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資治通鑒》:司馬光為啥要從「三國分晉」開始寫起

《資治通鑒》當是司馬光對他自己看的歷史書的讀書筆記。而他大量的各種觀點,都用特別的段落標註了出來,段落開頭都說:「臣光曰」,這跟司馬遷《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有相似之處,都是以議論史事、表達思想的文體。寫歷史寫了一段了,自己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是啥,就通過這樣的段落表達出來,這像是讀歷史的讀書筆記,但跟我們平常的讀書筆記並不相同,他的讀書筆記在書寫之前就已經明白,這是要留給人看的,而以《資治通鑒》這樣的成書規模,它一定是打算留傳後世的,因此,這些讀書筆記的質量是靠得住的,我們讀這些文字其實是在讀司馬光的思想精華,用司馬光的原話說「臣之精力,盡於此書」(《進通鑒表》),這一部書寫完,我所有的精力都用完了。從他的去世年代說來,也確實是用完了。

(《資治通鑒》)

其實,《資治通鑒》這樣的書,一輩子耗盡精力寫一部,足矣!

一部《資治通鑒》,據資料載,毛主席一生曾經讀這部書17遍,可以說,這部書幾乎陪伴了他的一生,他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鑒》,而且他的這部書,基本上讓他讀爛了,他「一讀就是半天,他說每讀一遍都獲益匪淺,是一部難得的好書。」(郭金榮《讀破了的一部<資治通鑒>》)。因此,我覺得我這項工作是有價值的,一方面自己替自己梳理一下自己讀書時的心得(這也是我的讀書筆記),一方面可以給願意讀這部書的朋友一些額外的資料。

一部大書,294卷,寫了1362年的史事,這樣的大書,我要做的就是一點一點的摳出來,因此,成文就會比較瑣碎,希望我能把這件事完完整整地做完。

(司馬光彩像)

以上是廢話,相當於「某某曰」,接下來是正文。

《資治通鑒》的第一句話就是:

二十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三國分晉)

這是《資治通鑒》時間軸的上限,就是說,這部書寫歷史,是從「三家分晉」這件事情發生開始的。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而這個時間點,也基本上被認為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也基本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名存實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七雄兼并的戰國序幕揭開。

其實這跟《史記》中的《六國年表》有出入,司馬遷的《史記》把476或者475年這個時間點作為春秋和戰國分界線。何以司馬光要把另外的時間點作為春秋戰國分界線,而這個時間點又選在這一年呢?當然,這件事很重要,重要的甚至可以用來劃分時代,但司馬光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做為顯然額外另有深意。

之前的晉國其實就在魏、趙、韓三大家族的控制之下,國君也只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但在形式上,晉國仍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封國,也就是在這一年,就是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晉國的三位國務官(大夫):其中魏斯擔任魏國國君,趙籍擔任趙國國君,韓虔擔任韓國國君,晉國的廣袤國土從此被三家瓜分殆盡,只剩下一小片國土。其實,這三家早就佔了大部分晉國土的,只是到這公元前403年這一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周天子的封拜儀式)

問題就出現在里,三家分晉國的土地可以,但周天子的分封是實質性的,三家由此有了「名分」,名正言順地分晉了,「名分」這件事讓司馬光大發議論,就是緊接下來的第一自然段: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 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天子最重要的責任,莫過於遵守禮教,而禮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官位,官位中最重要的就是名分。什麼是禮教?禮教就是綱紀。什麼是官位,官位就是君主、臣民。什麼是名分,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這些官爵在政府中的關係和位置。

顯然這才是重點,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他是堅決抵制改革的,他對變法改革,要做堅決的抵制,因此,他要借史說事,歷史上周王朝連名義上的王朝也不存在的原因就起始於「三家分晉」,而發生這件事的原因是威烈王分封魏、趙、韓這件事,這件事,周王朝的前任帝五是沒有做過的,是威烈王改變了禮,改變了分,改變了名。因此,以史為鑒,我們大宋也不能改革啊。

(王安石變法)

不過在宋英宗讓他開始寫書的兩年之後就去世了,然後是激進的宋神宗繼位,雖然宋神宗還讓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繼續寫下去,並供應一切應有的條件,但宋神宗更喜歡(或者是崇拜)變法者王安石,因此,在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大部分時間裡,司馬光都跟他的政敵王安石在做鬥爭,一部書寫了十九年,寫完時,司馬光已經66歲了,政治生命隨著在自然法則的無情之下基本走到盡頭,儘管《資治通鑒》寫完的第二年,也就是1085年,宋神宗就去世了,王安石的變法也基本由此宣告失敗。

但顯然,寫書的時間段內,司馬光的情感基調全是對禮法、對名分,對「成法」的維護,他從骨子裡反對變革。因此,司馬光拿「三家分晉」這件事說事「起興」就有的思想源頭了。

如果司馬光能活得久些,估計他還有可能為保守派多做些事情,只是,當宋神宗死後,宋哲宗登基保守派佔主動後的第二年,1086年,司馬光就精力耗光,終於死去了,他為保守派做的事情就是以保守派的思想(其中以「三家分晉」為開頭也是這樣的思想)為基礎,寫成了《資治通鑒》這部大書。

不過他也不是對保守派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把反對王安石新法而遭迫害的劉摯、范純仁、李常、蘇軾、蘇轍等人召回朝中任職,也算繼續了他的政治生命。


推薦閱讀: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11頁
《續資治通鑒》評論(三十九)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10頁
讀資治通鑒札記389 雍齒封侯

TAG:三國 | 資治通鑒 | 司馬光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