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不想再被叫「模範」
不做受歧視不敢維權的啞裔
不當埋頭干卻被犧牲的工蟻
美國華裔不想再被叫「模範」 臨近年終歲尾,如果讓美國華人選自己最關注的「年度大事」,相信很多人會選今年夏天聯手其他亞裔組織告哈佛招生偏見。美國華人總數已超過450萬,是美國亞裔中最大的族群,在所有少數族裔中人數僅次於墨西哥裔。過去50年,美國保守派評論員和一些媒體通常把亞裔——有時又特指華裔——稱為「模範少數族裔」。儘管被戴上「模範」帽子,但亞裔最近十多年卻不領情,而且在今年表現得更為不快。對華裔來說,子女想就讀哈佛等常春藤名校要面臨「種族配額」帶來的不公平,就業時會無奈地面對「竹子天花板」,更有甚者,美國的一些機構會把華裔列為優先排查對象,為此產生不少「間諜冤案」。隨著美國大選的白熱化,「華裔應積極參政」的呼聲在美國華裔中再度出現,並被看成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根本之道! 華裔戴了50年的「模範」帽子 美國《華盛頓郵報》10月底刊登文章,討論「亞裔為什麼在美國成功」,很快引來其他媒體議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華裔美國人就被譽為"模範少數族裔』」。但沒有想到的是,「模範少數族裔」這頂桂冠卻引來亞裔特別是華裔的不快,有的華裔學者公開反對這樣的說法,一些亞裔學生中心甚至舉行「非模範少數族裔」活動。還有的華裔認為,一定要看說「模範少數族裔」者的動機,有時候要小心,很可能是對方需要你的「鈔票或是選票」。華裔為何反對「模範少數族裔」神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一些華裔表示,「模範少數族裔」對華人來說,沒帶來什麼好處,相反,不管美國媒體給華裔戴什麼高帽,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一些大學在錄取華裔時還是帶有歧視性,這一點是美國媒體極力想否認或者淡化的。相比回擊「模範少數族裔」的說法,華裔現在更關心具體議題,如華裔科學家為什麼總被誣告、名牌大學錄取時為什麼總帶有偏見等。有的受訪者表示,別忘了「華裔社區中也有人受貧窮、毒品、抑鬱等困擾」。 「模範少數民族」的帽子最早戴在了日裔美國人頭上。1966年1月,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彼德森在《紐約時報》撰文講述「日裔美國人成功的故事」,他認為日本文化中有勤奮和重視家庭的傳統,這讓日裔避免成為「問題少數族裔」。到了1966年12月,《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雜誌刊登的文章又把華裔稱為「模範少數族裔」。此後,還能看到美國媒體稱華裔、韓裔和日裔美國人為「模範少數族裔」。民權運動時期,《成功故事,日裔美國風格》《一個少數群體在美國的成功故事》《成功故事:比白人更白》《亞裔美國神童》等文章出現在美國媒體上,這些文章似乎要告訴美國人:如果亞裔美國人「努力工作」「從不抱怨」,為什麼其他種族群體不效仿他們呢?「模範少數族裔」把亞裔美國人和其他族裔分開,但同時又維護了白人在領導層和政治上的支配地位。事實上,近十幾年來,亞裔社區對於亞裔是「模範少數族裔」說法的質疑或是反對從未停止。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出爐後,雖然整體上亞裔的收入、住房和教育水準甚至超過白人,但亞裔中的一些族群仍然很不樂觀,這其中也包括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當時,還有一些東南亞裔美國人認為自己的教育水平及經濟收入都很低,並通過民權團體對所謂亞裔是「模範少數族裔」說法提出質疑。說到底,讓華裔和亞裔不爽的是,儘管人數增加、經濟實力上升,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將會享有更多的政治權利和更平等的社會待遇。 華裔不應成為「啞裔」和「工蟻」 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今年夏天曾聯合64個亞裔社團申訴哈佛大學招生時的「種族配額」侵犯人權,並於今年9月聯合上百個亞裔社團上書最高法院,要求取消大學錄取時對亞裔孩子的偏見。亞裔團體申訴哈佛活動發起人之一、美籍雙語作家趙宇空2011年為撰寫《華人成功的秘訣》一書收集資料,搜尋到華裔早被美國媒體稱為「模範少數民族」時還感到一些驚喜。趙宇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個人認為,亞裔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是當之無愧的,但不願意看到亞裔是那種任勞任怨、受到歧視卻不勇於出來捍衛自身利益的"勞模』和"啞裔』。」趙宇空去年曾撰文說,華裔要克服只顧自己一畝三分田的「小農心態」、對美國發展不關心的「過客心態」和覺得美國處處都好,受到歧視都不抗爭的「難民心態。」趙宇空認為,亞裔不應成為被「均貧富」「吃大戶」的對象,在入學、就業等方面受限制,更何況亞裔中也有貧困人口,同樣需要美國政府和社會的合理照顧。 美國最高法院12月9日聽審「費舍爾起訴得州大學採用AA(強制平等法案)進行種族歧視案」時,亞裔社團組織了高院前的示威集會。美國「華人索賠專家」諮詢中心負責人鍾家鈺也參與其中。鍾家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有的《社會學》教材上也寫著「模範少數族裔」。他的觀點是,在這一些語境下,華裔不是被單獨列出來的模範,而是「模範少數族裔」的一支,但這一支的總體特點是積極上進、受教育程度高、平均收入高、家庭穩定、犯罪率低、行為溫和等。鍾家鈺說,儘管亞裔常被稱為「模範」,但在美國影視中,對亞裔(尤其是男性)的忽略、醜化和歧視顯而易見。好萊塢電影《決勝21點》真實的故事主角是華裔,但影片中主角卻被替換成白人,而本該受人矚目的原型馬凱文只在電影中客串戲份很少的賭場發牌員。不要小看這個細節,要知道,華裔男孩,即使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好丈夫、好父親所需的一切條件,卻可能因為美國影視對亞裔男性的忽略和醜化給美國女性留下不好的印象,導致在求偶中處於劣勢。亞裔不滿哈佛等高校招生做法,在鍾家鈺看來,說明更多的人認識到「模範少數族裔」神話帶來的危害。 美國加州聖蓋博市副市長廖欽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早期華人移民基本是勞工過來,不僅沒有任何地位,而且形象受到扭曲。二戰後,華人新移民不斷進來,也在不斷努力,逐步扭轉了美國社會對華人的印象。經過打拚,很多華人取得了高學歷、高收入的地位,美國社會稱華裔是"模範少數族裔』也並不過分。但這種說法也不能太過,太過對華人就造成了壓力,也會造成社會對於華人的不平等,比如名校對於華裔錄取的下降。」對於很多華裔反對「模範少數族裔」的說法,廖欽和認為可以理解,也很正常,應該是壓力過大以及因此受到不平等對待的反應,「如果把華裔捧得太高,那麼華裔就需要處處注意、處處小心,這樣確實產生了壓力」。 很多華人對「模範少數族裔」的說法也表達了各自看法。一名華裔房地產經紀人感嘆:「我們這代人現在沒有什麼機會了,要看下一代或再下一代了。」在他看來,華裔肯定是「模範」,買了房子就老老實實供房子,地產稅和按揭都按時交,信用卡也不會欠費,工作勤勤懇懇,老怕有什麼閃失,但在美國,怎麼可能平等呢?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華裔認為,華裔整體上來說,對美國的民主制度還不十分適應,也不會「利用」,或許這種情況需要幾代人才能有所改變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華裔創始人說:「華裔勤奮但不被人重視,自身利益常被政客犧牲,與其說是華裔受歧視,不如說是儒家文化把華人打造成為"工蟻』,不知道說"不』,只會說"sorry』(對不起)和埋頭幹活。」 「華裔維護自身利益的根本之道就是參政」在採訪「模範少數族裔」的話題中,幾乎所有受訪的華裔都提到華裔應積極參政。在投行工作的這位華裔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常來說,華裔不給美國帶來什麼社會負擔,從這個標準看,華裔是「模範」,但華裔參政議政者少,參加社會活動也不多,如果從這方面講恐怕就不是「模範」了。一名華裔電腦工程師說,華裔人數多,也相對有錢,有資助政客的資本,但「能投票和願意認真投票」的華裔還很少,所以華裔在美國是容易被忽視的群體。 華裔民選官員廖欽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華裔或亞裔在美國社會維護自身利益,根本之道就是參政,要在政治上有地位,要能夠代表自己的族群在政壇上發聲,要用選票選出能代表自己族群利益的民意代表,要能夠參與制定至少是不歧視、不損害自己族群利益的法律法規。另外,自己還要脫去族裔的外衣,把自己看成是美國人。」 鍾家鈺創建「華人索賠專家」諮詢公司,就是想幫助華人維護經濟權益,對付歧視。他認為,「我們並不因為想做一個"模範』就溫順地對待歧視」,更多華裔近年來變得對政治更敏感,並開始參與政治活動。鍾家鈺說:「華裔最需要的是平等的尊重和機會。我們不需要特殊照顧,如果現在還沒有得到公平的機會,我們就要爭取,而不能等待別人給我們。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們是主人,不是客人。我們需要更多地參與這個國家的政治,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它來影響我們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地投票,更多地影響輿論,更多地支持願意維護我們華裔利益的活動家和政治人物。」
文章轉自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章山歌 環球時報記者 谷棣
歡迎來稿 請發郵箱 hanbing@huanqiu.com
推薦閱讀:
※美國救災機制與NGO的力量
※美國出訪須知
※19%的美國人認為自己不是異性戀
※美國外交面臨被綁架之困
※中國對美500億美元關稅報復清單及其影響-大豆、汽車、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