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圻書畫作品辨偽

圖一

圖二

  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名譽主席)

  樊圻,清代畫家,字會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他與其兄樊沂均以畫出名。與龔賢、高岑、吳宏、葉欣、胡慥、謝蓀、鄒喆等人並稱為「金陵八家」。金陵八家都居住往來於江淮一帶。在明末清初動蕩的社會變革中,他們避世隱居,以書畫為生,以詩畫自娛,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藝術主張。金陵八家的畫法主要繼承了五代、兩宋時期的傳統,並有所發展和變化。他們的藝術創作不受摹古之風的影響,能從生活經歷和自然環境中得到啟示,作品的寫實性較強。

  樊圻所作一系列的山水美景,有兩路風格,一是帶有青綠山水意思的細路,還有就是水墨山水粗簡的一路。畫面一般情況下,所表現的景物大多都是岸汀浮渚,層林遠岫,山石岐岐,幽逸景緻,寫盡自然之「風韻」。

  比如樊圻的《桃源圖》,整幅畫的構圖採用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方法,山體以高遠法表現,而其他景物則用平遠法繪出。作為背景的山峰被畫家處理得較奇險,山體氣勢雄偉,山中雲霧繚繞,大石聳立,小峰重疊,一片平緩的山地被溪水環抱著。山石以小斧劈皴加以水墨渲染,皴法細碎而乾淨利落,復以濃墨點苔。由此可以看出,樊圻此圖受五代關仝《關山行旅圖》的影響很大。所不同的是,《關山行旅圖》中所有物象的用筆都是粗放的,是一致的;而《桃源圖》軸中,除山體之外的其他景物用筆都由山體的「粗筆」一下子變成「細筆」。整幅作品把北方畫派蒼健雄勁的筆法和南方畫派平和秀雅的筆法融合在一起。

  樊圻另外一些山水的畫法,往往採用天高雲淡、崇山峽谷、清溪紅葉的深秋景色,構圖精美,風格挺秀。遠處直瀉的飛瀑和近處迂迴的流泉隱現呼應,形成不同節奏的交響,與畫家刻意描繪的草亭內和橋上人物的那種全神貫注、側耳恭聽的神色有形有聲地表達著作品主題。他的山水畫取法於董、巨、黃、王和劉松年諸家,用筆工細,皴法細密,風格勁秀清雅,取景比較簡潔,山水在晶瑩的白雪的籠罩下,顯得十分清幽而寂靜。樊圻以工整嚴謹又簡練的線勾勒,粗細、輕重、剛柔隨物而異,使物象輪廓分外明晰。另外採用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方法,山體以高遠法表現,而其他景物則用平遠法繪出,畫房舍、舟船、人畜用線精勁,似在蘭葉描與鐵線描之間,我們可以從他規整求細的筆法可見樊圻寫實功力之高,有明代「吳門畫派」的意筆風範。

  圖一圖二均為署名清代畫家樊圻的山水人物作品。圖一為「山水高閣」圖,採用全景式構圖法,構圖繁密,殿閣半露,山頭茂密,多置磯石,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水霧迷漫,煙雲飄渺,山下小橋橫卧,小斧劈皴,禿筆直皴,使得畫面細膩、奇峭、疏密、遠近,密而不亂,疏朗靈秀,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之美,頗得山水真實之感。圖二山水帶人物,採用的是近景描寫手法,人物有的在織布,有的在燒窯,有的在幹活,還有小孩在嬉戲,充分體現出清代的風土民情,民風民俗的農耕生。

  乍一看,兩幅畫儘管表達的內容不同,圖一重點表現的是山水美景,圖二重點表現的是風土人情,表面看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決不能因為內容和形式不近相同,更不能因為兩張都是舊畫,就一概定性為樊圻的書畫作品。

  首先,從繪畫的技法上去考究,圖一有典型的傳統筆墨,山壑重巒,濃淡乾濕,酣暢淋漓,層次分明,極盡變化,空間感強,筆筆見功夫,用筆老健,有極強的形式感,能體現樊圻金陵畫派的方方面面的藝術特點。而圖二,房子的構圖平直,沒有透視,人物的描寫形態也較為粗糙,畫中人物著裝的用色,大紅、大藍、有點刺眼,說明內蘊不夠,加上筆墨粗疏,落款字形意態功力一般,與樊圻的書體相差甚遠,整幅作品的技法只達到小名家的水平,難以忘其樊圻的項背。

  綜上所述:圖一真,圖二假。

溫馨提示:《懷遠收藏》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推薦閱讀:

古玩鑒定辨偽十談
《硃砂掌功》與鄒氏《紅砂手》辨偽
[北鎮文化名人系列]之——劉煥軍
「古月軒」瓷器的辨偽
「我是誰?」――辨偽(3)

TAG:書畫 | 作品 | 畫作 | 辨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