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火爆源於饑渴
近年來,有票房的國產片不少,被熱議的國產片也不少,但好評如潮的國產片少之又少。所以近期上映的《讓子彈飛》可以說太成功了,票房多、議論多的同時還能好評多。
姜文這個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演員加導演,拍出了一部既通過了審查又能讓人看懂的電影,效果就是如此爆炸式的。…[詳細]
這種火爆,是真的因為影片太牛,還是有「泡沫」在裡面?
中國觀影四大怪
第一怪:對內對外雙重標準
如果僅看對國產大片的評價,似乎中國觀眾是特別注重影片內涵的;但如果僅看對進口大片的評價,似乎中國觀眾又很不在意影片內涵,只要觀感刺激即可。於是就出現,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砸進去3.6億,換來的卻是「好的藝術不是用金錢堆積出來的,好電影不等於奢華的場面和視覺的盛宴,更不是暴力和性的簡單相加」;但是面對《鋼鐵俠》、《功夫熊貓》、《變形金剛》、《阿凡達》這樣故事俗套甚至弱智、純粹炫耀特技、滿足感官的進口大片,卻鮮見類似的批評。
不但不批評,還要強加給它們美譽,比如《阿凡達》就被贊為人性上超越國產電影5000年,依據是裡面講了拆遷,但是正如我們在專題《阿凡達無關拆遷,有關環保》中論證的,這部片子根本就不可能關拆遷什麼事兒。
第二怪:口碑評價兩級分化對影片的評價,明顯的呈現出走兩個極端的現象,要麼好得天花亂墜,沒的也說成有;要麼差得一文不值,有的也說成沒。《讓子彈飛》在豆瓣的評分是9.1(一度是9.2),比《阿凡達》還要高,這個分數可以躋身豆瓣影片總排行的前10了。而《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評分只有5.2。前者比後者好那麼多嗎,好在哪了,有政治隱喻?《黃金甲》也有啊;製作精良?《黃金甲》也不差啊;搞笑好玩?這個《黃金甲》沒有,但《三槍拍案驚奇》有,為什麼姜文用了就是「笑點密集」,張藝謀用了就是「三俗典型」。再看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和陳凱歌的《無極》,兩個片子都看不懂,但前者被解讀為「用性解構政治」、「寧肯讓你們都全看不懂,也絕不拍出迎合俯就的玩意兒」,後者則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第三怪:不願叫好卻肯掏錢張藝謀從拍了《英雄》開始就一直被罵,但罵了還要看,看了還要罵,罵完表示很失望,但下一部又去看,第一撥觀眾看完出來罵,第二撥觀眾知道不好但還去看。以至於要驚呼「為什麼連三槍都能賺錢」。
第四怪:觀影為了公共參與
正如近年來觀看春晚,有人說「我是懷著批判的心態看的」;有人說「為什麼不看呢?不看怎麼嘲笑呢?春晚有多少笑料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已經不是一個娛樂活動,而是奔著每年例行的春晚大批判去的。這種大批判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公眾活動,看,就是為參與進去。這幾年的觀影也有這樣的趨勢,中國三大導演張陳馮出片之後要有一番大討論,成了網路慣例,有人未必是想看電影才去,而就是為了參與這場大討論。
怪象源於饑渴對消費電影的饑渴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看電影基本是分3個階段,90年代之前是在計劃、安排之下看電影,那時候文娛特別匱乏,雖然可看的電影並不豐富,卻也趨之若鶩、津津有味;90年代之後,先後興起錄像廳和VCD,人們可看的電影一下子豐富了,從港台片再到好萊塢大片,都能輕鬆看到,電影院於是走向沒落;到2000年以後,一方面流行網上看電影,另一方面人們的腰包日漸鼓起來,飽暖思享受,電視那樣的小屏幕已經不能讓人滿足了,需求又轉向了電影院,於是全國票房連年以20%的速度增長,去年增速更是迅猛的達到42.96%,今年有望達到67%。
需求很旺,但是務必注意這樣的需求是「定向」的,由於盜版的泛濫,人們覺得小製作就算再好看看盜版也就行了,去電影院還是得看大導演、大明星、大場面,才能值回票價。而這些「大導演、大明星、大場面」的供給卻是有限的。首先進口片有配額限制,目前是不能超過50部(分賬大片20+「批片」30);而比進口片更缺乏的是國產片,中國電影界的大導演、大明星都是掰著指頭能數過來的那幾個人,這幾個人任意組合再拉一筆大費用,就是一部國產大片。由於審查的種種限制,導致這部戲很難拍得讓觀眾滿意,但是不滿意也得看啊,要不看什麼,這就是不願叫好卻肯掏錢的原因之一。
對現實題材的饑渴看美國電影多的人,可以發現美國電影的特徵是:現實已經窮盡,只能面向未來。所謂現實已經窮盡,第一是指這個國家現實存在的社會、歷史、政治題材被拍完了、拍透了;第二是指社會趨於穩定後,現實過於平淡而難以挖掘題材。所以從70年代起,美國電影的主流逐漸走向炫技多過內涵的路子,要麼是追求更前衛的感官刺激(《變形金剛》、《阿凡達》、《指環王》);要麼是探索變態人格(正常人研究完了,要研究不正常的人,如《沉默的羔羊》、《搏擊俱樂部》、《禁閉島》);要麼表達對現代性的厭煩(《阿凡達》、《第九區》、《2012》)……。
而中國現在的階段與美國完全不同,正如對於《阿凡達》,導演想的是環保這樣的後現代命題,中國人看到的卻是反拆遷這樣的前現代主題。可憐見的,中國現實存在的社會、歷史、政治就是巨大的題材金礦,觀眾需要的也正是這些,但國產片呢——商業片是拍不夠的古裝、喜劇、都市流行,文藝片還基本都是拍出來就為得個獎的主旋律影片,這每年450多部國產影片,有幾部可以讓人找到「現實」的感覺?匱乏導致的饑渴,造成兩個效果:第一就是對內對外雙重標準,進口片可以只有大場面,國產片不行;或者進口片就是牛,國產片就是差,借突出二者的差距來敲打國產片。第二就是評價容易走極端,有的影片被放到好的極端,其實也沒那麼好,只是正好趕上了要畫餅充饑;有的影片被放到差的極端,其實也沒那麼差,只是正好趕上了要發泄不滿。
對躋身主流的饑渴
「成功學」泛濫的社會,人們普遍有害怕被時代拋棄的焦慮感。好比有一輛叫「主流」的列車,是開往成功的,看了這部熱門大片的人圍坐在車箱里的桌子旁,談笑風生,而你聽不懂所以插不上嘴,你坐在那裡顯得不入流,你甚至覺得自己不該屬於這節車廂,「你要out了」。所以有一些人去看電影,並非是真的想去,只是為了「不out」。這又為「連三槍都能賺錢」提供了一個解釋。
對公共參與的饑渴有人說,火炬傳遞時市內交通管制引發的好奇,就能招惹得全城老百姓出來看熱鬧。這些大片引發的討論,何嘗不是一種「熱鬧」。這種「熱鬧」既能看,還能參與進來評說爭論。如果知道網友對自己的跟帖不能顯示有多憤怒,就能理解這種參與的熱情有多強烈。
《讓子彈飛》正好被用來充饑止渴首先,《讓子彈飛》有足夠份量的大導演、大明星、大場面,這就註定了票房不會差到哪裡去。好評不多的《非誠勿擾2》上映第一天票房也超過3325萬元,和一周前的《讓子彈飛》不相上下。再想想之前的《唐山大地震》都有6億多票房,從可看度來說,《讓子彈飛》拿下12億都是應該的。
其次,張陳馮三大導演已經讓人有疲憊感,罵也沒勁罵了,誇吧他們也確實沒拿出什麼好貨來,這就留下了一個空白,姜文很及時的填補進來,憑著人們對他積蓄了多年的期待,憑著他抓住了「站著掙錢」這個在當下很有感召力的口號,只要他這片子還好看、還能帶點政治隱喻,那就太可能被放到「好的極端」那個位置了,因為「差的極端」那個位置已經坐滿了,而不好不差又會讓大家無話可說,所以它就「蓋世才華」、「牛逼之極」、甚至「三十年來中國大陸最好的電影」了。要知道,看這部電影的第一撥人是被邀請去的名流或媒體,這些人觀影的心態未必和普通觀眾的心態一樣,再加上有些可能還肩負著寫軟文的職責,那麼出現一些過度評價就不奇怪了。在第一撥的主流評價很好之後,根據「沉沒的螺旋(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效應,接下來即便有一些人真的認為不好,也會傾向於不批評。
結語:
餓極了的人誇某種食物美味絕倫,是不能輕信的。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談《讓子彈飛》 稱「站著掙錢」很需要
※《讓子彈飛》的寓意
※觀讓子彈飛有感
※《讓子彈飛》姜文請了7個編劇編了3年,劇本不是白寫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荒誕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