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之詳細介紹

「竹林七賢」之詳細介紹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並成為其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託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

JIKANG

嵇康(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國□縣(今安徽宿縣)人。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讎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其罪證之一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在人生哲學上,他的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

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對兒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們投靠山濤(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後,山濤一直悉心照料並撫養著他的兒女。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阮籍 RUANJI

一、家世出生及早年志尚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今屬河南)。生於建安15年。父親阮瑀,是詩人、散文家,「建安七賢之一」。為曹操親隨吏員,當時軍國書箋多由他和陳琳兩人草具。阮籍三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但因為曹氏父子及阮瑀友好出於長期共事的情誼,對於阮籍及其母親深懷同情,並有所照顧。阮籍年少時以好學不倦、不慕榮華富貴、道德高尚的古代讀者―顏回、閔子騫微效法的榜樣,刻苦攻讀。除此之外,他還習武。但是少年的阮籍也沾染上一些浮華公子的作風。當時有一批宗是戚屬的豪門公子,頗以浮華相尚,如何晏、李勝,再洛陽互相連結,構煽風氣。阮籍與他們年齡接近,難免受了些風氣影響,可是阮籍始終未予其流。

阮籍非常鄙視禮法之士,所謂禮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這些人多是文人,他們為虎作倀,仰承司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禮是克」,以禮法、名教為工具,來鞏固篡奪來的權利,同時束縛政治反對派的手腳。這種禮法是司馬氏集團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殺政策的一種政治打擊異己的手段。阮籍在對付這些禮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裴楷往吊之,籍散發箕踞,醉而直視……稽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齋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據說,他的母親去世之後,稽康的哥哥稽喜來致哀,但因為稽喜是在朝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禮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就給稽喜一個大白眼;後來稽康帶著酒、夾著琴來,他便大喜,馬上由白眼轉為青眼。從這一段故事中,我們除了可以發現阮籍對於禮法之士的鄙視外,也可以明顯看到他不為禮俗所限制,稽康也是一樣。他不會因為守喪就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覺得不喜歡的就清楚的讓人家知道,我想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現象。阮籍對禮法之士的憎惡,除了表現在青白眼外,還表現在他的賦中。

二、葯與酒

阮籍似乎是不服藥的,在他的著作里很少提及此事,只在詠懷詩第70首曾寫到過:「採藥無旋反,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躊躇。」從這裡看,他連對神仙的信仰有時也要動搖,不無迷惑躊躇之感,而對於服藥一事更沒有稽康那樣深信不疑、熱心實行。阮籍不服藥,卻頗有些「為酒事物,焉知其餘」的意思。他是酣飲、痛飲、狂飲,不拘場合,有酒必醉。阮籍嗜酒,其出發點同稽康服藥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以此為途徑來超脫現實、消解矛盾。阮籍曾數次在醉酒掩護下躲過了司馬氏集團像他伸來時而拉攏,時而加害的手。從性格上來說,服藥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要先採葯、調配處方、還有許多規矩,其步驟要求不能稍有錯亂,否則便可能中毒甚至喪命之虞。非精細耐心之人,不可隨便服用。阮籍性格渾樸曠放,對這種精細而又危險的高級享受是不能適應的,他寧願去從事簡單易行得多的飲酒。從政治上來說,阮籍的態度是比較軟弱的,他看到曹魏皇室大勢已去,司馬氏執政已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他明白服藥飛升之事太渺茫,他還得謁抉R氏統治下打發日子,他既不願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馬氏集團挑戰或明確地劃清界線的勇氣,所以對阮籍來說,醉酒是最好的擺脫政治困境的方法。

這裡有幾個有關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肫,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阮籍他違背禮法的行為。母親過世,他不但堅持下完棋,而且還吃肉喝酒,雖然他是故意這麼做,不過我卻覺得他也蠻痛苦的,要壓抑心中喪母之痛,以表現出他不為禮法所約束的一面,就我來看,他大可以放聲大哭,哭完以後便應感到高興,因為阮籍很崇尚老莊,莊子在妻子死後,不但不悲傷,反而還替他妻子解脫人世間的痛苦感到高興。所以我覺得他可以效法莊子並加以改良,這樣一來,不但達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壓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我想這在當時的社會也是很少見的。醉了就倒卧在少婦身旁,在以前的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觀念的束縛下,這樣的情形也是不能為世人接受的。(四)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這樣的事情要是發生在現代,恐怕還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吧!一個不認識死者的人來吊哀,還哭的很傷心,我們一定會覺得他是瘋子,不然就是來搗亂的。像阮籍這樣完全不顧別人眼光,自己覺得值得的就去做,實屬難得;不過這不禁讓我懷疑,為什麼自己的母親去世了要裝的如此堅強,但卻對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難過,我覺得這除了違背禮法外,也違背了人性。

三、文學成就

三國後期出現正始文學,人們習慣用他來代表整個魏末的時期文學。正始文學的最重要作家就是阮籍、稽康。阮籍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家,還是賦作者。他的詩歌成就主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就內容而言,「憂生之嗟」和「志在刺譏」在詠懷詩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除了這兩大內容外,還有自述身世志尚、念友、隱逸神仙等方面的描寫。詠懷詩在藝術方面有兩個極為顯著的特色及蘊藉含蓄和自然飄逸。蘊藉含蓄與文多隱蔽有直接關係,阮籍為了避免嚴重的現實後果,才把詩篇寫的隱約其體、閃爍其詞的。這種含蓄,同他在生活中「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的作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詠懷詩的含蓄,是時代現實的產物,也是阮籍本人的思想作風、處事態度的反映。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含蓄不失為一種風格,他的好處是能夠避免呆板直露,增加詩的深厚度,給讀者以聯想和回味的餘地。在詩歌史上,詠懷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阮籍詠懷詩在反映重大社會現實方面是不如建安詩歌的,但它在個人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寫內心曲折的活動上,以及運用比興的手法上,則又有超越前人的建樹。它堪稱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代表性的優秀五言詩之一。阮籍的散文,今存較完整的有十篇。其最重要的散文著作應推「大人先生傳」,寫法上接近於賦,以對話方式展開,雖名傳,實際上並非真正意義的傳記作品。總的來看,阮籍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散文家。他尤其對於五言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四、結論

我覺得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很多像阮籍這樣內心和現實生活矛盾的人,或許阮籍在他聽到母親過世的時候,他也很想放聲大哭,但就礙於當時的環境造就出的矛盾性格,使他以吐血的方式來傳達他內心的哀痛。我覺得,既然他是一個這麼勇於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的人,為什麼不乾脆放聲大哭呢?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佩服阮籍有和時代、政府、社會挑戰的勇氣,就連現在這樣開放的社會風氣,我想都不會有幾個像阮籍、稽康這樣的人吧!我想準備完了竹林七賢,對他們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還有更多更深入的層面,都在這次的報告中了解。雖然我沒有像他們這樣挑戰社會的勇氣,不過我為他們每個人不同的獨特性感到感動!

王戎 WANGRONG

一、生平

1、生於大富之家

王戎,字濬沖,山東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從他的親族輩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導、王敦,等人物,掌握著東西兩晉政府的政壇,有「八王」之稱,與同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並稱。王室與斐氏也有親交,王戎的女兒及嫁給斐頠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涼州刺使、貞陵亭侯,所以他自小便生活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因此在這樣的影響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長大後的個性。

2、神童---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

從此之後,王戎便被稱為「神童」。另一件事發生在王戎七歲之時,據【世說新語】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閑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從這兩篇中,對與王戎的描寫當中,可以得知王戎的確可以說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儘管可能說有點誇大的效果,不過也可以得知王戎真的自小便是一個聰明的小孩子,可謂聰明過人。在晉書本傳又記載說王戎的眼睛特別炯炯有神,能夠視目不眩,斐楷見了,大為驚嘆說:「容眼爛爛,如巖夏電」這就是說他的眼睛光彩有神。

王濬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鍾曰:「向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賞譽篇】

在這一篇中所記載的正是王戎和斐楷果如鍾會所料,成為當時西晉政壇上的要人了,也可看出其小時候的成就是不凡的。

二、竹林七賢之列

1、加入七賢

在七賢當中,王戎的年紀是最輕的,他比山濤小二十九歲,比阮籍小二十四歲,比稽康小十一歲。

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德行篇】

可以得知,在稽康受刑而死的時候,王戎二十九歲,則王戎九歲的時候便認識稽康,同時還交往甚密。王戎之認識阮籍是在十五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王渾,官任上書郎與阮籍是同事並有親交。王戎也跟著父親住在尚書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來拜訪王渾,談不到幾句話,就轉到王戎的房間,這對忘年之交,一談就是大半天。阮籍這樣對王渾說:「濬沖清俊絕倫,不是你比得上的。與阿戎說話,比與你說話來的有趣多了。」雖然這樣,但王戎畢竟在氣質上,抱負上與阮籍、稽康有很大的不同。

2、七賢中的俗物。

嵇、阮、山、劉在竹林酣飲,王戎後往,步兵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王笑曰:「卿輩意,亦復可敗邪?」【排調篇.4】

在這一篇文章中,可以得知,王戎比起這幾位前輩中,王戎少了他們的思想家,文學家的氣質風度,相反的卻充滿了世俗的官宦之志,所以阮籍譏諷他為俗物。可是王戎也反駁的說像你們這樣的人,還有誰可以掃你們的興呢?可以知道阮籍、稽康等,這些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實對他們而言都是無所謂的,也許我們可以知道王戎的性格中可能不是這樣的人,在王戎的生長背景中,他是一個富家子,他有理想的抱負,他要晉陞仕途,可以得知多少家庭的背景給了王戎影響。

三、入世入仕

1、宦海生涯,與世浮沉

生在門閥世家,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幼又被視為神童的他,又有官宦之志,很自然的便走入官場。魏甘露二年(西元二五七年),王戎二十四歲時,被司馬昭爭為相國櫞(宰相的屬官),而推舉他的,就是那位司馬昭前的紅人鍾會,鍾會是明理派清談的代表人物,基本上是反對七賢的,也就是他是稽康走上死亡之路,而身為「七賢」之一的王戎竟然接受他的舉薦而為官,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戎的世俗性,使他在波瀾起伏的政界中,幾次化險為夷,而升到司徒的貴顯地位,終以老官僚結束一生。

2、由出仕看王戎

對於王戎的出仕,其實也是不用過於訝異的,因為從王戎的生長背景來看,生於官宦之家的王戎,從小可以說是耳濡目染,應該也可以說是接受不少父親的思想,同時也可以說是他看多了所謂的官場冷暖,因此王戎有他一套特殊的保身方法在這個浮浮沈沈的官海之中,也因為這樣,王戎的避禍思想,也就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有著很大的影響。

四、百善孝為先

1、母喪之憂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德行篇】

在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和嶠雖然遵守禮制服喪,但是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說是在精神上比和嶠更加的悲傷,王戎的悲傷雖然不一定符合禮制,但並不是這樣就是說他不夠悲哀,反而在精神層面上,更勝過和嶠一層。是一種精神上的極大悲哀,也就是說他的悲傷已經到了不能用行為去表現出來,甚至已經到了所謂的哭不出來的地步,或許樣說有些的悲哀,可是在世說中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的確是悲傷的過度。

2、框世虛名與實至名歸。

在魏晉的風潮中,我們可以知道因為九品官人法的影響,因為有許多想要晉陞仕途的士子,有很多的人,都有所謂的假孝、假慈、假悲、勝至於假義,已博取是世間的名聲,來作為自己晉陞仕途的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王戎這個人是一點都不做作,毫不虛假的放開自己的情感,不為世俗的眼光。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傷逝篇】

我們可以看的出來,王戎是個重情感的人,不管對於初生之子,儘管初生之子對於王戎是沒辦法有所謂的感情可言,但是王戎卻依舊對其子有深刻的感情,由此可知王戎是一個重情之人。

五、儉吝

(一)吝嗇之過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儉吝篇】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儉吝篇】

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儉吝篇】

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筭計。 【儉吝篇】

由這四則記錄中,我們可以知道王戎極端的吝嗇。

六、明哲保身的老官僚

元康九年(西元二九九年),王戎六十六歲,由於賈后想要專權,以致於發生了愍懷太子的廢立事件,貴為太傅的王戎卻始終保持沈默。第二年,趙王司馬倫等又起而殺賈后,這時被視為賈后同黨的數十個高級朝廷官員,也同時受到牽連而被誅殺,王戎的女婿尚書左僕射斐頠也是其中之一,王戎因此受到牽連,但是由於他的明哲保身,所以僅是辭職下野,而沒遭到生命的危險。此後的八王之亂髮生,晉王室面臨著空前的危機,王戎雖然也被捲入這政治的漩渦中,但他卻是學習著古代君子伯玉的榜樣,盡量避免捲入這場風暴中,虛與委蛇周旋著。

王戎一生,官運亨通,平步青雲,位高爵顯,身當國家重任,但卻對朝政一無貢獻,只是一味的逃避求榮,阿諛求全。對於王戎這個人而言,可惜的是他的以前的政治抱負,在他掌握大權時,卻因為一味的避禍,而對國家、對人民,並沒有做到貢獻,十分可惜;但是我認為,這也許也是在亂世中一種生存的方式吧!就竹林七賢而言,王戎是有些愧於一個「賢」字的。因為王戎之于山濤皆為入仕之人,山濤雖有後人評:「貳臣」,但他為官盡責、選賢與能,此番作為是有利於老百姓的,在這樣的時代里,許多人在朝為官只為享受榮華富貴,而他願意為老百姓的福祉努力實在令人感動,至少為魏晉政治這個黑暗期帶來一絲的光亮;所以,相較之下,我是比較欣賞且認同山濤的方式。

劉伶 LIULING

一、生平

劉伶在七賢中是傳記最不明了的人物,他的生卒年代以及他兒子的名字都沒有留傳下來。他字伯倫,江蘇沛人。

劉伶身長六尺,貌甚醉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容止篇】

他身高僅一公尺四十,不僅人矮小,而且容貌極其醜陋。但是他的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平常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機,遇上了便有說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賢的行列。

二、仕途

他在官職方面,做到建威參軍。據說在泰始年間,他初上意見書,主張「無為而化」之說,卻被斥為無益之策。當時同輩們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罷了官。罷了官以後的劉伶,更是日日「醉鄉路穩宜頻到」,終於嗜酒壽終。反而在那文人動輒被殺的亂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壽終,也可謂「不幸中之大幸」了。

三、以酒為名

他的家庭是很窮困的,但他並不以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晉書》本傳記載說,他經常乘鹿車,手裏抱著一壺酒,命僕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後面跑,並說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捲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於把拳頭放了下來。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醀然已醉矣。」【任誕篇】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從這騙取酒肉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蕩不羈的一面。不但是人,就連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關於喝酒,竹林七賢裏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於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後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四、天地為房屋,屋宇為衣褲

劉伶是個醉鬼,他的思想接近莊子。劉伶經常沈湎於酒中,無視禮儀,任性胡為。從嵇康、阮籍那裏學到一些皮毛,放蕩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學識膽量皆無,終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體,時常在家裏脫光了衣服飲酒。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任誕篇】

(客人進屋找他,假如有人來譏諷他,劉伶大言不慚,他就傲然地說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內是我的衣褲,你們為什麼要鑽進我的褲襠裏來?」)此外他更將這種境地,表現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頌》中。

五、酒德頌

《世說》「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活在污濁的亂世,卻又無力挽救當時的社會,劉伶只好放浪形骸,同時更藉著酒醉的言辭行動,來表示他憎恨虛偽的道德禮教,以及自己內心對自然純真的追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酒是務,焉知其餘。

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電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攘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待側焉,如踝贏之與螟蛉。【酒德頌】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說:「有所謂大人先生者,他將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為一萬年不過是轉瞬之間而已,他隨著自己的意思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只有酒是他的樂趣,其他的樂趣他瞧都不瞧。貴公子、搢紳處士們,聽到他的風評,沒有一個人怒目相向的,拿禮法來非難他。但先生手中卻不停地拿起酒杯,拂去落在髯上的濁酒,陶然醉倒。他不覺寒暑,也沒有利慾之情,將這個世上的雜然萬物,完全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這樣的人生觀,也不外是「齊禍福、一死生」的老莊思想。《晉書》本傳說他:「雖陶兀昏放,而機應不差。未嘗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在文章中,他藉著所謂的「大人先生」寄託了他求追精神自由的心境,並攻擊那虛偽的世俗禮教中的貴公子、搢紳處士。全文充滿了奔放自在的諷刺意味。

阮籍雖然厭惡那個社會,但他卻不得不活在魏朝的官僚社會裏,尤其與專權的司馬氏有著若斷若離的關係,使得他滿腔的苦悶,一旦發洩出來。便成為銳利痛快的怒罵(《大人先生傳》)。而劉伶則與之相反,一開始便在官場上不得意,不被那個官僚社會所接受,因此他在《酒德頌》中對於禮法之士所表現的不屑,便儘是一片揶揄嘲笑的態度了。

阮咸 RUANXIAN

一、生平逸事

阮咸,字仲容,河南省陳留尉氏(今河南省開封附近)人,籍兄武都太守熙之子。他的父親阮熙,官至武都太守;在「竹林七賢」中,關於阮鹹的各種史料很少,對他的研究也就比較困難一點,在查閱了一些書籍之後,可以看出阮咸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一是任達不拘,一是音韻高手。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桿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任誕篇】

在七月七日這天有晒衣習俗,阮咸家貧,竟以長桿掛犢鼻褲(短褲、貧賤者之服,魏晉名士夏日喜歡穿犢鼻褲,表示洒脫)於院中,與北阮紗羅錦綺形成對照,自然地表現出阮咸任達不拘禮節,然而亦說明,阮咸雖家貧,而其士族之優越門第和身分並不減。阮咸雖未能免俗,但所作所為亦不同流俗。這時候的他其實還只是個少年,但作風卻也與阮籍不相上下,而那位以「窮途之哭」而著稱的阮籍,就是他的叔父,兩人合稱為「大小阮」。雖然叔侄間有輩分差距,但卻不拘形跡,經常像朋友一樣共同游息,那种放浪不羈的生活作風,也的確各有千秋。

阮咸和阮籍一樣,生平也很鄙視禮法。一方面固然是由於他們崇尚老莊之說,鄙視種種所謂的繁文縟節;而另一方面,這也是對當代權貴們的一種實際抗議。由於此時的政治主流乃是以禮法為主,主張「以孝治天下」,不同於曹操當時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把原本拋棄了的禮法,拿來當成為鞏固權位的藉口。阮籍曾憤懣地說:「禮教豈為我輩而設。」而阮咸也在母喪期間,穿著孝服,騎驢去追自己私戀的一個鮮卑婢。

阮仲容先幸姑家鮮卑婢,及居母喪,姑當遠移,初雲當留婢;既發,定將去。仲容借客驢著重服自追之,累騎而返,曰:「人種不可失!」即遙集之母也。【任誕篇】

這種超越自古的傳統禮制,其實都是對禮法尊嚴的一大諷刺。因為當時的禮法已經失去它原先的意義。

在當時禮法甚嚴,阮咸縱情越禮,放浪自適、飲酒享樂的行為,或多或少阻礙了他的仕途。

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桮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任誕篇】

讀完此文,其實豬也是天地萬物所生,又何必區分地位的高低及卑賤。想想仲容與群豬為甕共飲盛況,也能體會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那种放達不羈的豪氣。且阮鹹的「達」是任意而為之,隨心所欲,較不同於阮籍的「達」是因對世俗禮法無奈而為之,這是他們兩個不同之處。

然而這些行為,在名教社會,有衝擊禮法和解放個性的積極作用。因為在當時,一些禮法之士卑鄙而無氣節,名士們的不拘禮法恰好是對禮法虛偽的揭露及抗議。因此,不拘禮法僅只是其一方面的表現,而還有另一方面的表現。

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慾,萬物不能移也」 【賞譽篇】

(晉書阮咸傳)說:「山濤舉典選,曰:『阮咸貞素寡慾,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職,必絕於時。』」這對阮咸是很高的評價,阮咸雖不拘禮法,而能貞素寡慾,深識清濁,不為外物移心,這乃是老莊玄學之素養,越名教而任自然。這表明不拘禮法乃其表現形式,而貞素寡慾為其內心世界,此乃名士的精神本質。如果僅有不拘禮法,則不過是狂人,是不能成為真正的名士。只可惜,晉武帝仍以阮鹹的沈溺於酒鄉,不予以重用。

二、阮咸與荀勖

七賢之中,除了阮籍、嵇康對音樂有深厚的素養外,阮咸也是傑出的音樂天才。他雖然名列「竹林七賢」,但他的文學作品並沒有流傳下來,反而是因音樂上的成就而為世人所認識。顏延之說他:『達音何用深,識為在金奏』即是讚揚他在音樂上的造詣很高。

荀勖善解音聲,時論為之闇解,遂調律呂,正雅樂,每至正會,殿庭作樂,自調宮商,無不諧韻。阮咸妙賞,時謂神解,每公會作樂,而心謂之不調;既,無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為始平太守。後有一田夫耕於野,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試以校己所治鐘鼓、金石、絲竹,皆覺短一黍。於是伏阮神識。【術解篇】

阮鹹的神解,當比荀勖闇解為高,阮咸是真正了解音韻的,他之所以批評荀勖,本來也是出於好意,希望他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有所改正。無奈荀勖本人,心高氣傲,自以為音樂造詣曠世無敵,面對阮鹹的指責,更視為是存心搗蛋,並在晉武帝前進讒言,貶除了阮鹹的職位。但也由於這樣,而使阮咸在中國音樂史上獲得地位。由此可發現,『酒與音樂』正是阮咸生命中的兩大精神支柱。

三、另一個阮咸

如果說,嵇康是當代的操琴名手,那麼阮咸就是當時的琵琶大家。武則天在位時曾有人在古墓中得一銅器,身正圓似琵琶與「竹林七賢圖」中的阮咸所彈的那件樂器相似,當朝太常少卿元行沖認為乃晉朝時阮咸所作器也,於是命令屬下,改用木頭照著這個銅器的形狀來製作,彈出來的聲音高雅、清亮,再加上阮咸本人善彈此琴,所以這種一度被稱為中國琵琶或漢琵琶的樂器,就有了自己專用名稱-----『阮咸』。阮咸又分為大、中、小阮,其實都是同一種,只是大小不一樣。

四、阮咸作品選

1.律議

勗所造聲高,高則悲。夫亡國知音哀以思,其民困。今聲不合雅,懼非德政中和之音,必是古今尺有長短所致。然金鐘磬是魏時杜夔所造。不與勗律相應,音聲舒雅而久。不知夔所造時人為之,不足改易。

註:勗所造聲高:中書監荀勗校太樂,依古尺更鑄銅律呂,以調聲調,則得高音。

2.與姑書

胡婢遂生胡兒。

註:此是阮咸致姑書中的一句話,原文無專集可查,只在<世說新語、任誕>中有關此事的記載。又:<竹林七賢論>曰:咸既追婢,於是世議紛然,自魏末沈淪閭巷。逮盡咸寧中,始登王途。而在<阮孚別傳>中又有記載:咸與姑書後,姑答書曰:魯靈光<殿賦>曰:胡人遙集於上楹,可字曰遙集也。可字曰遙集也。故孚字遙集。

五、心得

阮咸給我的感覺,是個很有自我風格的一個人,為了自己認為對的事而堅持,順性而為卻又有自己一番的道理,很希望自己也能效法阮鹹的精神,在面對事情的挫折時,有其自解之道。

向秀XIANGXIU

一、生平

向秀,字子期,河內懷縣人。他雖為竹林七賢之一,卻沒有阮籍、嵇康、劉伶等耽溺飲酒和放任的行為,他與其他六賢在氣質上有著相當的不同。【晉書】本傳說向秀「清悟有遠識」,他從孩童時起,即和同郡出身的七賢之一的山濤所賞識,但由於山濤與他的年齡有相當的距離,所以彼此並沒有深厚的交情,反而與嵇康、呂安較為親近。當嵇康隱居以鍛鐵自給時,與他一起工作的就是向秀。可以想見,他們同在一起鍛鐵時,已不僅是工作上的夥伴,同時更是心靈上的相契吧!【晉書】:「康善鍛,秀為之佐,相對欣然,傍若無人。」

他又與呂安同在山陽地方灌園以自給。山陽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見他們三人交往甚密。但是種田、栽培蔬菜並不是他們的嗜好所在。以田園工作換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閑,就相攜出遊於大自然間,逃脫政治的黑暗樊籠,得到精神上的自由。雖然他們三人的行止如此親近,但向秀的性格卻是與嵇、呂相異,嵇康傲世不羈,呂安放逸而超邁俗人,向秀則好讀書,所以常被他們所嘲笑。三心靈的交流從向秀的【思舊賦】可看出:「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不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

二、著作

據晉書本傳的說法,向秀是喜好老莊之學的,但是從年輕時就喜歡讀書的向秀,對儒家思想也是相當有研究的。他二十歲時,曾寫過一篇【儒道論】,從他後來的【莊子注】一書中的思想滿可以約略猜出,這篇文章大約是想將儒道兩家的思想做一調和。(【儒道論】現已失傳)

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文學篇】

向秀有感於歷來讀【莊子】的人雖然很多,但為之作注者卻很少,便想替【莊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後,請嵇康、呂安批評,看完之後,幾乎給予一致的讚歎。可見向秀的【莊子注】確乎超越了有舊家的註解,而直通莊子的心靈,故顏延年的【五君詠】:「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晉書】本傳:「莊周著內外數十篇,歷史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統也,秀乃為之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今日向秀的【莊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見於張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莊子注】,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哲學著作,也是當時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許多觀點是和貴無派對立的。這部著作,力圖把道家學說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而且,更多地從儒家觀點修正了道家的學說。何晏、王弼的貴無學,主張不要干涉門閥世族的特權,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無限地擴張;而何、王的貴無論,到向、郭崇有論的轉變,反映了魏晉時期門閥世族的內部爭權及發展過程。

三、學術思想

1.祟有論:在本體論方面,向、郭不贊成貴無派「無能生有」理論,提出了「物各自造」和「造物者無主」的說法。認為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自己而然」,萬有本身就是自足的,在萬有自身以外並沒有生化萬物的獨立實體;所謂無,只意味著萬有的自生自得;萬有都是永恆存在的,雖變萬化,終不能歸於無。這種學說,否定了道和無生化萬物的觀點,肯定了萬有的實性。但這種學說也同時否認了萬有之間在時間上有因果的聯繫,否認了萬物進化的過程。

這種崇有論,表現在社會問題上,提出了「天理自然」和「安分自得」的人生觀,得出了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結論,認為自然和社會的秩序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物的各種差異和它們所處的各種地位也都是天然合理的;萬物安於自己所處的地位,不追求自己分外的事情,自然就會感到自由和快樂;無為並非消極無所作為,而是所作所為不應超過自己的本分;聖人身居富貴之位,同樣可以享受山林隱士的清高生活等等。所有這些觀點,在於論證名教並不違背自然,要求社會各階層都能於自己的等級名分,以鞏固已有的秩序。

2.難養生論:向秀的思想之有異於嵇康,尚表現在他的【難養生論】一文中。【養生論】為嵇康的作品,文中主張寡慾養生,而向秀卻持反對的看法,他的這種思想是將魏晉時已經盛行的老莊思想中尊重自然的想法加以推廣,但是從他的表現和論理過程,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已是站儒家的立場。縱使他對老莊思想有極度的興趣,但卻不曾以此來做為他生活態度的指針。所以,後來嵇康和呂安被處死的事件發生時,他不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受到當朝者的注意,準備援引為官。這也是他們思想的歧異之處。曾與司馬昭的有過對談,司馬昭當時掌握實際政權。

嵇中散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蹉。【世說、言語】

(箕山是山名,傳說堯要讓位給巢父、許由,二者不願接受,就隱遁在箕山,故箕山之志即隱居之志),即使向秀在處理實際問題和思想與他的兩位好友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在互相爭論中愈親密,因此他對於兩位死於非命的好友,那種痛惜哀傷之情,是發自本心的。自洛陽歸山陽嵇康舊居時,忍不住寫下了有名的<思舊賦>,文中所表現暗藏的政治黑暗與恐怖,呈現消極抵抗政治的態度,司馬昭死後,向秀仍繼續做他的官,只是極不得意。晉書本傳說:「後為散騎侍郎,轉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卒於位。」不任職、容跡而已,可看出他僅掛個做官的空名,還能保持這個空有其位的空名罷了。

山濤SHANTAO

一、生平

山濤,字巨源,與向秀同鄉是河內郡懷縣人,生於漢獻帝建安十年死於太康四年,終年七十九,為官三十多年山濤在少年時就有非凡之處。山濤幼年喪父,家境十分貧窮但他卻不能不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而養成開闊的胸襟遠大的報復。

二、仕宦歷程

山濤雖在竹林七賢年齡最長,可是很晚才開始為官。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喙,舉孝廉州辟部河南從事。【晉書˙山濤傳】他第一次做官大約在正始六年左右沒當多久就逃走了。山濤初次入仕時間極短,到正始八年就開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遊。短短的幾年隱居生活後,山濤開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濤第二次入仕雖與婚姻有關,但它在此後的三十多年的官場生活,還是對當時社會有很大的作用,它為當時的晉朝選取了大量人才,在當官時選賢任人,對自己約束甚嚴,對於賄款而能一直堅守其節,在那時的政治風氣下實屬不易。

山濤是司馬氏政權的骨幹力量,所以歷代文人從正統觀念出發對他有所非議,甚至被後世視為「貳臣」然而就如此斷定山濤的評價,不免也失之公平,因為當他在為官期間並未有迫害曹氏成員的記載,更沒有殺害過正直之士,而是對有才之人大力提拔,這對社會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拜趙國相,遣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榖二百斛。【晉書˙山濤傳】由上可知山濤在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並沒有像一些官僚那樣大肆兼并,生活奢華,而是雅操清明。他為朝廷選拔人才,並不營私結黨,而是選舉任能。

山司徒前後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政事】

由此可知山濤與其他竹林七賢有其相當的差別在於任官方面,他的積極出仕跟其他人來比的確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舉諫阮咸為吏部郎,雖然嵇康寫了與他的「絕交書」但嵇康的兒子嵇紹後來也是由山濤舉諫而進入仕途的。

山濤一生的宦途生涯幾近似十年之久,從四十歲開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職,因預見曹爽的被殺而隱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後又即被召回,以後任官於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的三代政權,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得力助手,他與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鮮少有反司馬氏思想,反而緊密的圍繞在司馬氏政權左右,並成為司馬氏晉王朝的開國功臣。

在他的職歷中最重要的是尚書吏部郎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等職,這些都是屬於吏部的官職,其職權是以派任官吏人事為主,屬於中樞性的部門,這必須通曉官界里複雜的人事關係,同時還需有識人的氣度,這對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識為豪的山濤來說,正是適得其所。

三、與其他六賢之差異

山濤雖然年輕時崇尚老莊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賢之列,可是本質上他卻不是一個浪漫的文學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個拘守世俗禮法的彬彬君子。山濤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並不是一個真能忘情逍遙世外的人,他還是身在紅塵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揚名於世,只不過因他政治上的遠識,使他在政爭最厲害的時候避世遠遁,一旦機會來了他還是會出仕的,他與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說是偶有交會迸出的火花罷。所以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寫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所謂「偶與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這其中的實情。

結論

雖然說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史上政治極為不安定的時代,但許多思想文學的花朵在此時卻是綻放最美麗的時候,傳統的中國政治體系不僅在政治上面實施中央集權統治而且在思想方面也要統治,因此在一般所謂政治修明的時代也是人民的思想最受束縛的時候。

在建安到晉初的幾十年里,無數的戰爭及篡弒,人民的生活無可依靠,傳統的思想-儒家名教思想-已經無法給人民任何慰藉,更可怕的是在位者更利用名教來殺害文人。而老莊的哲學主張和正合於人民厭倦戰爭的心理,於是乎老莊思想便開始興盛起來。

在名教儒家和老莊玄學的交流過程里,是從一開始的極度偏向自然而毀害名教到後來利用老莊玄學去調和名教。

所謂名教不光只是只有儒家學術思想而言,他所包含的層面是相當廣的,中國從春秋以後,儒家的思想深入民間,到了漢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變的不再單純,政治家為了維持政治上的安定結合儒家思想所謂的五倫思想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而形成一套管制人民的制度,這種統治方式在漢朝達置高峰,任官的標準也變成在於評斷個人的德性操守,這種方式在政治修明的時候可以發揮相當強大的作用,知識分子也容易教習慣此制度,但一旦時間久了弊習就會逐漸產生,再加上不幸朝政小人當道,這種名教制度反而成為束縛士人的一種方法。

於是乎在魏晉交替的時代,不少文人即公然反對此一虛偽的禮教措施,最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賢」。東漢末年由於朝政腐敗,一群士大夫放言高論批評時政得失,當時的人將這種行為叫做清議,然而這種清議遭受到宦官的干涉因而殺害了不計其數的讀書人是謂「黨錮之禍」,於是乎許多士大夫不少人便心灰意冷,對儒學開始失望而後的思想學術上的變動更為劇烈。

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許多殘酷不人道的事情不斷的發生,也因此有許多魏晉的名士像孔融、禰衡、楊修、何晏都是被害死的,許多士人都認為無法匡時濟世,只有詐聾扮啞、寄情酒色、相聚談玄還可以避災禍由是談玄之風日盛。魏晉時代是玄學發展極為盛行的時代也因此名教儒學與老莊玄學相互激湯交流,不少有文人更是兩方面都經研,西漢末年的揚雄注「太玄經」他以儒家思想折衷於儒家,目的在脫離董仲舒災易學的,謬論而另建儒道合流的玄學思想就是一個顯例。


推薦閱讀:

最新保稅物流園區介紹
英國5大簽證介紹!看完你就懂了!
痛經的艾灸療法介紹
半水解奶粉有哪些 寶寶特殊配方奶粉介紹

TAG:介紹 | 竹林七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