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全息診法探討 (上)
《內經》全息診法探討
生物全息律反映了生物整體信息作用和顯現於局部區域這樣一種與全息照片恰相類似的本質原性,揭示了生物體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具有整體性質的全.息、對應性關係。
中醫學文獻中雖然沒有「全息」一詞,但《內經》的診斷方法具有由外象測知本質、由局部測知整體的特點,體現著部分與整體相對應,部分是整體的縮影,以及不同系統之間有相似性聯繫等全息律思想。
如《靈樞·外揣》曾形象地指出:「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後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由此可知,外在癥狀表現與內在病理變化,有如日月之於影,水鏡之於形,鼓響之於聲,有動則有應,有應則可知,這正是《內經》診斷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內經》對全息律的一種表述方式。
《內經》全息診斷法包含著豐富的內容,現簡要歸納,並作初步探討。
1、面部全息望診法
由局部透視整體的最典型的全息診斷法是面部望診。《靈樞·五色》曾系統描述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面部的特定投射區域,並賦予其全息診斷學意義。
如原文所述:天庭反映頭面的情況,眉心上部反映咽喉情況;兩眉之間反映肺氣盛衰;兩目之間反映心氣虛實;兩目之間的正下方反映肝的功能;肝所主部位的左右方反映膽的功能;鼻準部位反映脾的運化功能;鼻翼部位反映胃的和降功能;面頰中央反映大腸的傳導功能;挾大腸所主部位之外側反映腎氣的盛衰。
在形體上,腎與臍正相對應,所以腎所主部位的下方則為臍所主,鼻準外側上方為小腸所主,鼻準下方的人中溝則反映膀胱和子宮的功能。此外,兩顴外側反映臂部,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手,內眼角上方反映胸乳,面頰外側耳上方反映背,沿著頓車的下方反映大腿,上下牙床中間部位反映膝,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小腿,小腿之下反映足,口角的大紋反映大腿內側,面頰下方曲骨部位反映骸骨。
如此等等,原文還指出:「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天,以觀成敗;察其散轉,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令」。
說明人體一旦發生病變,在面部相應位區就會出現色澤變化,通過觀察其五色的浮露與沉滯,可以了解其病位的淺深;觀察其五色的潤澤與晦暗,可以推知其預後的好壞;觀察其五色的散漫與聚結,可以測知其病程的長短;又見察其五色異常的部位所在,可以判斷其具體病變的臟腑。
例如:腎經陰寒之邪上逆犯心,腎所主的黑色就會出現在心所主的兩目之間。男子小腹疼痛,則病色反映於鼻尖;陰莖疼痛,則病色出現在人中溝上。女子鼻尖上出現病色,主膀胱和子宮的病變;病色散漫不收,則說明氣滯疼痛;病色摶聚不散,則提示血行淤阻之積聚;病色自上而下移至唇部,則提示白淫、帶下污濁等病變。
不僅如此,《靈樞·五色》還認為面部色澤的變化與機體內在病變的發展或轉歸有同步相應關係,可以據此掌握該病的輕重程度與演變規律。
如謂:「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於此可見,面部色澤含蓄而明潤則病輕,色澤沉滯而枯搞則病重。五色從下向上蔓延,則提示疾病即將加重。五色從上向下逐漸消退,則提示疾病即將痊癒。五色在面部的表現,與臟腑所主相應部位有關。整個面部分為內外兩個層次,內部歸屬五臟,外部歸屬六腑,如五色變化從外走內,則說明病變由腑及臟;如五色變化從內走外,則說明病變由臟及腑。
五色望診
現代研究表明,《內經》這種根據面部形色變化測知臟腑病變的診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如有人在臨床實踐總結中發現,診察人中形色變化,可以診斷泌尿、生殖系統的病證。先兆流產及習慣性流產患者,人中呈短小型。男子泌尿系疾患、女子官頸炎等,可使人中色澤呈灰暗失榮的改變,這說明人中部位內應膀胱、子宮的觀點是有一定客觀根據的。
此外,有人通過對100例紅外面圖與臨床資料的對比分析,發現五髒的陰陽寒熱確實可以在面部反映出來,如有寒象者,紅外面圖的頰或鼻區呈黑色(黑暗區的溫度低),而身體健康,無陰舊寒熱偏頗者,則面圖亮暗均勻;有人曾根據之內經)面診區域分布規律針刺面部穴位,在整體的對應部位取得麻醉效果,從而進行針刺麻醉手術1251例,成功率為96%,這就充分說明面區分部診斷的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和實踐指導價值。
2、體竅全息診法
體竅參與了機體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代謝和交流過程,因而在診斷學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靈樞·脈度》指出:「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這一論述,不僅從生理學角度反映了五臟與七竅的對應關係,而且從診斷學角度體現出生物全息律的原理和特點。
2.1全息目診
《靈樞·大惑》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說明目竅雖是肝經所主的局部器官.但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密切聯繫,後世醫家根據《內經》觀點而發展起來的「五輪」學說,是全息律思想的具體體現,如肉輪屬脾,血輪屬心,氣輪屬肺,風輪屬肝,水輪屬腎,說明目竅是臟腑信息的集中反映部位,根據其神色形態變化,可以診察相應臟腑病變,如屬肉輪下垂,示脾氣不足;血輪紅赤,示心經火熱。
同時,(靈樞·大惑》還指出:「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是故瞳子黑睛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於此可見,從目的有神無神,可以測知五臟精氣的盛衰和陰陽二氣的虛實。如精氣充沛,則視覺清晰,謂之有神;精氣衰少,則視覺昏糊,謂之少神;精氣衰竭,則視覺錯亂,謂之失神。久病重病而眼神正常者,尚屬可治;目無光彩,目不欲視,或眼神異常者,多屬陽衰陰竭,危候立至。
此外,《內經》還從目的色澤變化來直接診斷臟腑病變,如《靈樞·論疾診尺》中指出:「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從此也可看出目診的全息診斷價值。
現代研究
尤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盛行於西方某些國家的「虹膜診斷學」,不僅和《內經》的臟腑經絡學說一樣淵源古遠,而且在體現全息律方面,二者如出一轍、公元前1000-- 3000年間、在《眼上觀察疾病》一書中記載了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身體」。
1866年匈牙利醫生依格納茨·佩克朵利撰寫了一部有關虹膜診斷法的書,其中繪製了一張虹膜臟器部點陣圖,與2000多年前的《內經》所闡述的「目部五臟分屬」觀點有許多相似之處。
現已證實,人的虹膜是一種特殊的調節器,它能使光脈衝通過大腦中樞與人體所有器官保持著各種複雜的聯繫,內臟所有器官、系統都在這小小的薄膜上有自己的代表區域,有自己嚴格固定的色赤細胞群。
如果某一器官出現病變,就會通過神經衝動,向大腦發出信號,並由此能送到虹膜上相應區域的色赤細胞群,從而隨之相應發生形色變化;有人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得出結論:虹膜顯然包含著整體的信息,是一個遵循著全息規律而且更為精細的微診系統。憑藉裂隙燈和彩色條象系統等先進觀察手段,在一側虹膜的小小區域中,己發現有確切診斷價值的整體各部的對應區點就達160多個,加上受虹膜活動影響的多種瞳孔形狀變化,使其診斷又廣又精,往往達到令人驚詫的水平。
2.2全息鼻診
鼻為肺之竅,是呼吸出入的門戶,不僅呼吸之問通乎天地,貫乎經絡,五臟六腑無不通達,四肢百骸莫不周遍,而且臟腑組織通過經絡和生理功能的聯繫與鼻竅更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如《靈樞·五色》對具體臟腑在鼻部的有序映射曾詳細記載,《素問·五臟別論》指出:「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其他如《靈樞·師傳》謂:「鼻隧以長,以候大腸.……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靈樞·經脈》謂:「足太陽之別,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素問·至真要大論》謂:「少陰之復,煩熱內作,煩躁鼽嚏。」《素問·氣厥論》謂:「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由這些論述可以看出,鼻竅同樣具有臟腑組織「縮影」的特徵,根據鼻竅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或功能改變,便可測知相應區域所屬的具體臟腑的病變情況。
證之臨床,如鼻流清涕,是風寒犯肺所致;鼻流濁涕,是風熱襲肺所致。鼻翼煽動,則為實熱壅肺的體征;鼻竅乾燥,則為肺熱內燥的反映。鼻息來去俱粗,則為陽明實證;鼻息來去俱弱,則為太陰虛證。小兒鼻根青筋暴露,見於熱病之中,則是火邪燔灼肝經,為驚風先兆;體虛而鼻黑如煙熏,見於久病之中,則表示肺腎氣竭,病情危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國外有人研究指出,鼻竅反映著機體內在變化,有生殖系統既往病史者,可在鼻部的卵巢—睾丸穴附近出現皮膚點狀異常,這一現象反映了生殖系統的病理改變與鼻部皮膚點狀異常之間有一定的聯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鼻竅的全息診斷學意義。
未完待續
排版編輯:周靜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96】在線收聽
※內經 | 「六節藏象論」上
※內經針法
※《黃帝內經》的精華,一定要背下來
※(2)黃帝內經 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