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為什麼需要別人的回應?

也許你會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在講一個不太有把握的故事或段子時,如果聽者表現出了明顯的興趣,比如開始微笑,抬起了眉毛,發出感興趣的眼神,聽者這些積極的回應會讓你一下子充滿了自信,結果講得非常好。相反,你很有信心講的內容,但聽者卻一片漠然,或者乾脆低頭不看你,那麼你本來的信心蕩然無存,喚起的是強烈的焦慮與懷疑。

在嬰兒依戀的研究中,有一個叫做「Still Face」的經典實驗:先讓母親與嬰兒待在一起,母親愉快地與嬰兒互動著,嬰兒看著母親,母親微笑、跟他說話、摸摸他、拍拍他,逗逗他。嬰兒與母親都開心的笑著,兩人的交流很愉悅,氣氛很輕鬆。之後,母親轉了轉頭,再次面向嬰兒時,母親換上了一幅面無表情的臉(still face)。嬰兒最初仍然微笑著,繼續跟母親「依、呀」的說著話,當母親繼續面無表情時,嬰兒努力做些表情與動作逗逗母親,試圖喚起母親的回應。殘酷的實驗繼續,母親仍然是面無表情,最終,嬰兒變得著急和煩躁,最終大哭起來。有興趣的可參看視頻:<a>http://baidu.ku6.com/watch/8609217727136985008.html?page=videoMultiNeed</a>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積極的回應對嬰兒的心理穩定是必不可少的。當被積極回應時,嬰兒是開心的、安全的,當缺乏回應時,嬰兒是焦慮的、害怕的。

心理學家推測,被充分回應的嬰兒,能夠發展出對外界的信任感,並能夠去愛他人。沒有被足夠回應的嬰兒,可能會發展出對外界強烈的不信任感,由此導致的消極後果有好幾種:有些人難以愛他人,寧願固守在自己的牢籠里,學術名叫做「迴避型依戀」——這些人覺得愛情或親密感情只在電影或小說中存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或者即使有,他們也感受不到。另一些人回應不足的人會形成「痴迷型依戀」——他們總是需要強烈的被愛的感覺,他們總會懷疑對方不愛自己。嚴重者會形成反社會人格,這些人只以犯罪或破壞社會為樂,無法與他人或社會形成建設性的心理聯結。

以前曾經聽到一個媽媽說過自己的育兒經歷。她採取了嚴格的定時餵養策略,當嬰兒在床上大哭時,她不理對方,既沒有安慰,也沒有餵食,她說「我隨他去了,他想哭多久就多久」,只有到了時間之後才給予餵食。因為事情太多,她有時還會忘記餵食。長大之後,她的兒子成為了一個經常欺騙別人的人,因為放高利貸被抓而坐牢幾年。我難免會去猜測,也許是由於嬰兒期缺乏足夠回應的體驗,讓她的兒子成為了一個對社會充滿敵意和剝削的罪犯。

嬰兒期缺乏回應對人的影響不僅局限於心理方面,也表現對生理健康、社會化發展的消極影響。心理學家Spitz 觀察了在孤獨院中長大的孩子,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個月間被他們的媽媽拋棄的,這些嬰兒被安置在一個大房子里,與其他至少 7 個嬰兒一起由一個護士看護。不象與媽媽分離以前那樣高興和隨和,在這裡他們哭泣,退縮,體重減輕,而且很難入睡。如果嬰兒認識的養育者不能代替嬰兒的母親,嬰兒的抑鬱就會迅速嚴重起來。這個研究還發現,沒有被充分回應的嬰兒死亡率大大高於被正常撫養的嬰兒。

有一個研究對44名小偷的生活史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小偷在5歲前經歷過6個月以上分離的有17人。心理學家Bowlby繼續研究回應缺失對嬰兒成長的影響,提出了「母愛剝奪理論」(我的假設是:母愛剝奪對人的影響主要是由於回應缺失,如果母愛剝奪之後的替代撫養者能夠給予嬰兒及時有效的回應,並不會對嬰兒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負面影響),發現母愛剝奪對嬰兒的智力發育、情感發展、人際關係、大腦成熟等均有不利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對兒童智力的影響:

  • 在嬰兒時期,母親對嬰兒的需求做出迅速、敏感的反應,能刺激嬰兒更主動、更積極地探索世界,從而促進智力的發育。

  • 溫馨的家庭心理環境和愉快的情緒,對下丘腦內調節生長激素釋放的機構有著神奇的刺激作用,使它源源不斷地分泌「生長激素釋放激素」,促使生長激素釋放增加,使孩子們能健康地成長。

  • 被剝奪母愛的兒童由於經常得不到母親的愛撫,導致皮膚飢餓,長期下去就會影響食慾、營養不良,甚者是智力衰退。 嚴重者還會是剝奪性侏儒症:一些由於家庭破裂或不和睦而生活在惡劣的家庭情感環境中、缺乏母愛的孩子,即使有足夠的營養,孩子的身高仍然不見增長。如下圖中的長不高的兒童:

  • 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 形成無情感的性格。對於長期母愛缺失的孩子,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感由於得不到母親及時的平復而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由此逐漸形成情感隔離、壓抑的防禦機制,出現「述情障礙」。

  • 埃里克森認為,如果孩子感到被剝奪,被拋棄,那麼有可能就為今後的不信任埋下伏筆。這些人無法與他人形成持久穩定的情感聯結,缺少人際交往的技巧,也會讓周圍人不喜歡他們。

  • 母親提供最多的言語教導、具體示範,給以最多的觀察模仿的行為榜樣,提供最多的反饋、評價,為其創造最多練習、實踐的機會。這些有利於孩子社會化的發展。

  • 母愛剝奪的神經生物學效應

  • 對新生大鼠母嬰分離後正常飼養的實驗中發現,對母愛剝奪組與非剝奪組成鼠分別予以慢性應激後,母愛剝奪組引起自發活動的總路程與周邊路程減少,休息時間增加,並伴有抑鬱樣行為。

  • 對空間記憶、情緒記憶、海馬神經再生機制、應激事件易感性等均有不利影響。

  • 正因為積極回應對人具有如此重要的生理、心理與社會意義,因此,如果你成為了父親或母親,一定要給予孩子及時又有效的回應,這會有利於孩子發展出安全型依戀,發展對周圍人的信任感與愛的聯結,並感到強烈的自信。同樣,你在與周圍人相處時,也要經常以言語或身體語言回應他人。每一次的點頭、微笑、眼神回饋、身體接觸、及時回復、認真傾聽,每一次對別人情感的準確理解,均是給予他人的心靈養料,對方會因此感到被愛並對你心存感激。


    推薦閱讀: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影視女神(圖文)
    我們必須要重視五加行的實修
    愛情,其實我們都不懂
    算命先生的勸告,我們該不該聽取?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 【藤枝投稿】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