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書法欣賞:烙印二王風韻更趨自由揮灑 | 書法欣賞

王陽明書法欣賞:烙印二王風韻更趨自由揮灑王陽明書法,深深烙印著二王風韻,卻又更趨向自由揮灑。王陽明書法清勁峻游,自由散逸。王陽明的書法,取勢凌厲,點劃精謹。發自肺腑,凝於筆端。直書胸臆,猶如風捲雲舒。俊逸而蘊籍,外放而內斂。毫無滯澀之處。在章法上每行略向右呈傾斜勢,呈現出靈動飛舞的氣勢。王陽明是明代中後期浪漫主義書風興起的先鋒,書法成就只是被其突出的哲學成就所掩。一、王陽明書法欣賞王陽明的書法,取勢凌厲,點劃精謹。發自肺腑,凝於筆端。直書胸臆,猶如風捲雲舒。俊逸而蘊籍,外放而內斂。毫無滯澀之處。在章法上每行略向右呈傾斜勢,呈現出靈動飛舞的氣勢。對於王陽明的書法理論,文獻記載不多,他的學生回憶道,師雲「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由此可以窺見他師承古人,而中得心源的創作心路。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在中國哲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書法清勁峻游,自由散逸,風格獨特,在明代書法史上也有重要一席,只是被其突出的哲學成就所掩。王陽明是明代中後期浪漫主義書風興起的先鋒。

王陽明書法欣賞01王陽明的書法深得二王的精髓,尤其是聖教序和十七帖,對他的影響最大。他也受明代初期的書法家宋克,張弼,李東陽等人筆法勁健,筆鋒銳利之書風的影響,在承襲晉唐遺韻的基礎上有明顯的明人時代風尚。在書法上,王陽明也有極高造詣。他曾對弟子說:「我開始學習寫字,對照臨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狀。後來拿起筆來不輕易落在紙上,專註思索,靜心思考,在心裡構造它的形狀,時間久了才開始懂得它的法則。」

王陽明書法欣賞02歷史上的偉人多因他們專精的事業而名世,實際上能達到事業專精高度的偉人則通常都是博大寬廣的。只是他們的博大寬廣往往被他們的專精之名所掩。王陽明在哲學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僅掩蓋了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功績,更掩蓋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王陽明追求的人生境界是「怡神養性以游於造物」,「閑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意魚鳥自流形「。的」真樂「或」真悟「狀態,他的書法體現的正是這種超然怡悅,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現代人觀古人書法,往往看字丟文,容易忽視詩文的精神內容,歷史上好的書法作品多是於詩文交融一體。觀其書法,我們看到的是,書法創作亦是一種「知行和一」的過程與體驗。流露的是卓然超越的真性情。

王陽明書法作品01王陽明的楷書沉著剛勁,端莊高雅,《時雨堂記》、《紀功碑》等風骨峻邁,蔚然莊嚴;行書《矯亭說》、《四箴卷》、《紀夢詩題壁》等神采蒼秀,筆勢縱逸,蘊藉而雋逸,豪放而舒展;草書筆意清新,瘦勁堅挺,隨意為之而無飄浮之嫌。特別在龍場貶謫期間所書《何陋軒記》、《象祠記》行筆疾如風雨,矯若龍蛇,縱橫跌宕,變化萬端,是神韻超逸、氣勢豪邁的佳作。

王陽明書法欣賞04明中後期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渭稱讚王陽明書法說:「古人論右軍(王羲之)以書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陽明)乃不然,以人掩其書。觀其墨跡,非不翩翩然鳳翥而龍蟠也,使其人少亞於書,則書已傳矣。」書法家朱長春評價其書藝時說:「公書法度,不盡師古,而遒邁沖逸,韻氣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靈氣,故其韻高冥合,非假學也」。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歸庄讚譽說:「陽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於書法如此,豈非藝即道耶?余學道不成而謬以能書名,既恥為一藝之士,其敢不勉。」在《中國書法史論》中,陳雲君評價說:「他書法學晉人,守古法中風韻悠長,儒人重書古使之然也,陽明力行。他初學《聖教序》,甚得右軍之法,偶參時人筆意。因為本人為政府中官吏,所以習氣難免,幸知時弊,其書重雅而摒俗」。國際陽明學研究大師、日本九洲大學名譽教授岡田武彥稱其書法「骨挺神駿,筆勢飄逸,流暢清麗,有弘毅駿拔飄逸之氣象」。

王陽明書法作品02明代中期之文人書法,雖以吳門最著,但也不能以偏蓋全,吳門之外亦不乏高手。這些書家與吳門書家一道同匯當世泱泱書壇洪流,其中代表書家有王守仁、陸深、豐坊、王世懋等人。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王陽明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相關評論有: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以人掩其書」。明朝,徐渭。「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清朝,朱彝尊。

王陽明書法作品03王守仁是傑出的學者,也是書家,書法多以行草為主。王陽明無意於書,卻矯矯不群,這是以他的道德學問、為人之道滲透於書法的結晶。他曾說過:「專於弈而不專於道,其專溺也;精於文詞而不精於道,其精僻也。夫道廣矣大矣。文詞技能於是乎出。而以文詞技能為者,去道遠矣。」充分地表達了道與技的關係:以道立於心中,技也自然高妙,反之,則道不專技也平常。王陽明的行書作品最多,藝術成就也最高。

王陽明書法作品04錢氏在《銅陵觀鐵船歌卷》題跋中說:該作「書法勁拔,神采蒼秀。」王陽明的書法用筆雄健,使筆如刷,又迅捷遒健。線條剛勁而有張力,行筆輕重緩急,單字牽絲不斷,通篇飛白不斷,蒼潤相雜,整幅有一種奇崛縱逸的氣勢和風韻,反映了他當時沉鬱憤懣的情緒。王陽明的行書,深深烙印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風韻,卻又更趨向自由揮灑;在他留下的大量信札中更為突出,他的創新風格也非常明顯。《七言絕句》行草作品,瀟洒秀逸,流暢圓轉,用筆勁健老辣,受李東陽書風影響頗深,《七律壽詩》為天香樓王氏家藏,其書法揮灑自如,爽直風健,得右軍之骨。王陽明可謂是明代的書法大家。傳世書法墨跡代表作有《七言絕句》、《矯亭說》、《與郡伯梁執事手札》、《七律壽詩》、《送蕭子雍詩軸》、《銅陵觀鐵船歌卷》等。1、明 王守仁 矯亭說(局部)《矯亭說》之文是其父王華應朋友崑山方秋卿之請而作,此件原大,藏於上海博物館,但已被割裱成冊頁。縱21.6厘米,橫11.1厘米,共194字。徐渭曾評其書:「翩翩然鳳翥龍蟠也,使其人少亞於書,則書且傳矣。」冊頁後有清人錢大昕、方治、陸世儀、歸庄等人題跋。錢氏評價《矯亭詩》說:「筆勢縱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說真跡,以此為最矣。」王陽明的草書也很有個性,藝術表現力很突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紙本草書墨跡《龍江留別詩卷》,可為其代表作,凡十一行,共八十七字。全幅作品透出一股清逸之氣,遒麗洒脫,筆意佳妙,雖欠拙厚,然自是高邁清勁。《別妻詩軸》行草,七行一百一十九字,現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刊於日本《明清書法圖說》,此幅可見其行筆快捷卻不浮滑,用筆渾厚秀勁,給人以含筋裹骨之感。結字瘦緊綿密,並有欹側之勢,章法搖曳多姿,變化不定卻又統一協調,全篇有跳蕩之感。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矯亭說】012、《行草手札》字伯安,初名雲,更名為守仁.曾建舍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專心儒學,「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求諸事物,其學識影響巨大,自成「姚江派」,流行日本,善詩文,工書法,流傳作品有《七言絕句》、《七言律詩》等。王守仁是傑出的學者,也是著名哲學家,書法多以行草為主。《七言絕句》、行草作品,瀟洒秀逸,流暢圓轉,用筆勁健老辣,受李東陽書風影響頗深,《七律壽詩》為天香樓王氏家藏,其書法揮灑自如,爽直風健,得右軍之骨。《行草手札》。手跡。經折裝共14紙,上海圖書館藏。守仁手札流傳甚少。此為 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 唐龍)書,計一通,書法挺勁古逸。 款署「守仁」鈐有「陽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廣信具」。 當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時所作。另鈐有「流傳在海昌 張渭漁處」舊藏印。3、王守仁《與鄭邦瑞尺牘》4、王守仁《七言絕句軸》5、王守仁《五言詩軸》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矯亭說】02二、生平簡介: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縣)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加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縣)人。王守仁自幼聰明,非常好學,但不只限於四書五經,而且也很喜歡其他書籍。思想也比較怪癖,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矯亭說】03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權臣王導。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為官頗有情操,為明孝宗器用,歷任禮部侍郎。正德年間因得罪劉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書,又被貶職,之後被罷免。據《年譜》記載,王守仁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他剛好出生,祖父王倫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奇特的人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和通常的書香門第不同,年輕的王守仁則經常跟從父親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並時常出關外,縱覽山川地理。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守仁再三推辭,張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前往龍場途中歷經波折,成功逃脫錦衣衛追殺,最後在龍場悟道。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隆慶年間追封侯爵。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矯亭說】04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儘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后,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跟「老好人」鄉愿相比,王陽明更欣賞狂狷之士。他解釋說:「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矣,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惟不克念,故闊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壞而庶可與裁。」他五十二歲時評論自己說:「吾自南京以前,尚有鄉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才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進了主奉道教旌陽真君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喚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歸餘姚,船過廣信,王陽明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陽明書法欣賞【與鄭邦瑞尺牘】01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之後的他更加適才討論軍事,並且善於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二十七歲,他在讀朱熹的《上光宗疏》,讀到講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於是王陽明開始懊悔以前讀書雖然勤奮卻無所得,都是因為自己過於貪圖讀書的速度。於是他開始循序以求,但終於認識到「物理吾心,終判為二」,以致舊病又複發,這時見到有道士談養生之說便因之而喜。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寧伯王越,還朝後上奏談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件事情,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勃,苗、僚雜居。王守仁親自勸導當地民眾學習,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不久,劉瑾被誅殺,王守仁升為廬陵縣令,後升為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其供職於驗封司。此後他屢次升遷,歷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九年,改鴻臚寺卿。

王陽明書法欣賞【與鄭邦瑞尺牘】02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陽明」。由於明末的朱舜水遠渡日本,把陽明學傳到了日本,現在日本的水戶市,還存有朱舜水的雕像。陽明學在日本,直接成為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傳統思想抵制全盤西化的基礎,所以現在的日本,傳統保留得比中國好很多。蔣介石在日本期間,看到電車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陽明的《傳習錄》 ,看一會,閉目沉思一會。他大為震驚,於是開始閱讀《傳習錄》,並崇拜王陽明。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並據此改名為「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本名為陶行知。陶行知從心學中悟出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且終生以此自勉。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陽明先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的人格魅力。雖然王守仁是唯心思想,但在歷史教科書上是有介紹的,他與陸九淵統稱為陸王心學。《明史》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王陽明)者。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顯著的有兩個半人,這兩個人是指諸葛亮、王陽明,另半個人是指曾國藩。王陽明的學說深深影響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員、學者(如果沒有他,明代晚期的歷史將被改寫好多次),後來心學流派一分為七,但「王學」到了清代就落沒了,因為竟然還有人將明朝的沒落歸到王陽明的「心學」上。但「王學」對日本、朝鮮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現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學者前來陽明洞朝聖參拜,日本三島毅博士的一句詩「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東鄉平八郎有句名言「一生俯首拜陽明」。只可惜牆內開花牆外香。

王陽明書法欣賞【與鄭邦瑞尺牘】03三、文學成就:王陽明的文學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學所掩蓋。《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陽明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 。其中《教條示龍場諸生》又入選香港中小學課本。王陽明在年少時就流露出很高的文學天賦。十一歲時,跟隨父親王華去北京上任,路過金山寺(在江蘇鎮江),眾人飲酒賦詩,但均無佳作,此時王陽明脫口而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大人們甚為驚異。後來王陽明在京城,常與李夢陽、何景明等交遊,刻意辭章之學。後來陽明自我意識到沉溺辭章的弊端:「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01《四庫全書》中有評論曰:「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王陽明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王世貞《書王文成集後》評:「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四、思想成就:哲學思想與個性儒家陽明子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心學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係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遊覽名勝古迹,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即心學四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02陽明學:心學和知行合一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傳習錄》、《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門人所輯)、 《大學問》。《大學問》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大學問》是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論著,反映了他的世界觀。「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戒慎保真人性本善,良知現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百中。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陽明學在現代中國仍有廣泛影響。現代新儒學的開山祖師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繼承並發展了陽明學。著名學者徐梵澄經過幾十年對中國,印度,歐洲思想研究以後,在晚年也對陸王心學讚譽有加(見《陸王學述》收錄於《徐梵澄文集》第一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中國大陸的當代學者蔣慶也對陽明讚譽有加(見《政治儒學》一書)。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為王陽明學說所折服,隨身腰牌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陽明」。蔣中正也是王陽明學說的信徒,並因此將台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04五、思想主張:1、心外無理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2、知行合一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3、致良知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人性本善,良知現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百中。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4、唯求其是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5、士農工商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08六、政治主張:1、明賞罰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犯罪」他認為:賞罰乃「國之大典」,應當受到充分重視和正確地加以使用。而當時「盜賊」日益增多,是由於「招撫」太濫,「招撫」太濫是由於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實行賞罰,以至於「進而效死,無爵賞之勸;退而奔逃,無誅戮之及」。象這樣法令不明,賞罰不信,即使有百萬的兵力,也是沒有用處的。他還主張「賞不逾時,罰不後事」,認為過時的獎賞,等於沒有獎賞,過時的懲罰,等於沒有懲罰,都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些主張的目的,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提高統治效率,以「破山中賊」。2、量情法強調執法要「情法交申」,區別對待他反對「貪功妄殺,玉石不分」。例如處理「宸濠之亂」的反叛人員時,主張只對主犯處以極刑,至於各「從逆」的人犯,則認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則失於輕,處斬似傷於重」,不如「俯順輿情」,判處永遠充軍,使「情法得以兩盡」,「以存罪疑惟輕之仁」。在另外一個「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對於脅從「作亂」的人,免於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給照復業生理」。這樣作既使得「讒諛知警,國憲可明」,也顯示了朝廷的「仁慈」。這正是他的「綏柔流賊」策略在法律上的具體運用。此外,他還主張適用法律要結合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在「地里遙遠,政教不及」的邊遠地區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況下,一切「詞訟差徭錢糧學校」等事務,都可以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作權宜的處置:「應申請者申請,應興革者興革,務在畜眾安民,不必牽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則下,他已注意到運用法律的靈活性問題。

王陽明書法作品欣賞053、重綱紀求重視「綱紀」,整肅執法之吏,杜絕「法外之誅」他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對那些寅緣竊踞官職的豪門勢家子弟的不法行為,如居心刻薄,「騷擾道路,仗勢而奪功,無勞而冒賞,懈戰士之心,興邊戍之怨」的情況,要大力加以整肅,特別是對「戾於法」的執法之吏,應當嚴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審判中,「刑曹典司獄訟」,事情「繁劇難為」。他們往往受到權貴的拂抑和牽制,以至使得依法斷獄之詞,「未出於口,而辱已加於身;事未解於倒懸,而機已發於陷阱」。在這種情況下,要使他們「不撓於理法,不罹於禍敗」是很難的。這就尤其要從整肅吏治、嚴明賞罰入手,消除執行法律的阻礙。他還力主加強監獄管理,杜絕「法外之誅」,指出京師的「提牢廳」,是「天下之獄皆在焉」的重地,負責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對待,特別對於「桎梏之緩急,扃鑰之啟閉,寒暑早夜之異防,饑渴疾病之殊養」,甚至於微賤到「箕帚刀錐」、「滌垢除下」的事,無不應當認真注意,以「身親之」。這樣才能既防止「變故不測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輕棄之於死地」。他還強調,獄中囚犯的再行「犯罪」,並非全是「禁防之不密」,還有促使他們再犯的監管不當的原因。所以只有監獄裡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誅」,才能避免「弊興害作」。
推薦閱讀:

為何學界「人人都說民國好」?出版自由觀念空前
「我信仰回龍教,允許我每天早上睡回籠覺才是宗教自由」這樣的論點有無漏洞?
財務自由的第N種解釋,什麼是財務自由
卡爾·馬克思
要底線要尊嚴要自由的戀愛不叫戀愛嗎?

TAG:書法 | 自由 | 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