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蘇軾(文學講座稿)

(2009-04-06 15:32:53)標籤:教育分類:文化教育一、蘇軾其人1.導語清代學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古代歷史上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學樣式,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是詞,詞又有婉約、豪放之分,說到豪放一派,我們自然就會想到在詞史開豪放的一派的蘇軾。2.蘇軾其人蘇軾(1037-1101),字子瞻(瞻:往上或前看;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杜甫,字子美;李白,字太白;韓愈,字退之,儒家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怨而不怒,哀而不傷),號東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白,青蓮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22歲和蘇轍同中進士,謚文忠。曾任翰林學士,時人稱蘇學士;身為長子,人稱蘇長公,其弟蘇轍人稱蘇少公。他在政治上主張慎重,反對王安石新法(出身地主階級),但他歷任地方官吏,對人民生計頗為關懷。著有政績。在文學幾個方面都有傑出貢獻,其作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由於屢遭貶斥,作品往往流露出達觀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蘇軾到底長什麼樣?無人得知,但我們可作一翻粗略的考證。初中課文有一篇魏學伊的《核舟記》,其中有一句「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髯指兩頰上的鬍子,由此可斷定蘇有絡腮鬍子,時人戲稱「蘇鬍子」。蘇軾與妹蘇小妹曾有一段趣聞:蘇小妹才高八斗,美貌如花,但有個缺陷,額頭比較大(大奔頭),蘇軾賦詩嘻之「腳蹤未出香房內,額頭先到畫堂前」意即蘇小妹人在卧室里,準備到客廳,結果人沒進來額頭先進來了。蘇小妹氣不打一處來,立即賦詩還以顏色「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始流到腮前」蘇東坡去年流了一滴相思之淚,流呵流呵,經過漫長的旅程,到今年才流到腮邊,言其臉長(馬臉)。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有言:「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文章有多種體式,有詩,有詞,有賦,有文,很少有人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蘇軾卻樣樣俱佳。李澤厚在《美的歷程·蘇軾的意義》中說:「他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喜愛的對象。」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北宋名家(《石鐘山記》《喜雨亭記》《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見徐來,水波不興」(《核舟記》));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有宋一代詩歌的新風氣(《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一掃當時綺艷柔靡的風尚,為豪放詞的創始人(《江城子》《水調歌頭》《定風波》《念奴嬌》《卜運算元》《水龍吟》);書法上為宋初四大書法家,蘇黃(庭堅)米(芾)蔡(京,襄);繪畫上「朱竹」別具一格;文學理論上提出寫文章要如「行雲流水」的文藝觀。在多種藝術上,蘇軾都代表著當時的最高水準,但奇怪的是:蘇軾是書法家,有人說他連執筆都不會,身為傑出的詞人,李清照卻說其不懂音律和句讀。李清照《論詞》中有「至晏元獻(殊)、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無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正是其汪洋恣肆的才氣所致,才使他在各種藝術上縱橫馳騁,遊刃有餘。在文學史上,蘇詞與李白詩一樣不可刻意去學,模仿不好就會變成矯揉造作的大喊大叫。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卷一云:「太白之詩,東坡之詞,皆是異樣出色,只是人不能學,烏得議其非正聲?」正說明了這一道理。蘇軾在文學史上,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也是一個令人玩味的文化現象。蘇軾在文學史的地位從他的幾個雅稱就可看出一斑:①三蘇:蘇洵(號老泉,散文以議論擅長,縱談古今形勢及治國用兵之道,帶有戰國縱橫家的色彩《六國論》);蘇軾;蘇轍(議論文不如父兄,記敘文卻紆徐曲折,饒有情致,蘇軾說其「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書》;②大小蘇:蘇軾,蘇轍;(類似的文學世家有「三曹」);③唐宋八大家:韓柳,三蘇,王安石,曾鞏(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蘇軾畫的真跡不可復見,遺留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和許多優美的散文,就整體來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其文學成就最高的當屬詞。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蘇軾對詞體演進的貢獻。二、蘇軾對詞體演進的貢獻⒈變俗的柳永新聲為雅的士大夫抒懷。對柳永的(慢詞)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其一,變俗為雅。徐度《卻掃編》「柳永詞雖極工緻,然染以鄙語,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歐蘇諸公出,文格一變,作為歌詞,體制高雅。」況周頤《蕙風詩話》:「蘇長公提倡風雅,為一代山斗。」其二,變婉約為豪放。一掃過去詞壇上輕柔綺麗、纏綿悱惻的婉約之風,代之以縱橫開合,意境博大的豪邁氣象。⒉以詩為詞。陳師道:「子瞻以詩為詞」;李清照:「句讀不葺之詩耳」。①以詩的內容入詞。就文體方面而論,宋代文人重詩文而輕詞。若把詩比作高雅的美聲、民族唱法的話,那麼詞就為通俗的流行歌曲。詞為詩的余續(詩餘),詩大詞小。蘇在詞的題材上有突破,大大突破了詩詞在題材上的界限。劉熙載《藝概》「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也。」蘇詞從整體上改變詞以男女情愛、離情別緒為主體的特徵,而開始以士大夫抒情為主體,是題材上一次質的飛躍。②以詩的境界入詞。就詩與詞的一般境界而言,詩大詞小。詞內容多局限在「花間」「尊前」「閨閣」,詞境小、狹、深;蘇詞以開闊高遠的境界入詞,對柳詞繼承又有發展。詞境開闊自李煜始(王國維《人間詞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李煜以開闊之境界寫哀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滔沙》);柳永以開闊之境界寫柔情愁緒(「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雨霖鈴》,「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八聲甘州》,「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蝶戀花》)。李柳之詞境界雖開闊,但缺少健朗雄壯氣象,缺乏壯氣豪情,達不到蘇詞的壯觀氣象,蘇詞中「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豪邁健朗的高情壯興,把詞從景到情都塑造成壯觀的風格,故蘇詞表裡俱剛大。在詞史上,李柳對詞開闊之在深,蘇詞開闊之在大,故詞境之大自蘇軾始。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詞至東坡,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寄慨無端,別有天地。」③以詩之音節、氣勢入詞。婉約詞輕約柔潤,豪放詞剛勁粗宏;婉約詞音節美是陰柔之美,豪放詞音節美是陽剛之美。蘇詞音域寬廣,可放聲高唱。相傳蘇軾官至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說:「我詞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詞只合十八七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錄》)由此可見蘇詞與柳詞的天壤之別。⒊突破詞律。原因:①自覺突破。②才氣大。③不精音律。蘇自稱三樣不如人:飲酒,下棋,唱曲。三、蘇詞賞析1.《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賞析:蘇軾的思想比較複雜,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觀的各個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統一的。《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聲依永,律和聲」。我們看他在這首詞究竟言的是什麼志?丙辰中秋,時令是中秋之夜,「歡」「醉」構成矛盾統一體(政治),「兼懷子由」兄弟親情,勸慰子由。詞人當時政治上不得意,與子由七年未聚。經受著政治、親情的雙重痛苦,此詞以一種超曠達觀的哲意認識把這種痛苦進行化解,從而使中秋之月的心境為和諧之樂境,此詞實是記錄了蘇軾在中秋之夜的心境變化歷程。政治情感,兄弟親情,哲意認識三者交織於一體,此為意蘊構成方面的特點。上片有四層,每句為一層。由泛泛的問天,漸收攏到政治情感,不著於景,不粘於情,而情景兩出。(這種筆法可稱為「清虛發越,一片神行」)。開篇橫空而來,起勢清虛發越。寫景?抒情?還是寫哲意?皆非而是也。開篇一問,問得奇,問得風景高朗,問得神思飛越而哲意悠悠。「明月幾時有?」點月出,點中秋之題。點到之後,筆勢跳脫開去,蹈虛而飛。此句可從虛實兩方面理解:實——今夜之明月何時而起?虛——就月出景象而生遠思哲想,似乎要探求宇宙之奧秘。「把酒問青天」點「歡飲」,就虛實兩境而言:實——造境來說,為把酒賞月的意象,寫景而言,以「青天」稱明月,構成晴明高朗的中秋月夜圖;虛——以問天這種哲理式的追詢開拓詞境,賦予詞一層飄忽的神思,意境變得空靈而玄遠。第一問問得虛泛,問得神飛天外,令人神秘莫測,不知作者之筆將落向何處。下面則一步一步向實處落「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由虛泛的問天落實到具體的關懷。「天上宮闕」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是對朝廷政治生活的嚮往,是對政治動向的關注(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這是具體細緻對月景的描寫,圓月明朗,月中宮殿影像極其清晰,此為實寫朗月中清影歷歷。「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玉宇,高處不勝寒」,詩人的奇思又翻越一層,進一步寫對天上宮闕的情感與態度:欲匆匆歸去,有歸去朝廷的想往與願望,「高處不勝寒」想回去但又怕回去,怕高層政治的神秘莫測,風波險惡。因為「高處不勝寒」,政治情感上的痛苦產生了。以下進一步寫月夜的高朗與高寒的特點。「我欲乘風歸去」寫月境,在地下有飄飄欲仙之感,對痛苦進行化解、轉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下起舞,清影婆娑,仙姿飄飄,這哪像人間,分明是天上,人間與天上同樣歡娛,可謂「月下起舞亦神仙」,或去「我心達處即神仙」,從而消解了矛盾,政治上不得意的痛苦被化解,悲境苦境歸於樂境。人間仙境是由月景創造出來的,人間仙境也是莊子道意所創造出來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為齊物思想,逍遙遊思想。上片由虛處寫景,寫景的目的在於傳神。過片時轉入實境,「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音節較短,語調輕快,三個連貫的動作。「照無眠」月主動殷勤地來照臨,安慰詞人,把月寫得極多情。「無眠」時間上照應「達旦」,情感表達上照應「兼懷子由」,「無眠」為愁人之狀。「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詞人見月而生情,見月而生想,抓住中秋「圓」這一特點聯想開去,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月為什麼偏偏要趁著人們別離的時候圓呢?是月故意讓人難堪嗎?詞人想得有情,有奇趣。由寫月翻出別情,不著痕迹,此為第二種痛苦:親情痛苦。以下將其化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以豁達超然的態度自圓自解,從而化解別愁。人有悲歡離合,順境逆境變化不斷,如月一樣時圓時缺,這其中就有莊子「順乎自然,樂乎天命」「隨緣任化」的哲學思想,是非常達觀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娟嬋」,全篇心境歸於樂觀(達觀樂觀),意境上最後二句是樂觀的大團圓,帶有輕快歡娛的情緒,洋溢著熱愛人生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真誠的樂觀精神。總結:①風格清雄健朗,意境清虛空靈,筆勢洒脫發越;②構思精妙。詞人將兩種情感有機地溶合到一個完整的意境中,其勾連組合的的外在線索是「月」,內在線索為哲理,從而構成了政治情感、兄弟親情、哲意認識的統一體;③虛處寫景。2.《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開篇從大處著筆,由大江興發懷古之悠情,境界博大開遠,氣魄恢宏,感情充沛,讀來動人心魄。「東去」即大江奔流,為歷史長河的意象。「東」字發音洪亮有力,其勢不可阻擋,「去」音節緩而舒長,含詠嘆感慨之深情,可謂感慨系之。開頭一句以闊大的境界,高遠的興象,豪邁的激情為全詞奠定了豪放的基調。「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浪」為細寫,由大江景象引發懷古悠情,把寫景與抒情勾連起來,過渡了無痕迹,「淘盡」,下字狠,見出歷史的無情和對千古英雄的感慨之深:①而今世無英雄的感慨;②對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古今的英雄如今安在?他們創造的業績如今安在?這種縱有若無的感慨,是對英雄的歌頌,還是英雄無?(「人生如夢」)第一句從總體興發懷古之情,氣魄宏大,籠罩全篇,詠大江而生感慨(大江意象:「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年秋月春風。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調寄臨江仙》;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見吹去」。關漢卿《單刀會》「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由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朗赤壁」,從上面「大江」總體而來,截取「故壘西邊」一段,筆墨逐漸集中、具體,最後落在一個核心──三國周郎赤壁。(全詞的核心焦點,也是對周瑜歷史功績的高度評價)。人物未出場,先將讚美之情和盤托出,此為先聲奪人。下面即在「周郎赤壁」上作文章,寫赤壁景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描寫周瑜當年立功之地,大肆鋪張渲染,通過赤壁景象襯託人物雄姿英發的精神風貌。「江山如畫」是對前面寫景的總結,「如畫」是一種評價,是一種熱情洋溢的讚美,是對半壁江山雄奇壯麗的讚美。「一時多少豪傑」從構思上承上啟下,由寫景轉入寫人,未直接寫,而以三國豪傑襯托──正是三國豪傑如雲,才更顯得周瑜的超凡不群。下片寫赤壁建功和感慨。「遙想」為懷古詞常用語,將古事今人勾連在起來,思路神飛到「當年」,即建安三年,「小喬初嫁了」,映襯周瑜年少風流,年輕有為,朝氣蓬勃。「雄姿英發」可謂體態壯偉,意氣昂揚,精神煥發,這是正面評價。「羽扇」智者形象,「綸巾」書生打扮,風流儒雅,儒將胸有成竹之態。「談笑間」指揮風度從容面瀟洒,非大智之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灰飛煙滅」,火攻,燒得盡,從反面襯托周瑜的英雄本色。「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早生華髮」,將遙遠的懷想拉到現實,生髮感慨:①多情生華髮,感慨極多極深;②應笑我(正常句序「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自嘲不值得,是一種否定;③「人生如夢」,是對人生價值、社會價值的空漠認識;④「還酹江月」,祭月,詞人情感複雜,感慨蒼茫,悲憤沉鬱,並未達到超曠。李澤厚《美的歷程?蘇軾的意義》中這樣評價:「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儘管不是那麼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小結:詞人深感年歲漸老,功名事業還沒有成就,借周瑜在赤壁之戰建功立業的往事以抒發自己的懷抱。詞中描寫戰地的雄奇景色,塑造「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風格豪放。由於作者無法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結尾處轉為「人生如夢」的消極思想,情調有低沉的一面。但其追求功業的豪邁心情,仍然是掩蓋不住的。⒊蘇辛之比較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蘇辛並稱,然兩人絕不相似。魄力之大,蘇不如辛;氣體之高,辛不逮蘇遠矣。東坡詞寓意高遠,運笑空靈,措詞忠厚,其獨到處,美成白石(周邦彥、姜夔)亦不能到。」王國維《人間詞話》亦有類似評述:「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簡析《定風波》,講解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晴」的超曠思想。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
推薦閱讀:

毀童年系列!原來何書桓才是渣男中的戰鬥機!
想看《鳳回巢》,可以介紹一下嗎?
詩經《柏舟》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戰狼2》和《敦刻爾克》哪個更有內涵?
古代文學文體常識

TAG:文學 | 蘇軾 | 才子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