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最終沒有發展成與道教、佛教一樣的儒教?

儒家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體系,在歷史上也曾經以制度化的方式存在。在中國社會經歷前現代與現代的變革過程中,儒家文化作為傳統與現代深刻斷裂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社會被連根拔起。制度化儒家已經徹底解體。

儒學究竟是不是宗教?或許這個發問本身就包藏著問題。在進入現代化途中的傳統儒、釋、道三家,佛教、道教都順利地延續了其體制化存在,惟獨儒家被選擇性的遺忘。儒學一直存在反宗教的人文性傳統,並不意味著儒學中就不存在著宗教性品格。

佛教和道教,雖然也與皇權政治有一定程度的結合,即成為制度化存在的宗教,同時它們又是體制化存在的宗教。「制度化存在」是指作為政治權力結構組成部分的存在方式,「體制化存在」是指作為民間社會結構組成部分的存在方式。儒家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長期居於國家正統統治地位,它的制度化存在從漢代以來成為儒家文化存在的最主要方式。由於儒教對皇權政治的深度依附,故而隨著皇權政治的崩潰,儒教也就只好落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命運。

雖然制度化儒家沒有變為現實,但在民間社會,體制化儒家總還是結出了果實,孔教畢竟還是一個現實的路徑,並且還為後來海內外宗教建設所實踐。然而,在「打倒孔家店」等一系列帶有毀滅傳統性質和結果的激進運動中,儒家最後只剩下了幾條被所謂實證主義、實用XX、馬克思XX等各式西方哲學來附會、詮釋的「儒學」或儒家「哲學」,得到所謂「形而上學的保存」,成為現代教育體系和現代學術體系中以學科方式體制化存在的知識研究的對象。

儒家已成為送進博物館裡的展品。當然不能說儒家文化完全對當代社會不再有影響。只是原來制度化存在的儒學,現在已被撕成碎片,它基本上已失去了成建制的存在形態。 不僅如此,體制化儒家日益成為人們想像中不可躋及的事物。人們或把當代文化對於儒學碎化的吸收,即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古為今用」,視同於儒家文化只能以碎化的狀態和身份進入當代。人們或把儒家文化限制在儒學,並把儒學限制在心性儒學,從而強調開發心性儒學的修養教化作用,有時也包括心性儒學在個人靈魂升華中的某種宗教性意味。

後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碎片化的儒家在支援當代社會的具體實踐效用是頗成問題的。儒家的心性儒學無論境界如何高超,情理如何交融,後果如何有益於世道人心,但心性儒學如何才能種在更多世人的心田,才是當前儒家文化面臨的最重要課題。在儒家重新獲得體制化存在以前,儒學研究者們在傳統儒學中翻來覆去尋撿所謂種種「現代價值」、「現代意義」的工夫,雖然並非毫無意義,然而脫離了發揮作用的體制,多是無處落實的白費。

儒家的重新體制化,是當代儒學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儒教是儒家重新體制化的一個思考方向。

推薦閱讀:

陳碩: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發展基因
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男人面相
《古文觀止-卜居》對漢賦的發展有何意義?
4399是怎麼慢慢發展起來的?
佛教禪思想的形成發展及主要特點

TAG:佛教 | 發展 | 儒家 | 道教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