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94

編號094-a/133–會通四科之三 十二處即如來藏性 意法處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五面倒數第二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一節經文,就是意法處,這個說到的是十二處裡面中心的問題,也是最關緊要的一個問題。此地所說的意,就是指的第六意識心,一般人,把這個心誤會當做是自己的真心,因為這個心的功能非常的廣大。我們一切眾生,自無始劫以來,可以說無時無刻不用它,我們能夠思維,能夠想像,都是它的功能。它能夠緣過去,能緣現在,又能緣未來,十方三世沒有它達不到的。所以在這個作用裡頭,它是最為廣大的。

我們在唯識裡面一說起它,與它相應的心所有五十一個,你看其餘的幾個識相應的心所都沒有它那麼多,它的相應心所最多。換句話說,它這個衙門辦事的人員最多啊,可見得它勢力之廣大。同時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也是它的外圍,也是它的作用。相應的作用,不相應的作用啊,那是通通具足啊。無怪乎一般人啦,把這個東西當做真心。

如果用這個心,來從事於世間任何一種法,沒有問題,都能成就,都可以成就。如果用這個心呢,要想求證無上菩提,求明心見性呢,那就壞了,那問題就大了。所以這個佛法的修學,與世間法的修學,有一個根本不相同的處所,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要明了的。這個佛法講修道啊,連老子他也懂這個道理,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我們應當守住這個原則。這個為道日損,損是什麼呢?損就是離開啊,就是舍離啊,益就是增長。所以為道是以舍離為精進,世間學說是以增益為精進,這個不一樣啊。雖然都講進步,可是那個學道的人啊,看到那個世間學說的人,他退步,他不是進步。世間人看學道的人,他是退步,他也不是進步。為什麼呢?兩個方向,向兩個方向走。那麼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

那麼舍什麼東西呢?就是舍這個妄心啊。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其目的,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勸我們舍識用根,也就是唯識家所說的轉識成智啊,這目的在此地的。所以學佛最怕的啊,是顛倒。怎麼顛倒呢?轉智成識,這就顛倒了,最怕的這個。最怕的是你在佛學裡頭什麼進步了?哦,你記得很多,聽得很多,博學多聞,完了,博學多聞就完啦!

這個話不是我在此地說的,我們本經裡面,阿難尊者就是博學多聞,所以在楞嚴會上一示現的時候呢,博地凡夫,一點用都沒有。阿難代表的是多聞第一啦,代表的是什麼呢?在知識上,不斷地在求進步,在求增長,這是示現一個在學佛上發生了嚴重錯誤的典型人物,這是阿難尊者所示現的。世尊滅度之後,你看那些大弟子,個個都證阿羅漢了,只有阿難還在二果,不能成就。所以阿難尊者證阿羅漢,他的老師,已經不是釋迦牟尼佛了,是迦葉尊者,在迦葉手中成就的。他在釋迦摩尼佛會上,沒證果啊。為什麼沒證果呢?拚命學,拚命地記,你提起什麼,他都知道,他給你說得天花亂墜,乾的是這個啊。

我們今天如果都學阿難這個樣子,那完啦,生死輪迴決定不能超越啊,所以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叫我們依義不依語。依義不依語是什麼呢?語言、名相,可以舍離的啊。正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這個東西是可以舍離的啊。義理明了了,就行了,著重在義理,不著重在這些東西上。

那麼話雖然是這麼講,可是我們看看佛法教初學,為什麼它要教背誦呢?我給人說話都說真話,我不騙人。過去人學佛,人家是怎麼成就的?現在人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過去人學佛,有根基啊,有基礎啊,所以容易成就。今天你們看到的,哎呀,諸佛菩薩、大善知識,都不出世。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啊,逐漸逐漸凋零了,一代不如一代了。這個事情,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啊,理所當然。為什麼呢?從前人肯學,所以這個佛菩薩都來度世了,都來做老師了。現代人不學,不學來了也沒用處啊,來了也沒辦法,所以他不來了。老師教學就是這樣的,學生肯學,老師教得歡喜啊;學生不肯學,老師去啦,再也不回頭啦。

那麼什麼叫肯學,什麼叫不肯學呢?凡是肯如理如法地修學,這個叫好學啊,這叫肯學啊。不依規矩,不依方圓,要想例外,自以為聰明的人,這不是好學的人,所以這個佛菩薩不來啊。那麼依照這個規矩來學,這個學佛啊,最初一個階段,是五年學戒。五年學戒,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等於現在你考取了大學啊,新生訓練。佛門裡頭這個教育時間長,因此新生訓練的時間也長,它這個訓練的時間是五年,你願不願意接受這個新生訓練呢?新生訓練的科目,就是訓練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沙彌律儀,這個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學這個,五年當中學這個。其次的呢,就是背誦經典。

在從前我們佛教,這個各宗啊,等於都是專科學校。你看看賢首專於華嚴,天台專於法華,慈恩專於唯識,它都是專科學校。你在哪個學校呢,你就習誦哪個學校它的經典。你要在天台山,那你就是背法華經。那麼這就講了,為什麼要背誦呢?諸位必須要知道,這個我們在講席里講得很多,背誦,不是為記誦啊,意思不是叫你記的。背誦是什麼呢?背誦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它修這個。用背誦作為手段,成就戒定慧三學,它目的在戒定慧。所以這個背誦啊,目的不是在把經文記得很熟,裡頭的意思都明了,問你都答得上,不是的,那這個就變成世間法了,這個不是學道了。

它背誦的目的,是叫我們二六時中心裡頭不起妄念,天天背著經嘛,妄念就不生啦。這個妄念不生,這就是戒律,諸惡莫作嘛。什麼一切念頭,不但是壞念頭不生,好念頭也不生,善惡念頭通通都離了,這是諸惡莫作啊。經文,是佛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語言,是善中之善。你念經,眾善奉行,世出世間所有的善法,通通都在裡面了。你看看,念經的目的,人家是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這個啊。

你誦經的時候要專心,不專心的話,這個經文一定就忘失了,專心就是修定。所以這個目的,在於修定,在修戒、在修定。經文從始至終,字字清楚,一個字也不掉,一個字也不顛倒,這就是智慧,一切明了,絕不含糊。

所以,同樣是背誦,其目的是在修戒、修定、修慧,跟世間背書目的不一樣啊。世間背書,老師來考試,來考默寫,來考這個你背給我聽,來給你打分數,考這個啊。佛法不考這個,如果你這一部經從頭到尾默寫得一個字不錯,你這個心裡頭還是亂七八糟的,你還是得個零分。為什麼呢?目的沒達到嘛。

佛法考的是什麼東西?不考你經文,也不考你對這個經懂得多少,不問這個。看你戒定慧的功夫達到什麼程度,考這個,這是在初學五年當中應當奠定的基礎啊。我們今天哪一個人學佛,一開始學佛,從這個方法學起呢?!所以我們學一生,不能成就。

今天下午我講圓覺經的時候,給諸位同學提到這個問題啊。我們今天學佛的時候,顛倒其事。所以你學佛學一輩子,不但你戒定慧不能成就,你的分別、你的執著、你的妄念,是愈學愈多,在增長啊。這怎麼能開得了悟呢?!沒指望啦。所以這個叫做是顛倒的修學啊。這個方法拿到世間法的修行可以,佛法的修學,大錯特錯了。

報紙上發表的,我們這個教育部大學法修訂,將來可以設立佛教學院了。我當天就給大家說過,我說麻煩來了。你們懂這個意思嗎?麻煩在什麼呢?所有佛法的修學,都變成世間法了。今天日本的佛教,就是走這個路子。一個個都是佛學家,你要跟他討論到佛經,那講得是頭頭是道,但是一天到晚生煩惱,是非人我永遠沒得了。這個是凡夫啊,不是聖人啊。

所以把佛教一變呢,變為世間學術呢。這樣啊,佛教就滅亡了,世間就不再有佛教了。不是說沒有寺廟、沒有佛像、沒有經典了,這些東西反而更多。更多了什麼?佛教沒有了!沒有人開悟了,沒有人證果了。雖然有這些東西在,變質了。所以佛教的修學,有它的理論,有它的道理,在佛法裡面講,有它的善巧方便啦。我們不依這個善巧方便,自己想別出心裁,恐怕不能成就。別出心裁來修學成功的,我們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還沒有看到一個。

所以由此可知啊,這個基本的訓練,說老實話,不能少過五年啦,學戒定慧啊。它這個戒定慧,這個修學的理論依據,就是《華嚴經》,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步是什麼?是次第學。你看這個沙彌律儀,二十四門威儀,是此次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次第學。可是背誦經典呢,又一次完成。一次完成的,不礙次第的。次第的,不礙一次完成的。這個理論是出自華嚴經的啊。

所以我們想想從前這個教學法,多麼的善巧,方法實在是好極了。有幾個人能認識的?!如果我們從到台灣以來,各處所辦的佛學院,要採取從前各宗叢林教學的方法,我們台灣今天不曉得會出多少佛菩薩,那就大大的不一樣啦。一個佛學院學什麼呢?一樣東西,一門!像從前天台,就是一部法華經,你在我這學十年二十年,都是一部經;賢首就是一部華嚴經;宗密大師一生,就是一部圓覺經。都是一樣啊。

剛才講了,這個戒律的基礎,它就是五年背誦,以這個來修戒定慧。以這個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啊,作為行持的準則,在這上面紮根啊。我們要是把這個原理原則給它疏忽了,這一輩子不會有成就。如果你有成就,那可以說是很僥倖地帶業往生,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這就說你修學的時候沒有根、沒有本啦。

那麼你們同學們,年紀輕的,你現在覺悟,還來得及。你花上五年的時間,好好地把根基奠定好。至於我們講堂里講經,你來聽。聽懂就懂,不懂也不必去問,不要去研究。為什麼呢?沒有用處的。你到講堂里來啊,隨喜功德就好了。你這個根基奠定之後,再來聽經,就不一樣啦,古人所謂是言下大悟啊,你聽了會開悟啊。這個聽了不開悟啊,講經的人講得沒意思啦。

我講經講了二十三年了,聽我講經的一個開悟的都沒有,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啊…你說六祖大師當年講經,他講了三十七年,有四十三個人開悟,嗨呀,平均下來一年還有一個多呢。三十七年有四十三個開悟嘛,所以他越講越起勁啊。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如果不從根底上來打基礎的話,這個是誤了我們一生。真正誤了一生啊,倒不要緊啦,來生也誤了,生生世世都誤了,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那麼這個學,也許有人說了,那我們現在沒有修學的環境,也沒有人指導。這個不是修學的態度,為什麼呢?這完全是依賴心理嘛。什麼地方不是修學的環境呢?!經本就是指導啊,你要找什麼人來給你指導啊!每一天,你像這個楞嚴經,你要學楞嚴經的,每一天把楞嚴經念一部,目的呢,修戒、修定、修慧,楞嚴經文就是指導啊。還要個人在那裡督促著你,你才肯干,不督促著你,你就不肯幹了,誰有這個閑工夫來督促你啦?!督促你,你要不高興的話,還跟你做冤家對頭。

釋迦牟尼佛沒有督促任何一個人,只是在講堂里勸告大家,把這些理論、原則、方法教給你,提供給你;其餘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說開示悟入,老師的本分,就是開示;悟入啊,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啊。老師沒有辦法幫你開悟啊,沒有辦法幫你證入啊,這個悟入是自己的事情啊。古人所謂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這個意思。領進門是什麼?開悟。門好像開開了,打開了,替你打開了,指給你這個路了。那以後都是你自己的事情,這修行在個人啦。

那麼每一天在講台上講的時候,就是開示,就是把這個門敞開了,每一條路都指給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你,你應該會走啊。如果說是我們以前不曉得,不知道我們初學應該怎麼個學法,我在講席上講了多少遍,連我自己都記不清楚了。我在每一個地方講經,我都講,我都勸大家。那麼做不做呢?那是你的事情。初學,就需要打根基!初學,最忌諱的,就是到處聽經。天天在那裡看經,這是最大的忌諱。為什麼呢?你看得越多,剛才講了,就跟阿難一樣啊,增長分別,增長執著,增長妄念。你接觸得越多,分別妄想就越多,這不是糟了糕了嗎?!

根基是什麼呀?根基是要去分別妄想。到什麼時候你才可以參學?參學就是博學多聞。到善財童子那就可以了,可以參學了。為什麼他有資格呢?他什麼地方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接觸,什麼書他都可以念,人家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有這個本事啊!你現在聽了,就落印象、就執著、就分別,這你沒有資格。為什麼不叫你到處聽經?你沒有資格聽經,你聽經,只有害處,沒有利益,這個道理在此地啊。你們今天這個修學,可以說是真的沒有遇到老師啊,沒有人指導啊。

你要是想求我指導,我不敢。為什麼呢?你要不服氣啊。我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指導。我們跟他學的是,一進門,他就告訴我們,只准聽他的;除他之外,任何人講東西,不準聽。你要想看什麼書,要經過他同意;沒有經過他同意的話,任何書不能看,大藏經都不能看。我們依教奉行,這是他的學生。到我們自己智慧開了,有了見地了,不會受影響了,他就說,哪個地方有講經,都可以聽,什麼書籍都可以看。就開放啦,所以他並不專制啊。可是我在他會下,受他這個約束,整整十年,十年的基礎啊。

所以如果你這個基礎不穩固啊,實實在在是難。你有深厚的基礎啊,學佛這個事情不難,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問題就是你的根底要堅固,你要認真的學習。老師為什麼要你完全聽他的,甚至於看一本書都要得他的同意?那就是他指導你,就是對於你心裡頭的思想,他大致上都曉得。你看過哪些東西,看過多少人的著作,你會受哪一方面的影響,他通通知道,他才好指路子給你走啊。你要是什麼都看,看得一團糟的時候,你叫他指路子,他沒有法子指給你啊。就是你的思想太混亂了,太複雜了,理不出一個頭緒出來,他想教你,沒有辦法教,無從下手。那麼對於這樣的人呢,見了面就很客氣,歡迎你來聽經,其他一概不問。為什麼呢?沒有法子教。

所以這個師承,不簡單啦。我是把我自己這個修學,老師指導的方法、原理原則,全盤都告訴大家了,我怎麼個修學法的。你再看看古人,古人修學的時候,也是這個方法。真正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那你們自己還不肯干,那有什麼辦法呢?這個心裡啊,不看看的時候,不舒服啊。總是東看看、西看看,這兒也打聽打聽,那也去打聽打聽。將來搞一輩子,你還是在這個境界上。你要不相信,你們自己可以問問自己,自己省察省察,「我學佛這些年了,有些什麼進步?」就知道了。

怕的是什麼呢?不但沒有進步啊,退步了。這個退步是什麼呢?學佛之前好像煩惱沒有這麼多,這一學佛,越學煩惱越多,越學疑惑越多,這就是退步了。這個就是踩的什麼?阿難的路子啊。阿難的路子,還不如阿難,阿難畢竟還是有個好老師啊,他可以當侍者啊。一天到晚跟隨釋迦牟尼佛,還真裝了一肚子佛法,呵呵,一肚子佛法。我們現在這個佛法沒有裝一肚子,裝了一肚子煩惱。阿難那些經典他都能背誦,都能記得住,我們連一部也不會,所記得的都是張家長李家短,都記得這些,你說這個不是糟了糕了嗎?!

那麼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是題外的話,實際上句句都與經文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今天學佛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們錯用了心。我們這個錯用心啊,會一直錯下去,沒有辦法給它改正過來。你要想真正改正,那就得還是依照古老的教學原則,才能夠改正得過來。不依這個古老的辦法,我看是沒有什麼指望,沒有法子改正過來的。

那麼這個事實啊,你們也可以多想想,看看覺得自己有沒有修正自己修學的態度、方法的必要?有沒有修正的必要?像目前這樣狀況下去,這一輩子啊,你是停留在眼前這個境界啊,就算你不錯了。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往後退,怕的是退轉,不會有進步的。

這個進步的現象是什麼呢?是智慧增長,煩惱減輕。我們一天比一天煩惱輕,一天比一天智慧增長,一天比一天法喜充滿,這是好現象,這是精進之相。如果得不到這個境界相,就是得不到這個結果,自己一定要反省,我們修學啊,在態度上、在方法上,必定有錯誤!如果沒有錯誤,我們如理如法地修行,為什麼得不到結果?!

這一段呢,經文比較長一點。那麼前面,佛是分別給我們說明這個第六意識是虛妄的,決定不是真實的,是從這個有知方面來說的。今天這個經文呢,是從非知,非知就是無知。這個知與無知啊,就是分別與不分別。這一段也非常重要,為什麼呢?要不知道這個非知也是虛妄的啊,有許多人就修無想定,以為自己啊,這是成就了,這個就大錯特錯了。你譬如說一般凡夫,一天到晚都妄念很多,煩惱很多,這個時候知道痛苦啊。那修行怎麼樣呢?我妄念通通舍掉了,我在什麼境界里我都一念不生。這是不是對的呢?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實際上是錯的。

諸位要曉得,佛法的定啊,是定裡面一切明了,這個是定啊。所以這個禪定,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啊。靜是什麼?一念不生。慮是什麼?一切明了。這個叫禪定啊。你要誤會了,好像我一切都放下了,我這個心清凈了,我一切都不聞不問了,這個叫做修定的話,這個時候,心固然清凈了,不起煩惱,不起妄念了,可是一切通通都不明了,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叫做死定!縱然修成了,果報在無想天,那是外道天。四禪天人還享福呢,外道天是福報也享不到,那可憐啦,這一生空過了,沒結果。

所以要曉得,佛法講的這個定,是活活潑潑的定,是一切明了,但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如果我們做到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但是外頭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不行,這個不是定。所以一定要曉得戒定慧的功能、目的,你修戒,為什麼?為了得定;再修定,修定為什麼?為了開智慧。如果我們戒律精嚴,不能得定,這個戒律有問題。為什麼?沒結果嘛,那一定有問題啊。你譬如說農夫種瓜,種子種下去了,幾個月過了,不結瓜,那這個一定有問題啦,他就著急了,他就去研究啦。我們修戒,修了個相當時間的時候,不能得定,越修心還是越亂糟糟的,這個戒律出了毛病啊。

編號094-b/133–會通四科之三 十二處即如來藏性 意法處

你修定,定什麼?定開智慧。修了幾十年的定,智慧不開,這個定出了毛病了。這個地方一定要曉得,什麼才是正確的修學?什麼是錯誤的修學?所謂說盲修瞎練啊。知道這一段經的意思,就不會落在邪定上,你才得到一個正確的修行方法。

如果說這個心是非知的,【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那麼這是講這個意之知、意知,確實不是像前面色聲香味觸那些五塵。那些五塵啊,它還有個方所啊。你譬如說,色在哪裡?色在我們眼前,我們能指得出來。這個意知在哪裡?意知在什麼地方呢?你說這個意知,第六意識,它的根,就是第七識,如果是離了它的根,離了第七識的時候,它還有知,那麼這個知在哪裡?

如果這樣說法,要照前面這個比喻來看,意知是法塵。但是這個法塵,它有兩分,一半屬於心法,一半屬於色法。意知法的法塵,是屬於心法,所以在色法裡頭,找不到它啦。你把它當做外塵去看,錯誤了。但是雖然是心,它確實是心裡的法塵。塵是什麼意思呢?塵是能障礙的意思。你譬如說我們桌子,落了灰塵了,就不幹凈了。意知能染污清凈心,你們想想,這個東西好不好呢?不好!不好你偏偏用它,一天到晚都用它。學佛也全都是用它,那你不是一天到晚都是在增長你清凈心的染污嘛。學佛叫你去了染污,恢復你的清凈心啊,你天天還用這個染污心,來加重它的染污,你這不叫顛倒,叫什麼呢?!

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啊,是叫我們檢點檢點、省察省察,它在哪裡?前面七處征心,心沒有所在啊,那麼意知豈能有所在呢?!底下就說了:今於色空,都無表示啊,交光大師這個科,標得很明白啦,說明沒有所在;沒有所在,就是虛妄的嘛。所以前面,佛講過這一樁事情,這是什麼東西?佛講第六意識,前塵分別影事啊,第六意識不過是如此而已啊,前塵分別影事啊。影事,就不是真有的事。影是什麼?夢幻泡影,可見得不是真實的啊。

不像世間這一切色法,色法,遍一切處,剛才說了,一樣一樣能指得出來。音聲雖然沒有形象,我們耳根所接觸,能夠知道它的方所,哎,它在哪個方向,它從什麼地方發出來的,我們能夠指得出來啊。唯獨這個意知,它既不是色,也不是空,找不到處所。這是講它沒有所在,都無表示。

這個底下呢,是防止有一些世智辯聰之人,聽了佛這樣說呢,反過來問難。【不應人間,更有空外。】世智辯聰啊,他是專門會用頭腦,他這個頭腦啊,很靈巧,別人想不出的,他都能想得出來,提出一些怪問題啊,來反駁,這是世智辯聰。所以佛這個兩句話呢,就是預防。總不能說,這個色空之外啊,另外還有一個所在,不能這樣說。說一個色與空啊,確確實實把整個宇宙都包括到了,難道還有宇宙之外,存在在那個地方嗎?!這是於事理上都講不通的。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這就是說明了,兩處不能成立。從上面這個經文,分析得就很清楚,說明它畢竟沒有一定的所在。那麼換句話說,非心之所能緣,而又依心之所緣,這才建立一個法處。那麼現在啊,既然非心所緣了,這個法處啊,也就沒有法子建立啦。

那麼由此可知,佛法之建立,是一種權巧的設施。佛在經裡面常講啊,黃葉止啼啊。你問有沒有佛法?沒有佛法。正因為沒有法,你看佛在般若經里不是說過嗎,佛無法可說啊,佛什麼時候說過法啦?!所以魔王波旬不能壞佛法。你有,人家才能破壞啊;你沒有,他破壞什麼呢?!他無從下手啊。無有法裡頭建立的法,這個法是假法,它不是真實的。

黃葉止啼是什麼意思?小孩哭,哭得很厲害。大人在地下撿一片樹葉,騙他,嘿,這個樹葉很值錢,你拿去可以換糖吃,那小孩不哭了。不哭就可以了嘛,問題就是叫他不哭嘛。至於他能不能換到糖,是真的是假的,這個不管它,只要他眼前不哭就行了嘛,目的就達到了嘛。

那麼佛建立這些法的目的在哪裡呢?你現在在迷,把你從迷裡頭引出來,引出來就行了!你不迷,不迷問題就解決了嘛。可是這個問題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為什麼今天不能被佛從這個迷惑裡頭引出來?就是我們執著。佛是用他這個方便法啊,把我們從這個世間法里引出來了。引出來怎麼樣?我們又執著他這個方便法,誤以為它是真實的,又迷在這個裡頭。先迷在世間法里,現在又迷在佛法裡頭。如果這世間法沒有超越,再加上佛法,兩重迷惑。迷了世間法已經很可憐了,再加一層佛法的迷惑,豈不是更可憐嗎?!所以世間人看這些學佛的人,迷信啊,可憐啦,我聽了這個覺得很有道理。為什麼呢? 他們是一重迷惑,你是加一倍的迷惑,呵呵,所以他看到你們很可憐,我覺得有道理。

所以這會聞佛法的人怎麼樣呢?一聞佛法之後呢,不但對釋迦牟尼佛的法,曉得,不迷它,世間法也不迷了,一悟一切悟啊! 如果你要說,「我世間法悟了,我佛法還迷。」給諸位說,你世間法也沒有悟,你還是迷惑顛倒。決定不可能說一部分迷,還一部分悟,沒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法設施它這個建立的依據。

歐陽大師在講演裡頭也說得很明白,以俗說真之佛法,所以佛法是對於世間法相對建立的。就好比眾生有病,因為你有病,所以才建立的有葯。你要沒有病,哪來的葯呢?!一個健康的人,沒有葯啊,那個藥店里擺的那些東西,對他都沒用處啊。有病的人呢,那個葯就有用處,對他就叫葯。沒有病的人,那怎麼叫葯呢?!我們沒有病的看到,哎呀,那是葯啊,這個人就是迷惑顛倒。這葯是治病的,沒有病哪來的葯呢?!你沒有病,看到那也是葯啊,那你這個人已經有病了。雖然你身沒有病啊,你心已經病了。為什麼呢?你心裡頭有葯啦。身上不需要葯,你心裡頭還有葯,可見得你這個心不健康。心裡要健康的話,你這裡頭決定沒有葯。

正因為我們眾生迷惑顛倒,這就好比是一個身心不健康的人,佛法的建立呢,這就是一些藥物。所以你健康了,恢復健康了,病沒有了,葯也不要了,這個佛法也沒有了。所以佛叫我們對於世間法不能夠迷惑,同樣的,對於佛法,更不能迷惑。世間法尚不可以執著,佛法怎麼能執著呢?!如果佛法要能執著,還會教給我們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嗎?!心緣是什麼,心緣就是思維想像,我們成天在研究、在討論、在推理,這個就是緣慮啊。不用這個啊,不用分別啊,不用去分別言說、分別名字,也不要去打妄想,也不必去執著,這個是佛法。所謂佛法,就是真實法。不是真實,那就是虛妄的。

那麼此地啊,就是旁敲側擊,給我們暗示佛法是什麼,佛法的作用在哪裡,佛法的好處在什麼地方。這些答案都是暗含在其中啊。像古人畫畫一樣,烘雲托月,月亮沒畫出來,四周畫一些雲彩,當中露一塊,人家一看,哦,那是月亮。那麼佛用的就是這個方法,真實的沒說,但是通通說的都是虛妄的,那真實的你自己應該就悟得出來啦。你總不能說,哎呀,說的都是妄,那真的在哪裡啊?呵呵,給你說了,還是妄的。這就是叫你自己去悟啊。

後面,這就做總結論了,【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那麼這是一大科最後的總結論。在這個總結論裡面,我特別要提醒諸位,就是經文裡面所見的啊,【法則與心】,這個心我們暫時不談,前面講過了,我今天就用法則兩個字,給諸位說明它的真實義。法則,你看看底下,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我們要不要呢?要!為什麼虛妄的還要它呢?因為眾生都在虛妄之中,所以就要。

你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在這個社會裡頭,我們需要國家,需要政府。如果你沒有國家,沒有政府,你在這個世界上多可憐,你在國際間等於是孤兒一樣,沒有人照管,沒有人保護你。有國家、有政府的人,不知道那個苦處啊,走到任何地方,受人家欺負。這個國家政府,就是一個法則,給諸位說,是虛妄的啊。國家政府不是天生的,不是地上長的啊,這是一個虛妄的法則。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提倡是無政府主義,那是迷惑顛倒的。

無政府,給諸位說,是什麼人的生活呢?最高尚的人,他不需要。為什麼呢?如果人人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們想一想,要政府幹什麼,要法律幹什麼,要警察幹什麼,要軍隊幹什麼?!都不要啦。人與人之間都能相親相愛,都能互相忍讓,這個世界給諸位說,就是理想的世界啊。有一個人有私心,社會就需要秩序,就需要法則。

所以無政府在哪裡啊?西方極樂世界,沒政府。你們去查查經,佛有沒有講,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皇帝、還有總統?你查查看,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政府。所以他們那些提倡無政府主義的人啊,你就應該告訴他,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呵呵,那個地方是無政府,那正滿他的願啦。那個地方的人是什麼呢?諸上善人啊。不但是善呢,上善,善到極處啊。這個不能對一般凡夫講的啊,程度不夠啊。所以對這個水準程度不夠的,那就要給他約法,要給他訂規矩,這樣才能夠維持社會的秩序,能維持人與人之間相當範圍之內的安樂啊,就是保持這個秩序啊。

那麼這就是法則雖然是虛妄的,還是有必要的,是應當遵守的。雖遵守,這個聰明智慧高的人,曉得它是虛妄的。你曉得這個道理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多,不會死在這個制度、法則之下。所以法則是活的,是活用的。為什麼這個法律過二三十年要修改一次?它的原因就是什麼呢?它時代不一樣了,思想不一樣了,生活方式不一樣了,舊的法則在今天不適用了,必須要加以修改。古今中外,都沒有例外。你看我們中國讀古書,孔子所說的,三代之禮,就不相同,夏商周。雖然不相同,可是原理原則是相同的,條文是每一個朝代都有修改的部分。

那麼佛教這個戒律。戒律,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面,當然行不通。所以我們要了解戒律的精神,為什麼在中國唐朝時候,初建叢林,這是兩位大德,就是百丈大師、馬祖道一和尚,這兩個人發起興建叢林,叢林裡面這個規矩,就是法則,百丈大師審定的。這個就是什麼呢?就是對這個戒律條文的修改。因為戒律啊,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地方不能適用,生活方式不一樣,思想意識形態不相同。但是精神我們要保持,就是說目的我們要保持,它是用這個手段達到了定,由定達到開慧。這一個方向,這一個原理原則,這個決定要正確。至於怎麼樣做法,怎麼樣能配合我們實際上的生活行為,需要的時候,我們另外再重新斟酌,再制訂條文。

但是你要曉得,百丈大師是唐朝人,唐朝跟宋朝,那又不一樣;宋朝跟元朝,又大不相同;元與明清,那又不一樣;清朝跟我們現前中國,那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今天要制訂一個法則,制訂法則的人,要明心見性,要通達事理。不但要通達現前的,幾千年之中,每一個朝代這些損益、功過,全都要明達啊,這樣才能給我們現前建立下新的制度。這要沒有真正修學的人,怎麼能做得到呢?!我們如果想發心來做,這真正是續佛慧命啊,真正地復興佛法,續佛慧命!你要想做,從哪裡做起呢?從你本身,至少十年的根底。你要沒有根底,一天到晚還是用的妄心,在妄法裡頭去求,那求一輩子,都是枉然,搞的結果,還是虛妄。

所以這個話說回來了,先求戒定慧,求自己的啊。自利而後,這才能夠利他。沒有說是自己這個利益沒有成就,就想能夠利益別人,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是先自利,而後利他。先自成就,而後才能夠成就別人。我們講弘法利生,你自己利益都沒有得到,你拿什麼去教別人?!你指示別人這個路子,這裡頭問題就很大。

百丈大師當年就有一則公案,野狐禪啊。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就是說錯一個字,墮五百世的野狐身。你們想想這個因果,可怕不可怕。這個佛法是隨便可以信口開河的嗎?!可以道聽途說的嗎?!哦,別人是那麼講的,我聽了之後,人家問我,我就這樣說,那你就得背因果。有一個法子不背因果,人家來問的時候,哦,某人這樣這樣說法,呵呵,因果打回去了。呵呵,說對了,是他的功德;說不對啊,他背因果,我不背因果。我自己不會嘛,哎,我聽說某人這麼這麼說的。如果自己要好面子的話,哦,我怎麼怎麼怎麼說法,那好了,那因果你背吧。那個說錯了的人,他不背因果,為什麼呢?因為你把他拉過來,你據為己有嘛。你不承認是別人說的嘛,你認為是你自己很能幹嘛,那你自己就得背因果。

所以學佛,首先要求開悟啊,要求一心啊,一心就是定啊。要善學戒律。今天學戒律,說老實話,沙彌律儀,它這個精神之所在,很容易看得出來。因為什麼呢?這是已經經過清朝時候,續法大師,就是灌頂續法,我們也稱他做慈雲大師,他修訂過的。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人,距離我們總不算太遠。所以它的精神,它的這個方式,最值得我們做參考。

那麼更近一點的呢,就是印光大師所提倡的,就是《了凡四訓》與這個《感應篇彙編》。這個裡面的註解,多半都是清朝後葉的時候,以及民國初年這些大德們,他們來做註解。那麼這些註解呢,就距離我們這個年代又近了一些了。我們依據這個來修學,等到你自己幾時開悟了,你得一心、開智慧了,自己成佛作祖了,開道場,再建立新的法則。

新的法則,一定是依據舊法則的精神。這個精神從哪裡來的?精神從法性當中來的,所以這個法則不是隨隨便便定的,是有依據的。依據真如本性,本性裡面的善德善能,我們俗話講,天性呢!我們中國人講,父慈子孝,這個父慈子孝,是天性啊,不是人能夠製造得出來的啊。不是說某個人我製造一個法則,叫你們大家都要遵守我這個法則,不是的。所以聖人定的這些法則,我們一般人都願意信守,就是因為它是基於天性的,所謂是天理人情,這個法則是以天理人情做依據的,這樣建立的。這才成為不可違背啊,違背必然不祥,違背了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大家都要受苦。

周公制的這個禮,就是《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憲法啦,是周朝的立國的制度。它這一部法典之好,就是完全是基於天理人情,以天理為依據,以理為憑據啊,再度人情之可行。所以過去方東美先生對於這部書讚嘆不已,在我面前,我總聽他說了一二十遍。說周禮實在太好了,全世界古今中外的法典,他說都比不上周禮。他那個時候勉勵我看,他實在是讚嘆不已。我只大概看了十分之一,我沒有看得下去,因為我畢竟不是個學法律的,所以我沒用功夫去研究它。他只是說了,古今中外的這些法典,都比不上周禮。周公是聖人,這是名符其實啊,那是治國平天下啦。

那麼佛法的戒律,這是聖人的法典,這是超凡入聖的。所以我們一直到今天,還要去讀誦,還要去奉行,就是因為它是超凡入聖的法典,我們要曉得它的精神之所在,要曉得怎樣去修學。不能夠死在條文之下,那就壞了。死在條文之下,那就受其害,而不得其利了。所以要在條文當中開悟,要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自己應當怎麼做法。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轉載】善知識,請聽佛陀慈悲宣說:云何菩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能聽聞是您的大福報啊!
佛教吉日: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
大乘佛學中菩薩之品位
印光大師:愚人見其有神通,遂謂是菩薩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