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與唐代耀州窯煎茶器具
中國是茶葉和茶文化的故鄉,我國發現和採摘茶葉的歷史已有數千年。據「茶聖」唐人陸羽在《茶經·七·茶之事》中考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此資料源自《神農本草經》所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此處,古人將茶寫作「荼」字。唐以前,「荼」有兩種讀音,讀「茶」音時是專指茶葉的名詞,讀「荼」音時,用做動詞如「荼炭」。此外,還將茶稱作「檟」、「荈」、「茗」、「蔎」等不同名稱。到了唐代,為和「如火如荼」的動詞之音律相區別,唐人將名詞「荼」去掉一橫,變成了專業的「茶」字。上述記載表明,早在中華文明創始之初的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了茶,並採摘茶作為解毒的天然飲品,為人類發現和應用茶葉使之成為重要的綠色保健飲品做出了貢獻。
古代書法中的荼(茶)
《爾雅·釋木篇》記有:「檟,苦荼(茶)」,開始了我國文字記載茶的歷史。再經漢晉六朝的逐步發展,到了唐代飲茶之風盛行起來,特別因唐代佛教禪宗打坐的需要和文人士大夫大量吟詩詠茶的推崇,飲茶之風已深入到唐代社會的生活之中。陸羽是盛唐晚期至中唐初人,在其《茶經·六·茶之飲》中曾明確記敘,飲茶在當時已「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表明在盛唐晚和中唐初,飲茶之風已猶如磅礴的水流浸透在社會習俗之中。從西京長安到東都洛陽,從長江中游的荊楚,深入到巴蜀四川,已經遍及到家家戶戶都在飲茶。
飲茶在唐代不僅得到普及,而且在對茶葉的采、造、制、飲等工藝和方式方法上有了全面提高,進而更提升為一種文化層次的茶藝、茶道和茶文化。在唐以前,我國雖然已有悠久的採茶和飲茶之歷史,但對飲茶的方式並不是很講究。從漢晉以來很長一段時間中,「茗飲」的方法可說是與「淪蔬而啜之無異」,都是採摘茶葉煮汁而食的粗飲方式。到了唐代,不僅飲茶之風日盛,而且對茶葉的加工製作和飲茶方式也由粗變精,日漸提升、完善和講究。正是此種「盛於國朝」的飲茶之風,為陸羽潛心於茶的研究奠定了歷史和社會的物質基礎,從而寫出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茶經》。
《茶經》書影
陸羽的《茶經》脫稿付梓於中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全書七千餘言,分上、中、下三卷,包括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十章,是一部系統研究、總結我國茶葉歷史、源流、唐代現狀、生產技術及飲茶技藝、茶具、茶器和茶道原理的紀實之作。《茶經》的問世,對我國茶業、茶飲、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此「天下蓋知茶矣」,《封氏聞見記》所見之中唐時「自鄒、齊、倉、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表明除家家戶戶都飲茶外,在全國不少城市還開了專賣煎茶的店鋪。而被人們奉為「茶聖」、「茶神」的陸羽,在「鬻茶之家,陶為其象,置於煬器之間」,成為茶肆中供奉的茶神。
陸羽的《茶經》所記,全是唐代的真實情況。我們從中可以得知,唐人制茶的程序大體為:采、蒸、搗、拍、焙、灸、碾、羅、煮等工序和方法,與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其中的焙、灸、碾、羅、煮都是為煎末茶所必經的加工烹煮過程。這種「煮而飲之」的煎茶方式,比現今茶葉片沖泡的方式要複雜得多,所用的器具也很不一樣。
《茶經·四·茶之器》:筥、炭撾、火筴
《茶經·四·茶之器》:紙囊、碾、羅合、則、水方
唐代煎茶使用的茶器,在陸羽《茶經·四·茶之器》中做了詳細的記述,共有二十四種之多。這二十四種茶具為:風爐、筥、炭撾、火筴、(釜)、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鹺、熟盂、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等。此外還有都籃,是專門用來盛裝二十四種茶具的竹籃,將二十四種茶具全都裝入此籃中,所以稱為都籃。在《茶經·九·茶之略》陸羽雖指出,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何種,但總體而言,煎茶飲茶的要求是應該十分完備的。在同一章文字中,陸羽曾專門指出:「但域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在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記有:陸羽「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都籃)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表明煎茶飲茶的二十四種茶具,在唐代曾普遍貯藏和使用。
唐代採用烹煮方式而流行社會的煎茶習俗,至五代和宋金依然流行。在五代宋金時期又出現了點茶和鬥茶等新的飲茶方式及茶藝,但煎茶習俗依然延續不斷。因此,煎茶所用的各種茶具,不僅唐代具有,五代和宋金時期依然存在。其遺風遺俗,在邊遠和少數民族甚至流傳至今。
唐代煎茶的二十四種茶具,分別採用石、木、竹、藤、金屬和陶瓷等多種材料製作。其中有不少為陶瓷器茶具。而銅川黃堡的耀州窯陶瓷茶具是其中的一部分。前文指出:盛唐以後兩京地區盛行飲茶,中唐後兩京便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以長安城而言,為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盛行飲茶,所需茶具應該是相當可觀的,而位於唐國都長安京畿地區唯一的大型陶瓷窯場,耀州窯理所應當要為唐長安城京畿及國內其他地區生產大量的陶瓷茶具。
多年來,在耀州窯遺址和唐長安城遺址以及西安和關中地區的唐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與煎茶方式相關的耀州窯陶瓷茶具,出土的陶瓷茶具殘器標本更是多不勝收。在此,我們比照陸羽《茶經·四·茶之器》所羅列的茶具中可以用陶瓷製作的一些茶具,介紹給大家。
唐黃堡窯白釉釜(左上)、唐黃堡窯棕黃釉釜(右上)
唐黃堡窯黑釉釜(左下、右下)
鍑(釜):是煎煮茶的器具。《茶經》中載:「以生鐵為之」、「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釜在耀州窯唐代的陶瓷中多有出土,所見有無釉的素燒釜,低溫棕黃釉釜以及黑釉和青釉的瓷釜。其中黑釉釜出土最多,青釉釜製作最精。耀州窯出土的所有釜類,瓷釉品種和大小雖有別,但造型大體相似,均為斂口、出唇、圓肩、鼓腹、小平底或圜底。在肩和腹相交處,設有一周環形寬鋬。耀州窯生產的此類釜,盛唐開始出現,腹較斜,小平底。中唐後腹部更加鼓起,底部日漸加寬,進而成為圜底。造型上的這種變化,是為了更便利獲得爐火加熱的體積,使釜內的熱水和烹煮的末茶獲得更多的熱量,儘快沸騰起來。這些耀州窯燒制的煎茶釜,器內均施有各種瓷釉,器外僅環形寬鋬沿以上施釉,鋬沿以下無釉露胎,既便利了茶葉末在釜內煎煮時「滑於內,易其摩滌」,同時乾淨和方便,又有利於鋬沿下的露胎「沙澀於外,吸其炎焰」,可以大面積著受柴火,受熱又快又均勻,而且避免了瓷質器物的炸裂。整體造型和施釉工藝都設計科學、美觀、實用。只可惜陸羽身處江南,無緣見到大唐京畿窯的這些瓷釜,在《茶經》中沒能記載。
五代~宋初素燒單柄罐(上)、唐~五代耀州窯素燒執壺形煎茶罐(下)
素燒單柄煎茶罐:耀州窯到晚唐和五代,又製作出一種小型的無釉素燒單柄罐煎茶器。此種單柄罐的造型均為外侈大口圓唇、直徑、鼓腹,肩頸一側有寬扁形單柄把手。晚唐時期有高矮兩種,高體單柄罐先出現,特點是深腹下斜收,餅足。矮體單柄罐出現略晚,特點是球形或半球形鼓腹,餅足或寬矮圈足。高、矮兩種罐體相比較,矮體的造型更便利於大面積均勻受熱,雖比高體罐出現晚。矮體罐出現後,高體罐逐漸被淘汰。到了五代,在晚唐球形鼓腹矮體單柄罐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加短流和小蓋的素燒單柄執壺形煎茶罐的新造型。這三種煎茶罐的出現,均在陸羽《茶經》之後,是對陸羽所記載的二十四中煎茶具的新發展。
唐黃堡窯黑釉瓷茶碾(左上)
法門寺地宮曾出土有鎏金鴻雁流雲紋銀制茶碾(下)
碾:是碾磨和粉碎茶葉的工具,由碾槽和碾輪組合而成。在《茶經》中「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在法門寺地宮曾出土有鎏金鴻雁流雲紋銀制茶碾,是皇帝用的極品茶碾具。瓷製的茶碾,耀州窯僅在唐代層有發現,出土有4件茶碾殘器,黑釉和茶葉末釉各2件。均為外長方形,內圓弧形槽,槽內無釉露胎,槽外施滿釉,側邊寬和高近長方形,殘存長近半。4件唐代的殘茶碾,黑、茶兩色釉各一件素麵,各一件器外有壼門裝飾。飾茶葉末釉壼門裝飾的瓷茶碾還刻有「李萬」二字,應是專門為某人訂製的燒壞了的茶碾。此發現表明,耀州窯在唐代不僅製作茶碾在市場上銷售,而且還有人在窯場專門訂購為自己或他人特製的茶碾。
唐黃堡窯茶葉末釉瓷茶碾
與瓷茶碾相配套的是瓷茶碾輪。窯址出土了5件:2件黑釉、1件茶末釉、2件素燒無釉,均為扁圓形,中間厚,邊沿薄,中心有軸孔,可以穿置木碾軸,與瓷茶碾配套使用。
擂缽與擂棒:是耀州窯生產最多的一種研磨粉碎茶葉的瓷器。在遺址中有大量出土,不僅數量多,瓷釉品種也豐富。僅《唐代黃堡窯址》一書,就選取了窯址唐代地層出土的可復原器236件,其中青釉擂缽2件,黑釉擂缽214件,茶葉末釉20件。唐代擂缽的造型為腹較淺的缽式,斜弧腹或圓腹,餅足或寬矮圈足。大體可分為三種型式。一型擂缽,是斂口另設流式擂缽,流和缽連接處有一透孔。研磨粉碎的茶末,可通過缽孔,從流中倒出。
唐黃堡窯黑釉擂缽
二型擂缽是斂口自設流式擂缽,是在缽成型時直接從器口一側捏出一個內寬外窄的流來,造型雖簡單化,但更加利於使用。
唐黃堡窯擂缽與擂棒
唐黃堡窯擂缽與擂棒
三型擂缽為敞口(或侈口)式擂缽,全部不設流。使用時,利用外敞或外侈的出沿,將粉碎好的茶葉末釉倒出。此種擂缽雖不設流,但因敞口或侈口在傾斜下倒時,均呈下滑的坡形,茶末可自然倒出。
三種造型的擂缽均與擂棒配合使用。擂棒也稱研磨棒,為一種直柄另一頭設球狀或半球狀杵頭的棒狀器物,茶末入擂缽後,經擂棒從中研磨。研磨時,呈外凸弧狀的杵頭,緊緊貼在呈內凹狀的擂缽器壁,茶末在兩器的摩擦力下,快速粉碎。
唐黃堡窯黑釉擂缽篦劃文字
特別使筆者感到新奇和衷心讚賞的是這數百件唐代耀州窯的擂缽,幾乎件件都在缽內採用篦紋劃花的技法,加施了各種各樣的滿佈於缽內壁的下凹陽紋,從而大大增加了器內粗澀度和摩擦力。讓人意外的是數百件擂缽中的篦劃紋,全部不是隨意所為,件件都有圖案,有對稱布局、十字布局、內外圈布局、旋轉布局。紋飾有禾苗、朵花、枝葉、動物、路、文字、水波等等,不僅多種多樣,而且變化豐富,具有極強的動態。件件擂缽的篦劃紋,都是一種讓人欣賞領悟的、感嘆不已的藝術品。
(文章來源:《收藏界》2014年第1期,原文標題:《陸羽〈茶經〉與耀州窯之煎茶器具(上)》)
推薦閱讀:
※博粹堂中醫館—中醫針灸—器具計法 2
※手衝過濾式器具 一
※博粹堂中醫館—中醫針灸—器具計法 1
※博粹堂中醫館—中醫刮痧—器具手法
※電力安全工器具, 如何使用與管理?
TAG: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