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巴拉克後的埃及及中東地區

穆巴拉克後的埃及及中東地區

穆巴拉克終於走了。

在硬挺了17天之後,這個當了31年的埃及總統,昔日阿拉伯世界的軍事英雄、政治強人終於沒有熬過這個關口,在宣布辭去總統職務,將權力移交給軍方之後,攜家帶口離開了首都開羅。

埃及政局的動蕩之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是因為埃及是中東地區有特殊影響力的地區性大國,人口達8000萬。更重要的是,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溫和世俗的代表,是基督教世界抵禦伊斯蘭原教旨激進勢力擴張的橋頭堡,在另一個溫和世俗的伊斯蘭大國土耳其日益伊斯蘭原教旨化的背景下,埃及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穆巴拉克走了,這個政治強人離開後留下的巨大權力真空如何填補,不僅關係到埃及未來的走向,對整個中東局勢及美國中東外交策略、布局都有重大影響,並進而影響全世界的戰略格局劃分。

埃及是美國的最重要的盟國之一,也是接受美國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每年從美國那裡得到約20億美元的援助。對於此番埃及政局動蕩,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心態很矛盾,一方面是希望埃及變革和民主的早日到來;另一方面,埃及「真正民主了」,如果極端勢力和宗教黨派上台,那麼美國與埃及的關係將受到損害。所以,一方面重申埃及是美國的「親密與重要盟友」,美國正「緊密跟蹤埃及以及突尼西亞的形勢」,呼籲埃及各派「保持克制」,避免使埃及出現暴力和混亂;另一方面,又敦促埃及政府採取四項措施,即停止騷擾示威者、立即撤銷緊急狀態法、擴大國內對話參與對象範圍、設計結束政治危機路線時把反對派當作夥伴,以結束當前不穩定局勢。目的就是要在實現民主的同時,避免極端勢力和宗教黨派上台。

回顧一下美國中東政策的重要轉變,當是「9·11」之後,美國意識到以前縱容沙特、埃及這些盟友不進行民主化改革的錯誤,造成這些國家成為滋生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溫床。布希政府於是改弦更張,提出了「大中東民主計劃」,開始對中東傳統盟國施壓。布希在國情咨文中客氣但不留迴旋餘地地指出:「像埃及這樣為中東和平指路的偉大和受尊敬的國家,現在也應為中東指引一條民主之路。」從巴勒斯坦、伊拉克到黎巴嫩、敘利亞都一一見證了令人驚訝的民主改革動作,但這次埃及才是驗證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能否最終成功的關鍵。

  這次埃及事件,迫使穆巴拉克倒台的最終原因到底是什麼?從一開始信誓旦旦不會辭職到黯然下台,是什麼力量迫使穆巴拉克做出這樣的選擇?軍方的態度轉變又是如何而來?作為埃及唯一能夠組織起如此大規模活動的組織——穆斯林兄弟會又是如何在幕後發揮作用的?穆斯林兄弟會自從1928年創立以來活動到今天,其間雖然數次被宣布為非法組織,但其卻能在突尼西亞革命後乘勢而起,其組織經驗與能量自有其強項。比如它多年涵育的經濟實力,領導者的戰略眼光與靈活(知道自己出面會引起世俗化反對派的警惕,推了世俗化色彩濃厚的巴拉迪出來,重新為自己進行「市場」定位)等等。

  作為穆斯林世界另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大國——伊朗,此時一定在暗暗高興。因為穆巴拉克的離去,預示著擺在伊朗革命輸出道路上的一個攔路虎已經消亡,就像伊拉克戰爭使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徒然增大一樣。而另一個阿拉伯世界的大國——沙特,也正面臨同埃及同樣問題的困擾。

  對中東歷史有點了解的人不會忘記當年霍梅尼上台的情形,先是民主學生反對巴列維國王的貪腐政府,但他們的影響僅限於德黑蘭部分地區,真正把握局勢的人卻是伊斯蘭兄弟會,他們才有能力調動廣大工農商學兵各階層將動亂蔓延到全國,並在巴列維逃亡之後迅速推霍梅尼上台,組成了伊朗式的伊斯蘭民主政府。而伊朗式的伊斯蘭民主政府,絕非民主的福音和模式。

  一人一票下的民主,在政教合一的國家,幾乎是必然導致原教旨主義者上台。如何在「專制主義盟友的穩定」與「民主變化的不確定」之間取捨,如何在伊斯蘭世界從「世俗但專制」通過「政教合一原教旨但存在一定形式的民主」,最終實現「世俗且民主」,這對美國的中東政策是個極大的考驗,對全世界的民主事業也是個極大的考驗。希望埃及能在這方面為伊斯蘭世界做出個表率。

中東雖然捲起了一股民主旋風,但風暴帶來的不僅僅是民主觀念,也有造成政局不穩的因素。中東進入政治大變局時代,也意味著進入了一個充滿不安定因素、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期。

推薦閱讀:

政變是混亂埃及的總結和新起點
驚人一幕:埃及50名女人竟然當眾遭性侵
此生必往的埃及,這些地方你非去不可
「解散穆兄會」為埃及埋下嚴重隱患
seagull 埃及情結(之三)

TAG:中東 | 地區 | 埃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