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善與智慧故事

小不忍則亂大謀 與大善大忍2015-02-07 11:38:57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篇中:「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說,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能夠忍辱是一種韜晦、涵養、胸襟開闊和目光長遠的象徵。勾踐忍辱得以復國,韓信忍辱而成就大業。古時這樣的事例很多,下面是三個面對一時的羞辱不計不怨,沒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橫禍的小故事。

張耳和陳余是魏國的名士,秦國滅掉魏國後,張耳和陳余隱姓埋名來到陳縣,靠著在街上給人看門為生。有一天,當地一小吏責打陳余,陳余想起身反抗,張耳暗暗踩了他一腳向他暗示,讓他接受責打。

等小吏走後,張耳把陳余拉到桑樹下對他說:「以前我是怎麼對你說的?今天受到一點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難道想死在這個小吏手上嗎?」陳余想想也是。沒過多久,張耳和陳余就都做了公卿丞相。試想當初他們如果與小吏發生爭執,可能就沒有現在的他們了。

長洲有一姓尤的老翁開了家當鋪,有一年年底,來了一人空著手要贖回當在這裡的衣物,負責的管事不同意,那人便破口大罵。尤翁慢慢的說道:「你不過是為了過年發愁,何必為這種小事爭執呢?」隨即命人將那人先前當在這裡的衣物找出四、五件,指著棉衣說:「這個你可以用來禦寒用不能少。」又指著一衣袍說:「這是給你拜年用的,其他沒用的暫時就放在這裡吧!」那人拿了東西默默的回去。

當天夜裡,那人居然死在別人家裡,而且他的家人與那家人打了很多年官司,致使那家人家產耗費殆盡。原來這人因為在外面欠了很多錢,他事先服了毒,本來想去敲詐尤翁,但因為尤翁的忍辱寬恕而沒有得逞,於是便去禍害另一家人。

有人將事情真相告訴尤翁,尤翁說:「凡是這種無理取鬧的必然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那就會招來大禍。」

承德有個人叫胡昌穎,他的表兄陸某是個無賴,曾經對他大肆辱罵,而胡昌穎每次都一笑了之,而且對他有求必應。有一天,陸某又無故來到了胡昌穎家,大罵著要東西,胡昌穎笑著對他說:「想必我是有理屈的地方,請容我向你請罪。」說完又給陸某一些米。陸某事後沒兩天突然暴亡了,眾人都說胡昌穎有遠見,不然豈不要惹上人命官司了,胡昌穎說:「如果不是無理取鬧,可以和他講道理;但這人已經狂妄至極了,有什麼值得與他計較的呢?」

這幾個故事所講到的忍,還是小忍,這樣的忍是為了避免災禍,或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或為了實施更大陰謀等,是站在個人角度上,是基於為私。而忍還在於大小之間的正確選擇,小節與大節之間,須忍小節而成大節;小道與大道之間,須遠小道而近大道;小失與大得之間,須忍小失而全大得。因為大節、大道和大得與天地人道相合,能從根本上歸正天性、純凈自我,能從終極的角度給更大的生命群體以最大的保障。

一生敬重字紙 享人間全福 2015-02-26 11:34:41 AM

南宋時期的趙雄生來樸實厚道,但讀書識字卻不夠聰明,說話也不伶俐,先生講的典故,他很多都記不住,只牢牢記住先生講的一個故事,說王曾的父親一生敬重字紙,積德行善,一天夢見孔聖人對他說:「汝一生敬重字紙,積德行善,陰功浩大,當賜汝一貴子,大汝門戶。」果然生出王曾,中了三元。趙雄想:「我一生愚笨,多是前生不惜字紙,不積善之故。以後一定要多行善事。」果然善念虔誠,自有報應,筆下的文章越寫越順,與原先大是不同。

一日,趙雄要赴臨安參加科舉,周圍的人都嘲笑他。在趕考的路上,他見樹林里有一具骸骨暴露在地,於是叫僕人借來鋤頭,二人將骸骨埋葬。考試揭榜後,趙雄竟中了舉人。

到了會試時,趙雄想:「自己這樣水平中舉已屬僥倖,怎能再參加會試?」就不想進場,在僕人的勸說下勉強進場。誰知隔壁號舍里的舉子突然患病,連聲呼喚,趙雄急忙過去安撫照顧,回來後匆匆寫了卷子,結果考官卻認為頗有古風,揭榜之日,又得高中。

廷試之日,趙雄記起了幾篇舊策,文筆順暢,最後中了第五甲。消息傳回家鄉,父母、鄉里都很吃驚,人們議論說:「看來趙雄的文章原本很好是我們不識,到了皇都才得遇識主。」

人們都以為場中試官,都要選文章好的舉子,卻不知暗中自有神明作主,這都是舉子命運和德行所致。趙雄先任縣尉,後升為西蜀太守。他深知自己是從陰德上積來的官位,並不敢做一絲一毫傷天害理之事。在蜀郡五年,他虛心向賢人請教,任人唯賢、不貪贓、修堤築壩,做了很多惠民之事。那時孝宗皇帝重賢禮士,辭朝之法甚嚴,被薦舉之人孝宗都要親自召對,若對得來方可就職。

那時有個著名才子甄龍友被人薦舉,孝宗召其問道:「卿名龍友,何義云然?」甄龍友在金鑾殿上卻一句也答不出,嗓子好像啞了。孝宗連問二次,不見答應,就命近侍官扶出朝門。

剛出朝門,甄龍友一下想起了,口也不啞了,他懊惱地說:「願陛下為堯、舜之君,臣得與夔、龍為友。這一句有什麼難答?真令人慚愧。」不得不相信是命運所使。

趙雄任滿也來京辭朝,聽說甄龍友對答不上的事,想道:「甄龍友是當今第一個才子,問一答十之人,在皇帝面前都一字也說不出,我學疏才淺,口齒又不伶俐,如今怎樣回答?」

穿戴好了,看時間太早,就伏在桌上睡著了,恍惚間,見一尊天神下降,身穿五彩嵌金袞龍袍,腰系八寶白玉帶,還有兩位侍者跟隨,趙雄急忙拜接。

神道稱是文昌帝君,說:「上帝以汝敬重字紙,善積陰德,做官愛民恤物,今特佑汝。汝入朝之時,皇帝問道:『卿從峽中來乎?風景如何?』汝但對道:『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道罷,與二童子登雲而去。趙雄驚醒,望空禮拜,隱隱如見。入朝時,趙雄出班辭朝,孝宗果然道:「卿從峽中來乎?風景如何?」趙雄急忙奏道:「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孝宗聽後大悅,首肯再三。

隨後孝宗對宰相江玉山說:「昨日蜀中郡守趙雄入對,可謂善言詩也。給他寺丞、寺簿的官做。」汪玉山出朝來對趙雄說:「你這兩句杜詩對的好,真是才思敏捷。」趙雄把文昌帝君佑護之事如實告知。

汪玉山道:「原來如此!聖上要給你寺丞、寺簿之官做,需不時問對,你怎得對,不如仍歸蜀郡。」趙雄同意。次日,汪玉山入朝奏道:「臣昨以聖意傳語,彼不願留此。」

孝宗道:「此人恬退如此,真可嘉也。」於是封他為節憲使。幾年後做到宰相,趙雄想自己才疏學淺,於是屢辭宰相之位。孝宗見他恬退,越不容辭職。

一天,息太守辭朝,門吏問:「你怎麼姓這個怪姓?」息太守道:「春秋時有個息媯,漢時有個息夫躬,從來有這息姓,怎說怪異?」趙雄偶然聽見,記在心裡。

輪到趙雄奏事,孝宗問道:「適才一個姓息的太守辭朝,世上怎生有這個怪異之姓?」趙雄奏道:「春秋時有息媯,漢朝有息夫躬,此是從來所有之姓,非怪異也。」孝宗大喜道:「卿學問該博如此,真『宰相須用讀書人』也。」趙雄坦陳自己剛聽到的,孝宗更喜他誠實。自此之後,凡有問對,定有先兆預報,一一無差,真福至心靈也。

趙雄任宰相經常提醒孝宗,勿忘靖康之恥和中原父老備受蹂躪,主張收復中原,重用主戰派,保護忠臣。他待人寬厚,極肯薦舉人才,薦拔賢士不計其數,為人稱道。後來辭官歸老林泉,人皆稱他人間全福也。

古人認為,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一切取決於自己的行為,一切都逃不出天理的安排。天道佑善,常眷顧、幫助善良的人,使其做事有如神助。所以歷來人們向人勸善並不是沒有原因。

帶著前世記憶 成為清朝最年輕一品高官

作者:感恩

在清朝初年有一位記的前世經歷,深受順治、康熙倆位皇帝賞識的大官。他名叫李燁,字景焱,號坦園,直隸高陽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五年(西元1625),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享年六十歲。李燁7歲時父親早逝,從此就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21歲中進士,28歲被順治皇帝選為身邊工作人員,負責接待和審查奏章,30歲提拔為秘書院學士,擔任給皇帝講解經典知識等工作,33歲即做了清初朝廷要員,先任秘書院大學士,繼任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成為清朝歷史上最年輕的一品高官。史書上說他「老成持重,風度端凝,出言謹慎,內介外和」。

然而誰又能知道,李燁之所以能做到「老成持重」,這與他能記的自己前世的經歷有莫大的關係。

據古籍《三岡識略》記載,李燁能憶前世,他記的自己的前生是一個讀書人,博通經史,可惜歷次參加科舉都沒有考中。一天前世的自己得了病,正在痛苦時,忽然覺的身體變輕了,病痛消失,能快步走路了。於是便起來,不知不覺走到了李家。進了李家也無人阻攔,進入內室見有一群婦女正在伺候一位待產的孕婦。此時突然只覺的有人推了他一把,登時跌入孕婦腹中,昏昏沉沉了片刻之後,再看自己竟然已經變成了一個嬰兒,躺在小床上。

當時外面正在下大雪,剛剛生完小孩的母親問室外的情況,剛剛出生的李燁就開口回答:「是雪。」家裡人頓時大為驚訝,有的沒有什麼見識的人竟然以為他是一個妖怪,準備淹死他。幸虧父親堅決不讓,嬰兒時的李燁才能活下來。但是經此一事後,李燁不敢再開口說話,眾人都以為他是一個啞巴。

七歲時,有親戚說:這個小孩是個啞巴,養他有什麼用呢?此時李燁忽然笑著開口說話了,眾人驚訝。李燁後來上學時,因為記的前世所學,所以被視為神童。李燁後來當了官後,親自向人敘述了其前世今生的經歷。

康熙即位後,李燁繼續受到重用,改任弘文院大學士,繼任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李燁因為記的前世畢生所學,再加上今生也十分好學,所以知識淵博,具有超常的文字水平,深受皇帝賞識。

當時李燁的文字水平不僅遠遠超過滿族高級官員,即使在漢族官員中也難有人望其項背。國家許多重要的文字任務,康熙皇帝都要靠他完成。比如先後把校訂大清律例、重修《太宗實錄》的工作交給他,之後又讓他充任《世祖實錄》總裁。這些書籍完成之後,康熙十分滿意,不僅賜給他金銀、鞍馬,還兩次晉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師銜。到後來,連康熙遣兵調將等機密詔書,也均口授由他起草。而且康熙皇帝每每有重大決策,一應軍機、方略、諭旨,必找李燁商議。而李燁往往能拿出很有見地的意見。「凡朝廷大典禮,必以屬公。出則扈從,入則侍講幄。」

因為李燁帶著前世的記憶,深信輪迴轉世的道理,所以非常耿直、老成,潔身自好,從不利用自己與皇帝親近的關係謀私利。與同僚有不同意見時,他都是靜心聽別人講話,自己則認真思考,從不爭吵。最後別人說完了,李燁才表示自己的意見,他不說則已,一說往往是「片言定是非」,大家心服口服。

因為李燁參與了很多機密詔書的起草,知道不少高層機密,所以也有一些官員想通過他打探高層情況。那時候不少人巴結討好李燁,與他拉近乎,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地。可李燁頭腦非常清醒,不該告訴別人的就是不開口,「所治職務,出未嘗告人,忠謹慎密,始終匪懈,有問者,輒默不應」。

正是由於李燁的巨大貢獻,康熙皇帝十分感動,對他「眷遇甚厚」。李燁逝世後,康熙帝十分悲痛,命大學士明珠帶人前去弔唁。並賜祭葬之大禮,規格很高。之後又授其三子以教習知縣,晉員外郎,又超擢其孫李敏啟為太常寺少卿,以示優待之意。還指示有關方面讓李燁「入祀鄉賢」。並謚「文勤」,此號有「文」有「勤」,恰如其分,頗有深意


推薦閱讀:

讀點丨我國古代婦女的情懷
古代盜墓最牛X的幾個哥們兒,項羽竟榜上有名!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 一日一書
古代中國人如何看「自由」
古代粉絲也瘋狂

TAG:故事 | 智慧 | 古代 | 代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