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方言》漢-揚雄
經部 小學類 訓詁之屬
方言 十三卷
漢揚雄撰 晉郭璞注
提要
《方言》十三卷。舊本題「漢揚雄撰,晉郭璞注」。考《晉書·郭璞傳》有注《方言》之文,而《漢書·揚雄傳》備列所著之書,不及《方言》一字。《藝文志》亦惟《小學》有雄《訓纂》一篇;《儒家》有雄所序三十八篇,注云「《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雜賦》有雄賦十二篇:皆無《方言》。東漢一百九十年中,亦無稱雄作《方言》者。至漢末應劭《風俗通義序》始稱:「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及嬴氏之亡,遺棄脫漏,無見之者。蜀人
沿及東晉,郭璞遂注其書。後儒稱揚雄《方言》,蓋由於是。然劭《序》稱《方言》九千字,而今本乃一萬一千九百餘字,則字數較原本幾溢三千。雄與劉歆往返書,皆稱《方言》十五卷。郭璞《序》亦稱三五之篇。而《隋志》、《唐志》乃並載揚雄《方言》十三卷,與今本同,則卷數較原本闕其二。均為牴牾不合。考雄《答歆書》,稱「語言或交錯相反,方復論思,詳悉集之。如可寬假延期,必不敢有愛」云云。疑雄本有此未成之書,歆借觀而未得,故《七略》不載,《漢志》亦不著錄。後或侯芭之流收其殘稿,私相傳述。閱時既久,不免於輾轉附益,如徐鉉之增《說文》,故字多於前。厥後傳其學者,以《漢志》無《方言》之名,恐滋疑竇。而《小學家》有《別字》十三篇,不著撰人名氏,可以假借影附,證其實出於雄。遂並為一十三卷,以就其數。故卷減於昔歟?反覆推求,其真偽皆無顯據。姑從舊本,仍題雄名,亦疑以傳疑之義也。雄及劉歆二書,據李善《文選注》引「懸諸日月不刊之書」句,已稱《方言》。則自隋唐以來,原附卷末,今亦仍之。其書世有刊本,然文字古奧,訓義深隱,校讎者猝不易詳,故斷爛訛脫,幾不可讀。錢曾《讀書敏求記》嘗據宋槧駁正其誤,然曾家宋槧,今亦不傳。惟《永樂大典》所收,猶為完善。檢其中「秦有?娥之臺」一條,與錢曾所舉相符,知即從宋本錄入。今取與近本相校,始知明人妄行改竄,顛倒錯落,全失其初,不止錢曾所舉之一處。是書雖存而實亡,不可不亟為釐正。謹參互考訂,凡改正二百八十一字,刪衍文十七字,補脫文二十七字。神明煥然,頓還舊觀。並逐條援引諸書,一一疏通證明,具列案語。庶小學訓詁之傳,尚可以具見崖略。並以糾坊刻之謬,俾無迷誤後來。舊本題曰《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其文冗贅,故諸家援引及史志著錄皆省文謂之《方言》,《舊唐書·經籍志》則謂之《別國方言》,實即一書。又《容齋隨筆》稱此書為《輶軒使者絕域語釋別國方言》,以代為域,其文獨異。然諸本並作「絕代」,書中所載亦無「絕域重譯」之語。洪邁所云,蓋偶然誤記,今不取其說焉。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景印本)
方言(標點本)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