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台灣》故鄉的新 台北的舊
《大陸人看台灣》故鄉的新 台北的舊
2015-3-19(洪鑫誠/台灣大學政研所學生)
大年初六,農曆春節的喜氣正濃,我已匆匆動身回台。故鄉的臉面不斷變化著,兒時平靜空曠的郊外再難找到一塊光禿禿的地了。
鋼筋水泥和霓虹燈光悄然成為這座城市的主角,稚嫩的濱海縣城就這樣出落成崛起的摩登都市,為鄉親父老掙得了不少面子。
我卻早已想念台北的小家了。自從兩年前選擇台灣以後,我在審美上便也有了些潔癖。我不再能夠欣賞高聳如雲、嶄新亮麗卻了無生氣的房子了。而我家鄉的土地上竟真的也長出許多這樣的房子,其中有太多是空無一人的。
在大陸,老百姓對這種區域有個不太友好的稱謂叫做「鬼城」,看來這種現象並不是哪個著急的城市所獨有的。
顯然,像這樣的資源浪費和房產泡沫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因此帶動的GDP數據卻是漂亮的,想必和中國崛起的藍圖一樣令人興奮吧。
從桃園機場回學校的路上,我還在想著大陸那些在近幾十年來拔地而起的無數高樓大廈。而過去在中國教科書上大加讚歎的寶島、經濟表現雄踞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此刻就是我的兩側高度後退的風景。
台灣看起來,怎麼還不如我的家鄉來得光鮮了呢?就連台北的建築平均高度也未必超過大陸二線中游的城市廈門。也難怪馬英九先生揚言:「金門不能輸廈門」時,會招來冷嘲熱諷了。
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來台的大陸人對於台灣在想像和現實中的落差所感到的訝異和大失所望了,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否認台灣的生活舒適宜人。「台北就像中國的二線城市」甚至一度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的101大樓,如今放在台北的地面上,竟還是有些突兀。反觀「魔都」上海,數百米高的摩天大樓可是一字排開的。
其實要為台北城區的「舊」合理化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台北城區開發建設歷史悠久」、「國民黨來台早期只把台灣當成復興基地,不願深耕建設」都是常見的解釋。而兩岸制度上的差異反倒常被忽略。
台灣自民主化以來,民主、法治不斷深化健全,公民權利日趨完整。因此公權力受到極大的約束與監督,私領域得以不受干涉與侵犯。其中「居住正義」便是台灣民眾的一大關懷,政府開展拆遷工作稍有不慎,便冒天下之大不韙。
2010年的大埔農地徵收事件,當時苗栗縣政府在得到徵收地段98%的地主同意之後,在幾戶尚未同意徵收農戶的農地上施工,怪手破壞了稻田。此舉旋即引發民眾抗爭、媒體批判,公民團體遊行示威聲援,「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一時傳遍全台。
該案最後以拆遷戶控告內政部徵收違法,法院判決拆遷戶勝訴告終。在相對偏遠的苗栗尚且如此,在寸土寸金的台北,都市更新更是舉步維艱。街道、建築老舊便不奇怪了,試想好幾十年前的樓,放到現在能有多高,路能有多寬敞呢?
誠然,縱使有再多理由,城市建設的停滯總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我仍然希望自己的鄉親,在為家鄉的高速現代化感到驕傲的同時,少一些「理所應當」的浮躁,想一想這些年來,自己真正得到些什麼?又失去些什麼?
而我不會忘記那些曾經屹立的老房子,那些曾經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山明水秀,甚而是表面的經濟榮景,背後那些被犧牲掉的種種價值和正義。
Read more: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46062#ixzz3XeWdbXYU
推薦閱讀:
※去台灣遊玩 秉燭而學者2010.09.13轉貼
※台灣「竹聯幫」老大揭秘江南案:蔣孝武代父受過
※李敖女兒返台定居 感嘆「台灣老了、窮了、落伍了」
※蔡英文被所謂友邦稱來自中國台灣,台媒稱口誤?
※如何看待蔡英文對待兩岸關係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