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他歷事五代十君始終位居高位,無恥之尤還是以民為本?

自號長樂老的馮道,是五代亂世時的一個異數。在戰國紛爭、人人朝不保夕的年代,他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卻能遊刃有餘,歷事五代十君,始終都位居高位,成為見證五代歷史的活化石。難怪他在臨終前寫《長樂老自敘》,也不無得意地說: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  然而,這位長樂老人在儒家學說中又是無恥之尤的代表。最根本的原因是他違背了儒家從一而終的道德準則,一旦侍奉的皇帝下台,他馬上就改換門庭,真是君上待我如初戀 我事君上如前夫。  按照儒家的道德標準,王朝重臣在面臨亡國時,即使不能自殺殉節,至少也應該像伯夷叔齊那樣,隱居首陽山下,不食周粟。而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庄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 、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更有甚者,他在擔任後唐閔帝宰相期間,潞王李從珂起兵反叛,閔帝倉皇出逃,身為閔帝宰相的馮道卻在京率領文武百官迎立新主。此舉尤其為人詬病。  其實,這位長樂老人私德和為官是很值得稱道的,尤其是在當時殺人屠夫、貪吏遍地的情況下,馮道的所作所為稱得上鳳毛麟角。他為人刻苦節儉,和僕人同吃同住,諸將劫掠美女贈送給他,他不能推辭,就先安置到其他地方,代為尋訪到家人後再放回去。儒家學者所撰正史中對馮道實施的政策描寫甚少,但他在能力範圍內所做的扶持民生、提攜賢良的舉動確實有目共睹,因此,不僅歷代帝王在一統天下後都要重用馮道,「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舉個例子,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問前來朝見的馮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答:「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當時人都認為契丹不趁這個機會屠殺欺凌中國人,都是由於馮道在遼太宗面前維護得力。只此一言,馮道就可以說有大功於中國了。  五代總共五十多年,北方就換了五個朝代十幾個皇帝,亂世之中,武夫吃香,像馮道這樣的知識分子,首先要考慮的是掙扎求存,然後就是把所學經世致用。他忠於的不是某個皇帝,而是吾土吾民。這種觀念,在儒家學說根深蒂固的皇權觀念下,當然是得不到寬容的。所以,在儒家所記錄的馮道傳記中,由於抱著成見,很多地方就不怎麼寬容,比如歐陽修就認為馮道未嘗盡到對帝王勸諫的義務,他忘了就在他寫的《新五代史馮道傳》里就記載了馮道與後唐明宗的一段對話,當時明宗手下獻上一個玉杯,明宗很喜歡,拿給馮道看,馮道說:「這當然是個寶貝,但是帝王應該有帝王的寶貝,那就是廣施仁義。」明宗在五代帝王里還算個明白人,聽了以後嘉獎接受了這個意見,這難道不算勸諫嗎?非得像海瑞那樣,事先給自己準備好棺材,勸諫時罵得皇帝火冒三丈,這樣才算忠臣嗎?  馮道雖然位高權重,但在五代這種亂世,有槍才是草頭王,他自然明白這個道理。耶律德光問前來朝見的馮道:「你為什麼來?」馮道回答:「無城無兵,安敢不來。」說明他對自己的處境有清醒的認識,所以才能留下有為之身,為有為之事。有些事情,就算他想阻止也是阻止不了的。比如潞王造反,馮道率百官迎立。後來周 造反,以為馮道也會再重演一下歷史,誰知馮道這次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周 只好先立了個傀儡,但是不久就廢了傀儡自立當皇帝了。憑什麼?憑的當然是手中的槍杆子。馮道能改變這個走向嗎?當然做不到。  亂世之中的知識分子其實是很少選擇的,在掙扎求存的前提下能夠稍微舒展一下自己濟世救民的抱負,已經算非常有運氣了,馮道可以算是這樣的幸運兒。但相應的,他們也必須捨棄一些原則,其實說白了,政治家哪有什麼原則,差別無非在於後世如何評價而已。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大刺客之要離
震驚中外的「江南案」葬送了蔣家王朝的統治
西天取經,究竟是不是天地諸神的一次陰謀?
大膽追求愛情的隋唐女俠:紅拂
明朝抗擊倭寇出名的除了戚繼光還有誰?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