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的精華思想是三句話:

1、國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2、人以德為本的貴德思想,

3、德以孝為本的重孝思想。

由此可見,孝是德之本、德是人之本、人是國之本。沒有孝的德是空洞說教;沒有德的人是衣冠禽獸,沒有人的國是孤家寡人。所以孝行天下,德行天下,君行天下。 解放以後,特別是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以來,我們把孝文化視為封建意識形態,不斷加以批判,使幾代人虧缺了孝悌教育。一直到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報》出了一個專版,題目是《弘揚孝道,共建和諧》,建國整整58年,黨報才第一次把「孝道」當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正面提出,隨後,中央和各地電視台,相繼開辦了「孝行天下」欄目,各地也開始評選孝老愛親楷模。國家也從2010年開始給年滿60歲老人發放養老金。

一 、什麼是孝?

孝字的構成,上有老、下有子,老護佑子,子支撐老。護佑=慈愛;支撐=孝道。

二、什麼是孝子?

孝子——就是聽父母之命、養父母之身、悅父母之心、諫父母之過、侍父母之病、祭父母之魂的好兒女。

1.在自己未成年時要聽父母之命——《弟子規》告誡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也就是說: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2.在父母年老時要養父母之身——《弟子規》告誡我們:「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也就是說: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3.在自己成長的全過程要悅父母之心——《弟子規》告誡我們:「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也就是說: 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儘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違法亂紀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4.在父母有過錯時要諫父母之過——《弟子規》告誡我們:「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也就是說: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這裡有愚孝嗎?

5.在父母有病時要侍父母之病——《弟子規》告誡我們:「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也就是說: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儘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沉重時,更要晝夜服侍,不可以隨便離開。久病床前有孝子。

6.在父母過世時要祭父母之魂——《弟子規》告誡我們:「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也就是說: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祭拜時應誠心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

三、什麼是孝道?

孝道——就是孝敬父母之道的簡稱。

1、孝的兩大核心概念

一是 感恩——感恩父母是孝敬父母的起點和源頭,是做人的根本和起點;

二是責任——百分之百地擔當起家庭責任,贍養父母、呵護妻兒、善待家人,永遠感念父母生育、養育生命的恩情,永遠用行動回報生育、養育生命的恩情。

2、孝的三個根本內涵;

一是孝養父母——養父母之身,孝是自然親情,烏鴉反哺、小羊跪乳,孝養父母乃人之常情。

二是孝敬父母——悅父母之心,無論將來長大幹什麼,不讓父母擔心、傷心、羞辱,是最低的孝敬;能讓父母放心、高興、自豪,是最高的孝敬。

三是孝順父母——聽父母之命,未成年聽父母的教誨、上學後聽老師的教導,長大後聽祖國的召喚。

3、孝的五個層次

(1)、最低層次的是小孝——養父母之身

為父母提供物質的供養,了解父母需要什麼,盡心給父母提供最好的,供養父母必須心懷尊敬和恭敬的態度。《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向孔子問孝,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娘就行了,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怎麼樣去分別呢?」由此可見孝敬父母,關鍵在於內心對父母心存恭敬。

(2)、中間層次的是中孝——悅父母之心

悅父母之心有五個方面,一是順承父母之意,二是恭敬父母之心,三是了解父母之思,四是陪伴父母享受天倫之樂,五是家庭、事業有成,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3)、最高層次的是大孝——成父母之志。讓自己有所作為,成全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實現父母對自己的心愿,以榮養親、以德潤孝、光耀門庭;兼濟天下、效忠祖國、光宗耀祖。《孝經》中所謂:「名揚於後世以顯父母,是謂大孝。」

(4)、最聰明的是智孝——諫父母之過。

對於父母的過錯,既不能遷就,也不能附和、更不能盲從,《弟子規》中「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中有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這一章是說明做兒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親、君主做事違反義理,做兒子、臣子的應該直言勸告,盡諫諍之義,才是真正的孝順和忠誠。可見,孔子是一個多麼智慧周全的人,他講的孝,不是愚孝,而是智孝;忠也不是愚忠,而是智忠。

對父母的責打,孔子認為:「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有的態度。

(5)、最高境界的是泛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尊敬、禮敬、關愛天下所有人的父母。

四、用禮儀來表達對父母的孝心、敬意、感激

我們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怎樣用禮儀來表達對父母的孝心、敬意、感激呢?那麼《禮記》中有一句話:「德輝動於內」、「禮發諸於外」,就是說,你的內心要有一個「德」字,這個「德」字在發著光輝,你的合於禮的行為就會自然流露於外,我們內心感恩父母,自然會在禮節上表現出來。

孝的禮儀有三種:

一是鞠躬禮,鞠躬禮是常用的一種比較隆重的禮儀,既可以對父母,也可以對大家,但很多人不會鞠躬,欠欠身體,點點頭都不是 真正的鞠躬禮要點:

1. 頭,隨身體彎曲而低下去,如果有帽子,要脫帽;

2. 腰,彎曲15到90度;

3. 手,男子自然下垂,女子雙手疊放在小腹;

4. 腿,自然併攏,立正;

5. 眼,目光平視;

6. 意,心懷恭敬,從容、端莊、喜悅。

二是跪拜禮,跪拜禮是只對父母、長輩、祖先表達極度尊重和恭敬的禮儀,行雙膝跪地、三跪九叩是最莊嚴最隆重的禮儀,其要點是雙膝跪地三次,每跪一次磕頭三次,在跪地、彎腰、低頭的瞬間讓對方感到真誠與尊敬。(封建社會,臣民、臣子對皇帝三跪九叩是基於皇權的淫威)。

三是洗腳禮,洗腳禮是兒女對父母表達恭敬和尊重的重要禮儀,要求兒女放下自己的形象,俯下身子,給父母搓腳,給老人腳面、腳底、腳趾、腳後跟按摩,用手心接觸腳心,用心靈溝通心靈,用行動打通親子血脈至情


推薦閱讀:

「八大山人」指的是一個人還是八個人?
走了十萬八千里都沒敢扔,沙僧的擔子里到底是什麼?
題詩長短句,句句都是你!我愛你!
文化常識:現代交誼舞基本步法大全
歐洲真的會被黑人和中東移民毀掉嗎?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