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嘴」晏嬰,與孔子、孫子文武兩聖人的恩怨糾葛!

說起晏嬰,大家都不陌生,對,就是那個個頭不高卻又能言善辯的齊國大夫。在出使楚國的過程中,他充分展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巧妙的化解了楚王給他出的難題,自己出盡風頭的同時也使楚人出盡了洋相,更絕的是,他僅僅只用了兩個桃子就令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三位猛將自殺身亡,其謀略之深可見一斑。這些都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寫進了中學課本。但晏嬰的戰果,遠不止此,在春秋名士風流的大潮中,他與孔子、孫子文武兩聖人均有過交鋒,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就來說一說。

晏嬰

公元前522年,這一年的孔子30歲了,在魯國小有名氣。而就在此時,齊景公與晏嬰到魯國進行國事訪問,除了同魯昭公外交洽談之外,還召見了孔子,互相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當時的晏嬰已經50多歲了,由此與孔子結識,因為沒有什麼利益糾葛,純粹是學術探討,而孔子又身為晚輩與臣子,謙虛有禮,彼此之間留下的印象還不錯,也得到了齊景公的認可與賞識。這種受到他國領導人召見的榮譽也讓孔子得到了很大的鼓舞,自謂道」三十而立「。

一別之後,轉眼間就到了公元前的517年,這一年的魯國因鬥雞事件而發生了內亂,魯昭公逃亡齊國避難,孔子隨之。而事實上,孔子雖然得到魯昭公賞賜的一條鯉魚,又被資助到周天子所在地留學外,因理念不合,並未受到魯昭公的重用。所以他這次前往齊國,除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外,更重要的是有著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意圖。所以,他到了齊國之後,做了上卿高昭子的家臣,之後又通過他的引薦再次見到了齊景公。

孔子

而孔子也得到了景公的優待,生平第一次聽到了《韶》樂,這是一種流行於貴族的古樂,孔子聽後做出了」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的評價。而景公出於對孔子的賞識,提出要將將一部分土地作為封邑賜予孔子,但遭到了晏嬰的強烈反對。那麼晏嬰為什麼會反對齊景公引進外來人才的舉動呢?

原來在晏嬰看來,孔子充其量只能算一位迂腐的清談名士,他的理念對當時的時政方針和國際形勢並不實用。在當時那種禮崩樂壞的環境下,周天子尚不能號令諸侯,他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見解又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而孔子繁瑣的規定上下尊卑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這些窮盡一生學不完的禮樂,不能以此來教化百姓。

在晏嬰的勸說下,齊景公只得作罷,並對孔子說道,我已經老了,不能夠再用你了。而很快孔子的這些言論也遭致了齊國大夫們的不滿,他們意圖殺害孔子。此時的魯國,季平子已經擁立魯昭公的弟弟即位,是為魯定公,無奈之下,孔子當機立斷,再一次返回魯國。這一年是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

孔子出奔

如果說晏嬰是因為與孔子的理念不合,而排斥孔子,逼走了文聖人,那麼他又與武聖人孫子有著怎樣的糾葛呢?

孫子本為齊國四大貴族(欒氏、高氏、鮑氏、田氏)之一的田氏族人,原名田武,公元前523年,其祖父田書征伐莒國有功,被景公賜姓孫氏。

雖然田書這一支被改了姓,但仍舊屬於田氏家族成員。而田氏一族非常擅於籠絡民心,在收租借糧方面,常常採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的方式。在這種有德於民的思想下,田氏壯大的速度很快,這引起了晏嬰的警惕。對此,他常常告之景公,應該制止田氏的行為,可景公並不採納,晏嬰非常擔憂,甚至斷言,齊國的政權,將來一定會盡歸於田氏。

而晏嬰堅定的政治立場也觸犯了四大貴族的既得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高昭子聯合欒、鮑、田三家反抗晏嬰,孫子其父孫憑參與其中,後因擔心失敗遭致株連,孫武攜老婆孩子來到吳國隱居。巧合的是這一年也是公元前的515年,孫子30歲。

就這樣,公元前515年的齊國同時出奔了文武兩聖人,而且究其原因,均有晏子的因素。當然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之下,我們無法判斷誰對誰錯,而晏嬰對齊國所做的貢獻也不會因此就抹滅。那麼如果齊國重用文武二聖,有可能統一華夏嗎?我想也不會,畢竟孔子的主張是」仁「,倡導的是和平,不可能鼓動君王去吞併其他國家,這樣的話孫子就會失去用武之地,所以說良禽擇木而棲,各奔前程,才是他們最好的選擇。那麼,你覺得呢?

兩隻雞,一條狗,卻成為了孔子第一次出奔的主要誘因?!

推薦閱讀:

什麼是真正的勇士?孔聖人一語中的!
要成為大聖人必須符合這三個因素,千年來唯此人做到了
強者自救 聖者渡人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讓曾國藩成為聖人,讓杜月笙成為大佬,靠的是這4點!

TAG:孔子 | 聖人 | 晏嬰 | 名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