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讀不懂」的文學批評

2014年08月18日 07:18:34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趙炳鑫 許峰 牛學智「讀不懂」與現代理論趙炳鑫:我們希望理論的表達越簡單明了越好,讓大家都能看得懂更好。但受到學科規定性的限制,往往一些專業領域問題,非得用一些專業術語和概念才能把問題說明白。可能大多數人以為,讀後感就是文學批評,讀後感好懂,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法國文學批評家蒂博代在《六說文學批評》中指出,讀後感僅僅為一種自發的「即時批評」,屬於媒體批評的範疇。因此,一味順著市場風向走的媒體批評,極端者便難脫「商業廣告」的嫌疑。許峰:作家的寫作主要靠感性和個人經驗,但對於合格的評論家來說,則是在作家止步的地方繼續前行。評論家需要調動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哲學等各種學科知識,去分析一種文學現象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如果僅僅停留在文藝自身來闡釋的話,的確就是一個讀後感,美國批評家韋勒克也就沒必要將文學研究分為內部與外部了。作家與評論家實際上操著兩種不同的話語。如果評論只是討好作家,那評論就失去了自身應有的價值。牛學智:「現代社會」首先發端於並相對成熟於西方某些現代國家,現代理論在那裡要比中國更透徹一些。如果中國要回到傳統宗法社會,那就有必要摒棄相對成熟的現代理論,回過頭來膜拜中國宗法社會理論論述。近30多年來文學及其理論的發展,主要靠現代觀念和現代理論,而並非狹隘的文化傳統主義。這是與現代社會現實、文學的現代主義需要分不開的。另外,如果文藝徹底大眾化了,那倒反而是文藝的取消,尤其在當今消費主義社會,更是如此。原因很簡單,文藝及其理論批評對大眾的提升功能,本來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文藝及其理論批評徹底匍匐在文藝作品的腳下,徹底熄滅啟蒙思想火花和質疑的批判意識,只扮演吹喇叭、抬轎子的角色,那麼,它就有必要被大眾傳媒取代,沒有存在的任何理由了。好的評論,必然指向時代或社會現實的腹地,評論的價值尺度是建立在縮小差異、打通斷裂基礎之上的,單純的個人經驗、私人化的好惡,顯然撐不起來。逃避現實與個人主義人生觀許峰:在文藝圈,不少人既受到了現代文學與文論的滋養,又不時地為新的風向而改變初衷,很難建構起觀照現實的有效價值支點,導致跟風式寫作普遍存在。一會兒「純文學」「去政治化」,一會兒又一窩蜂撲向「傳統文化」這個安全港灣。看起來好像是個文學趣味問題,實際上是極端個人主義人生觀的集中體現。對外部環境漠視,對他人命運木然,只在乎自我心靈遭遇,幾乎構成了該人生觀指導下所有的文學內容。趙炳鑫:這關涉到文學批評的終極指向問題,究竟是傳統好還是現代好?究竟是談審美、詩意就行了,還是要談價值取向,談社會文化功能?如果這個問題不清楚,文學及文學批評同樣不可能有大的改變。在當下,曾經為中國人提供心靈安頓的傳統文化,已經瀕臨分崩離析。我們不可能把心安在古代的農耕文明裡。時代和語境在變化,文學同樣也要變,這是個常識。審美的文學需要嗎?當然需要。但在當下,用總體性來衡量,所謂審美的文學,其實多半是偽審美、偽抒情和偽浪漫。牛學智:正因為我們很少談論社會文化潮汐的涌動、文化現代性的具體狀況,即人的現代化的問題,總習慣性地把宅在家裡的那麼一丁點暫時的安樂,誤當作整個社會的安樂時代已經到來,所以審美實質上是審美幻覺,既無批判精神,又乏力於建立真正強悍的審美烏托邦世界。僅僅把個人對社會的一點浮淺的感知,誤當作社會的本質存在,從而成為文學及文學批評的始基。這種狹隘的文學觀,最致命的是眼裡沒有別人,沒有共同體,沒有整體意識,或者根本沒有社會疑難雜症,沒有尖銳的民生問題。狹隘的文化傳統主義文學中的批評指向趙炳鑫: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寫的鄉土社會,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導下的鄉村傳統的宗法社會。當下的農村社會現實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城市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同樣存在著社會階層的固化和斷裂。不正視這些的現實創作就會與時代脫節,就不接地氣。文學要直面生存困境,要介入這個社會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揭示其社會根源和文化政治根源。而一些批評家老是在傳統人性的角度進行文學批評,殊不知,人性的墮落和醜惡往往有其深層的社會歷史根源,有其生成的現實土壤。所以,當下的文學批評不是需要繼承傳統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如何接續現代理論的問題,只有現代理論才能解決現代問題。文學包括文學批評,還是得直面現實,去發現、認知存在的盲區,並敘述、論述這些盲區,這才是值得去做的。牛學智:從社會的發展趨勢看,中國只能在現代社會的道路上再往下走,而不是倒回去,走傳統宗法社會的老路。近年來,部分創作者和評論者認為文學及其批評只要參照宗法社會道德倫理標準,譴責某些個體的人性狀況就夠了,並認為以物質上的成功敘述個體「幸福」「快樂」的世俗途徑,是文學和批評的全部內容,這一切都或多或少與沒解決好以上問題有關。究其根源,是狹隘的文化傳統主義在作祟。許峰:狹隘的文化傳統主義反映到文學創作上,就是「晚報體」文風和寄生哲學。「晚報體」文風突出的特點是:放棄對社會底層的關注,自我炫耀單純的個人經驗。開車旅遊,和朋友吃個飯都能成為一個故事的主體;喜歡從道德的層面來評判事物的好壞,進而歸結到人性的善惡上;容易感動,容易詩意,容易滿足,明明是小市民卻偽裝成一個小資。寄生哲學更可惡,首先,是一種媚上欺下的姿態,對上卑躬屈膝,對下橫眉冷對。其次,善於偽裝,白天與晚上不一樣,人前與人後不一樣。明明是為既得利益者代言,不擇手段地撈取利益,卻教育別人要潔身自好,淡泊名利。最後,就是沒有節操,牆頭草一棵。風往哪兒吹,人就向哪兒倒。牛學智:現代理論把批評的觸角伸向現實社會結構內層,並不把文學僅當作個人事件。以此觀之,它的對立面——以極端個人主義為原點,以物質豐裕、成功為整個幸福敘事的價值觀,以及把文學的寫作旨歸僅僅規定為對自我內心遭遇、得意、虧欠等個人事件為表達對象的文學觀,便只能是借用「傳統文化」的名,實則十足市儈主義、流行主義。反映到文學中,極端者是封建禮教的復燃;次一級是宣揚人的動物性和物質性,成為「拜物教」的信奉者;再理想一點看也至少是對於自己則無限自戀自大,對於他人卻變成一個無處不在的道德審判者而已。一句話,狹隘的文化傳統主義及其文學,究其根本,並不是真的熱愛傳統文化,而是覺得傳統文化安全,進而消費傳統文化罷了。(作者單位:趙炳鑫,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校;許峰、牛學智,寧夏社科院)
推薦閱讀:

男人如何看待情人和老婆
灰灰微博手撕張大仙你怎麼看?
如何看待「代孕生育」現象 (11.5.6)
認真看待審判責任制的新內涵 馬淵傑
中國視角的觀照:我們如何看待伊斯蘭世界的極端思潮??ProjectSalaam2001-1-25閱讀 1426?關注——兼論中國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流

TAG:文學 | 文學批評 | 批評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