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王安石(6)----挑兵挑將費精神

(年輕的皇帝宋神宗趙頊繼位之後,面對外強中乾的國家形勢,一m想要勵精圈冶,改革變法,他迫切需要找到一個得力的助手來幫助自己實現這個夢想。而此時,朝中的大臣可以說人才濟濟,既有位高德重的三朝老臣,也有躍躍欲試的青年才俊,無數人夢想著成為輔桂新君的股肱之臣。然而宋神宗為什麼偏偏選擇中了王妥石呢?) 宋神宗繼位時,並沒注意王安石,但他著急啊,下詔書說剛當上皇帝,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是對與錯,哪兒做得錯誤,請大家提出來,不要有什麼顧慮,我一準改,不但採納還重用。朝野覺得皇帝懂事。大臣們就開始建議了,這挺好,歸納起來有四種: 一是一般性建議,像王陶是御史中丞,負責檢察官員的,上表說得賞罰分明遠離奸臣,這個重要,皇上就要識別好與壞。像諫官趙卞,認為應該選有遠見卓識的人當宰相,不要大興土木,要省錢。這些建議滑稽,面對任何皇帝講這個都管用,這些跟任何人講都不錯,沒有針對性,其實就是廢話。這可是無關痛癢的。 二是好心建議,像韓維,是太子右庶子,是太子身邊的「宰相」,輔佐太子的。他提出皇帝小,社會經驗不豐,緊急事可以拍板,其他的緩圖之。他還建議,執政的宰相與大臣們歷經三朝,這些大臣們社會閱歷廣,對這個國家做了貢獻,得尊重他們。提意見時,不要不耐煩。他的第三建議是,各有職責,別把手伸那麼長,不要親力親為。這種建議聽起來是好的,善良人提的,可是,宋神宗是想干大事的人,這是諷刺的建議了。等於是反語。反諷類的建議了。對宋神宗來說不好聽。也沒錯。不給力。 (這些建議流於形式。司馬光與富弼是著名的政治家,三朝老臣,將會帶繪宋神宗怎樣的建議呢?). 三是理論性建議,司馬光提的。他是翰林學士,先得修德,這太厲害了。現在得先修身養性,三條:一是仁二是明三是武。得有仁愛的精神,仁愛與仁政;得分清好人與壞人,要明辨是非;武是果斷,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條修到家了,才算好皇帝。現在您名位是皇帝,還不能是皇帝。就得修。至於治國,還有三條:一是任官,二是信賞,三是必罰。得學會任用稱職的官員;得賞賜守信用;想懲罰得做到。然後他語重心長地說,這六條不輕易示人,我經歷了三個王朝,你爺爺你爸爸時我都獻了六條。我就想,宋仁宗時財政赤字如此厲害,這六條去了哪裡?看出這六條也不能解決具體問題。

四是反對建議,富弼還是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時參與改革的,被貶過,現在也回來了。他說,這問題複雜。宋神宗想滿朝上下,就算富弼變法過,請來。太老了,身體不好,特許坐小轎進宮。宋神宗請教,富弼看出他內心,想折騰嗎?告訴你,做君王的忌諱的是讓別人看出你的意圖,這最糟。做天子最高境界是,不要讓人看出你喜歡與討厭的事。小人會諂媚你,會壞大事。這話也不錯,君主得高高在上,辨明忠奸,自己知道就行了,默默地賞賜與懲罰。這哪裡皇帝呀?是陰謀家。宋神宗覺得還是差得遠。問現在西夏與遼,怎麼辦?富弼說,皇上,剛上台,先讓人覺得幸福,有恩惠,不能上來就打仗。起碼二十年不能打仗,打仗只能讓生靈塗炭。 聽完這些,宗神宗能不神經嗎?良久不語,叫人抬回富弼了。 (面對侏守陳舊,宋神宗得下猛葯,經過一番頗費周折的挑選,年輕皇帝的目光終於落到了王安石的身上。這個時期的王安石,由於母親癩逝,他一直在江寧一一也就是今夭南京的家中守孝,閉門不出。而一個人對王安石不遺餘力的推薦,終於改變了王安石的人生命運。那麼,到底是誰讓宋神宗最終相中了王安石呢?), 宋神宗為太子時,韓維陪他讀書。韓維談得頭頭是道,宋神宗覺得他有學問。韓維說這哪是我自己的思想呀,這是王安石的思想,王安石是難得的人才。宋神宗此時想起王安石來了。叫來韓維,問王安石在哪?說是母親去世了,家在南京,在那兒守孝三年。宋神宗問他,能不能叫來王安石?韓維說,沒問題呀,這是有大志的人,以禮相待,肯定來。能不能先寫信傳達意思給他,願意來,立即下詔書。否則我怕他拒絕我。韓維覺得,王安石有大志,是進退得失有極大原則,看是否有利於國家與民生,看大事。君王靠私人關係傳信,對王安石來說,覺得你偷偷摸摸,能有好印象嗎?宋神宗說,那怎麼辦?又不來,怎麼辦?韓維說,聽說他兒子王霧剛進進士,傳達給他,讓他跟爸爸說一聲。宋神宗高興了。+ (宋神宗很快得到了王安石肯定的答覆,考慮到王安石人在江寧,還需要處理一些善後事務,於是他使下詔,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誥的名義擔任江寧知府。然而,正當宋神宗充滿期望地等待王安石振臂一揮,舉起改革變法大旗的時候,-情況卻又急轉直下。那麼,此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宋神宗何時才能見到王安石呢?)

江寧知府牛呀,這是大郡,哪知道王安石不接受。恕難從命。宋神宗一下火極了。他說生病了,是真的還是別的?真急了。他無法理解,正想用人呢。宰相曾公亮說,皇上多慮了。肯定是真病了,據我了解,他拒絕進京肯定是身體不好,不是真的對抗。另一位宰相吳奎說,皇上,他不來,有兩大原因,一是王安石這人特別固執,根本不合作,如果讓他來京做官,會生靈塗炭;二是王安石跟韓琦不好,來朝廷怕韓琦收拾他。我認為不來就是因為這些,曾公亮一聽,說這是胡說。吳奎說你也不是好東西。王安石還什麼都不知道呢,人就替他吵架呢。宋神宗不關心這些,只想這人怎麼這樣,還不來呢?叫來王安石的J bY-王霧。韓維真是太了解王安石了,進退得失有原則,難輕易撼動的。他任何事都有原則。母親去世不久,身體不好,本身有能力,有道德,突然給大官,雙手接過來,不好看。王安石不是貪圖大官,對這樣的忠臣,有原則,給他巨大的責任,他接受方式與一般人不同,不會跳起來接受,而只會謝絕,表明對官的態度,而不是對大事。不了解的人會奇怪。這是老大的做派。王安石如果貿然接受了,就看出他不夠嚴肅不夠嚴謹。韓維說,就不想想,像王安石這樣的人,肯定要一個巨大的舞台,你繼位,這樣邀請他,他能不來嗎?這樣的人得顯示誠意呀。我想這話出自韓維之口,但未嘗不是王安石的真實內心世界。他也有選擇君王的問題。, (1067年9月下詔任王安石為翰林學士,王安石會怎麼對待這次任命呢?). 王安石寫了謝表,根本不再推辭。寫的是,皇上任命官員最怕的是偏聽偏信,歷來要做好官,不容易,翰林學士太重要了,這是皇上的私人政治顧間,能參與政治。得有相當高的政策水平,「某」沒這些才能,居然被任命,我很慚愧。最後是說,其實不夠格,想到皇上英明神武,我決定獻給當今聖上。像王安石這樣的,謙虛跟驕傲一樣。這次謝了宋神宗,是因為這個位置太重要了。這是他第一次跟皇帝講了真話。是想干大事。翰林學士重要呀,始於唐,發展於宋,到宋朝是三品,起草詔書這個職責本來在中書省,中書省底下有中書舍人,到唐時,設置了翰林學士,分掉了中書舍人的起草權,其實是分宰相的權,皇帝要分宰相的權,是因為宰相權太集中了。翰林學士以國家名義起草詔書。他們負責起草的像大赦令,任免宰相的詔書等,最重大的命令與詔書是他們負責起草。其他的是中書舍人起草。紙張都不一樣。唐朝管它叫內相,地位相當重要,唐宋時擔任翰林學士離宰相就不遠了。宋神宗對王安石寄予了極大的希望。王安石說,「俯仰謬恩方自歉,慚君將比洛陽人」,哪裡比得上賈誼呢?能做得差不多就差不多了。努力做得一樣好。宋神宗舍了老本了,太想見王安石了,第二年四月越次接見王安石。見到後,得說多少貼心話呀?


推薦閱讀:

宋朝司馬光、范仲淹、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等我們常常在課文里學到的被貶人士他們之間有什麼政治糾葛嗎?
宋史中王安石的評價為什麼這麼低?
王安石文集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這種價值觀可以在現實中實實現嗎?

TAG:精神 | 大家 | 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