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傳世書跡背後的故事

《上陽台帖》是「李白傳世唯一書跡」,在今年4月初舉辦的「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上展出,讓許多人感到驚奇。

此貼草書5行,共25字,內容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落款:「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李白的這幅書跡是公元744年(天寶三年)與杜甫、高適同游王屋山陽台宮,尋訪道士司馬承禎時所作。當時三人到達陽台觀後,方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惟睹其畫。那是司馬承禎在陽台宮內作的山水壁畫,高一十六尺,長九十五尺,畫中仙鶴、雲氣、山形、洞壑一一畢呈。李白有感而作《上陽台》。

從《上陽台帖》詩文中,我們似乎看不出李白內心的情感波瀾,其實他當時是百感交集的。因為這司馬承禎、是李白出世後首先遇見的賞識自己、並得以揚名天下的高人,他和這位道士相交了差不多20年。而且這些年來,李白的人生命運發生了大起大落,其間的故事實在令人感嘆萬千。

李白是在725年(唐開元十二年),在江陵第一次遇到道士司馬承禎的。當時25歲的李白懷抱「輔弼天下」的雄心壯志「辭親遠遊」,經巴渝、出三峽,抵達江陵。他希望自己的才華得到社會公認,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卻走投無路。唐朝的科舉制度遠不如後來完備,人才的錄用主要靠地方官府和權貴名流的舉薦。李白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求薦,但未能如願,碰巧遇到了很受皇朝器重的道士司馬承禎。

這司馬承禎據說是「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後裔」,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他後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武則天聞其名,曾經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又把他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

唐玄宗開元九年(721)也派遣使者將他迎入宮中,親受法篆,問以養生延年之事。翌年,玄宗臨幸洛陽,命司馬承禎隨駕東行。開元十一年三月,年近八旬的司馬承禎厭倦都市囂煩,鄙視利祿,堅請迴轉浙江天台山。開元十三年(725年)司馬承禎路過江陵,恰好李白也到達此地,聞訊便專程拜訪了他。

司馬承禎不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飛揚,出口成章,詩文飄逸如仙。他善書篆、隸,又能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文匍,刻為石經,連頗負盛名的張九齡、張說等都效仿他。當時李白與之一交談,頓生敬慕,就把自己的詩稿呈上請他批閱。

司馬承禎見李白器宇軒昂,舉止不凡,已十分欣賞,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誇李白有「仙根」。李白得到宗師讚譽十分興奮,當即寫就《大鵬遇稀有鳥賦》,序云:「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稀有鳥賦》以自廣。」他在賦中寫道:「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於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網;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揚。我呼爾游,爾同我翔!」

李白以「大鵬」自比,以「稀有鳥」比司馬承禎,抒發自己大鵬展翅的宏大志向。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李白還表示要跟隨司馬承禎神遊八極,「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從此兩個人結為忘年交,互有詩賦往來。

這次會面對李白的知名度提高很大,司馬承禎把李白列為他所結識的詩人圈子,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在這個圈子裡,李白得以認識「四明狂客」賀知章。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詩仙李白之名便隨之傳遍天下。

但詩名遠播 ,並沒有讓李白得到朝廷的重用,他為此經歷了漫長的奔走。李白在安陸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卻遭人讒謗,又上書自白,終為所拒。開元十八年(730年)夏,李白往長安,拜謁宰相張說,並結識其子張垍,又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31歲的李白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甚至與市井之徒酗酒胡鬧。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又一次西出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便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皇帝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是年,李白還通過結識衛尉張卿,向信奉道教的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獻詩,詩中居然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道士吳筠推薦,玉真公主的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才召他進宮。李白經過長期冷落終於得以供奉翰林,他曾經高興說自己本來就不是窮居蓬蒿中的人,以為從此可以大展才華為朝廷效勞了。沒想到這位率性天真的詩人很快就得罪了高力士等當朝權貴,而且被他們的讒言所害,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

李白很快就從人生夢境中跌落下來,又回到冷酷的現實。他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拔劍四顧心茫然」,便在江、淮一帶盤桓。這一番大起大落,讓李白塵念俱灰,精神恍惚,於是又想到20年前相遇的道士司馬承禎。

可是司馬承禎已於公元735年去世了。原來,司馬承禎在開元十五年(727)被唐玄宗第三次召他入宮後,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親筆題寫匾額,並按照他的意願,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唐玄宗還讓其妹玉真公主跟隨宗師學道。李白聽說後,寫下一首《送司馬鍊師歸天壇》:「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司馬承禎就一直在陽台觀修行直到去世。他羽化後,朝廷還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正一先生」。

李白公元744年尋訪陽台觀時,司馬承禎已經去世9年了。他瞻仰了道觀內牆上司馬承禎親手所畫的巨幅山水壁畫,畫中山形巍峨,雲氣升騰,仙鶴飛舞,澗壑蒼松,而司馬承禎已經仙逝,無緣再見,遂有感而作《上陽台》四言詩,並親筆書寫成帖,以此來紀念這位宗師和至交。

詩人想追隨這位高道的意念不能實現,只能對著他留下的壁畫追思往昔,感嘆人生的命運。而和李白同去的杜甫和高適,當時的心情也十分沉鬱。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他倆這次第一次相遇同游。杜甫登上詩壇約在開元二十四年,當時雖然風華正茂,卻處於報國無門的蹭蹬彷徨之中。他在洛陽參加科舉考試,不幸落第,四處拜求官宦又備受冷眼,只好出遊瘋玩了七八年,其間因為祖母去世回過一次洛陽,於是遇見了李白。

他倆又遇到了詩人高適,於是同游。高適與李白年歲相近,此時也還沒有得到朝廷任用,居於宋中耕讀,作《燕歌行》。直到唐朝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四十六歲時,他才被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薦舉,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寫出了大量高水準的邊塞詩作。他和李白杜甫相遇游陽台的時候,心情也是很壓抑的。

唐代很偉大的三位詩人的這次會面同游,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吹台高會」。他們自然少不了抒懷遣興,弔古評今,訪道求仙,其實都處於人際遇的低谷時候,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興高采烈。李白的《上陽台帖》給我們留下了歷史見證,背後的真實故事其實是很令人感傷的。

推薦閱讀:

傳世繪畫里的五月初五「鬥百草」
中國傳世人物畫:元代(一) - 香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傳世名畫 百家佳作:《徐悲鴻奔馬圖》
納音真法傳世間?五行之中有真詮?(5)
從赫本到泰勒 傳奇女人的傳世珠寶

TAG:故事 | 背後的故事 | 李白 | 背後 | 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