,這是納甲的一種方法。這些作用又歸成一個五行——金木水火土,譬如亥與子是屬於水等等。「納甲之運」,運就是運轉。這個轉動「子當右轉,卻行以至於未申」,倒轉來走,卻行到了未申,到西方了。「自北轉西,自西轉南,是為上弦之炁」,再由西轉南,這是講月亮出沒的現象。「其象為得朋」,「得朋」是《易經》上的話,意思是得到同類。陽氣由下上升,從督脈向上走一點沒有錯,能夠走到頂還精補腦,長生不老都沒有錯,但不是用意識導引,不需要的!生命本來是這樣,順其自然。所以老子說「道法自然」,加上意識去做,反而是妨礙它。懂了這個現象,我們這個身體生命也是一樣,氣到了頂時,「午乃東旋」,一年之中陽到極點時就夏至一陰生了。「逆行以至於寅丑,自南轉東,自東轉北,是為下弦之炁,其象為喪朋」,「兩弦交會」,收視反聽,陽跟陰在交。修道的原則很簡單,方法就是眼睛不看前面,耳朵不向外聽,不管是休息不休息,人能夠永遠在這種狀態之下,像動物的冬眠,雖然還沒有睡著,那樣坐著就是修了。先天逆用之五行也」,精神又會成長又會下降,與自然相反。金丹之道,全用先天納甲,與天上太陰同體,我們身體內部的變化,「與天上太陰同體」,小周天是要配合月亮的現象,一個月三十天,這個法則要把握住。怎麼說呢?「太陰真水生於午」,不是生於「子」,陰極了的太陰真水叫「華池神水」,是道家的名稱,就是西王母那裡有個池,喝了那個水就不死。這是假託的神話,是說華池神水這一點是生命的根本。有些武俠小說就寫成「太乙真精」。這些水下來不得了,厲害得很,生命根本都被它變化了。「自十六一陰之巽,至廿三二陰之艮,陰來剝陽,僅存碩果」,他說這個現象,自陰曆十六以後是巽卦。巽二爻是陽,下面一陰初生,這個巽卦的現象,等於說十六十七的月亮。「太陰真水生於午」就是講,下面陽氣衝上來陽到了極點,陽極就陰生,所以精神不夠了就要睡,陰生就是「太陰真水」,是腦下垂體的荷爾蒙,那是「真水生於午」的道理。所以打坐有口水,雖然不是太陰的真水,是假水,假水也了不起!但是真的玉液還丹是你陽氣衝到腦,就是佛家講頭頂發清涼、得輕安,降下的甘露水,佛家也叫做「醍醐灌頂」,陽氣發動,陽極陰生變成太陰,地氣悶極了上升碰到冷空氣,結合變雨下來。「又自東轉北,正值丑寅之交,箕水斗木,二宿度上,旋入乙癸,艮之一陽盡喪而為坤。」上面下降了以後,陽氣又第二重地上升。在陽氣沒有上升以前,都是陰,為坤,那個境界什麼念頭都沒有,昏昏沉沉的,莊子叫做「渾沌」,經過這個境界就好了。「在吾身為神入炁中,萬化歸根,即所云午乃東旋,東北喪朋之象也。」「此時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即生於子」,這個時候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光明的現象,動的現象,生於「子」。「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現在說靜極了陽動,太陽真火就發生了。「蓋陽無剝盡之理,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虛危之地。交會既畢,漸漸自北轉西,月魄到此,微露陽光,謂之旋而右轉。」靜到極點也代表陰極,在方位上是指北方。「虛危之地」等於大家打坐時,有人覺得冷,因身體內部有病,寒氣重,多坐一下就發熱了,這就是陰極陽生。「嘔輪吐萌」「一點真火,隱然沉在北海中,謂之潛潭見象,發散精光」迨精光漸漸逼露,一日二日以至三日,正值未申之交,昴日畢月,二宿度上,庚方之上,每個月初三的時候,「正值未申之交」,「未」就是下午一點至三點,「申」是下午三點到五點。因季節不同而略有偏差。這個季節的道理,是站在中國這個地面仰頭看。假使用天文望遠鏡,它講得很準確,到了下午的四五點鐘,每月陰曆初三,月亮已經在西面出現了,昴日畢月,二宿度上」,「昴」同「畢」是西方星座的名稱,月亮在這兩個星宿之間。「庚方之上」,庚方是西方稍稍偏西南一點。「昏見一鉤」,就是黃昏傍晚時,西南方才出現一點,「如仰盂之狀」,「仰盂」就是震卦,這就是代表這月亮剛剛出來,所謂月如鉤的一個現象。坤中一陽才出而為震,北方叫坤。陰極了陽生,每月初三「一陽才出」,在人體就是活子時。懂了天體這個現象,你自己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變化,及工夫氣血的流行,才會知道。一切都是心理自然現象,和生理自然的變化。在身中為鉛鼎初溫,葯苗新嫩,即所云,子當右轉,西南得朋之象也。陽炁雖然發生,但造端托始,火力尚微,正應乾卦初九潛龍之象。到此,只宜溫養子珠,不得遽用猛火「子午溫養」,「卯酉沐浴」「陽炁雖然發生,但造端托始」,中國文化里,人的開始就是人之初,「托始」是說宇宙生命的精神,必須要寄托在一個物質上才能發生作用。換句話說,道家所講的心物,表面上看是一個二元的宇宙,身跟心分開,精神跟物質分開,實際上它兩個是一體。所以老子說,「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一個體但作用不同。火力尚微「潛龍勿用」先王以至日閉關,養吾浩然之氣,不得遽用猛火,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溫養子珠,不得遽用猛火,此節,言日月合璧,產出金丹大葯,即系活子時作用。尹真人云,欲求大葯為丹本,須認身中活子時正此義也.晦朔之間,坎離交而成乾,取坎填離,乾為真金,故稱金丹,所以金丹火候,專應乾卦六陽。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參同契》這裡開始講的學理,說到人體生命、陰陽之氣的功能,與月亮、地球運行的關係。由月尾到下月初,說明活子時生命能的發動,以及一步一步的功能,使我們認識修道時氣機的發動、一步一步的程序和境界。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易經》。「陽以三立」,指每月陰曆初三,月亮剛剛出現。加一候五天就是初八,月亮半圓,在《易經》的數理陰陽道理來講,這個陽里有陰,所以「陰以八通」,初八算是陰的開始。「三日震動」,初三是震卦的現象剛剛發動。「八日兌行」,後天的八卦圖,初八屬於兌卦,此時月亮半黑半亮。「九二見龍」,九二就是第二爻,這個「龍」字是形容辭,形容一股陽氣剛上來,這個時候陰一半陽一半,「和平有明」,正在中庸的狀態、和平境界。「三五德就」,三五一十五,每月陰曆的十五「乾體乃成」,整個的月亮統統是白的,這個情形好像月亮的光明圓滿。《易經》的解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都是必然的,沒有辦法變動。人的生命壯極必老,也是呆定的,所以到「三五德就」的時候,等於乾卦到了極點圓滿,接著陽極就陰生。過了十五以後,下半月開始就是陰。「九三夕惕」,就是乾卦的第三爻,晝夜都要小心,等於年齡大到了極點,就準備走了。「虧折神符」,這個時候月亮慢慢走向下半月,夜裡就「盛衰漸革」,「漸革」也是卦名,這個現象又變了。「終還其初」,最後又走到陰的境界去。打 坐修道做工夫也是這樣,所以大家必須要了解這個道理,當你精神最健旺、境界最好的時候,下一步就是陰境界來了。陰境界並不可怕,陰極陽極都是了不起的,所以必須要認清這個法則。「巽繼其統,固濟操持。九四或躍,進退道危。」 「巽」是卦名,巽為風,陽極一陰來了,下面是一陰開始的巽卦,就是「巽卦繼其統」的意思。修道的人工夫到這一步,注意這四個字——「固濟操持」,就是要好好把守住,不要被陰境界騙走了,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因為這是一個必然的反覆過程。這一個程序,每一個境界每一步工夫都告訴你了,等於是乾卦九四爻的爻辭——「或躍在淵」,在深淵裡跳出來,像一條龍一樣,俗語所謂鯉魚跳龍門,跳過去就化龍了。譬如你們青年同學們,學校剛剛畢業,年紀輕,所謂春秋方盛,前途無量的樣子,也許跳出來,也許跳不出來。這時候價值無比的大,所以叫「或躍在淵」。到了這個境界,由陽到陰,要特別小心,「進退道危」,或者進步或者退步,這個道不是講「大道」的「道」,是這個法則、原則。這個境界里究竟該進該退,是走入陰境界,或是保持陽境界,要特別小心,因為這還是不定的。那麼到了這一步工夫怎麼辦呢?這個就要靠你的智慧了,因為這是火候的問題,有時候就趕快走入純陰的境界里,大休息下來也是一件好事。「艮主進止,不得逾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剛才這個巽卦,第二爻又變成陰了,兩重陰爻變成了艮卦。陰境界等於每月陰曆的二十二、二十三這兩天,成了艮卦,等於說陽爻光明只剩了一點,下面是暗的。這樣就曉得自己的限度了,不能再加,只能減下來,「不得逾時」,違反這個原則是不行的。這就是每月陰曆二十三的時候,典守下弦之期月亮,一半亮的一半暗的,同上半個月一樣,不過亮光是向下顛倒的次序。「九五飛龍,天位加喜」,到這個境界等於乾卦的陽能快要完了,「九五飛龍」在天之相,光明到了最鼎盛的時候,下一步就是黑暗的開始,所以「飛龍在天」,所謂天位已到了最高處,再進一步就轉陰了。「六五坤承,結括終始」,每月的月尾,坤卦第五爻了,月亮的光明都沒有了。我們打坐修道到這個時候,一點念頭沒有,完全到了一個沉沒的階段,等於說無知、無喜的階段。如果修道到這個境界,「結括終始」,要像口袋一樣封起來,什麼都不管,因為陰極了,下一步又轉過來到光明境界,力量更大。所以「韞養眾子,世為類母」,這個韞養的第二度光明再來,等於這個陰極是媽媽,再生一個兒子出來。在密宗也講到這個道理,所以有子光、母光這個差別,一般人把「明」的先後境界的差別,比喻母子相會的道理。這是月尾的月亮,我們的境界也是如此。「上九亢龍」,「亢龍」就有悔,到了最高處就不行了,「戰德於野」,陰陽交戰。現在還是把所謂煉丹、氣機、生命、精神、健旺這些變化,用《易經》的乾、坤兩卦六個階段來說明。「用九翩翩,為道規矩」,「用九」這個名稱很有意思。現在留下來這一本《周易》的「乾卦用九」、「坤卦用六」這兩個名稱,只有乾、坤兩卦裡頭有。坤卦是陰爻用「六」代表,乾卦是陽爻用「九」代表,其他卦裡頭沒有。怎麼叫「用九」、「用六」?歷來解釋很多,我的研究告訴諸位,就是「用陰」、「用陽」。換句話說,到了最高的境界,天地宇宙萬物同人一樣,都受陰陽的法則所支配。能夠不受陰陽法則支配,善於用陰陽,超越於陰陽之外,就是「用九」、「用六」的道理。「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群龍」就是指這六爻,六條龍無首,沒有頭的,這是大吉大利。「用九翩翩」是謙虛到極點, 自己決不做首領,也不佔任何位置。到了「陽數已訖」,乾卦用完了,陽數「九」沒有用了,「訖則復起」,陽極就陰生。「推情合性,轉而相與」,拿人的生命來講,陰陽是性情,這是中國文化《禮記》的根本。性包括心理的,情包括生理的,懂了這個法則來「推情合性」, 把生理與心理的境界合一,這也是一陰陽。也就是把心理的一念不生的清凈,與生理上氣住脈停相結合,則一步一步自然會起變化。所謂「九轉還丹」,像一個圈子一樣在旋動,「九轉」並不是氣在身上打轉九次,「九」是陽數,是說陽氣極而轉陰、陰氣極而轉陽這樣的過程階段。「循環璇璣」,這個流動互相反覆,「璇璣」是古代天文儀器中心在轉動的那個東西。「升降上下」,陰陽到了 一升一降,一上一下。「周流六爻」,從《易經》來講六爻,六個位置。「難以察睹。故無常位,為易宗祖」,每個境界的變化,如佛經所說「不可思議」,不要去想,難以推想觀察,因為我們生命的功能都是自然變出來的。但是每步工夫不一定呆定的,依個人的體能、年齡、心理等的關係而有異。活子時也不是呆定的,可是這個法則、道理、規矩,等於科學的公式,它是呆板的。所以必須要把這公式把握住了,才能修道。到中篇,正統道家的神仙丹道之術,下手的工夫先從養性開始。中國文化三家,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存心煉性,儒家講修心養性。《參同契闡幽》這本書上,註解的朱雲陽真人,不用道家名稱,倒用了儒家的養性說法,道理都是一樣。「此卷,專言養性,而御政伏食,已寓其中。」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後末,當慮其先。人所稟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炁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性主處內,立置鄞鄂。情主處外,築為城郭。城郭完全,人民乃安。爰斯之時,情合乾坤。乾動而直,炁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剛施而退,柔化以滋。九還七返,八歸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則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橫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千古丹經《參同契》,內容歸納成三大綱要:御政、養性、伏食。本章叫做「性命歸元章」,是後人所加,指性與命兩個合一。在別的道書上,性跟命叫做神與氣兩種,神是性的現象,氣是命的現象,所以神氣是講它的現象,性命是講它的根本。現在修道成功變成神仙就是性命歸元這個作用,返本還元了,得了道長生不死了。所以「此章,言性命同出一源,立命,正所以養性也」。釋逝牟尼佛幾千年前講的生理學,跟現在一樣,而且更清楚。娘胎裡頭七天一個變化,三十八個七天共九個多月,生長成為一個有魂有魄的人而出生,此節,言養性之功,當徹究性命根源也。「何謂性? 一靈廓徹,圓同太虛,即資始之乾元也。「廓」就是空空洞洞,無量無邊,徹東徹西,天上天下,無事不包。這是圓滿,同虛空一樣,虛空有多大這個靈性就有多大。萬物的根源是性。「何謂命」「一炁絪媼,主持萬化,即資生之坤元也。」「絪媼」就是悶住了,陰陽混合悶住。萬化之物,像發豆芽,黃豆泡水,上面蓋起來,那個水蒸氣悶住它才發芽,那個境界就是「絪媼」《易經》的道理是坤卦的境界,坤屬陰。如果你們修道打坐,能夠坐到忽然之間忘掉身體,忽然 之間什麼都不知道——說不知道嘛又知道,說知道嘛又不知道,像老母雞抱蛋一樣一身都軟了,很舒服不想動,念頭思想都沒有。這樣子悶住久了,可以返老還童了。隨時都悶住更好,越悶越熟,精、氣、神都發展了。要靜到極點,就是老子所講「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才是命功的境界。「絪媼」是《易經》上的,悶悶的但也不是悶,這個身體永遠在春天,所以叫「長春」,永遠在那個春困的階段,也就是命功的境界。此是先天性命」,在道家講起來是形而上的,「在父母未生以前,原是渾成一物,本無污染,不假修證,一落有生以後,太極中分,性成命立,兩者便當兼修。「然性本無去無來,命卻有修有短」,這個性本是自性清凈,沒有辦法修,不要你去修的。佛家講性,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若接命不住,則一靈倏然長往矣。修道之士,要做養性工夫,必須從命宗下手,何謂卻期,凡人之命,各有定期」,在佛家講是定業、業力的關係,這股力量是一定的。「其來不能卻,其去亦不能卻」,當你投生的時候,不想來也做不到,我們自己也莫名其妙就生出來。父母也做不了主,要想生女的偏生男,想生男的偏生女。要生時推不掉,要死的時候也推不掉。「惟大修行人,主張由我,不受造化陶冶」,只有大修行人,工夫到了,要死就死,要生就生,生死把握在自己手裡。「命既立住」,修到命功完成叫立命,命功把握了,「真性在其中矣」,性功的道理就在命功之中了。「人若不知本來真性,末後何歸」,修道只要明心見性,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麼,最後一步工夫成就的是性功,不是命功。所以你修道成功,工夫再好也是有為法,是有修有證;要歸到無修無證,不增不減,最好沒有工夫了,不需要工夫了。所以,「了性是末後大事」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真正的神仙了。不知欲要反終,先當原始,思我這點真性,未生以前,從何而來。既生以後,憑何而立,便知了命之不可緩矣,故曰」,所以魏真人說,「審思後末,當慮其先。最後受胎之時,不過秉父精母血,包羅凝聚,結成幻軀。佛學叫「業報之身」我之真體,本同太虛,光光凈凈,本來原無一物,故曰人所稟軀,體本一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至十月胎圓,太虛中一點元精,如雲行雨施,倏然依附,直入中宮神室,作我主人。我們有形身體的中宮在心窩以下,也正是胃的這個部分;神室就不是中宮了,腦子、心臟都是神室。於是劈開祖竅,「哇」地一聲,天命之性,遂分為一陰一陽矣。蓋後天造化之氣,若非先天元精,則無主而不能靈,先天元精,若非後天造化之氣,則無所依而不能立.可見性命兩者,本不相離,後天之造化,既分一陰一陽,陽之神為魂,魂主輕清,屬東方木液,陰之神為魄,魄主重滯,屬西方金精。兩者分居坎離匡廓之內。故曰,陰陽為度,魂魄所居。腎為肺子,如果肺氣增強,金生水之故,腎就健康了。蓋命之在人,既屬後天造化,便夾帶情識在內,只因本來真性摻入無始以來業根」, 佛學又用進來,這個「業根」就是情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八識」,這在佛學的唯識都講到,生滅法同那個不生不滅法,兩種糅合下來構成了八識。「識之幽微者為想」想之流浪者為情,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顛倒真性,枉入輪迴矣,所以學人,欲了性者,當先了命,此節,正言後天立命之功.真正了命是把這個肉身轉化,散而為氣,聚而成形,要有就有,要沒有就沒有。後天一魂一魄,分屬坎離坎卦屬於水,離卦屬於火。蓋以太陽在卯,故離中日魂,為陽之神,太陰在酉,故坎中月魄,為陰之神,兩者體雖各居然離己日光,正是月中玉兔,日魂返作陽神矣,坎戊月精,正是日中金烏,月魄返為陰神矣,道者盜也,偷天地的精華惟其性寄於命,故離中元精,坎中元炁,總謂之命。惟其命轉為情,故曰,日中木魂,月中金魄,總謂之情。只有祖竅中,一點元神,方是本來真性。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男女守中丹田沒有關係。道家畫兩個連環圈中間一點,這個是中宮,不是絳宮。大部分守中宮的,出毛病的很少,百分之九十都對,中宮保養胃,腸胃好了絕對沒有錯。但是祖竅就在這裡嗎?不是。這個原始的元性祖竅究竟在哪裡?有時候在心,有時候在腦。祖竅無竅,以佛家的話來說,叫做繫心一緣,把自己雜亂的思想,用某一個焦點把它統一起來。精氣為臣,嚴立堤防,前後左右,遏絕姦邪,就是要靜,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所以這個一點祖竅靈明,一靈不昧,要靜要定。為什麼要打坐?因為靜定久了,精氣就會生長,生生不息。「情」就是精發動,氣脈就是情動,這是外面,不要跟著氣脈跑。「築為城郭乎」,自己心境一念靈明,這個是主宰,不要管那個氣脈。越不管它,氣脈發動越快,通得越快。「堤防既固,主人優遊於密室之中」,一念靈明不昧,佛家叫正覺之性。密室並不是身體里有個秘密之處,因為不是固定的部位,所以叫做密室。《易經》上孔子講,「放之則彌於六合,收之則退藏於密」,如果有個密室,一定會找得到, 真的密是無所不在,就在你那裡,可是你就是找不到,這就是密室的意思。不動不搖,不驚不怖,故曰,城郭完全,人民乃安,始而處內之性,已足制情.既而營外之情,自來歸性,賓主互參,君臣道合,此為坎離交會,金丹初基,爰斯之時,情合乾坤。乾動而直,炁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剛施而退,柔化以滋。「天行健」,就是乾卦所代表這個宇宙本體,它永遠在動在行,「健」就是永遠沒有休息。此節,言後天返為先天也,後天坎離,即是先天乾坤,只因乾坤一破,性轉為情,從此情上用事,隨聲逐色,不能還元,至於兩物會合,城郭完而鄞鄂立,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百日築基,則情來歸性,離中之陰,復還於坤,坎中之陽,復還於乾矣,坎卦是從坤卦這個地來的,在身體上,一般人講氣脈由海底起,丹田以下都是坤。坎中滿,中間一陽爻,坎中的陽氣,就是身體內部由下面上升的一股陽能之氣,陰中的真陽返歸於乾,升到頂。升到頂之後,前腦後腦一切腦細胞都歸位了,非常寧靜,腦子裡頭沒有雜亂的思想。「頂」 就是「坎中之陽,復還於乾」。故曰,爰斯之時,情合乾坤。乾性至健,靜則專而動則直,一點元神,為精氣之主宰,至剛至直而不可御,故曰,乾動而直,炁布精流,此言元神之立為鄞鄂,即所謂乾元資始者也坤性至順,動則辟,而靜則翕,「翕」就是吸進來,「辟」就是呼出去。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中真炁流布」,一路下來,玉液還丹,在佛家來說就是真正的秘密灌頂。那不得了,玉液還丹了,甘露是真炁,流布全身,那是真的。「坤乃順而承之」,裡頭自然吸了。「一點元神,絪縕化醇」,到頂以後又下來,這個時候入定了,酒醉了一樣,老母雞抱小雞一樣,動都懶得動,溫暖得很。丘長春《青天歌》上有,「驚起東方玉童子,倒騎白鹿如星馳」,就是這個境界。韞養在中黃土釜,脾胃屬於土,「釜」就是飯鍋、爐鼎此言元神之本來胞胎,即所謂坤元資生者也,乾父剛而主施,不過施得一點真氣,坤母柔而主化」,坤卦屬於母體,母體是柔的,主變化不已。「須在中宮」,所以在這個中間而「時時滋育,方得成胎」,時時在培養養分,必須要借住母胎。此節,言四象五行,混而為一炁也。上面講到情來歸性,坎離交媾,這個就是靜定下來,氣脈打通了。「坎離既復為乾坤,則後天之四象五行,無不返本還原矣。」水火回到乾坤,差不多要接近先天了,後天的四象五行復返,「返本還原」,各歸本位。真正寧靜到極點,你人坐在這裡各歸本位了,肺是肺,心是心,肝是肝,鼻子就是鼻子,眼睛就是眼睛,耳朵是耳朵,寂然不動,歸本位去了。「何以言之」,什麼理由?「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北方之精也。地六成之」。有六有一,因此成七,所謂「九還七返」是這個意思,不是在身上轉了七圈。「北方之精也」,天一生水,水屬於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南方之神也,「天三生木」,後天第三層屬木,木屬肝,東方;「地八成之」,地下有八方,「東方之魂也」。在身體里,肝臟在右邊,這個西醫跟中醫過去爭得很厲害,認為中醫不科學。其實中醫所講的左右,不是以肉體為標準的左右。他這個是假定的方位,而且他是講肝氣,並不是講肝臟的位置,是說肝氣的根根發動在左邊。等於我們現在所講的精氣,腎臟明明在下面,他說是上面來的,天上降下來的,南講北,北講南,顛倒。實際上古書沒有錯,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這個神經是左右交叉的,中醫是治根,病在左者其治在右,病在右者其治在左,病在上者其治在下,病在下者其治在上,病象就去掉了。所以要融會貫通,大家不要有成見,要為人類的健康長壽而努力。「地四生金」,地在西方生出金來,金是肺;「天九成之」,天九到了極點了,陽數到了極點就是九,九以外沒有陽了;「西方之魄也」,魄屬於西方,所以西方叫金精。「水火木金為四象,並中央戊己土為五行」,這些代名辭先搞清楚。「究竟所謂四象五行,只是坎離兩物」,歸納起來,修道就是神跟氣兩樣事,也就是坎、離。「坎卦從坤而出,北方之水屬陰,本數得六,加以天一之陽,便合成七數。離卦從乾而出,南方之火屬陽,本數得七,加以地二之陰,便合成九數」,所以叫「九還七返」今者北方之坎,返而歸乾,南方之離,還而歸坤,豈非九還七返之象乎。」你工夫到了這一步,各歸本位,寂然不動,所以「北方之一,歸於南方之七,共得八數。南方之二,歸於北方之六,亦得八數」,這個我們不多介紹了。「而獨雲居者,蓋北方之一,既歸於南,止存水之成數,居其所而不遷,恰好六數矣。」都是在數字上做遊戲。這個「豈非八歸六居之象乎,又須知四象原是兩物」,兩樣東西,卦名叫坎離。「既然九還七返,自然八歸六居矣。故《悟真篇》 單言還返」,到了宋朝以後,張紫陽真人著《悟真篇》,乾脆把這個七七八八九九六六都拿掉,「單言還返」,他說這樣一 來,倒是把它赤裸裸剝得很清楚,「益見造化之妙」,可見這個天地造化的奧妙。「二與七並,配成西方之金,色轉為白」,「二與七並」 是五臟六腑都歸位了,所以你坐起來,開眼閉眼,「色轉為白」,一片光明,不僅是頭頂光明而已,自己整個身心內外成了琉璃光體。所以有一個琉璃光世界,東方藥師琉璃光, 如來就叫做延壽佛,那你當然長生不老,當然延壽了。「一與六並,配成南方之火,色轉為赤。白屬金,赤屬火,取西方之金,煉以南方之火」,這還是靠這個氣鍛煉,火代表熱,火也是「意」,所以道家有兩句話——「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意」就是雜念,一念不生就是溫火烹煎。意念一動,火工就沒有了,一開口神氣也散了,丹就煉不成了。「故曰,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天一之水,從乾宮而出,原是太陽真火」,從上面來到下面,原來是太陽真火。「地二之火,從坤宮而出,原是太陰真水」,所以修密宗拙火要修到下面發動,從坤宮來。所謂灌頂,金液還丹,玉液還丹, 頂輪脈打通就能夠降下來。「直到一返一還」,上面甘露下降,下面真陽元氣發動了,也就是三昧真火發動了,最後 「方得以水歸水,以火歸火,復其原初本體」。這個時候可以不飲不食了,不吃東西沒有關係,裡頭所謂自有源頭活水來,不喝水也沒有關係,中宮的元氣永遠充滿。這個就是原初本體,也就是情來歸性,真正定的境界。所以,「故曰,則水定火,五行之初」。「前雲金火又何以雲水火」,到這裡何以叫做「水火」呢?就是因為「蓋後天造化之妙,只是一坎一離,而千變萬化,各異其名,以言乎坎離本位,則曰水火」。注意啊!道書講來講去許多名辭,只是兩樣東西,性與情、神跟炁、心跟身,以及坎離、乾坤,還有什麼水火金木一大堆。你們沒有學過《易經》,所以就搞不清楚了。「以言乎兩弦之炁,則曰金水」,以每月陰曆的上半月下半月做代表。「以言乎甲庚之用,則曰金木。以言乎伏煉之功,則曰金火,顛倒取用不可窮詰」。究只是水火二物,後天水火,雖分二物,究只是先天一炁。坎離既已復為乾坤,即此便是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而化作先天一炁矣《參同契》的原文:「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並不是從虛空中來,要注意啊!你心念越空得掉,身體的感覺、知覺越清凈越放得下,慢慢這個「先天一炁」自然發動。所以「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要修通氣脈,轉變色身,並不是做什麼稀奇古怪工夫。所以「先天一炁」到了,「為大丹之基也」,就可以結丹了,這是了命的第一步。「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越空得了,身心感覺越放得開,越接近於先天,這個時候就有真的「炁」來。在佛學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叫做「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蓋道本虛無,始生一炁,只此一炁,鴻濛未分,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先天一炁」隨時會來,換句話說也就是活子時,冬至一陽生就是這個東西,也可以叫陽生。現在進一步講,陽生有個現象,這個時候你自然有一種春意,生命的春意,就是「先天一炁」。什麼叫春意? 就是春天萬物都在發生,有一種生髮的力量。當這個「先天一炁」來了,學佛也好,修道也好,都要把握住這個境界。道家所講「鴻濛」,是定的初步,如果拿佛教的教理配合來講,就是四加行的第一步得暖。暖、頂、忍、世第一法,這是佛法里的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離不了四加行。鴻濛境界,混沌境界就是得暖。「先天真一之水」,用方位來代表是北方壬癸水,拿人體來講,是下面。天一生水,等於說我們生命上的春意發動,並沒有加任何的妄想,並沒有加任何的慾念,就是所謂「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的境界,也就是鴻濛的境界。這個有水的現象,由下而上升,等於我們物理上的水蒸氣由下面上來。「學道之士,若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才復得先天真水,水源至清至潔」,「先天真水,」也就是真的活子時,這是金丹一點的根基,所以學道的人,這個一發動,精神好了就來真水,衰敗了就沒有。「攝情歸性,並兩歸一」,當然也空不掉。這個時候空得掉就叫做空了,這叫做返本還原。此時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自然表裡洞澈,有如萬頃水壺故曰,上善若水,清而無瑕,大道離相離名,本無形象」,無名可得,所以連佛也不可說不可說,沒有名相的。「及其生出一炁,似乎可得而形容矣,然此真一之炁,杳冥恍惚,杳兮冥兮,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形於無形,象於無象。非一切意識可以卜度揣摩而得故曰,道之形象,真一難圖,真一之水,便是中宮一點鄞鄂,所謂太乙含真炁也,合之為一炁,分之則為兩物,「合之為一炁,分之則為兩物」,神與氣合攏來完整的叫做一炁,分開了就是兩個東西。大的代號叫陰陽,小的代號叫剛柔。陰陽、剛柔,在我們生命的作用,就是神跟氣兩個。「交會之時」,我們修道就是把向外放射的六根都收回來,就叫「交會」。有些書上就變成「交媾」了.「五行變化,全在中央」神、氣兩者交會,五行起變化,心、肝、脾、肺、腎都會起變化,全在中央戊己土之中。什麼是戊己土呢?就是一念不生,一切都不理,不要配合它,氣走到心也好肝也好,走到任何地方有感覺一概不理。各歸本位就是不動,自己雜念妄想寂然不動。「既而木仍在東,金仍在西,火仍在南,水仍在北,各居其所矣。故曰變而分布,各自獨居。」木屬肝歸東方,金屬肺歸西方,火就是心在南,水就是腎在北。換句話說,這樣金、木、水、火、土各歸本位不動。「此段,言真一之水,實為丹基」,告訴我們修長生不老之道,不死之法,煉丹的基本,就是真一之水。崔公「《入葯鏡》所云」,崔公是古代的一個神仙,「水鄉鉛,只一味是也」,「水鄉鉛」就代表氣住了脈停了。氣住之後,雖不到脈停,妄念自然空了。「學者若知攢五合四,把五行四象不散開啦會兩歸一之旨,把神、氣兩個會合歸一鄞鄂成而聖胎結矣。就是百日築基成功.第二步就是長養聖胎了,道家比喻十月懷胎,要保養它,慢慢使它成功。《參同契》原文「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白黑代表一陰一陽,混沌狀態。這叫,混沌包起來,神在氣中,所以一念靈明,神在氣中像是中間一點靈明不昧,一念的正知正見,外面則是絪縕鴻濛的狀態。縱橫一寸,以為始初」,上面橫的直的只有一寸寬,這是形容,拿身體來講,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方寸之地,就是心。不是有形的心臟,是在心窩子之下這個地方。「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在這個裡頭,不管男的女的,四肢五臟,樣樣具備。「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飴」就是麥芽糖,皮肉像治糖一樣的光滑。這還沒有到神仙,是成神仙的第一步。學佛的人得初禪、二禪時,就到了這個境界。到了這個地步不用進美容院,就很漂亮了。此節,特顯法身之形象也,佛家講法身是涅槃境界,離相離名;道家講的法身就是這個丹頭一點,天一生水,結丹以後生出來的身外之身。拿佛學來講就是《楞伽經》所講的「意生身」,是身外之身,肉體以外的身,所以學佛修道不得「意生身」是談不到成就的。「聖胎初凝,一點元神,潛藏神室,混混沌沌,元黃未剖,黑白未分,有如雞子之狀。故曰,類如雞子,白黑相符。」這末兩句就是解釋真正得定的狀況。得了定,「聖胎初凝一點元神「潛藏神室」,向內斂,這個內斂境界勉強可說在心中,有形的可以說在心窩子當中,可是不能著相,一著相就不對了。上次講過混沌跟昏沉的差別,你要注意了,這個混混沌沌,其中一點靈明不昧,沒有昏沉,可是外面的身心都轉變了。這等於「元黃未剖」,「元黃」是《易經》坤卦的道理,像太陽快要落下去,陰陽交會時的一片昏黃之象。所以到了混沌元黃境界,就是一念靈明在內,外面的身體柔軟,氣住脈停了。「黑白」代表陰陽,「有如雞子之狀」,混沌未分,「故曰類如雞子,黑白相符」,這是結丹以後的第一步。「神室中間,方圓恰好徑寸,法身隱於其中,優遊充長,與赤子原初在母腹中,一點造化。故曰,縱橫一寸,以為始初。」這個「白黑」是什麼道理?說是一靈不昧,那靈靈明明,整個同外界隔開了。那麼在哪裡呢?在我們心中,不一定是有形的心窩裡頭,但也並不是離開這個有形的身體心窩這個部位。「神室中間,方圓恰好徑寸」,這個我們講過的,「法身隱於其中」就是在心中。這個混沌境界一定下去多久呢?就不一定了。上面這些叫做百日築基,真正結胎,也就是結丹,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你說打坐人定,今天觀想成功有境界,可以坐上幾天幾夜,那都不是結丹。真正結丹是自然來的,不是你想像出來的,觀想出來就不對了。那麼這一點來了以後,是修道第一步,這也就是說,百日築基的基礎打好以後,不曉得什麼時間,你功德到了,修行到了,這東西就來了,結丹以後就入胎了。「溫養真胎,必須從微至著」「始而成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繼而成形,四肢五臟」同我們現在身體一樣,「並筋絡骨節之類件件完備,具體而行」。千萬注意啊!這段是形容辭,形容一個胎兒在娘胎中這樣長成。須知,四象五行包絡法身,便如四肢五臟。法身漸漸堅凝,便如筋骨,非真有形象也」。「長養聖胎」是說像長成一個人一樣,胎兒四肢五臟都有了,現在告訴我們正統道法,性命雙修,脫胎換骨的正道。我們必須要知道,說「四肢五臟」,是比喻四象五行,這都是《易經》的話,「四象」是陰陽分出來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這叫四象;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是代號。總而言之,在這個境界的時候,身心內在的變化,你自己會知道,這叫做溫養,就是後來道家所謂十月懷胎,《楞嚴經》 講長養聖胎。這樣「溫養既足,至於十月胎完」,並不是一定十個月,有人快一點,那是靠他前生多生多世的修持。「赤子從坤爐中,躍然而出,上升乾鼎」欲界的生命是從母體下生,有些高層的天人同植物一樣,從父親頭頂、肩膀上跳出來。欲界是精交,色界是氣交,無色界是神交,都不同。從此重安爐鼎,再造乾坤,別有一番造化正所謂另外有一番工夫,還要另外修過,要真師指點。道書所謂真師,是真正有成就的前輩,這要仙佛菩薩來點化你,教你下一步了。我之法身,才得通天徹地,混合太虛,如果借用佛學來講,法身成就了還要修報身成就,菩薩境界廣大,後面還有九地。所以神仙也分好多種。有些法身成就了,留下肉體,這在古文叫做「委蛻」「委羽」就是法身成就。肉體第一步修成「意生身」就是道家所說的法身成就,還要迴轉來再修肉體的變化。我之法身,才得通天徹地,混合太虛」。「此段,言法身形象」,這一段明白告訴我們怎麼叫結丹,怎麼叫結胎,「與母胎中生身受炁之初,同一造化」,與人身受氣結胎同一現象「此章,是養性第一關鍵,與上篇兩竅互用章相應。炁感化章第二十一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炁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於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征。「此章,言水火兩弦之炁,以同類相感也。」腦衰了以後要補腎,或者腎虧了要補腦,你學過唯識就知道生命是暖、壽、識三者一體,沒有火力,就是沒有陽氣。「兩弦之炁」。上半月屬陽,是生長,月亮由沒有變有,慢慢長成圓的;下半個月屬陰,就是由圓滿的月亮慢慢減退到看不見了。所以「兩弦之炁」是陰陽之喻,采太陽的精華要在早上卯時,太陽在地平線下還沒有上來,初一、初二、初三,三天可用。如果碰到下雨陰天就沒有用了。所以都要在山頂上,高空裡頭,看到太陽剛剛跳上海面,跳上地平面,金紅色圓圓的,這個時候眼睛對著,眼神同呼吸都採收這個太陽精氣到自己身上來。據傳說狐仙、大蟒蛇,這些精怪動物成仙都走這個路線,可以修成人形。采月亮的精華,要在每月陰曆的十四、十五、十六半夜子時,「上章言,魂之與魄,互為室宅,即水火兩物也。修道是把魂、魄兩個結合攏來,就是身、心兩方面結合攏來,這個叫丹。「互為室宅」,就叫做水火既濟。,「金丹之道,以日月為體,以水火為用」「體則互藏,用則交入」「體則互藏,用則交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莫不皆然」,都是一個法則。「陽燧是火珠,形如銅鏡,其體中實,象坎中一陽,此物秉太陽火精,故世人用以取火」,把這個東西對著太陽,拿個紙一照就燒起來,沒有看到火就點燃了。「然必向日中取之,才能得火,只因這點真陽,原是日魂之光」,這個凸鏡上面並沒有火,可是它有這個功能,是太陽精魂的力量。在這個凸鏡上面一照會起火,「日為光之所聚」,太陽為光之所聚,就是焦點,「陽燧為光之所招,以火取火,安得不靈」,焦點到達了這個凸鏡上面,就點燃了。所以他說《參同契》原文講,「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用陽燧來取這個火,沒有太陽就不會發出火光來。「方諸是蚌珠」,這「方諸」是千年老蚌的那個珠「其體中虛」,中間空的,「象離中一陰」,離卦中的陰爻。「此物秉太陰水精」,它是陰性,蚌殼或者是蚌珠都是寒性,是滋陰的,但很難消化。「故世人用以取水,然必向月下取之,才能得水。只因這點真陰,原是月魄之精,「月為精之所藏,方諸為精之所攝」,月亮是藏陰精的,「方諸」就吸收這個月亮陰精,這個就是蚌殼修道,魚兵蝦將也會修的,所以你看月亮好的時候,海邊那個蚌就出來張開對著月亮曬,它凝結起來結珠就成這個丹。「故曰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此即坎離互用之旨也,天上之日月,與世間之水火,相去不知幾萬里,可謂遠矣,然而隔閡潛通,如磁吸鐵,正以同類易親,故二炁自為感化,而相通也.遠取諸物,無情者,尚且相感如此,矧近取諸身,有情之真水真 火,切在方寸之間它在一念之間,在心裡頭。至虛至靈,一呼即應,所以離中真水,往而流戊。坎中真火,來而就己。」心屬離,它是火,火是陽,陽中有至陰之液,所以古人叫心液,就是真水,流到中宮之土。「坎中真火」,有時候我們打坐,丹田發暖上升,這個是坎水中的火,下部上來的陽能「來而就己」,戊、己都是中宮,都到中間來會合。這是「假法象,而采太陰之精」,「假」就是假借,宇宙太陽、月亮的作用,丹田的作用在這裡,不是叫你守竅,如果非要守竅不可的話,最好守中宮位還比較穩當,勉勉強強。立鼎器,以聚太陽之炁,自然同類相從,結成鄞鄂,蓋真陰真陽,互藏其宅,便是吾身之日月,日光月精,相胥為用,便是吾身之水火」這個在道家叫採藥,采宇宙三光之葯,天上的三光是日、月、星,人身的三光是眼、耳、心,都很重要。眼睛、耳朵、念頭思想,也就是精、氣、神。所以你要採藥,是采宇宙的功能到身體上來,變化自己的生命,這才叫真正的採補,「其間採取感召,全仗中黃真意,即吾身陽燧方諸之妙用也。」這個「中黃真意」就是正念,所以佛家叫正思維,一念的正念。意念一正,禪宗叫無念,沒有雜念妄想,一念清明就是正念在這裡。正念在這裡,宇宙的功能自然感召到你這邊來,不要你去采它,它自然也歸到你這邊來,這個就是「吾身陽燧方諸之妙用」。所以修道家要清虛,不要守竅,不要做工夫,這是無上丹法。佛家則要空,大家好好地打個坐,雜念妄想真正清凈,十五分鐘就有效果了,坐個把兩個鐘頭當然舒服呀,因為宇宙之炁,陰陽之炁到你身上來,感召了。故曰,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征正統道家說是宇宙物理的功能,你靜了以後,感召宇宙物理之氣過來交流,把它凝結住了。普通因為你腦子不空,心裡不空都在思想,所以宇宙功能到來,都被你消耗掉了,或者阻礙掉了。因此打坐的好處並不是靜的功能,而是陰陽天地感召的作用,所以說,「感應道交」是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關鍵三寶章第二十二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炁納榮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辟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極休,庶炁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耘鋤宿污穢,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此章,言關鍵三寶,內真外應,乃養性之要功也姜太公傳下來的《陰符經》,講九竅,我們人身上的九個竅,頭上七個加下面兩個。「九竅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氣,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氣、元神三個重點,必須先要把耳、目、口關閉起來,這是修的初步。下手之初,必須屏聰黜明,謹閉兌口,真元方不外漏。故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外竅不漏,元神內存,「前後會合,中間有一無位真人,潛藏深淵之中,深淵乃北極太淵,天心之所居,即元關一竅也。就是專一的意思,是無位真人之道,不是任何固定的部位。「元關在天地之間,上下四方之正中,虛懸一穴」所以「虛懸一穴」,它無所不在,沒有真實固定的部位。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謂之規中。中有主宰,謂之真人所以稱它為「規中」,是理念的名稱,不是生理上實質形象的名稱。所謂「規中」,其中自然有主宰,「中」是代表可以做主,不是偏的,這樣謂之真人,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我。這個肉體不是真我,即使活兩百歲,有一天還是要毀壞,就像一個房子一樣。我們真正的精神生命是借這個房子來住的,這個是真人,修的是那個東西。「守而勿失」,所謂守竅就是關閉外門外竅,「謂之抱一」,「抱一」就是集中在一點,可是並不是用有意的注意力。「然其妙訣全在不勤不怠,勿助勿忘,有浮游之象」這個「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莊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此四句,乃養性之要功,一章之綱領也。」真能養性,命功在其中矣。你真做到明心見性,氣脈修都不要修,自然通了。換句話說,不通也不會明心見 性,能明心見性,氣脈自然打通,所以養性命功就在內了。現在什麼秘密都告訴大家,這就是正統道家。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炁納榮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此節,詳言三寶關鍵工夫,坎屬水是為元門,離屬火是為牝戶,兌為口內應方寸兌卦代表嘴巴,「內應方寸」,嘴巴對應思想這個心,「方寸」就是代表心。學人入室之時,當收視反聽,轉順為逆.其門戶之一開一闔,皆與元牝內竅相應。故曰,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坎中納戊離中納己戊、己都是土,在人體上代表胃的部分,抽象觀念就是中位。「戊土屬陽主動」,這個土還分兩層,戊土是陽土,主動,代表了意,我們這個思想意識。「己土屬陰主靜」,己土是什麼呢?我們這個意識思想不用,恢復到休息狀態就是己土。然離中一陰,體雖靜而實則易動,惟賴坎中真陽,出而鈐制之。人體這個思想,要在本身真陽發起來時,才能夠真正達到靜、定、安這個境界。若門之有樞,車之有轄,庶乎一開一闔,動靜各有其時,而元炁不致耗竭矣。故曰,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本來鴻濛未剖,惜乎,前發乎離,以泄其明,後發乎坎,以泄其聰,中發乎兌,以開其門,三者俱散而不收,先天之炁,所存者幾何哉」必也默默垂簾,頻頻逆聽,則坎離之炁不泄矣,故曰,離炁納榮衛,坎乃不用聰,括囊內守,混沌忘言,則兌口之炁不泄矣。此中秘密全在口字,此口是元關一竅,吞吐乾坤。因天機不可盡泄,姑取兌象,非世人飲食之口也,必須真師指示,方知其妙。這個「口」是「上口」,大家自己回想起來就懂了。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是要專一,靜到專,專到無念境界。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此節,詳言潛淵守中工夫。耳目口三者,既巳關鍵嚴密,一毫不泄。則我之真人自然不擾不雜,優遊於深淵之中」此中空空洞洞,別無一物,有若空房然修道的人「必委致其志,虛以待之」至於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動了,感覺狀態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屬於靜。然所謂無念,只是常應常靜,不出規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葯之時。老子也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到這個境界,先天一炁才來,這個氣脈就通。學密的人,這些原理搞不清楚,拚命去修後天的氣脈,搞了半天白搞,沒有成就,因為違反這個原理。所以真到無念,真到了空,氣脈就一時頓通,這同於禪宗所謂的頓悟,一下就統統打開了。此事人人具足,本不難取證,有如立竿見影,「世人取證之難,正以心志不專,時刻推移,縱橫百出,遂望洋而返耳,倘入室之時,心志專一,推移不動,絕無縱橫之病,則可以得之於一息矣,有何難證之道乎?故曰,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三十三天天重天白雲裡面出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此心既不動移,十二時中,行住坐卧,不離規中,即到寢寐之時,向晦晏息,一點元神,自然與元炁相抱,如爐中種火相似」猶恐或致昏沉,必須常覺常悟,冥心內照察規中之消息,候真種之存亡.故曰,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如此用心,何慮金丹不結,真人不現.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辟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輟休,庶炁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此節,言結丹之證驗也。凡人之形神,本不相離,真種一得,表裡俱應自然顏色潤澤,骨節堅強,辟除後天陰邪之物,建立先天正陽之炁。蓋一身內外,莫非陰邪」先天陽炁一到,陰邪自然存留不住,更能行之不輟,其效如神,周身九竅八脈,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總是太和元炁流轉」那就是密宗所講的「樂明無念」,真正的境界來了。「但見如雲之行,如雨之施,如澤之潤,如冰之解」,像天氣一樣,如雲如雨自然現象。「從崑崙頂上,降而到足,復從湧泉穴底,升而到頭,徹頭徹底,往來於空洞無涯之中,不相隔礙」蓋天地間,山川土石,俱窒塞而不通,惟有洞天虛谷,竅竅相通」人身亦然,肌肉骨節,俱窒礙而不通。惟有元竅虛谷,脈脈相通,與造化之洞天相似。元炁往來,洞然無極,正往來於虛谷之中也。故曰,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此與上篇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相似,俱金丹自然之驗」。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耘鋤宿污穢,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此結言,金丹之超出常情也。何謂反,常道用順,丹道用逆,顛倒元牝,抱一無離,方得歸根復命,豈非反者道之驗乎」?何謂弱,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且辟卻陰邪,則身中一切宿穢,悉耘鋤而去盡矣。正陽既立,則元炁透入,細微悉調暢而無間矣。莊子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天地的精神生命都到你這裡來了,佛學說是十方諸佛都來灌頂,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就是結丹了,以後飛不飛得起來,所有道書上並不告訴你。至於金丹始結,脈住停,復返混沌,重入胞胎,似乎昏而且濁,此吾身大死之時也,久之,絕後再蘇,親證本來面目,自然純清絕點,慧性圓通,大地乾坤,俱作水晶宮闕矣,佛經上說「十方世界,如掌中觀庵摩羅果」,等於在手心裡看一粒橄欖一樣清楚,這叫神通。前段言形之妙,此段言神之妙,形神俱妙,方能與道合真。」這就是神仙境界,就是佛境界。
推薦閱讀:

為救妻子生命,他低價拍賣一生所有畫作!
生命之氣
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
什麼事情使你不再畏懼死亡?
宇宙生命論

TAG:科學 | 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