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視野下的突尼西亞之變
06-20
和靜鈞:令人意外的突尼西亞之變中國經營報和靜鈞2011年1月14日,突尼西亞全國掀起抗議浪潮,部分地方出現騷亂。原想憑藉「緊急狀態法」來維持局面的本-阿里總統不得不倉皇出逃,一個統治了23年的政權轟然坍塌。這場革命,軍方始終未向示威抗議者發一槍一炮,整個過程中多達78人死亡、90多人受傷的結果,多是抗議者和趁火打劫者與維持秩序的警察衝突而致,因而這場革命具備了「天鵝絨革命」的特質,觀察家就取其國花為名,稱為「茉莉花革命」。全世界都沒有想到一個大學生的自焚行為竟然能夠引起如此大的巨變。茉莉花革命的導火索發生在2010年12月14日,當天在突尼西亞中部城市西迪布濟德,一個名叫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26歲失業大學生,因警察沒收了他賴以營生的小攤貨物而到市政部門申訴,喊冤無效後,憤而在市政大樓前澆油自焚,創造嚴重燒傷,當場休克昏迷,雖經醫院搶救,還是於12月17日不治死亡。憤怒的民眾抬棺遊行,與警察爆發衝突,導致人員傷亡。期間,又有失業大學生和失意者或自焚或爬高壓電觸電自殺,終於讓點點滴滴的民怨匯成要求革命的全國風暴。中產階層領導的革命如何解析這場發生在伸入地中海的非洲最北端阿拉伯國家的茉莉花革命,應是多數觀察家們最想解答的問題。有人做了個比喻,說雪崩的形成,就是滾動的石子「翻了一下身」,暗示這場風暴是被一件偶然事件策動的不幸事件,這並不全面。固然「失業大學生自焚」在整個革命中是個關鍵因素,但其僅僅只起了一個因子和導火索作用,事物的發展到了第二階段時,訴求和革命的目標已經不再與此直接相關。一開始民眾抗議的是就業難和通貨膨脹,在突尼西亞全國工會開始介入後,就演變為推翻現政權的請願示威行動。前面是對「點」的反抗,爾後就成了對「面」的改造,「大學生自焚」因素就提升到另一高度和平台來起作用。這也暗示了和平革命中組織力和宣傳力的依賴。這場革命之所以實現,最為關鍵的是突尼西亞社會中產階層中,已經有相當有力量的一部分活躍人士能起領導和組織的作用。這部分人也出現在舊政府內部,如本-阿里出逃後,突尼西亞的憲法還在運轉,憲法法院依憲法要求由議長代行總統之職,而總理積極籌建民族團結聯合政府。如果對歷次發生在中亞和東歐的顏色革命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推動革命的往往是面臨空心化威脅的中產階層,因為中產階層具有妥協性和靈活性,適合於發動不流血的顏色革命。在這個有著近千萬人口、國土面積與中國江西差不多的國家裡,本來憑藉本-阿里的促進外資投資的政策,而使這個國家在各領域都領先於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國家,它創造過「突尼西亞奇蹟」,在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上走到該區域的領先位置,名義GDP在本-阿里統治期間翻了6倍,去年「世界經濟論壇」還把突尼西亞列為非洲最有競爭力的國家。由於突尼西亞處於地中海環海地帶的地緣優勢,突尼西亞被視為歐洲的重要的夥伴國,與歐盟簽有聯繫協定。突尼西亞境內至少有800個五星級酒店,每年接待與該國人口差不多的遊客。然而,GDP具有欺騙性,它掩蓋了分配不均,也掩蓋了腐敗和掠奪。突尼西亞政府推出了「麵包契約」的民生工程,最後淪為萊拉家族為主的與民爭利工程,大學生街頭小攤被沒收,就是因為普遍民眾要經營小生意,還要和腐敗集團交易才行。這也是一個優秀國家如此脆弱不堪的真實原因。2008年後,全球進入金融危機衝擊期,突尼西亞雖然本幣名義GDP在增長,但換算成平均後,由於本幣貶值,物價上漲,結果GDP連著負增長,國內就業艱難,失業率高達30%以上。政府一旦沒有能力有效傳遞解決問題的信號,國家動亂和民眾要求變革的呼聲就會越來越高。所以,從突尼西亞的實例可以看出,迷戀GDP,並不是保證國家不失敗的特效藥。超長地掌握權力,容易形成利益家族化。突尼西亞人承認,本-阿里總統即便不算是個壞總統,但長久掌權的後果就是他的夫人家族勢力越來越龐大,突尼西亞人更無法忍受的是他的夫人萊拉·特拉布勒西,她被稱為突尼西亞版的馬科斯夫人,她外逃時,帶著了1.5噸黃金,令人咋舌。據報道,萊拉家族被視為貪污腐敗和奢侈無度的終極象徵。另一方面,在網路化和網路社交進入民眾生活的背景下,越發對政府的民主透明及廉潔自律有更高的要求。一年多以前吉爾吉斯坦的總統也倉皇出逃,政權被推翻,也是其腐敗行為在網路上傳開,一下子淪為國人所不恥的腐敗分子使然。如果沒有維基解密的協助,很多民眾還可能以為本-阿里總統治國有方,廉潔愛民呢。美「大中東民主計劃」美國沒有想到,其一直想推行的大中東民主計劃會以這樣的方式在突尼西亞率先取得突破。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的靈感來源於促進東歐劇變的《赫爾辛基協議》,認為既然一個意識形態完全相反的地區都能推行民主,那麼,與基督教相對的伊斯蘭世界也一樣可以推行民主。美國把所有22個阿拉伯國家及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列入民主化「顛覆」的國家名單。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獨裁政權。美國計劃以伊拉克為藍本,在伊拉克建立一個符合於美國標準的民主國家,然而向整個中東和北非地區擴散。美國稱:「要讓民主之風吹遍中東的每個角落。」「大中東民主計劃」推進順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伊拉克藍本。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依然對歷史上的「阿爾及利亞危機」保持警覺,並不想附和美國的改革倡議。阿爾及利亞採用過西方標準的多黨制,但至今國家仍然衝突不斷。美國的試驗田並不成功。2005年後,伊拉克陷入了武裝反美游擊和教派衝突的高峰。表面上看,在阿拉伯國家紛紛表態反對後,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似乎偃旗息鼓,但民主的信息還是傳遍了大中東地區。隨著概念的提出,阿拉伯媒體頻頻探討何為民主,這加速了民主理念的傳播。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首先在突尼西亞產生效應,這不是偶然的巧合,因為突尼西亞是大中東中最接近民主的國家,阻力最小。突尼西亞自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家以來,第一任總統趁機利用手上掌握的行政資源,把自己「合法」地修憲為「終身總統」。本-阿里上台後,修改憲法,刪除了「終身總統」條款。然而在戀棧十年之後,本-阿里跟天下所有獨裁者一樣,沒有力量有效制止其對權力的貪婪,他也步前任的後塵,借公投的名義,搞了一個總統可以連選連任的規定,變相恢復了「終身總統」,把自己轉換為新君主。在2004年和2009年的大選中,本-阿里均斬獲了90%或之上的選票。一個不充分民主的國家,再高的選票有時並沒有代表什麼,薩達姆在被推翻前一刻,還在公投中獲得百分之百的支持選票,這已經淪為一個笑柄。在一個大多數人需要仰仗權貴階層釋放所壟斷控制的資源得以維持較好的生活之時,意志不明的其他階層,往往選擇不對抗或少對抗的立場,放棄自己的主張。國際人權觀察家發現,本-阿里不僅領導一個有著很誘人名稱的執政黨(憲政民主聯盟),而且也是一位經常把民主掛在嘴邊的人士。本-阿里上台後推行了若干改革,如開放黨禁報禁,允許成立反對派,也放鬆了對媒體的管理。然而,人權觀察在2010年初一份報告中稱,本-阿里只做了表面工作,離民主和自由還相當遙遠。本-阿里雖然沒有把民主真正建立在突尼西亞,但突尼西亞的確在這一過程中明白了民主的內涵,形成了相當的民意。突尼西亞曾抗議阿拉伯國家不民主而拒絕當阿盟會議的東道國。民主第四波或席捲大中東受突尼西亞革命成功的影響,葉門也出現了類似大學生自焚事件,數千學生要求葉門在位達32年的總統下台,呼籲阿拉伯人反抗專制領導人,其中有個很「顏色革命」的標語:「趁你還沒被推翻,自行下台吧。」除葉門外,阿爾及利亞、埃及、約旦、利比亞、摩洛哥以及敘利亞等均出現了與突尼西亞類似的抗議苗頭。埃及的穆巴拉克已經在位30年了。敘利亞為了平息民眾的不滿,提高了退休金補助,提高了公職人員工資。民主第三波時未成功轉型的阿爾及利亞進入1月份以來,至少有三個大學生模仿突尼西亞布瓦吉吉自焚抗議,多起民眾示威抗議,至少有一人死亡,數百人在衝突中受傷。塞繆爾·亨廷頓曾提出「民主第三波」的概念,他認為民主化的運動是一項全民政治協商會議性的運動……民主化波濤席捲了南美、橫貫拉丁美洲,來到亞洲,衝垮了蘇聯集團的專制政權。亨廷頓的預言以蘇東劇變而聞名,以福山的「歷史的終極」而圓滿收場。然後,第三波民主化並沒有深入很久,也沒有形成全球性擴散,但的確影響了世界政治秩序和價值觀。第三波初期民主化的國家,又面臨再民主化的壓力,如俄羅斯等國。美國提出的「大中東民主計劃」或能觸發新一輪民主浪潮。相對於第三波衝擊,第四波衝擊中已經沒有了意識形態的屏障,更能直接進入到民眾心裡。早期靠石油單純收入和社會結構較為單一的阿拉伯國家,現在出現了新階層,壯大了中間階層,社會呈多元化,靠舊有專制工具,再也無法有效控制國家。可以預料,美國在伊拉克沒有做到的事,有可能被突尼西亞替代做好,並從而發揮燈塔效應,引眾大中東國家效仿。作者為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民主前三波亨廷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民主季刊》中指出,民主制有三個歷史時期。第一波始於十九世紀初,以美國選舉權擴大到大部分男性為標誌。這一波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期間約有29個民主國家出現。第一波的退潮或逆潮始於1922年,由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登台直到1942年為止。民主的第二波始於第二次世界大盟軍勝利,高峰期為1962年,當年的民主政權增加到36個。1962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葉為第二波的低潮,民主政權的數目減少到30個。然而,自1974年以來,民主的第三波已使民主政權又增加了約30個,把原來的數目擴大了一倍。他認為,民主制第三波的逆潮隨時可能發生,隨之而來的可能是一個在二十一世紀某段時期湧現的第四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機會的大門只為堅韌不拔者打開(國際視野)
※把自己看小,視野就大了
※《鳳凰大視野》1646部之(161~320部)
※遺產視野丨隱秘西南的南宋洞天:大足道教石刻(上)
※別人能看到的商機,我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