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

特發性帕金森病或震顫麻痹是中老年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特徵。臨床表現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等。由James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000/10萬,隨年齡增高,男性稍多於女性。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
  • 就診科室:內科
  • 概述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發生於中年以上成人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疾病。原發性震顫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腦炎、腦動脈硬化、腦外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一氧化碳、錳、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類藥物中毒及抗憂鬱劑(甲胺氧化酶抑製劑等)作用等都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表現,稱為帕金森綜合征。

    本病起病緩慢,呈進行性加重,表現有:(1)姿勢與步態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頭部前傾,軀幹向前傾屈曲,肘關節、膝關節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緩慢,越走越快,呈慌張步態,兩上肢不作前後擺動。(2)靜止時震顫。(3)肌肉僵硬。(4)運動障礙。(5)易激動,偶有陣發性衝動行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腦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降低。

    由於本病與腦組織中多巴胺含量減少,乙醯膽鹼功能相對亢進有關,故應補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膽鹼能功能,用法如下:(1)多巴胺替代治療(2)抗膽鹼能藥物(3)頭針療法(4)手術治療

    體症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PD多於60歲以後發病,偶有20歲以上發病。起病隱匿,緩慢進展。初發癥狀以震顫最多(60%-70%),其次為步行障礙(12%)、肌強直(10%)和運動遲緩(10%)。癥狀常自一側上肢開始,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常呈「N」字型進展(65%-70%),有的病例癥狀先從一側下肢開始(25%-30%)。癥狀出現孰先孰後因人而異。

    1、靜止性震顫常為首發癥狀多由一側上肢遠端開始,手指呈節律性伸展和拇指對掌運動,如「搓丸樣」動作,頻率為4-6次/秒,靜止時出現,精神緊張時加重,隨意動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可逐漸擴展到同側及對側上下肢,下頜、口唇、舌及頭部一般較少受累。少數患者,尤其70歲以上發病可不出現震顫。部分患者可合併姿勢性震顫。

    2、肌強直肌強直表現屈肌與甚肌張力同時增高,如關節被動運動時始終保持阻力增高,稱為「鉛管樣強直」;如肌強直與伴隨的震顫疊加,檢查時可感覺在均勻阻力中出現斷續停頓,稱為「齒輪樣強直」。肌錐體束受損時肌張力增高或痙攣不同,後者表現被動運動開始時阻力明顯,隨後迅速減弱,如同打開水果刀的折刀樣感覺(折刀樣強直),常伴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征。

    3、運動遲緩

    帕金森綜合症

    表現隨意動作減少、主動運動緩慢;面部表情呆板,常雙眼凝視、瞬目少,笑容出現和消失減慢,如同「面具臉」。由於肌張力增高、姿勢反射障礙使起床、翻身、步行、變換方向等運動緩慢;手指精細動作如系鈕扣或鞋帶困難;書寫時越寫越小,呈現「寫字過小征」。

    4、姿勢步態異常由於四肢、軀幹和經部肌強直使患者站立時呈特殊屈曲體姿,頭前傾,軀幹俯屈,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前臂內受,髖和膝關節略彎曲。早期走路拖步,起步困難,邁步前身體前傾,隨病情進展呈小步態,行走時自動擺臂動作消失,軀幹與經部僵硬使轉彎時用連續小步。由於姿勢平衡障礙導致重心不穩,晚期由佐位、卧位起立困難;行走呈慌張步態,邁步後以極小的步態前沖,愈走愈快,不能立刻停步,下坡時更明顯。

    5、其他癥狀反覆扣擊眉弓傷員產生持續眨眼反應、正常人反應不持續。可有眼瞼陣攣(西和的眼瞼輕度顫動)或眼瞼痙攣(眼瞼不自主閉合)。口、咽和齶肌運動障礙使講話緩慢、音量低(發音過弱)、流涎,嚴重時吞咽困難。常見皮膚乳、汗腺分泌亢進引起脂顏、多汗,消化道蠕動障礙引起頑固性便秘,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等,括約肌功能不受累。部分患者晚期出現輕度認知功能減退、常見抑鬱和視幻覺,通常不研究。典型者無腱反射改變,跖反射屈性。

    余穎兒創建, 穩穩的幸福ne、npfang、百科小神仙、下自成奚、updatebao等參與編輯。互動百科的詞條(含所附圖片)系由網友上傳,如果涉嫌侵權,請與客服聯繫,我們將按照法律之相關規定及時進行處理。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於www.baike.com。
    推薦閱讀:

    患帕金森病或因免疫系統「糊塗」
    帕金森病基因療法獲得重要成果
    全球首個治療帕金森病異動症的新葯誕生,有望改變帕金森病治療指南
    睡覺說夢話大聲喊叫還拳打腳踢,竟然是帕金森的早期徵兆!!
    【運動障礙】帕金森病患者經顱腦超聲黑質強回聲的臨床特徵分析

    TAG:血管 | 綜合 | 帕金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