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百貨業面臨生存困境
近日,位於北京安定門的三利百貨打出了「8月31日閉店」的條幅,這家已有十幾年歷史的百貨商場即將謝幕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熱議。今年3月1日,同樣是在北京,方庄貴友百貨關店,以及更早一些時候天橋商場改行銷售民俗特產,地安門百貨、三友百貨成了「老人商場」……這些無不證實傳統百貨面臨的生存危機。
據悉,三利百貨業主方——中糧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在給政府相關部門提交的申請方案中提到,由於三利百貨「建築布局不夠合理,建築設施在設備嚴重老化,商場經營業態已不能滿足商業發展需求,因此需要改造升級」。在周邊居民看來,這家1997年即開業、曾經風光一時的百貨商場近年來一直掙扎在倒閉的邊緣,現在謝幕雖然有點「可惜」,但也在預料之中。而2002年開業的方庄貴友百貨,則在去年開始就與業主方展開艱難的價格談判,但最終沒有談攏。
是什麼原因導致傳統百貨業陷入生存窘境?有觀點認為,正在革百貨業「命」的就是電商,有人曾形容它是導致傳統百貨衰敗的導火索之一。而傳統百貨業則鬱悶地看到,自己已經逐漸淪為網民們只看不買的「試衣間」和「實物體驗店」。
另外,各種成本的上升,包括房租和人工成本的增長,也讓傳統百貨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經營逐漸步入困境。以連鎖百強企業為例,去年平均房租上漲21%,人工上漲20.5%,水電費上漲16%。
業內人士認為,老牌百貨商場已經錯過了商業轉型的最佳時機,如果再不抓緊時間進行調整,未來的路將會越走越窄。「三利百貨的市場萎縮主要還是其沒有對消費群體的變化及時作出策略調整。」北京昭邑零售商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劉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早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瑞銀就發布報告稱,2012年,百貨店內人流量開始負增長,百貨業成為相對不被看好的產業。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百貨行業的凈利潤平均水平僅有2%~3%。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也顯示,該協會統計的81家大中型百貨零售企業2012年銷售總額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8.92%。對比2006年~2011年百貨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長率,2012年全國百貨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
相關專家指出,雖然傳統百貨面臨生存困境,但相比之下,新興的大型購物中心正在取代其地位,最近幾年發展不僅沒有減速,反而有大踏步超越、甚至失控的風險。
他們認為,百貨店這種業態不會徹底消失,尤其是購物中心的發展,為百貨店的「生命延續」提供了空間。一站式的購物綜合體將成為行業主角,在未來會一點點地取代現在百貨零售等業態所處的主導位置。
營銷專家臧文輝表示,體驗性消費的實體店是不會被電商所取代的,特別是一些區域性的零售企業。此外,傳統零售企業要加速轉型,比如百貨公司向大型購物中心轉變。
「百貨店和購物中心,特別是和城市購物中心,區別並不大。現在很多百貨店也在增強餐飲、娛樂、休閑的功能,向購物中心發展。」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松表示,未來的熱點將是「一大一小一網」,「大」是購物中心;「小」是便利店,它可能會是下一步發展最快的業態;「網」就是網路購物。「百貨店並不是未來的熱點。」
推薦閱讀:
※當我們談起德國服飾——從傳統到現代
※論「舊體新詩」與我對中華傳統詩詞現代大眾化時代化的探索(新改稿)
※我國傳統茶業的由盛轉衰
※為何有時好人沒好報、惡人沒惡報? | 中國傳統文化紮根網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