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生活
我們知道存在主義哲學起源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涉獵過,但體系成型於讓-保羅·薩特。 薩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海軍軍官,在他不到兩歲時去世。薩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過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語言學教授,家中擁有大量藏書,使兒童時代的薩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1915年,薩特考入亨利中學,學習成績優異,期間接受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影響。1924年到1928年間,薩特在具有現代法蘭西思想家搖藍之稱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1929年,他在全國大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獲得第一名,並結識了一同應試、獲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同年,薩特在一個氣象台里服兵役,為期1年半。1931年4月,薩特去了法國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爾(La Havre),在高中教哲學,同時寫作小說和哲學論文。 1933年薩特赴德留學,悉心研讀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體系,這就是一切從人、人的意識出發來研究人和這個世界,把人的主觀意識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與此同時他開始了文學創作。 薩特的經典語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存在。 如果引申就會成為:夫人的要求是合理,合理的就必須辦。
探討哲學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學說。哲學源於希臘語「愛與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 哲學是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而科學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律的學問。 廣義的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具體定性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在古代東方是沒有哲學概念的,哲學一詞是近代從西方引入的概念。哲學的終極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怎樣的構成、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探討哲學的起源原自古代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以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在當代,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範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哲學本身只是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並無對錯可言,可若以實踐探尋客觀世界本來面目即存在科學與不科學之分了。 我喜歡哲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紛雜的事物中能夠理出頭緒,看清楚所走的道路。譬如工作中要分清楚輕重緩急,什麼是普遍性的問題,什麼是特殊性的問題,有的事情需要馬上辦,有的事情需要等待時機,大家喜歡一分為二,而我喜歡合二為一,因為,從來就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生活中不必拘於一時一事,學習什麼要有所得,所謂開卷有益,大事小情要分得開,朋友之間要拿得起放得下,奉行做事豈能盡如人意,但必須盡心儘力。
我喜歡向詩一樣的生活,這倒不是我的生活以詩為藍本,而是說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有著詩的情趣,有著詩的意境,有著詩的內涵。向詩一樣的生活,向詩一樣安於所居。這一點夫人到與我有些相似,家中的物件無不是精心挑選,大的物件擺設,小的花草位置,十分挑剔。而我喜歡隨意,不必刻意追求那些細節,但是在寫文章、畫畫、攝影必須追求完美,因為寫完了文章需要看,畫完了需要欣賞,攝影最美的瞬間留下永恆。這是哲學態度,這是追求詩一樣的生活。 夫人特別喜歡時尚的服裝,特別喜歡適合自己而又獨特的衣服,穿著起來顯示出自己的個性。今年年初寒假上街到商廈看見一件毛衣價格不菲,當時試穿了一下,非常合適,但是猶豫了一下沒有買,後來她到毛衣店買了毛線,自己織了起來,整個一個寒假就是在織毛衣中度過的。她的好朋友在長春的一個學院老師看見她發的圖片,特意從長春趕過來試穿,看見她們開心的樣子,感到這毛衣值了。毛線花了1000元,竹針10元,一件高檔而又時尚的毛衣織成了。
喜歡詩一樣的生活,就需要對相關詩歌有所了解,夫人喜歡讀詩,向伏爾泰、普希金、歌德、海涅、雪萊等等,自己也經常寫一些詩歌,她所做的微信基本上是用詩歌表達自己的真情和感受。我喜歡的詩歌是中國古典如詩經、唐詩、宋詞、元曲戲劇曲牌等等,每當晚上出去遛彎,此情此景有時隨口就來,但沒有記錄下來,感覺可惜。 我不太清楚別人家什麼情況,但我想家家大抵如此吧。
生活有的就是片段,但串起來就是一幅絕美的畫卷,我們做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唯一能做的就是過好自己的日子,社會多一份安定的因素。雖然沒有大富大貴的朋友,但此生結交的朋友彼此相互照應,彼此問候那是相當足以。不要給朋友增添負擔,也不要想從朋友那裡索取什麼,大家的關係就像一杯清茶,淡而有味,這就是結交朋友的真諦。
自己本來喜歡畫畫,但是工作繁忙,沒有大塊時間,畫畫也需要思考,也需要對畫面不斷進行修正。正是這樣的原因,喜歡上了攝影,畫畫有時幾天出不來一張,攝影幾天下來可能拍攝數千張的照片。我喜歡攝影有兩個目的,一是拍攝出好片子,儘管還沒出現,但是勁頭不能減弱。二是收集一些素材,為以後的美術創作提供資料。這樣一來感覺攝影有點負擔,好在心態還算穩定,對於今後的美術創作也無大礙。
這次在人民劇院拍照,選擇的時間下午3點以後,光線還是比較強硬,有些刺眼,拍攝大部分選擇逆光,部分選擇無光。這幾張照片是在劇院西北角的一個花叢中拍攝,陽光照在花壇上,那些粉色的小花宛若琉璃透明而鮮亮,煞是好看。夫人在花叢中,光線圍繞著身體,逆光中的頭髮像瀑流宣洩下來,顯得人格外精神,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組照片。
這組照片是我們在相鄰另一座劇院拍攝的,整座劇院呈現出灰色調子,若不是服裝有深色的變化,恐怕還真需要費一番腦筋,明暗對比、補色對比、色階對比、黑白對比等等,需要在拍攝的時候一併考慮,色彩的基調需要特別注意觀察,否則最後的效果很難把握。 色彩是攝影必修的基本功之一,從色彩的三原色開始,到最後明暗度,色系十分複雜。印刷用色達到上千種,每一種顏色都需要跟所有的色相相混合,包括黑白顏色,產生不同的色階,根據色系、色階確定印刷效果。女同志對色彩差別比較敏感,這是天生的,女攝影師的作品你會感覺很細膩,就是這個原因。
很多人表現過這樣的作品,人物正座台階上兩腿分開,霸氣側漏。可惜夫人不是這樣的女人,這樣的表現符合他的性格,那把傘放在上面的台階上會更好一些,或者人物坐在左面向右方向也是可以的,或許效果會更好。人物的姿勢可以分辨出這個人職業、生活狀態、對事物的態度以及為人處事,這就說明攝影在現代生活中十分重要,可以讀出許多信息。
攝影的哲學本源出自於真實,即事務面貌的真實反映。同時攝影還有著藝術欣賞的功能,一幅好的作品,可以讓你身心愉悅,欣賞到美感。以新聞攝影來說,真實就是硬道理,用照片說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可是進行藝術創作就不是這樣,藝術創作可以對照片進行修飾,可以張冠李戴,可以移花接木,可以移山換海。新聞照片面對的情景,那樣就是那樣,不能進行一絲一毫的修飾,否則,失去了真實的意義。 攝影有著與繪畫不同的角度,攝影可以360度進行表現,繪畫在這方面有些局限,象微距攝影、星河攝影都是繪畫無法表達的,即便表達也是運用一些概念的手法。因此,攝影從微觀到宏觀,從普遍到特殊,從敘事性描繪到特寫,從水下到空中,範圍之廣泛,題材之宏大,表現力之強悍,成為獨特的藝術門類。藉助攝影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個國家不同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奇聞軼事、生活狀態,從照片中可以讀出很多信息,而這些信息會成為你的知識或者經驗,這些經驗是我們在書本上看不到也是經歷不到的,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通過圖片了解的經驗以及體驗對於人生來說十分重要。
林 路在《攝影的哲學本質———<論攝影>讀書筆記》中談到:文字可以記錄歷史,但讀者對於文字所描述的歷史瞬間必須通過想像去完成和補充,最終才能在人的腦際幻化出相應的形象畫面。繪畫也可以記錄歷史,而且是形象的,但它和歷史真實始終是存在差距的,因為畫家將所面對的歷史場面轉換成畫布或畫紙上的具體形象時,只能憑著記憶和想像然後再藉助繪畫技藝來複原出大概的情形,而且任何客觀的事物經過了畫家的塗抹,其主觀和個性成分的介入必然損害其原本的面貌,結果是使觀眾無法從內心深處信服這是事實的真相,從而確認其歷史的真實性———即使是觀眾已經被畫家嫻熟的描寫手段和高超的藝術想像征服了的時候,也僅僅會用「栩栩如生」這樣的評語拔高其與生俱來的偽真實性。而當一幅瞬間紀實的攝影作品出現在觀賞者的面前時,人們首先就會想到的是其真實性和由此帶來的時間消逝後的歷史感。儘管今天的數碼成像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拼湊出十分逼真的「歷史畫面」或「現實瞬間」,起到一時愚弄觀眾的作用,但可以自信地說,今天的觀眾對攝影瞬間的真實性和歷史感的認同還是無法動搖的,這種「頑固」的心理認同為攝影的瞬間歷史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也是值得認真思考和珍惜的。 也就是說攝影具有文學性,攝影具有繪畫功能,但是攝影不能還原歷史,攝影不能替代生活,攝影可以記錄歷史,可以描繪生活,這就是攝影的語彙。需要攝影師準確把握這一點。
攝影作為一種紀實藝術,能夠與很多藝術門類相結合,產生了攝影文學、攝影紀錄片、攝影地理、攝影天文學等等,很多學者對攝影文學提出了複雜的審美複合論;審美位錯理論;內爆論;螺旋結構理論」;和「互文性理論」;等。為攝影文學的定義,豐富了人們的攝影文學的認識。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發現,相互解釋,相互促進的對話關係。攝影文學的創作過程中,攝影與文學後,第一個是直接面對生命或自然總,一個是面對藝術所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說,從生活或找到一種自然的方式,並把它藝術地再現,從一些研究結果發現,從而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個特定的角度。可以從人們探索攝影文學,雖不完美,但程度不同,揭示了一些攝影文學的本質特徵,我們想要促進的取捨和對攝影的文獻的基礎上全面發展。 譬如許多手機APP具有這種功能,照片配上文字,既強化了攝影的表現力,同時文字又加強了對照片的理解,補充了照片的思想與思維,再現了攝影師完整的思路,豐富了人們的想像力。
攝影文學來源於紀實攝影。早期西方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他們用幾張或多張的照片,配以必要的文字,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來闡明一個主題或深入地探討一個問題。這種報道方式與我國的攝影專題報道十分接近,既可看又可讀,有文字的和沒有文字的形象,彼此有力地補充而加強了效果,把這些文字與這些照片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 攝影文學的產生特別是其發展繁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人們審美需求的支持。法國著名的思想家鮑德里亞說西方正處於一個類像時代。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媒體、自動控制等按照類像符碼和模型已經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連電腦操作系統都以圖標為主,而不再是通過文字來輸入命令。圖像及其自身的魅力已經深入到我們以前以文字為主的知識和交流領域。在這樣一個類像時代,圖像就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審美時尚之一,它強有力地支撐著攝影文學,為攝影文學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氛圍。
攝影融合了現代門類藝術,產生攝影哲學、攝影倫理、攝影文學、攝影新聞等等,按照現代藝術分類必將產生攝影美學。攝影美學是攝影學和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攝影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攝影藝術中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當攝影進入人們的生活,即與人類發生現實的審美關係,攝影美學也就應運而生了。攝影美學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攝影藝術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係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具體內容包括:攝影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徵;攝影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及其形象攝取過程;攝影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關係;攝影藝術的形式美法則;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攝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攝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攝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攝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
攝影作品是攝影藝術美存在的方式和載體,就攝影作品而言,內容和形式是構成作品的兩個主要元素。 攝影藝術的語言是由攝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攝物體的形、線、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攝影家對攝影語言所特有的掌握、組織能力綜合而形成的。各種再現於攝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攝影藝術語言。攝影美存在的形式可以從內容(包含題材、主題)和形式(形線美、影調美、色彩美、對稱、均衡、整齊一律)來體現,而攝影美的內容存在的形式又分為反映自然美的景觀美和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象美兩方面來體現。
美無處不在,攝影表現美也無法窮盡,就像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的那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攝影師的責任就是把存在於事物中的美挖掘出來,讓人們體悟世界的美和生活的美,更加體悟到自身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猶如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所說:我不解釋,因為我在眼前的印象中適得其所。至此,人們會更加理解詩一樣的生活,詩一樣的安於所居。
我喜歡象詩一樣的生活,喜歡用攝影來表達詩一樣的事物,喜歡用詩的形態來處理各種事情,這就是詩一樣的生活,詩一樣的安於所居。 看著夫人滿意的目光和笑容,感覺攝影蠻有成就感,今後多設計一些題材,來豐富表達攝影內容,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滿詩意。
推薦閱讀:
※朝聞天下有哪些節目包裝?
※有什麼理由可以避免在酒席上喝酒嗎?
※46個不得不知的生活小常識
※我和3個不上班的90後聊了聊,他們現在混得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