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教養方式千萬別用,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1講道理講道理是種很常用的方法。要說講道理,下面這則新聞里的媽媽,應該算是相當用力的了。新聞是這樣的:媽媽在家中陪伴7歲的兒子寫作業,可是兒子十分淘氣、不肯乖乖寫作業。不管媽媽怎麼跟他講,都沒有用。媽媽黔驢技窮,就想出跳樓的方法來威脅兒子。當時,這位媽媽真的騎在7樓家中的窗台上了。樓下有好心人看到報了警。當民警趕到的時候,這位媽媽還哭著要警察幫她管教孩子。這位媽媽簡直就是拿生命在跟孩子講道理。然而,她和孩子根本沒在一個頻道上溝通。因為媽媽顯然是在跟她理想中的小孩在對話。她完全沒有辦法接受眼前孩子的樣子。正因為此,她此近於歇斯底里地去要「改變」孩子。在此之前,她也一定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催促、嘮叨孩子。我們永遠無法通過讓孩子感到糟糕的方式,使得孩子變好。在媽媽長期且持續的講道理攻勢下,孩子會反覆體驗到「我不好,我是壞的,只有媽媽才是對的,我的生活得交由媽媽安排規劃甚至主宰」等體驗。然後,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乖乖就範,變得沉默而聽話;一種就是通過各種問題行為反抗。選擇後一種,說明孩子還是健康的,他還有能力拒絕讓他不愉悅的感受。2發脾氣一位媽媽說,4歲的女兒脾氣越來越大了。媽媽覺得自己隨時處於要崩潰的邊緣。她求助:怎樣才能在即將爆發的時候保持冷靜?愛發脾氣的媽媽和愛發脾氣的小孩,似乎總是成對出現的。這也驗證了那句話:榜樣的力量。而長期生活在情緒失控中,不僅親子關係會陷入不良循環,也會給孩子的安全感建構帶去很大損傷。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她的內心深處,其實有一個強烈的念頭:我要做個好媽媽。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太大,很小的一件事都會挫敗她,讓她看到自己的無力無助。然而,意識到自己沒法做個好媽媽,不會幫助她控制自己的脾氣,只會讓她覺得更難受。所以,沖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一半時間,她是在沖自己發火的,但卻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放棄做個好媽媽,或者完美媽媽的期待。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儘可能享受當家長的過程。我們之所以不發脾氣,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己。因為,不對孩子發脾氣,其實就是不對失敗的那個自己發脾氣。每次情緒失控前,這樣想一想,也許可以讓我們在混亂的育兒生活中,找到些許樂趣。3刻意感動一位媽媽為了勸女兒用功讀書,講述了謀生的艱難,以及做父母的不易。媽媽說:「為了你讀書,進入一個好學校,我和你爸辛辛苦苦……」說到動情處,辛酸的眼淚也落下來。女孩趕緊安慰媽媽說,「我錯了。我會好好讀書的。」另外一種場景是這樣的:媽媽很辛苦地在做事。孩子走到邊上問:媽媽累嗎?同時表示想去幫忙。媽媽慈祥地笑,拒絕了孩子的幫助,也拒絕停下來休息,只是說:只要你好好學習,媽媽再苦再累都是高興的!很多傳統的中國式父母都會這麼做。去跟孩子強調養育的艱難,生活的辛酸,或者讓孩子看到自己到底有多麼大的犧牲,都屬於在「刻意感動」孩子,目的是督促孩子對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孩子也許會變得很聽話,但是他們去學習的動力其實已經不單純的,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媽媽,為了報答,根本上說,是出於對媽媽的愧疚。這是一種隱形的,但更具有殺傷力的控制。長期處於內疚之下的孩子,如同背負十字架,真正的創造力、個體意識,以及真實的快樂,都無從談起。分享上述內容,並不是說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引導,或者說,孩子就「管不得」了。我們需要一些更有效的方法。第一,講道理前,你需要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其實,不管是講道理,還是發脾氣,之所以沒用,很大的原因就是沒和孩子建立聯結。名義上是為了孩子好,但卻不曾考慮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只是用我們的意志去捆綁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很有可能選擇閉上耳朵,對爸爸/媽媽的話充耳不聞。所以,掌握必要的共情技巧很重要。至於共情技巧,你可以閱讀我們的這兩篇舊文章:第二,陪伴孩子,而不是催促、指責孩子比如,一個小男孩主動要求游泳,可是到了泳池邊又愣是不敢下水。媽媽開始各種講道理,可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是,任憑媽媽怎麼說,小男孩都一直緊緊抱著爸爸的脖子,不肯下水。最後,媽媽脾氣上來了,出狠招,跟孩子說:「你如果今天不下去游,晚上就別想吃好吃的!」孩子哭了起來。這時爸爸就輕輕撫摸孩子,等孩子情緒平復,說,你害怕對吧?你願意的話,爸爸也跟你一起下水。害怕的時候,拉緊爸爸的手就好了。孩子聽後,看著爸爸,點點頭,表示願意嘗試一下。平日里,父母們會不自覺對孩子要求很高,並期待通過反覆督促、言語教育甚至吼叫責罵,去推動孩子。可是,有時候,你啰嗦一萬句,或者花再多力氣,生再大氣,都不如親自拉起孩子的手,真正陪他們度過那些困難的時刻。如何讓愛發脾氣的孩子安靜下來,更多的方法請看下面的視頻:————————
推薦閱讀:
※11種利用懸掛繩的絕佳方式,讓你的練習更進一步
※劉邦與項羽的激勵方式
※換種方式講西漢(10)
※邊境牧羊犬的一種養育方式——撫摸
※瑜伽駱駝式的正確進入方式!你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