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札記:探月有啥意義
當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雙手捂臉時,不知道已經有多少中國人在電視機前比他更早一步落下了激動的淚水。
前天深夜23時4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顯示,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完成第一次互拍,五星紅旗實現在地外天體上的第一次留影,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視勘察能力的國家。此時,在央視的直播鏡頭中,探月工程總指揮馬興瑞宣布嫦娥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專程前往現場熬夜觀看的習近平和李克強站起身來,滿面笑容地與參研參試人員一同鼓掌、握手祝賀——這一幕被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和鳳凰網昨日同步置於首頁頭條位置整整一晝夜。
根據新華社電稿的定義,「嫦娥三號探測器於12月2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準確入軌。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面成功軟著陸,科學探測任務陸續展開。嫦娥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全面勝利,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繼周日將嫦娥三號探測器軟著陸成功後傳回的月球表面照置於頭版後,昨天中國各地日報再度做出集體選擇,將月球車作為唯一主角,滿眼皆是《嫦娥玉兔互拍成功》、《五星紅旗首次閃耀月球》的頭版頭條。廣州日報高喊「我在月球上拍到了你,五星紅旗!」,華西都市報自豪宣告「月球烙下中國紅」,華商報遙望星空「看,月亮上有五星紅旗」,大河報和天府早報心有靈犀,都借用了鳳凰傳奇的流行歌詞:「我在仰望,月亮之上,『嫦娥』和『玉兔』互相照相……」
連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也壓抑不住興奮,用大紅標題刻下了「中國印,中國紅,中國范」。
當然,人民日報得有一副老成持重的樣子,用頭版頭條循規蹈矩地刊發新華社電稿《習近平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兩器互拍成像》,並輔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的賀電》以及《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嫦娥三號成功探月》。
而在這些例行言論之外,最高喉舌還另有一段自問自答,即《「嫦娥探月有什麼用?」》:「『登月同我們有什麼關係?』在幾乎所有電視、網路直播的現場互動中,問得最多的,還是這個老問題。無論是出於個人的好奇,還是體現對公共財政支出的監督,人們都有資格有此一問。畢竟,對於社保、醫保標準都還不高的普通中國人來講,探月工程的投入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這篇在昨天獲得多家門戶及市場化媒體微博賬號著重展示的人民時評,是要借嫦娥三號成功探月的喜慶時機向那些不肯鼓掌的中國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開發利用月球礦產、能源資源,開發超高真空、弱重力、無磁場的特殊環境,建設更遙遠空間探測的前哨站與中轉站……這些都是探月工程的目標,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互聯網據說就是阿波羅登月的副產品……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道管理學考題:在重要而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的四類事情中,應該優先處理哪一類?人們通常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重要而緊急的事,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需要最為認真地對待。因為它的名字叫戰略布局。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863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屬於事關長遠的戰略計劃。它們的意義,儘管最終會關涉未來的日常生活,卻很難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形容。也因為它們常常需要耗時數年乃至十數年才能見到成效,任何短視的考量,都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是的,「戰略布局」,這四個字一聽上去就像是為最高黨報度身打造:「記得上世紀末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之初,中國要不要承擔人類基因測序1%的任務,我們有過不小的猶豫。即使這一任務完成之後,也在科學界內部引發了不少爭議。在當時條件下,大多數人覺得基因測序屬於投入巨大卻難有產出的公益基礎研究,中國人干這活兒是當冤大頭……事實是,隨著基因研究向前推進,全測序成為基因工程必不可少的大數據基礎,誰能形成規模處理和分析能力,誰就可能佔領這一領域的制高點。而在實際應用層面,對唐氏綜合征、宮頸癌、兒童耳聾等常見遺傳疾病的防治,基因測序更是堪稱簡捷價廉、標本兼治。如果當年我們屈從於『有什麼用』的逼問,放棄打持久戰的努力,今天在這一戰略新興領域,中國人又會落後至少10年。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創新戰略的基本原則,但它絕不是面對機遇無所作為的借口。看準大方向,及時布局,伏設奇兵,敢於投入,敢於拼搏,敢于堅持,敢於勝利,這才是戰略家的氣魄和智慧。」
人民日報舉了人類基因組的例子,舉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的例子,還外加一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的《月球競逐:從幻想到實踐》,實可謂諄諄教誨。比起這份苦口婆心,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多少顯得有些不耐煩了,他對「目光短淺」者的喝斥,經由南方都市報刊發、門戶網站熱推,已為天下知:「南都:有網友認為,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目前仍缺乏實際意義。歐陽自遠:這是一種眼光短淺的看法。中國開展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對於科技進步的巨大推動,對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的重要提升作用,對新型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成長,對新興學科的誕生與發展,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等各個方面,都將產生並發揮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美國實施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在科技、軍事、經濟、政治和人才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一個實例。」
歐陽自遠有理由惱怒,幾乎每次中國航天工程取得標誌性成果時,總會有對其奮鬥價值的否定聲。正是根據他這句「目光短淺」,錢江晚報昨天便匯聚了微博上的附議聲:「@小屁蟲愛小卷子:科技和民生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都是要發展的。而且,太空技術會有很多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並不是什麼人民享受不到的科技。@肥版蕉:500年前明朝的士大夫認為航海沒有意義,所以上書皇帝停止航海並燒毀鄭和留下的航海圖。從此中國遠離海洋而歐洲人開啟了大航海時代。@30度炒米線:假如是美國搞的,那些噴子還會噴嗎,估計全諂媚去了吧?@老張大法師:沒有科技就會被人欺,中國產品利潤低,就是因為科技含量低,所以我們在辛辛苦苦做加工;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我們才忍氣吞聲。@風中的預言:建議質疑的人能讀讀NASA在1970年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為什麼要探索宇宙》:『……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昨天下午,中新社又帶來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的反擊:「一種觀點認為探月工程是『燒錢的花架子』。吳志堅回應稱,中國實施探月工程是具備了開展航天活動基本的物質條件、技術條件以及經濟許可的條件下所做出的選擇。」
並且,這位發言人還明確否認了此前新民周刊曾經報道的「中國或將取消載人登月計劃,嫦娥五號停止研發」之說:「目前嫦娥五號任務研製進展順利,預計於2017年前後完成探測器研製並擇機發射,此外,探月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採樣返回,包括嫦娥五號和六號2次任務。」
確實需要輪番反擊質疑聲,因為,這一回的特殊之處在於,出來潑冷水的居然包括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國青年網。
14日深夜22時,當@人民網正激動地「為嫦三驕傲!為中國自豪!」時,這個自稱「青年意見領袖最願意互動的網路平台」通過微博賬號發問:「當中國還有幾千萬的城鄉特困人口的時候,當貧困地區的許多孩子連午餐都沒得吃的時候,花費這麼多的錢搞嫦娥落月,有什麼意義?」
比這種詰問更加難聽的話,在微博微信上當然比比皆是,但是,出自團中央下屬媒體之口,還是語驚四座。@平民王小石當即截屏為證,要求「道歉」:中國青年網還曾發表過一篇報道:《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在其『青少年愛國主義』欄目……質疑嫦娥三號登月無意義,卻把美國登月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這太赤裸裸了!」
聯想起@賀衛方前一天因為廣州恆大在參加世俱杯比賽時隊服綉上中國國旗而出言「請勿綁架國家」,@吳法天更是勸告同道中人不必耿耿於懷:「我們為嫦娥三號登月成功歡欣鼓舞,這份榮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夢想和中國航天人的追求,讓那些說風涼話的公知難過去吧。我們也為恆大在世俱杯首戰告捷而擊掌祝賀,這場勝利承載著中國足球多少年的期許,讓那些看到五星紅旗就覺得礙眼的公知譏笑去吧。不幹實事只會咒怨的人永遠不會理解腳踏實地者的努力。」
以《中國完美登月令世界讚歎》為封面報道,環球時報昨天亦刊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元豐之論《嫦娥登月,中國的特殊大國使命》,宣告「嫦娥三號當下的成績單可謂是『全優』」:「國內外輿論對嫦娥三號探測器的讚歎,與此前外界對『中國只會山寨,缺乏創新』的輿論印象形成了鮮明反差。然而嫦娥三號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中國多項學科綜合進步、集成的結果。近幾年來,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幾乎一個接著一個。從天宮一號、嫦娥三號順利升空、登月,到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7000米以及世界運行速度最快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中國似乎進入科技成果『噴涌期』。但大科學項目的成果,卻並沒能充盈一些國人的信心。每每提及中國科技,一些人會覺得中國還在跟隨複製西方國家的成果。還有人認為,與其花錢『上天入地』,不如讓農村孩子念書,或者把錢花在看得見的民生領域。然而,民生的投入和科技進步是並行不悖的。要求重大科學項目像生產衣服鞋襪一樣,有立竿見影效果,這種要求缺乏長遠性……發展高科技是一種特殊的「大國使命」。人類科技的進步過程中,小國或許可以搭順風車,但中國這樣的大國很難有順風車可搭,因為搭順風車往往意味著你在大國競爭中甘願當後位。」
意猶未盡,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還要在微博中連聲說道「就是特別特別高興,很開心的高興」:「共軍還行呵,看來還真有可能202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月。這可不是一次超級公款旅遊,這將是中國復興邁出的一大步……今夜看一輪明月,挺親切,感覺它與我有了更直接關係,因為它上面停了一輛中國的車。再過幾年,那上面沒準還會有幾個中國人呵。我這個人挺俗,月球上停一輛中國車,會比停一輛別國的,更讓我開心」;「中國走得最快的大概不是航天,恰恰是民生。今天的中國不是老百姓勒著褲帶壯國家的航天門面,月兔是中國全面發展自然瓜熟蒂落的果實……玉兔行走月球,那兩道深深的車轍,幾乎是中國從衰敗屈辱走向復興的近現代艱難歷程。中國顯然還需要繼續追趕,風雨兼程。但它真的很有希望了。今天的中國人不必再擔心戰亂、大饑荒、我們可以致力於科學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們的政治文明精雕細琢。給這樣的中國鼓掌不過分。」
儘管細心的@haitaode當即跟帖諷刺——「胡總要是用中國品牌手機,而不是用iPhone發這條微博,就更好了」,但是從整體來看,社交媒體上對中國航天工程的冷嘲熱諷確實已不再那麼受歡迎。用@Jonathan測試版的吐槽來說就是:「『把地上的問題先解決好再說』,『有這些錢不如幫助窮人』,公知們每次在中國航天取得進步的時候搬出這些老腔老調。我想說公知減少亂搞男女關係,把省下套子的錢,拿去資助希望工程可好?文科動物公知永遠像青蛙一樣,以為天空就如井口一般大。」
只不過,就算是老腔老調,總也有人想要重彈。昨天出版的第一財經日報雖然沒點出中國青年網的名字,但社論《以探月之功解民生之憂》就是為其「一時失言」辯護:「我們必須深切地理解公眾這些質疑的原因,也必須讓他們看到航天活動正在改善人們的生活,尤其是政府沒有忽略那些需要關注的領域和群體……比如一些航天技術的民用化,為公眾創造更多便利,藉助市場的力量,它既可以避免公眾對於投入太多的擔憂,也儘可能拓展航天項目的資金來源……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不能掩飾政府在環境治理、消除貧困等方面的不足。政府的責任是多方面的,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投入固然重要,但這並不等於可以忽視民生、環保等投入,更不能用一個領域的成就掩蓋另一個領域的不足。在我們自豪於航天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之時,政府也需要借鑒航天領域的成功經驗,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民生、環保等建設,讓公眾分享更多進步和創新的成果。」
中國青年報今晨更在頭版由曹林據此奉勸《對「探月有啥意義」的質疑不必上火》:「不必為『登月與貧民有啥關係』這樣的問題而惱火,認為這種無知的問題破壞了歡慶的氛圍,是對『國家探月工程』的無禮挑戰,甚至上綱上線到『不愛國』的層面大加鞭撻,淡然視之即可……回答這樣的追問倒是一次普及探月知識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這個問題的人,也許並非想獲得什麼回答,或者說,並非提出了一個真問題,而是想表達貧富差距下的一種憤懣情緒……這種表達可能不講道理,只是簡單的情緒發泄,但這樣的情緒倒是在提醒我們關注現實,不要沉浸於大國的幻覺中,中國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mojing.huo@ftchinese.com)
推薦閱讀:
※2018開年,三國奔月競賽開始衝刺
※月球探測六十年
※他被譽為「嫦娥之父」,因1克小岩石讓中國的探月夢踏上了征程
※人類探月史:蘇聯和美國的競賽
※探月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