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在星雲大師那裡常稱「生活佛教」。所謂生活佛教,系著眼於人間的現實生活,強調將佛法落實於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生活佛教,乃針對佛教與生活脫節的種種偏邪與誤解--或只把佛教當作學問來研究,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或說得行不得,「信佛教信了幾十年,但貪、嗔、痴還是非常地重,深入經藏的道理能說一大堆,但對人我是非得失就是不能放下」;[注38]或學佛只止於吃素拜拜,忽視人格道德的修養和生活問題的解決、社會責任的承擔;或只知躲進山林精舍中忙著念佛持咒、閉關打七,而不懂在生活中運用佛法,修行與生活形成尖銳矛盾;或以為佛法高深玄奧,與生活無關,可望而不可即,因而徘徊在佛教的門外。凡此種種,皆由不明佛法與生活應當不二所致。星雲大師從而強調佛教生活化,他說:「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的方向和指標。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為了改善我們的人生,凈化我們的心理,提升我們的生活,因此佛法是離不開生活的。」[注39]  生活佛教,並不是將佛法世俗化為芸芸眾生充滿愚痴、邪見、自私、貪嗔、爭鬥的生活,或曰以世俗生活化佛教,而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化現實生活,「用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為改善我們人生的準繩,用佛法來凈化我們的思想,讓佛法作為我們生活的依據,使我們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注40]生活佛教要求學佛者把佛法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指導生活,點化生活,如星雲大師所說:  所謂生活的佛教,就是說睡覺、說話、走路,不論做任何事,都應該合乎佛陀的教化。譬如佛陀告訴我們要發心,不僅布施要發心,信佛要發心,甚至吃飯睡覺也要發心。只要發心去做的事,效果奇佳:發心睡覺,這一覺一定睡得很甜蜜;發心吃飯,這一餐一定吃得很可口;發心走路,再崎嶇的路也視如平夷;發心做事,再困難的事,也甘之如飴。佛法中的發心,可以運用於我們的家庭生活上,敦親睦鄰、孝敬親長、友愛手足、幫助朋友,都需要發心,愈發心,功德愈大,效果愈好。[注41]  佛法,一旦成為生活的導首,便有點石成金的奇妙功用,能使人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力量、歡樂,使被動的生活變為主動,系縛的生活變為解脫,污染的生活變為清凈,平庸的生活變得有意義。以佛法化生活,最要緊的是以大乘的般若智指導生活,過星雲大師所謂的「般若生活」。「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讓人享受到解脫自在。星雲大師本人是深得個中三昧的般若生活實踐者,他以多年的切身體驗和對現代人生活的深刻洞察,開示般若生活法要,極為親切實在,乃其人間佛教思想的精髓。星雲大師關於般若生活的開示內容頗為豐富,其要點大略有:

  1、物質與精神財富豐足的生活

  生活不能沒有金錢財富,佛教徒在物質生活上未必要刻意標榜清苦,並不是不可以發財,應該是錢財越多越好,但不只要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如何用錢是一種甚深的智慧。而用錢最好使大眾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注42]佛教也不教人熱衷於物質的追求,因為慾壑難填,終日汲汲於追求物質的滿足,豈不成為物慾的囚犯,有何快樂可言?外財固然重要,內財更為可貴。「真正的財富,是在自己心中,心裡的滿足,宇宙三千都是我們的;你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就是擁有再多,也是覺得不夠的。」[注43]心內的財富,心眼開了就有,如明月星斗、青天白雲、江河湖海、青山綠樹、烏語花香,無不可供我欣賞,條條道路,任我行走散步。最珍貴的內財,是找回自己的佛心。

  2、眷屬和敬的生活

  父子夫婦、親戚朋友之間,要相親相愛,彼此和諧。和諧的訣竅是彼此尊敬,尊重對方的自由,看輕自己的利害,不算舊賬,不要計較,不要比較。父母不可過分管制兒女的婚姻、信仰,應講究溝通、協調。「家庭成員必須要懂得跳探戈,彼此禮讓進步;要知道交換立場,彼此體貼關懷;要常常讚美、鼓勵,彼此扶持慰勉;要學習幽默風趣,營造溫馨氣氛。」[注44]做好丈夫的秘訣:「吃飯要回家。身邊少帶錢,出門成雙對,出門有去處。」做好太太的秘訣:「溫言慰辛勞,飲食有妙味,家庭像樂園,凡事要報告。」[注45]交好朋友的處方:「好心一片,愛語三句,忍耐一時,慈悲全用,布施五錢,信用始終,感謝萬分,體諒一點,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注46]

  3、工作奉獻的生活

  人生在世,理當精勤工作,為眾生服務,為社會作貢獻。「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無聊。」[注47]人不工作,等於行屍走肉,有了工作,才能表現出生命的價值。工作中才有財富、生命、人緣。「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為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如果在工作里蘊含了慈悲喜舍,供養了佛心法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注48]即便是出家人、參禪者,也應擔當工作,出坡作務,在動用中修行,把工作當作磨鍊身心的機會,在工作中去發揮生命的力量,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工作中求開悟。這本是禪宗的傳統,星雲大師秉持這一傳統實施佛教教育,規定佛學院的學生必須出坡作務。星雲大師本人為弘法工作日日勞碌,數十年如一日,以忙為樂,忙著做社會的義工,「每天過著既充實又幸福的忙碌生活」,[注49]樹立了人間佛教菩薩僧的光輝榜樣。

  4、正覺的道德生活

  慈悲道德,是佛教處理人際關係、保持和諧的根本原則。佛教徒應以慈悲為懷,與人為善,恪守道德。最基本的道德是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這五戒主要是不侵犯他人,五戒守好了,人格才能完善,人間才有祥和之氣。「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極的止惡,缺乏積極為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我們應該認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饒益有情才是戒律。」[注50]不僅不作諸惡,而且應奉行諸善,起碼日行一善,處處予人方便,人際關係自然和諧。星雲大師宗依經教,結合自身的處世經驗,總結出與人和諧相處的十六字訣:「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對我錯,你有我無。」[注51]

  5、凈化的感情生活

  人稱「有情」,其生存幾乎離不了感情,然感情既能為人們帶來歡樂,也帶來煩惱和許多家庭、社會、心理問題。佛法重視感情,提倡凈化感情,通過「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導情」,將凡夫以佔有為本的情愛轉化為以奉獻為本的真情法愛。「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注52]「真正的情愛不是擁有對方,而是一種生命的交流。更是一種對天下蒼生的無盡奉獻。」[注53]應將夫婦、手足、親朋之愛,化為聖賢愛國愛民之愛,提高為對全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的慈悲,升華為佛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無緣大悲。  星雲大師所說的般若生活,還有很多內容,諸如:以眾為我的生活--擴大小我,融自己於大眾的大我之中,化私為公,化我為眾,與大眾和諧相處。懺悔忍耐的生活──每天都應該對佛陀、師長、父母、朋友說:「我錯了」、「我很慚愧」、「我不該」……忍耐自己的主觀執著、成見私利、私怨情仇、意氣情緒,尊重別人、多數人的意見、所需、利益,改過遷善,勇於承擔責任。布施捐獻的生活──明白錢多並不表示富有,樂善好施才是富有,養成捐獻布施的習慣,常種福田,不僅捐助建寺、印經、裝佛像、放生,而且贊助文化教育、慈善事業,更要時常樂於助人,賙濟貧病,排紛解憂,乃至給別人一個微笑、一聲問好,都是布施。以退為進的生活──當遭遇坎坷挫折時,把持「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胸襟,記取「回頭是岸」的古訓,則何處沒有光風霽月的空間、美麗光明的希望?以短為長的生活──珍惜寶貴的光陰,經常利用零碎時間修行用功,不虛度一分一秒,則人生自可延長。節儉的生活──節儉物質,節儉金錢,節儉時間,節儉感情,節儉智慧。等等。般若生活的根本原則是中道,「生活化的佛教,應該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熱、不貪不拒、不執不舍的中道生活。」[注54]  星雲大師是一位智慧的、可親可敬的生活導師、生活顧問,他在無數次的講演、接引眾人中,向青年、老年、婦女、官員、醫師、員工等各色各樣的人應機說法,開示如何以佛法為導過好生活,其教誡廣涉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實可行。他的教示和著述中每多關於生活的格言雋語,並撰有格言集《佛光菜根譚》,收嘉言千餘條,多指示般若生活法要,諸如:  一切事業的成功,端賴人和的溝通;溝通人和的要點,必須彼此的互重。  看地理不如看心理,看地理不如重倫理;看地理不如講道理,看地理不如信真理。  平心靜氣,心情自然好;虛心謙下,人緣自然好。  寬可以客人,厚可以載物;勤可以補拙,儉可以卻貧。  多一個朋友,自然少一個敵人;多一分努力,自然少一分挫敗。  不愁物質的貧乏,但做心靈的富翁;不怕世間的貧苦,但做自在的主人。  參學,參了還要學;學問,學了要會問。  思想要有活見解,做事須下死功夫。  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生病,要靠自己來醫治。  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因果;經常喜舍的人生是富貴的因果。  有失敗的勇氣,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豐實的收成。  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有力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擔當,忍是負責、奉獻。  真正的聾子是聞善言而不著意的人;真正的盲人是見人好而不歡喜的人;  真正的啞巴是口裡說不出好話的人;真正的智障是對真理不生欣羨的人。  兩方斗,兩方臭;兩人讓,兩人有。  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話,不可以不想就說;  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壞的領導,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從一砂一石中看到無限的世界;從飛湍鳴澗中聽到真理的聲音;  從剎那因緣中感受永恆的未來;從明月清風中體悟清凈的自性。……   這些格言,內蘊深刻哲理,兼具文學之美,易誦易記,是大師般若生活智慧的結晶,其內容比洪應明《菜根譚》更為豐富,更貼近現代生活。《佛光菜根譚》第一集已印行百萬冊以上,深受讀者喜愛,嘉惠眾生,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與現代青年
人間佛教的建立 第一篇 從人道到佛道
建立正信正見正行 履行人間佛教
凈宗法師關於人間佛教的開示

TAG:生活 | 佛教 | 人間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