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CEO黃偉強:如何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黃偉強發表了《關於職業選擇:Follow your heart》的主題演講。
對於職業選擇,黃偉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崇尚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喜歡的另外一面不是不喜歡,是投入。
他用10年的創業經驗,給在中國職場的年輕人總結了一些黃金建議,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做出真正追隨內心的職業選擇。
我是一個專註於心理學領域十六年的互聯網人,從03年開始學心理學,08年開始創業,今年是我創業的第十年,我創辦的壹心理,已經經歷4輪融資。
創業多年,我送走很多小夥伴。很多人離開的原因是:不喜歡、太累了,沒有價值。給出的理由是,我想Follow my heart。
的確,我們要聽從內心,喬布斯也在喊Follow my heart,聽從內心有錯嗎?
聽從內心沒有錯。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是什麼。
大部分人的工作枯燥、重複,沒有任何意義,好像世界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一樣。面對這樣的工作,我們該怎麼做?
絕大部分人,都要經歷職場的三個階段
我用心理學的需求理論來解釋職業需要經歷的3個階段。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對應人在職場的狀況。而一個職場人,必須要經歷這三個階段。
1. 職場累積階段
馬斯洛提到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對應的是職場積累階段。
剛開始進入職場前三年,甚至前五年,處於職場積累階段。這時,職場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個好房子可以住,吃的好一點,出行方便一點。做的工作不會有生命危險,不會有健康方面的威脅,有一個穩定的收入。
職場積累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學習,要能在這個城市體面地生存。比如,我怎麼寫一個文案、怎麼排版設計一個圖片,甚至怎麼跟人打交道,這些很常識很基礎的能力。
這個階段可能要經歷三年甚至五年,有的人厲害一點,兩年就過了職場積累階段。
2. 職場晉陞階段
當有一天我們在某方面獨當一面,有了自己的方法論,可以進入職場晉陞階段。
這個階段決定我們能不能跟更優秀的人一起工作,做更大的事情,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自己,有更大的成就,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們要的是社交和尊重方面的需求。
這時,人會分兩個方向走,P線和M線,要麼走專業的路線,要麼走管理的路線。
專業的路線是在一個領域成為絕對的專家,就是最牛的,比如說做最牛的設計,最頂尖的文案。
M線是做管理,管理一個團隊把任務做出來,不是自己要做一件事情,而是讓一個團隊做出這件事情。
3. 職場自由階段
可能很多人在職場的第五年到第八年,都停留在職場晉陞階段。
當我們的財富和經驗積累到一定地步,開始追隨內心時,人會進入職場第三個階段——職場自由階段。我們可以做內心熱愛的事,工作不再是為了掙錢,是為了夢想、使命、天命。然而,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進入職場自由階段。
喜歡的另外一面不是不喜歡,是投入
一個人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是自己喜歡的,做不喜歡的事情時不要拒絕投入。有能力把不喜歡的事情做好之後,你會發現你以後會更有能力做好你喜歡的事情。
「我自己非常喜歡稻盛和夫的一句話,喜歡的另外一面不是不喜歡,是投入。」
1. 在職業自由之前,每個人都經歷積累期、升級打怪期。
再牛的人都會有苦逼的青春。
唐僧是有背景的人,皇帝是他哥,他是觀音和如來佛內定的人選,但是他要到達目的地,取到西經,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馬雲剛開始創業時,為了推銷自己的企業,也會一家家公司敲開別人公司的門,還被人罵是騙子。
職業自由之前每個人都要經歷苦逼的階段,這是不可能避免的。
2. 大多數人過度忽略了積累的重要性。
大多數人過度忽略了自己在職場第一階段——職場累積階段的重要性。
讓我反思的是,日本很多百年企業、千年企業,做的事情就是重複。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他的徒弟跟他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扭毛巾。扭了很多年之後學習煎蛋,煎蛋十年,之後才可以成為職人。成為職人的時候,徒弟淚流滿面。
魔鬼永遠在細節處。
工作過程中有很多魔鬼,如果你不夠細心,便不能發現魔鬼在哪裡。
比如做編輯,怎麼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有很多的細節值得琢磨,琢磨出來,積累階段就過去了,沒有琢磨出來,便永遠停在職場重複的階段。
3. 在職場晉陞階段做最初級的事情,可能都是瞎忙。
高曉松有一個談話節目《曉說》,跟一個壽司餐廳的廚師聊天,這個餐廳做了十年,菜單沒有變過。
他問廚師,你煩嗎?每天做一樣的事情。
廚師說,我每天都在精進,每天在做不一樣的事情。
重複沒有意義,不停地精進才會有價值。如果做了五年還是一樣的水平,一定不是用心在做事情。
職業選擇那麼難,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需要什麼
我講了那麼多,可能你會說,你說的很對,為什麼我選擇工作還是那麼難。
經常,我們要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第一考慮的是這個東西有沒有收益,成本有多高。收益很明顯就去做,成本很高的就不做。
但是,往往選擇不是簡單的單一維度,另外一個維度就是不確定性。不確定做了這個決定有多大的收益,不確定這個事情做了之後需要多大的成本。
往往讓我很難做出選擇的原因不是做一件事確定的收益和成本,而是不確定的收益和不確定的成本。
為什麼選擇會這麼難?
1)不確定性。
沒有人告訴你選擇這個東西得到什麼和失去什麼,沒有任何一個演算法可以算出來做這件事可以得到什麼和失去什麼。有一頭驢在兩堆草之間,可以吃左邊,可以吃右邊,陷入選擇困難,就會餓死。
2)選項過量。
選項過量造成認知負擔,讓人喪失決策的能力。
為什麼諾基亞會死掉?是因為蘋果出現嗎?這是外因,內因是諾基亞有太多的選擇,可以做三個智能系統,一個是塞班系統,也可以跟微軟合作做系統,還可以做安卓系統。
知乎上有人總結諾基亞死掉的原因:人不會死在懸崖前,人只會死在十字路口。當選項過多時會造成認知負擔,這時左右為難反而讓你做出糟糕的選擇。
3)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比如說,現在最掙錢的事情是什麼?犯法。你會做嗎?不會做。因為你不是這樣的人。
之前在一個電視創業節目,我跟另外一個女性創始人聊天。
她問我,公司快做不下去了,投資人答應給你一筆錢,前提是讓你跟他上床,你做不做?這不違法,也不犯法,只關乎你是什麼人,要什麼。
女性創始人說,我會做,因為我想做創業這件事情,所以我可以堅定地做出選擇。
選擇沒有好與壞之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選擇。很多時候讓我們左右為難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什麼。這是我理解的選擇障礙。
同時,你也盡量保持自己內心的純凈,在自己價值觀之外的事情不去做。
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要接納選擇的不完美
1. 我們要接納選擇的不完美。
往往做選擇,不是好與不好之間選擇,是好與好的選擇,不好與不好的選擇。
好與好的選擇意味著一定會喪失掉一個好的部分。不好與不好的選擇,意味著一定會接受一個不好的東西。
問一個問題,請你感受一下:
如果一定吃一個東西的話,咖喱和大便選擇哪個?
咖喱。
一定要你選擇大便味的咖喱和咖喱味的大便選哪個?
我選擇是大便味的咖喱。
這個選項中有完美的答案嗎?沒有。兩個答案都不是你想要的。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適合你的選擇。為了避免有人問我有沒有吃過屎,我選擇了大便味的咖喱。
對於人生,我們選擇不了完美的答案,因為完美的答案不存在。
2. 體驗比選擇更重要。
心理學家在1982年做了一個實驗,讓一群人對是否做一件事情做出選擇。當選擇做這件事情的結果很糟糕時,大部分選擇做的人比選擇不做的人更後悔。
過了幾十年,心理學家又重複做了這個調查。他們發現,選擇不做的人比選擇做的人更後悔。所以,他們又推出了另外一個後悔的時間性模型。
在短期內,做出選擇的結果糟糕,做的人肯定會後悔,但是把時間放到長遠來看,不做的人要比做的後悔。
心理學家發現的另外一個做決策的理論是「十十十」理論。十天後看一下這個決策怎麼樣,十個月看一下這個決策怎麼樣,十年後看這個決策怎麼樣。
梁寧在「得到」上開的課說,人生的邏輯大於商業邏輯。
想在商業取得成功,人生的成功比商業的成功更重要。也可以說,當下的選擇意義很重要,但是體驗的價值比當下選擇的意義更重要。
我們之前出過的丑、犯的錯誤當下看來很難堪、很難過,但是十年後看,一定是毫無意義的嗎?不見得,或許這是我的財富之一,是人生很美妙的地方。
3. 小事盡量選擇用腦,大事選擇用心。
小事不會影響未來的方向。
我們經常做的選擇是比較收益和成本做出的,用下大腦思考就可以。但是,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用心。
這裡說的用心,是價值觀要正確。在利益面前,一定要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因為體驗比選擇更重要。
在人生選擇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誘惑出現。有人會拋出很多各種誘人的選擇項,甚至讓你背叛自己、背叛朋友、背叛自己的信條。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也許是給你的利益還不夠大。當利益足夠大時,你可能會動搖。
之前網上有一個問題是,給你一千萬,讓你把男朋友女朋友讓給他。給10萬時,你覺得挺傻逼,給你100萬時,你開始懷疑,500萬時,你就會動搖,1000萬,你估計也會讓出去了。
小事無關痛癢,大事時建議大家不要選擇利益,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多年之後,你才不會後悔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選擇。
祝每一個年輕人,都可以做出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選擇。
- The End -
推薦閱讀:
※比劫傷官庫不開,何為職業方可成?
※僱主和保姆要保持一種「職業距離」
※最新的職業道德複習資料
※到貧民窟追回一百萬欠款
※從八字斷職業秘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