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遺址引出三大懸疑: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么
.content img{max-width:640px;max-width:640px;} /* 這是清除浮動的代碼 */.clearfix:after{content:".";clear:both;height:0;visibility:hidden;display:block;} .clearfix{display:inline-block;} * html .clearfix{height:1%;} .clearfix{display:block;}/* 清除浮動代碼結束 */ /* 這是分享部分的樣式代碼 */.share{padding:15px 0;border-bottom:1px solid #cccccc;}.share span{float:left;margin:0 15px 0 0;}.share span.txt{margin:0;}.share a{background:url("images/icon.gif") no-repeat 0 0;display:block;padding:0 0 0 18px;height:16px;line-height:16px;color:#0066CC;overflow:hidden;margin:2px 0 0;text-decoration:none;}.share a:hover{color:#E05C23;}.share .twitter{background-position:0 -16px;}.share .renren{background-position:0 -32px;}.share .qzone{background-position:0 -48px;}.share .t_qq{background-position:0 -64px;}/* 分享部分樣式代碼結束 */ 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辨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制了20年就神秘地失蹤了,目前存世的不過60多件。然而,隨著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汝州張公巷窯址、汝州文廟窯址的發掘,汝窯遺址及瑪瑙入釉等千年之謎被揭開,但也至少留下三大懸疑。 懸疑一: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 寶豐清涼寺、汝州張公巷、汝州文廟汝窯,究竟是官窯還是民窯,學術界目前存在五種觀點,各執一詞。 其一,官窯論。一說汝窯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窯。二說汝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御用瓷,一部分燒民用瓷。官窯論者依據發掘的器物與傳世品比較,認為清涼寺天青釉汝瓷燒造區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汝瓷的官窯。特別是張公巷窯址發掘出土大量碎素燒胎片,說明此窯是宮廷有命則燒,無命則止,平時產品做好素燒後放置,藏於庫內等候宮廷下令待燒。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馮先銘先生。 其二,貢窯論。其主要觀點為,民汝與貢汝可能只是並行的兩條線,不能形成先後或因果關係。稱與越窯秘色瓷、耀州窯青瓷、鈞窯瓷等貢瓷的釉色、造型、裝飾、工藝的比較分析說明汝窯是貢窯,可民可官,優質的由官府進貢宮廷,揀出來的可出售。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云:「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汪慶正先生。 其三,貢官論。貢官論者認為汝窯具有官方性質,但從《清波雜誌》所記載的落選品可出賣的情形看,當是從貢瓷向官窯過渡的中間階段。從稱謂上區分,認為河南汝州、寶豐、魯山一帶都出青瓷稱汝窯,燒造民用瓷器的應稱寶豐窯,汝州稱臨汝窯,魯山稱魯山窯。而清涼寺應該是貢窯,燒造御用瓷器。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王莉英、張東、馮小琦先生等。 其四,民窯論。有學者提出北宋官營手工業管理機構「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細緻的手工藝機構 「作」,卻唯獨沒有陶瓷「作」。再結合故宮舊藏流傳的不可靠性和其他文獻,論證汝窯「非官營手工業的職能」。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蔡毅先生。 其五,多元論。多元論者認為清涼寺、張公巷遺址瓷片堆積情況主要是挖溝或挖坑埋藏廢品,屬於官窯性質,但「這一窯場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窯還是地方政府的官窯,目前還有待研究」。同時認為「汝窯瓷器燒造可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燒造格局」。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陸明華先生。 上述觀點均具代表性,且根據事物某個特徵,揭示了事物的某種本質,這也是研究的必經之路。但筆者認為,誠如事物的發展必然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的進程,陶瓷也是從民窯向貢窯再向官窯發展,是一個逐步壟斷的過程。從「棄定用汝」(「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 」)起,汝窯始燒造宮中用瓷。清涼寺汝窯遺址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窯口這一發現,結束了從盛唐始汝窯只屬於民窯的歷史,汝窯從而步入「准官窯」狀態。 而至於是否存在官窯和民窯並行,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民窯窯址,均屬汝窯系統,而且「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說明宮廷尚未完全壟斷。但是,「瑪瑙入釉」成本高,燒制難度大,釉料成分和燒制技術又是師徒間口頭傳授,只有官窯才能不計成本地不斷燒制,民窯燒出官窯天青瓷難於上青天。 從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汝州張公巷窯遺址先後三次進行發掘,從發掘的情況看,該遺址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燒制年代為北宋末年,與寶豐清涼寺汝窯燒制年代相近;二是產品單一,均為類似清涼寺汝窯的青釉瓷器,但製作更精美;三是從素燒器殘片看,與清涼寺汝窯一樣,也是先經過素燒後,再施釉入窯二次燒成;四是窯具以匣缽、墊餅、墊圈和支釘為主,此種做法在已發掘的古窯址中,僅見於寶豐清涼寺汝窯。 而從文廟遺址和清涼寺遺址出土的實物看,雖是一脈相承,亦有明顯區別:其一,文廟汝官瓷做工精細,和張公巷異曲同工;其二,天青色純正,從配製到燒成均達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其三,大部分器物蟬翼紋刻片清晰;其四,瓷胎色比清涼寺偏白;其五,卷足比清涼寺輕而矮。由此或可推出,清涼寺天青汝瓷受到宮廷賞識,為壟斷汝瓷,官府在汝州文廟建立貢窯為宮廷燒造,從此清涼寺汝窯停燒,文廟汝官窯由州衙管轄。 筆者認為,上述分析足以說明張公巷和文廟汝窯與寶豐清涼寺汝窯一脈相承,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由民窯向貢窯發展、由貢窯向官窯發展的過程;也是由商賈壟斷到官府壟斷、由官府壟斷到宮廷壟斷的過程。其工藝特別是釉料配方也逐漸向純天青色發展,到北宋中期,清涼寺汝瓷以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色澤成為瓷中之魁,並影響到宮廷,這才有了後來北宋宮廷的「棄定用汝」和「汝官瓷」。 」。 懸疑二:北宋汝官窯究竟存在多久 現在普遍地把「汝官窯」理解為汝窯,凡說汝窯即指「汝官窯」,研究「汝窯」存在時間實際上是「汝官窯」存在的時間。汝窯的燒造年代範圍,在北宋晚期已成定論,但具體時限,研究者意見不一,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清涼寺、張公巷、文廟汝窯遺址發掘證據表明,汝窯在北宋中後期約有20年左右時間為宮廷燒御用瓷器,即汝官窯瓷器,以燒青瓷為主。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宋徽宗建中禹州城靖國(1101)以汝窯為貢瓷,在汝州城文廟汝官窯燒造,歷經15年。宋徽宗政和元年,由於宋徽宗的原因,「廢汝用鈞」,大觀元年(1107)至大觀四年(1110)又「廢鈞用汝」,由文廟汝窯燒制,歷經4年。持這種觀點的是陳萬里、馮先銘、朱文正等先生。 朱文正先生認為,宋徽宗繼承其兄宋哲宗的皇位後,一方面重用小人,打擊前朝賢臣;另一方面試圖在藝術上超過宋哲宗,借剪除佑黨之機廢汝窯用鈞窯。由於是和平環境,有充分時間毀掉汝窯,所以文廟汝窯毀滅得比較徹底,州官被調離,工匠可能被殺,汝窯失傳。隨著藝術造詣的提高及政局改變,宋徽宗後又想恢復汝瓷燒造。大觀年間,汝州文廟第二次設貢窯,由於汝瓷技藝已失傳,生產的汝瓷從釉色和製作工藝均趕不上宋哲宗時期,所以史稱「汝州新窯器」。 筆者以為此種看法比較牽強。宋徽宗於短短5年間毀窯殺工匠後又恢復燒制,豈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皇帝還有何尊嚴?因此其中原因仍有待深入研究。但不論如何,1101 1107年間汝窯停燒,汝窯存在時間從1086 1110年,中間少了5年,僅為20年左右。 第二種觀點認為,根據歷史上有關汝窯的文獻記載,清涼寺汝窯創燒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汝官窯燒造宮廷御用瓷的鼎盛時期為宋徽宗趙佶在位25年間。宮廷在汝州城內張公巷自置御窯燒造,至宣和末年(1125)歷經約39年。持這種觀點的如葉喆民、李輝柄先生等。 1125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宋徽宗趙佶傳位給太子趙桓,即宋欽宗,改年號為靖康,宋徽宗帶著蔡京等南逃。靖康元年(1126)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接著連陷17州,都城汴京被金兵包圍,史稱靖康之難。汝窯御用瓷自然停燒 因為戰爭造成人逃窯毀,這一理由很充分也可信。 第三種觀點認為,汝官窯從大觀四年燒造,毀於靖康元年的戰爭,最多只有16年光景。之後即有南宋官窯 修內司窯的建立。據有關汝窯的文獻記載,汝窯燒造宮廷御用瓷的鼎盛時期為宋徽宗在位25年間。如此說來,大觀元年宋徽宗即位後「廢汝用鈞」,5年後又「廢鈞用汝」,以後16年是鼎盛時期了。持此種觀點的代表是李廣寧先生。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文字資料,尚缺實物支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宋汝窯作為官窯的歷史應該是34年左右,而不是20年,更不是16年。 懸疑三:工匠到哪裡去了 依照常理,北宋末年的戰亂平熄後,汝窯工匠們應回歸故里,重開窯爐,如近鄰的禹縣、遠處的定州、黃堡窯等一樣,恢復傳統作業。奇怪的是,至今尚未見到任何有金代特徵的汝官瓷。 從汝州地區的窯址考古可以發現,金代只有一種「汝鈞」與官汝略為接近,但面貌已大為不同,與其說接近官汝瓷,不如說更像鈞瓷。很顯然,那批宋徽宗時生產汝瓷的工匠要麼在戰爭中被殺,要麼落腳他處。因為其他同樣生產過貢瓷的窯場,即使停燒貢瓷後,後續的民用產品依然保留了貢瓷的風範,產品固有特點並不會因用途有所改變而突然消失,唯獨汝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此竟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就在汝窯隱匿後不久,卻在遙遠的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現一種與汝瓷面貌極其近似,而與歷史上的浙江瓷器少有共同之處的窯器,它就是南宋官窯 修內司窯。 修內司官窯,南宋著名瓷窯。南宋建都臨安後,按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官窯舊制,在都城修內司重建官窯,燒造青瓷。南宋官窯在杭州有兩處,先在鳳凰山麓萬松嶺附近修內司設立「內窯」,後在烏龜山麓郊壇下「別立新窯」。世人因此將前者稱之為修內司官窯,後者稱為郊壇下官窯。 |
推薦閱讀:
※馮瑋瑜:大道至簡 一件北宋定窯刻花雙魚紋碗入藏記
※北宋·王詵《贏山圖》欣賞
※北宋耀州花口盞
※【名品賞析】北宋崔白花鳥作品賞
※北宋之後不是南宋 中間有個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