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是如何出現在中國的電影屏幕上的?
原文作者:張榮棣
從早年的錄像廳、家用VCD和DVD播放機,到現在的網路視頻在線觀看和下載;從電視機在國內普及的上世紀80年代,到新媒體用戶付費習慣逐漸養成的今天,很多中國觀眾更習慣在小屏幕上看電影。對他們而言,小屏幕上能看到比電影院更豐富、更便捷的影像資源,性價比也更高。這造成了中國電影業特殊的競爭環境——電影不僅要與同檔期上映的作品橫向比拼,還要與小屏幕搶觀眾。在這個過程中,為適應觀眾需求,小屏幕的一些觀影習慣被複制到了大銀幕。字幕就是其中之一。
在華語院線電影里,普通話配字幕的情況顯得毫不違和,而這卻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歐美的成熟電影市場所沒有的現象。看電影要有字幕這樣的「小屏幕習慣」,成為在中國觀眾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一定程度而言,電影字幕的發展史折射出的是中國觀眾觀影習慣的變遷。
在字幕組免費資源分享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觀眾
回顧相關歷史,字幕和小屏觀看的普及,主要來自字幕組的免費資源分享。
作為一種民間組織,字幕組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著,這其中的大多數,都是為小眾文化內部資源分享而自發成立的。在中國,由於早年嚴格的文化管理,觀眾接觸正版外國影視作品的途徑並不豐富,院線電影亦如是。因此,新千年初,互聯網在普通家庭中普及之後,字幕組提供的影像資源下載成了觀眾觀看外國影視作品的主要途徑。
從2001年著名的人人字幕組(YYeTS,人人影視博客)成立,到2003年BT下載論壇崛起,字幕組大規模湧現。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字幕組跳出「小眾文化」的範疇,免費網路資源下載成了全民觀影渠道,這間接普及了小屏幕觀影,迷影一代幾乎完全是在字幕電影中成長起來的。對被字幕「養大」的7億中國網民而言,電影中字幕的存成了理所當然。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華語院線電影里,普通話配字幕的情況顯得毫不違和,而這卻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歐美的成熟電影市場所沒有的現象。
華語加字幕的模式來自香港電影
這種「理所當然」的字幕是如何出現的,還要從盜版光碟時代說起。
20世紀90年代,由於華語電影的供應量較少,電影產業相對落後,對於改革開放後剛剛步入小康社會的中國人來說,內地電影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生活中的娛樂需求。
在供需失調的情況下,大量自帶字幕的香港電影成了彌補中國觀眾娛樂需求的供給來源,錄像廳作為「低配版」影院,成為風行的觀影形式。
錄像廳的標配就是一台電視和錄像機,字幕更有利於遠處看不清細節的觀眾理解劇情
港片自帶字幕的習慣,來自50年前年香港當局通過的一條法例:該法例規定香港所有電影必需配備英文字幕,作為政治監察之用。當時,為了方便不懂英文的監察員,並便於使用其他方言的人更容易理解,大多數電影在配英文字幕的同時也配備了中文字幕。
1964年由陳靜波執導的香港電影《金鷹》已經開始配上雙語字幕了,從和畫面一樣遺憾的清晰度上可以判斷,字幕和畫面是一體的
時過境遷,香港地區對電影的政治監察不再具有強制性,香港電影帶雙語字幕的傳統卻保留了下來,作為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盜版DVD的泛濫普及了家庭觀影,字幕走向大眾化
1997年前後,隨著VCD、DVD介質的出現,錄像帶與錄像廳時代結束。與錄像帶的難以復刻不同,DVD幾乎可以無限復刻,這成了盜版商的絕佳商機。與此同時,好萊塢首次在全球發布了155部經典電影的DVD光碟,盜版光碟開始在全球大肆傳播,同時也大量進入中國。
1998年,電影《泰坦尼克號》風靡全球,也帶動了中國電影熱潮,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關注電影。這個時期,家用VCD播放機和音響的普及更是推動了家庭觀影熱。
電影熱潮下的觀眾沒有忘記港片。廣東盜版光碟商憑藉著地理優勢,翻錄了大量香港電影。這些盜版光碟大批量進入內地,不少電影甚至在院線的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香港政府在這方面缺乏監管,使得港片盜版光碟在內地泛濫。
新千年到來之後,更高清晰度的DVD在國內普及,也推動了字幕更大範圍的傳播。原因有二,一來是因為DVD有外掛字幕軌,可以方便盜版光碟帶字幕;二來,對於盜版商而言,為非華語片配音的成本實在太高,字幕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盜版成本。
正是在盜版光碟和字幕組下載等綜合因素的培養下,很多中國觀眾從小屏幕上獲得了電影的啟蒙,並將對電影的愛好進一步延伸到大銀幕上。在中國電影市場日趨成熟、越來越多觀眾走進電影院的今天,這些觀眾還是擺脫不了從前對於字幕的依賴與習慣。
音像製品發行養成了華語電影加字幕的行業習慣
在國內,關於電影字幕並無硬性規定。業內人士表示,一部電影加不加字幕完全是出於行業習慣,與電影審批無關。
國內電影開始大量加字幕大概是從2002-2003年開始。那是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初期,國內院線電影剛剛開始發行正版DVD。在當時的電影發行渠道中,包括DVD在內的音像製品發行佔有相當大比例。因為DVD需要配備字幕,所以電影在製作時同步製作了字幕,等到上院線時,字幕也同步到了大銀幕上。因此,考慮到DVD受眾的觀看習慣,字幕自然也成了普遍存在。
拿馮小剛的電影來說,1999年的《沒完沒了》還是沒有字幕的,2001年的《大腕兒》開始有了字幕
由此可見,目前華語電影配字幕的現狀主要延續自行業習慣,而行業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來自觀眾觀影習慣。在與小屏幕搶奪觀眾的若干年裡,華語電影配字幕作為一個中國特色,出現在了大銀幕里,這正是早年中國電影市場供需失衡的產物。
字幕會消失嗎?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字幕的出現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
對於字幕究竟該不該有,今天業內普遍有所共識——字幕的存在非常影響電影畫面的表現,因為拍攝時以畫面為主,後期加上的字幕,破壞了原有畫面的完整性。作為一種讓觀眾獲取信息的媒體,電影是以音畫為主要表達形式的藝術,字幕的使用其實是在通過聲音和字幕兩種不同的渠道,向觀眾重複輸入相同或相近的信息,增加了觀眾的認知負荷;同時,不停分神去看字幕也很容易讓觀眾「齣戲」。
在華語電影中,普通話台詞加上中文字幕這樣獨特的現象,是在中國電影工業發展歷程中觀眾觀影習慣的體現。隨著更多中國新生代觀眾走進電影院,中國文化領域的版權意識日漸提高,字幕文化也許會在未來發生變化。
電影字幕有一天會消失嗎?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帝王,你最佩服哪個?
※◎ 為何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子會落得如此下場?
※中國女人出軌的理由,小心你的妻子對別人投懷送抱!
※中國的茶文化---茶葉
※[轉] 中國神獸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