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越戰結束40周年︱西貢的「陷落」與「解放」

1945年3月,日軍顛覆了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扶持阮朝末代君主保大皇帝(Bao Dai),賜給越南久違的「獨立」。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的當務之急是將法國與日本趕出越南,為此成立了聚焦獨立的越南獨立同盟會(Viet Minh)。越盟的對日游擊戰得到了美國戰略情報局(OSS)的援助,一度病危的胡志明也全靠美國軍醫的治療才恢復健康,越盟與美國的關係經歷了一段蜜月期。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也無意恢復法國的殖民地位,曾建議將印度支那置於蔣介石政府控制之下,這一提議被急於安內的蔣介石回絕。日本戰敗後的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DRV,史稱北越)。他的演說開篇援引了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以及同盟國此前召開的德黑蘭會議和舊金山會議精神,宣布越南人民掙脫了法國的殖民鎖鏈,有權利並有能力建立自由與獨立的民族國家。美國政府對此宣言沒有發表意見,同時繼續推進在印度支那解除日軍武裝的既定計劃。越南的獨立之路似乎並沒有多少可以預見的障礙。

胡志明然而在越盟勢力最為薄弱的越南南部,日軍解除武裝後動亂四起。英國將領格雷西(Douglas D. Gracey)領導的東南亞盟軍(South East Asia Command SEAC)苦於兵力不足,邀請法國軍隊前來幫助恢復秩序。10月初,英國政府與法國政府達成協議,承認法國對越南全境的主權。此前4月羅斯福猝死,杜魯門匆匆接任總統,在戰後紛繁的事務中,印度支那沒有得到特別關注的理由。對於法國重返印度支那,杜魯門表示美國並不反對,被日本侵略者趕跑的法國殖民者,此時在盟軍的認可下捲土重來。然而一同到來的還有不可避免的衝突——法國對越南全境名義上的主權獲得了英美的承認,胡志明之前發表的獨立宣言是否還有地位?從和談到戰爭:是誰決定越南的命運?北越與法軍的衝突如期而至,鏖戰從1946年持續到1954年。在此期間,曾被羅斯福寄望為「第四個國際警察」的蔣介石政府敗走台灣,東南亞各地民族獨立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交織。美國的全球利益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美國對法國及其操縱下的傀儡國家——「越南國」(State of Vietnam)的援助也順理成章。然而,法國終是扶不起的阿斗,1954年5月8日,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一敗塗地,法國首相請求全面停火,進行和談。然而在抗法戰役中大獲全勝的北越,在多邊和談中並沒有獲得期望的統一與獨立。美法英蘇中與越南國、北越、柬埔寨、寮國各方代表於1954年7月達成《日內瓦協定》,規定南越和北越各自中立,於1956年實行普選以統一國家。中方談判代表周恩來說服胡志明和武元甲將軍(Vo Nguyen Giap)接受南北越分治現狀,為將來的統一養精蓄銳。南方傀儡政府的末代君主保大皇帝不得人心,胡志明領導的北越卻頗有革新開明的形象,一旦普選,鹿死誰手尚且未知。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NgoDinh Diem)首相推翻帝制,成立越南共和國(Republic of Vietnam,史稱南越)並自任總統。南越不承認《日內瓦協定》關於公投統一問題的約束力,北越唯有選擇武力統一。越戰馬拉松:誰能笑到最後其時,北越有兩支軍事力量:其一為正規軍——越南人民軍(Vietnam People』s Army,簡稱VPA),其二是紮根南方、很大程度上受越共領導的游擊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Viet Cong)。南越軍隊稱為越南共和國軍(Army of the Republic of Viet Nam, 簡稱ARVN)。戰事之初,擁有美國援助的南越軍隊裝備精良,控制了南部的大城市。北越僅動員游擊隊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1964年北部灣事件之後,北越正規軍正式出動。與此相應,美軍派往越南的兵力也層層升級。美國對南越的軍事援助始於艾森豪威爾總統任內,肯尼迪總統於1961年首次派遣美軍特種作戰部隊人員進入南越。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後,繼任的約翰遜總統貫徹了軍事介入的政策。1965年3月,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抵達越南,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作戰人員,當年7月這一數字即提升至13萬人。到1968年初,越南境內的美軍人數已超過五十萬人。1968年1月30日,北越動用超過三十萬人的正規軍和游擊隊對南越進行了大規模的春節攻勢,連美國駐西貢大使館也遭到越共敢死隊夜襲。雖然大部分攻勢被美軍迅速擊潰,但在越南舊都順化市(Hue)的激戰持續了一個月。春節攻勢之慘烈使美國民眾震驚,掀起了持續的反戰浪潮。越戰越南化: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民意和國會的雙重壓力下,繼任的尼克松政府希望通過外交手段穩定局勢,使美軍能逐步撤出越南,實現越戰的「越南化」。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和北越代表黎德壽(Le Duc Tho)進行了兩年多的秘密會談,終於在1973年1月27日簽訂了《巴黎和平協約》(Paris Peace Accords),協議終止了美國的直接參戰,達成臨時停火。基辛格和黎德壽曾共同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然而黎德壽指責美方不遵守停火協定而拒絕領獎。一紙和平之外,美國在談判期間轟炸北越,北越也沒有放棄武力統一越南。協議簽訂後的兩年間,南越逐漸失去美國的軍事和資金援助,軍備廢弛,漸生敗象。

1972年10月26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博士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中宣稱越南「和平在即」。1975年3月,北越已無意維持巴黎協定的表面和平,對越南中部高原地帶發動了大規模攻勢。南越總統阮文紹(Nguyen Van Thieu)派遣外交官向華盛頓求援卻一無所獲。3月13日,美國議會高票否決向南越提供進一步援助的提案。阮文紹無力維持戰局,決定從中央高地戰略撤退。然而「戰略撤退」最終變成一場大潰逃。北越軍隊如入無人之境,3月25日攻下順化,30日攻下峴港(Danang)。南越的軍事與民政系統在短短几日之內瀕臨崩潰,僅峴港一地就聚集了百萬難民,交通癱瘓,食物供給不繼,飢餓的逃兵沿途搶掠村莊,造成了更大的混亂。美國駐越南大使格雷漢姆·馬丁(Graham Martin)一度高估了南越軍隊的實力,即使在中央高地落入北越控制之後,他仍相信芽庄(Nha Trang)、西貢和湄公河三角洲可以維持有效的防禦。即使到了西貢的陷落迫在眉睫之時,他仍近乎幻想地相信可以通過和談建立一個臨時的聯合政府,為撤僑爭取時間。為了防止西貢失守,1973年美國國防部就曾秘密策劃四個應急撤離方案。「常風行動」(Operation Frequent Wind)是應急撤離的最後方案——純粹由直升機執行撤離任務,這也是最終得以執行的撤離方案。馬丁大使受命於4月22日之前將剩餘的美國公民數量減少到1250人之下——這一數字是美軍直升機在一天之內能夠安全撤離的人數,而選擇保留一些美國公民堅守至最後一刻,是為了避免美國人大量撤離可能造成的恐慌和泄憤事件。

常風行動結束後,精疲力竭的馬丁大使接受媒體採訪1975年4月,南越敗局已定,撤離由備案變為最緊急任務。4月3日,福特總統下令解救戰爭孤兒,開啟了嬰兒空運行動。然而執行任務之初即有一架洛克希德C5運輸機墜毀,機上138人喪生。21日阮文紹辭去南越總統職務逃亡台灣,他在卸任時發表電視講話,強烈指責美國背信棄義,強迫南越簽訂《巴黎和平協約》,又在北越撕毀協約進攻南越之時沒有兌現援助南越的承諾。當日美軍開始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空運撤離行動。近五萬名南越公民搭乘運輸機離開西貢,另有約八萬人通過其他方式逃離西貢。23日,北越軍隊進入與西貢東部僅18英里的邊和市(Bien Hoa)並開始炮轟西貢,難民的恐慌迅速蔓延,美軍不得不加快撤僑速度。同日,福特總統發表演講宣布越戰結束。

1975年4月23日在杜蘭大學的演講中,福特總統宣布越戰結束。「陷落日」與「統一日」:從西貢到胡志明市4月29日,北越對西貢機場進行火箭炮襲擊,當時有八千名南越公民和四百名美國公民在機場等待撤離,兩名年輕的海軍陸戰隊員在襲擊中喪生,他們也是死於越戰的最後兩名美軍士兵。火箭炮攻擊並沒有摧毀機場,諷刺的是,一名南越飛行員在最後一刻投向北越,炸毀了尚可使用的機場跑道。上午10時48分,最後的直升機緊急撤離——常風行動開始。美軍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一刻不停地將美國公民與南越難民由大使館天台送往機場,隨後換乘其他直升機抵達在外海等待的航空母艦。美國大撤僑和南越難民絕境逃亡的慘烈畫面通過電視直播傳遍世界,戰爭完結的一刻並不像幾位美國總統所承諾的那樣帶來自由與榮耀,反而頗為狼狽而悲情。

西貢嘉隆街22號直升機撤離點30日凌晨3點30分,仍有數百名越南人和一百五十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留在大使館。美國總統福特下令不再撤離越南人,最後幾班直升機將只撤離美國人。馬丁大使曾請求留在西貢見證權力交接,與南越同歸於盡,然而總統命令他立刻乘直升機撤離。早上7點45分,最後一架直升機姍姍來遲,接走了最後11名美國士兵。兩小時之後,北越軍隊的坦克列隊開進西貢。北越接管西貢後,臨時南越政府成立。1976年7月2日,南北越統一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也改名為胡志明市。在美國和滅亡的南越語境中的「西貢陷落」,在北越和後來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語境中則被稱為「西貢的解放」。

北越坦克開進南越總統府越戰之殤越戰結束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有超過200萬名越南公民試圖從海路逃離越南,保守估計其中25萬至30萬人在艱險的逃亡路上死亡。越南船民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人道主義災難。聯合國難民署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香港和印尼等地設立難民營,給予逃脫的越南人難民身份並安排他們前往美、加、澳、法、德、日等國定居。作為越南戰爭中的第二大兵源國,南韓曾應美國要求派遣前後共計三十萬國軍加入戰爭。戰爭遺留下許多美越混血兒和韓越混血兒,他們在越南飽受歧視。1980年代由於美國的新移民法案,許多美越混血兒才得以移民美國。

軍事政變上位的韓國前總統朴正熙(現總統朴槿惠之父)視察即將開赴越南的韓國軍隊,朴正熙通過出兵越南換取南韓的軍事和外交利益。圖為越戰中的韓國陸軍「白馬師團」士兵。大韓民國陸軍第九步兵師曾在1952年的朝鮮戰爭白馬山戰役中擊退中國人民志願軍王牌第三十八軍,得名「白馬師團」,是韓國陸軍的精銳部隊。為了幫助美軍應對叢林中神出鬼沒的北越游擊隊,美國國防部曾向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rporation)和陶氏化學品公司(Dow Chemical)購買了大量有毒落葉劑「橙劑」(Agent Orange)。1962至1971年間,美軍共噴洒了兩千多萬加侖橙劑,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據越南紅十字會估計,橙劑污染導致超過15萬例新生兒缺陷,許多越戰老兵也有橙劑中毒後遺症。這場戰爭也令美國付出了極大代價。1971年美國發生舉世震驚的泄密事件,軍事分析師丹尼爾·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urg)將七千多頁的五角大樓越戰研究報告披露給《紐約時報》,由後者發表摘要。報告表明決策者對於戰局其實頗為悲觀,但由於不願背上「失敗」之名,多屆美國政府都選擇了延長戰爭,增加了無謂的犧牲。除了耗資千億美金之外(相當於今天的七千億美金),戰爭共造成超過5萬8千名美軍喪生,三十萬餘名美軍負傷。離開叢林回歸社會的越戰老兵們許多飽受生理病痛和心理創傷的折磨,人生並不如意。越南為何在二戰勝利之後走向了更漫長的戰爭?四十年之後的我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又被帶回最初的疑惑——是誰種下北越與南越分立的種子?回歸的殖民者法國、患上赤色恐懼症的自由旗手美國、力挺共產主義小兄弟的中國與前蘇聯、亡國的南越和笑到最後的北越,對這段歷史各有各的描述。彷彿嘲弄一般,北越這個中國曾經的盟友,也在越戰勝利後漸行漸遠。參考書目:Making Sense of the Vietnam Wars: Local,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rk Philip Bradley and Marilyn B. You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Vietnam: The Definitive Oral History Told from All Sides by Christian G. Appy, Ebury Press 2003Changing Worlds: Vietnam』s Transition from Cold War to Globalization by David W. P. Elliot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Last Men Out : 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s Heroic Final Hours in Vietnam by Bob Drury and Tom Clavin, Simon and Schuster 2012The Real 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 A New Look at The Past by Alan Axelrod Sterling 2013A History of the Vietnamese by K.W. Tayl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推薦閱讀:

台媒:解放軍今日上午開始實彈演習 距金門60公里|中國|解放軍|金門
解放前一夫多妻制:一妻十二妾令人震驚
美刊專訪韓德彩中將 披露解放軍擊落間諜機內幕
傳教士林樂知對中國婦女解放的貢獻

TAG: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