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器:英國1830年代擴大選舉權改革的啟示(南方都市報 2010-3-21)

英國1830年代擴大選舉權改革的啟示類別:時事評論 作者:2可器原創 瀏覽量:32  發布時間:2010-03-21 手機看新聞編輯此文 版次:TM05 版名:南方評論 歷史評論 稿源:南方都市報 全國訂報

古畫中的英國上議院開會場景。上議院有大約700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以及600多名貴族。創於14世紀,並幾乎存續至今。

史鑒散照

◎2可器資深網友

3月15日新華社消息,英國政府將在未來數周內公布一項改革方案。如果此方案獲得通過,有700年歷史、由各種貴族或教會頭面人物構成的英國上院將變身為經選舉產生的美式「參議院」。據說工黨政府在距議會選舉還有兩個月的節骨眼上干這活,明擺著是「別有用心」,因為作為對手的保守黨會很尷尬,她要麼支持對手的政綱,要麼給扣上維護特權的帽子———贏的都是工黨。

黨爭、議會、選舉和民主這幾個關鍵詞攪到一起,讓人想起英國驚心動魄的1830年代。這倒不是因為當時大英帝國和我大清正在扯貿易的皮,並導致了1840年那場改變大清命運的鴉片戰爭,而是因為1830年代對英國和整個歐洲都是個關鍵時刻,正處於一場席捲歐洲的革命的前夜。

當時英國的狀況是,雖然工業蓬勃發展,但各種不滿情緒正在工廠主和工人間醞釀,動亂和革命的苗頭越來越明顯;而鄉村和農莊更是陷入貧窮,一度在英格蘭東南部引發暴動。

當時一位重要的政治家、輝格黨領袖格雷伯爵認為亂象的根源在於政治體制,他觀察到新興的工業階級在傳統的議會裡沒有代表,中產階級強烈地呼籲政治參與,勞工們則鼓吹暴力。格雷據此開出的藥方是重劃選區、擴大選舉權,前者是對既有政治權利的重新分配,後者則是擴大民主。

1830年11月,這個問題被提交到議會討論。托利黨領袖威靈頓公爵(就是那位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旗幟鮮明的反對改革,他的基本觀點是,英國現有政治制度不僅體現國情特色,而且無比優越(原話是:「英國議會的作用超過任何國家的任何一屆國會」———這倒是實話)、「它所代表的人包括我國龐大的有產階級」。

威靈頓預感到了這個立場的後果,他說完坐下後偷偷地對外交大臣說「看來我們要下台了」。果然,兩周後的議會選舉把格雷送上了首相寶座,輝格黨闊別了半個世紀的在野黨身份。

1831年3月,格雷政府第一次向下議院提交《改革議案》。這份議案要求取消100多箇舊選區,在新興地區增加新選區,同時擴大選舉權。這份議案的激進和大膽連輝格黨議員都面面相覷,在議會被宣讀時伴隨著議員們的嘲笑和起鬨———毫無意外《改革議案》被下院否決。

下院的否決激起了全國的憤怒,局勢一時危如累卵。在此情況下,許多議員見民心可用,也為了避免局面惡化,轉而支持政府。更重要的是,英國國王威廉四世此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意識到,雖然托利黨和威靈頓公爵反對改革的理由是改革會危及「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國王制度的根基,但如果眼下他不支持《改革議案》的話,國內隨時都可能爆發革命。國王陛下一想起那1649年上了斷頭台的老查理,後脖子就瓦涼瓦涼的。

於是國王接受了格雷首相的請求,解散了下院,重新舉行大選。上院聽說下院要被解散頓時炸了窩,他們通過一份議案,請求國王考慮收回成命。正當議員們大呼小叫情緒激動的時候,噼噼叭叭地傳來一陣皇家禮炮的巨響,原來國王不僅沒有收回成命,反而親自跑來上院隆重地宣布這一決定。

於是新一屆下院選舉在全國舉行,自然而然地,此次選舉的核心議題便是選舉改革。輝格黨毫無懸念地大勝,取得絕對多數席位。一場選舉化解了民意和下院的難題,新一屆下院支持改革已無懸念。

但上院並不屈服。和今天的英國上院不同,這個由老貴族們盤踞著且不經選舉產生的機構在當時是擁有實權的。1831年10月7日晚上,上院開始投票表決《改革議案》。議員們分成勢均力敵的兩派,而整個英國似乎都在屏息等待結果。票決的結果是,議案被上院否決!

消息傳出,輿論再次嘩然,報紙在報道這一消息時甚至加上黑框,人們譴責上議院與人民作對,倫敦街頭出現了進行政治動員的標語和旗幟,某些地區爆發騷亂,更多的地區正在準備罷工和全面的抗捐抗稅。

政府一邊動員民眾的支持,一邊小心翼翼地將社會情緒控制在憲政秩序內。《改革議案》於1831年12月在下院順利通過後,於第二年5月再次提交上院表決。固執的上院第二次否決了議案。此時此刻,由於上院不由選舉產生,無法像對付下院那樣重新選舉重拾民意,所以政治角逐進入了死胡同,難題被推給了國王。威廉四世經過一番猶豫後,最終不得不接受了改革派的建議,他利用國王特有的影響力動員反對派議員在表決的時候缺席。於是1832年6月7日,《改革議案》在上院獲得通過成為法律。

這場改革,使全英國的選民增加了50%,全國1/6的成年男子獲得選舉權。西印度群島的奴隸獲得解放,政府增加了教育經費的投入,《濟貧法》被改善、《工廠條例》被通過、地方寡頭政治勢力被瓦解。

面對既成事實,當初激烈反對改革的托利黨為了不被選民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於議案被通過的第二年迅速進行了黨內改革,以適應時代的潮流,並在第三年的議會選舉中扳回一局。勢不兩立的政治傷痕在選票和法律的治療下重新癒合。

英國這場以民主化解社會危機的政治改革的意義,很快在1848年表現出來。英國選舉改革前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整個歐洲的問題,按我們經典教科書說法,那是個「資產階級和封建主義進行殊死搏鬥」的年代。但歐洲大陸沒有英國這麼幸運,民間情緒沒能通過選舉化解,社會問題也沒有通過政治權利的讓渡生成新的解決機制。於是在1848年,無能的體制催生出了自己的掘墓者,歐洲革命風暴首發於義大利,旋即席捲整個歐洲大陸;也在這一年,《共產黨宣言》問世,那個馬克思所說的在歐洲徘徊的幽靈終於附體顯靈。

與歐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一年發生在英國的最激烈的政治事件僅僅是一場請願。1848年4月,數百萬請願書被裝進3輛馬車,組織者趕著馬車向議會大廈前進,當遇到警察阻止的時候,他們就平靜地就地解散了。邱吉爾評價說,「1848年倫敦的革命情緒不過如此而已」。

在這場改革運動中,上議院成為歷史的絆腳石,未經民間授權卻把持國家政權的既得利益老貴族們,曾經固執地使國家陷入危險的境地。此後數十年,隨著英國民主政治的一步步提升,未經選舉的上院逐漸失去了實權。今天,布朗政府針對上院的改革可謂瓜熟蒂落,而英國的平等普選權早已成為所有成年公民的基本人權。

http://gcontent.nddaily.com/8/61/861288f2a22d00fd/Blog/653/6a2041.html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10-03/21/node_523.htm
推薦閱讀:

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真的帶動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了嗎?
22春秋時代的改革家:子產
怎麼評價建行行長說:「銀行是弱勢群體」?
從《教育規劃綱要》看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著力點
不承認土地私有權很難推動改革

TAG:英國 | 南方 | 改革 | 選舉權 | 年代 | 選舉 | 都市 | 南方都市報 | 大選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