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紅塵一世傳奇—張愛玲 分卷閱讀

紫陌紅塵 一世傳奇 —張愛玲 【分卷閱讀】

  • ·1 奇家(1)
  • ·1 奇家(2)
  • ·1 奇家(3)
  • ·2 奇人(1)
  • ·2 奇人(2)
  • ·2 奇人(3)
  • ·3 奇文(1)
  • ·3 奇文(2)
  • ·3 奇文(3)
  • ·3 奇文(4)
  • ·3 奇文(5)
  • ·3 奇文(6)
  • 1 奇家(1)

    張愛玲這部傳奇的開場白就是她傳奇的家世。張愛玲祖籍河北豐潤,1920 年 9 月 30 日,她生於上海地處公共租界的張家公館。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18481903是清末同光清流派的中堅人物,同治辛未翰林,官至侍講,署左副都御史。她的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張佩綸在統率清兵抵抗法軍的那場著名的馬江之戰中大敗而逃,被朝廷問罪,流放北疆。 但李鴻章非常器重他,張佩綸刑滿歸來後即被李鴻章收為幕僚,並以小女李菊耦相許。

    於是,李鴻章的女兒成了張愛玲的祖母,也就是說,張愛玲的血管里流淌著貴族的血液。 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遺少式人物,他最初對自己聰慧的女兒還是喜愛的,經常帶著張愛玲去應酬,有時還談談親戚間的笑話。 因為是舊式子弟,他也有一定的古典文學修養,偶爾會抽空指點一下女兒的功課,張愛玲的葉摩登紅樓夢曳就是由她的父親擬的回目,但這種愛是看他的心情而定的。

    在張愛玲的印象里,父親的房間里永遠是下午,在那裡坐久了便覺得會沉下去。 所以她對父親家裡的一切都看不起院鴉片堯弟弟的教書先生堯章 光明和黑回小說噎噎她說她像拜火教的波斯人, 把世界強分成兩半 屬於她父親那一邊的必定不好。暗,善與惡,神與魔。 張愛玲的父母因為矛盾離婚後不久,父親就再婚了。 這讓張愛玲非常傷心,因為她看過太多的關於後母的小說,她萬萬沒有想到這件世界上最壞的事情會落到自己的頭上。 她回憶說,當時我只有一個迫切的感覺院無論如何不能讓這件事發生。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杆上,我必定把她從陽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但該發生的都發生了,張愛玲無力去阻止什麼。 和張愛玲預料的一樣,後母對待她和弟弟非常不好。 中學畢業後,她提出出國留學,父親非常生氣,認為張愛玲是受了前妻的挑唆。

    父親覺得自己供女兒吃穿用,而前妻只顧往外面跑,從不管孩子,如今女兒的心卻向著 做母親的,心裡覺得很鬱悶。 而後來張愛玲與父親徹底決裂的起因,是後母動手打了她一個耳光。 張愛玲本能地還手時,卻被老媽子攔住了,但後母卻尖叫著說她打人了。 父親從樓上衝下來,不由分說, 對張愛玲拳打腳踢,甚至揚言用手槍殺了她。 張愛玲的臉出血了。 她逃到大門口,鐵門鎖著,又被看門的巡警攔住。 我試著撒潑,叫鬧踢門,企圖引起鐵門外崗警的注意,但都沒有用。

    張愛玲被監禁在自己出生的空房裡,對於她來說,那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歲月。 最後,她逃走了,逃到了母親那裡。

    1 奇家(2)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一個新式女子,與丈夫一向不和,所以很早就和小姑張茂出國留學去了。 張愛玲童年的記憶中很少有她的子,只記得每天早上女傭把我抱到母親床上去,是銅床,我趴在方格子青錦被上,跟著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詩。

    她剛醒過來時總是不快樂的,和我玩了許久方才高興起來。 我開始認字,就是伏在床邊上,每天下午認兩個字之後,可以吃兩塊綠豆糕。

    1929 年,張愛玲 8 歲那年,一家人回到上海定居。 張愛玲記得,母親從法國回來,和一個胖胖的伯母坐在鋼琴凳上模仿電里的戀愛表演,張愛玲在狼皮褥子上看著,笑得滾來滾去。 但好日子不長,由於家裡不時地發生戰爭,父母終於協議離婚。 姑姑和父親也是一向意見不合的,因此和我母親一起搬走噎噎。 離婚後張愛玲的母親很快又去了法國。 張愛玲從童年到少女時代, 是在母愛和父愛稀薄的時空里度過的。

    1937 年她的母親從法國再次歸來後,面對許久不見的蒼白敏感的張愛玲,傷感地說院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也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如今女兒既然來到自己身邊,做母親的就拿出培養淑女的一套方法來培養張愛玲,教她做飯,用肥皂洗衣,練習走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後記著拉上窗帘,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若沒有幽默天才就別說笑話等等。 在父親家裡孤獨慣了,驟然想學做人,而且是在窘境中做耶淑女爺,感到非常困難。

    在這方面,張愛玲表現得很笨拙,母親的教育失敗了,這讓做母親的很失望,也讓豆蔻年華的張愛玲感到很自卑。 加上經濟拮据,母女之間產生了隔閡。

    其實隔閡早就存在了,由於張愛玲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了法國,基本上母親在張愛玲的童年是缺席的,所以她們之間沒有能夠培養出親密的母女關係曰而另一方面,由於距離遠,張愛玲對母親反而多了一種幻想,多了一種期待,但真正生活在一起後,矛盾就表現出來了。張愛玲逃出了父親的家,等待她的並不是她認為的幸福與美滿。

    1 奇家(3)

    張愛玲還有一個弟弟張子靜,對這個唯一的弟弟,張愛玲是喜愛的。 她的弟弟長得很漂亮,在童年時期,這個弟弟是張愛玲的玩伴。 但不幸的是,生活在暮氣沉沉的封建家庭里,這個弟弟也很快被同化了。 有一次在飯桌上,因為一件很小的事,父親打了弟弟一個耳光。

    看到這兒,張愛玲的眼淚馬上流了下來,她面對著鏡子說報仇,但她的弟弟已經高高興興地去放風箏了。 如果說家人當中有一個張愛玲最喜歡的,也樂於親近的,那就是她的姑姑張茂。 張愛玲的姑姑隨和堯平易,而且不乏幽默感。 張愛玲與她共同生活了近十年,兩人相處得很融洽。 在張愛玲筆下,每次提到她的姑姑,都用親切的堯會心微笑的筆調。 姑姑和朋友炎櫻構成了張愛玲情感世界中輕鬆愉快的部分。 把張愛玲的朋友炎櫻也歸到她的家庭裡面,是因為炎櫻對張愛玲來說是非常重的一個人。 兩人是在香港大學讀書時認識的,炎櫻是阿拉伯裔的印度人,她的父親是印度的珠寶商人。

    炎櫻是那種在家境富足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天真堯活潑堯可愛而開朗的女孩,和張愛玲的個性正好相反,從她身上張愛玲找到了自己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張愛玲寫過葉炎櫻語錄曳,專門記載這個黑皮膚姑娘的一些奇思妙語。 張愛玲成名後幾乎每一個交際場合都是由炎櫻陪同一起出席的,即使是到美國拜見胡適時,炎櫻也陪伴在側。 誕生於鐘鳴鼎食之家堯翰墨書香之族,不知是一種幸運還是一種不幸。祖先的餘蔭固然令後人得享錦衣玉食,維持表面的花團錦簇,但顯赫的過去也會成為無形的壓力,後人如果想超越祖先是非常艱難的。

    許多軟弱的人在這種壓力下妥協了,不再去想尊嚴堯榮譽等問題,張愛玲的父親堯弟弟就是如此。 他們都是典型的遺少,明白掙扎無益,便不掙扎了曰知道執著也是徒然,便捨棄了。 這個瘦削的女子,不僅沒有被祖先的壓力所壓倒,而張愛玲家世反而成全了她,成就了20 世紀 40 年代上海的一段傳奇。

    張愛玲誕生時,古老的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封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然而,封建大家庭的內部仍舊是庭院深深深幾許,古老的文化與那種安穩堯舒緩的傳統生活方式還在繼續著。 她誕生時,家境已經沒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維持著世家的風範。 在後來,張愛玲形容其幼年的家有一種春日遲遲的空氣。

    在這個似乎將外界風雨隔離開來的甜蜜堯慵懶的世界裡,張愛玲養成了一種纖巧堯精緻的審美趣味,這在她的作品中有鮮明的體現。 夏志清曾經 張愛玲能夠描繪有關讚賞葉傳奇曳中關於描寫閨閣時所下的寫實工夫房屋堯室內陳設堯服飾等大量的細節,與她的生活環境和她在這種環境中養成的精緻堯纖巧的趣味有直接關係。 在她的散文集葉流言曳中,這樣的細節也隨處可見。

    1 奇家(4)

    又由於身為沒落世家的一分子,張愛玲對舊式生活的腐朽沒落有著真切的體驗與清醒的認識。 她熟悉自己筆下的那些公子王孫堯 遺老遺少堯太太堯姨奶奶堯丫鬟堯小姐,熟悉他們的生活方式,深諳他們陰暗堯畸形的心理。也唯有張愛玲這般身世的人才能細緻入微地觀察到這些被時代否定的人物身上可同情的因素。

    張愛玲將其內心深處蒼涼孤寂的宿命感投射到她筆下的人物長廊里, 於是她的筆下有不自覺染上遺少作風而變態的聶傳慶,有被金錢扭曲的曹七巧,還有白流蘇堯寶絡堯葛薇龍堯邱玉清等大批舊式的 大家閨秀,因為世家的沒落而陷入婚姻的困境。

    身為名門之後,加之自身才華橫溢,所以張愛玲自覺不自覺地與別人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 儘管她在作品裡描寫世俗的人生,但她卻一直是一個遠離世俗的觀戲者,永遠與現實,與迷她堯愛她的讀者保持著一定距離。 人生是舞台,人們免不了在其中扮演某個角色。

    張愛玲卻在這個舞台上遠遠眺望著。 她不是演員,她也沒有試圖去做導演,她只是如同一個解說員,用自己的筆來為人們講述一個個不遠不近的故事。 因為這種距離感,許多人覺得她過於驕傲。 人們評論張愛玲都喜歡把她比成希臘神話里那個愛上自己的水仙。

    最了解她的胡蘭成也曾說她覺得最可愛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枝嫣紅的杜鵑花,春之林是為她而存在。 因為愛悅自己,她會穿上短 自戀是傷衣長褲,古典的繡花的裝束,走到街上去,無視於行人的注目感的,而她卻是跋扈的。

    張愛玲的傲氣還表現在她對於前輩作家不肯輕易稱許,她曾經說院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後來略有點力不從心。 不論她的評論是否妥當,這種敢說的勇氣對於一個當時初出茅廬的文壇新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2 奇人(1)

    「一個人假如沒有什麼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 我認為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過一輩子清閑生活,終其身默默無聞,不如做一個特別的人,做點兒特別的事,大家都曉得有這麼一個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壞,但名氣總歸有了。」 這是張愛玲的做人哲學。 從這一點上來看,張愛玲是一個大俗之人,她甚至以這種俗氣為榮。 不過沒有人能像張愛玲一樣把大俗變成大雅,把俗氣變成一種藝術,用俗氣譜寫一部傳奇。

    其實,張愛玲傳奇的一生從她在襁褓中就已經開始了。 一周歲的時候,打扮得花團錦簇的張愛玲被放到抓周的桌上。 未來的女作家在滿桌花花綠綠、琳琅滿目的什物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錠元寶。 在標榜大家氣派、名門閨範的貴族世家裡,這一俗舉當然震駭人心,所引來的評價也當然是負面的。

    多年以後讀者讀到這段文字,大概也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吃驚。在我們的想像中,張愛玲這位天才作家在混沌的童年就應該天賦異稟,理所當然地應該抓筆墨紙硯一類的東西,從而或許可以取個鐘書一類風雅的名字,而不是讓自己的母親隨便就抓了一個中國女性最常見、最俗氣的名字 要她抓住了搪塞了事。 但張愛玲沒有理會家長和後來讀者的大團圓心理-- 一個金錠子,即使她成長後並不拜金,即使她標榜自己是個拜金主義者。 她似乎只是在不經意中和世人開了一個玩笑。

    有一個俗氣名字的張愛玲從小就被視為天才,3 歲時能背唐詩,7 歲時就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關於姑嫂相害相殺的家庭倫理悲劇。 在這個時期她認識的字甚至還沒有廚子多。 8 歲時, 張愛玲嘗試寫了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

    張愛玲終生對《紅樓夢》一往情深,後期寫作的《紅樓夢魘》也向我們展示了她的這種紅樓情結。 所以張愛玲在開始嘗試大部頭的小說時,寫的就是自己最熟悉的紅樓題材,題為《摩登紅樓夢》。

    全書共分 五個章節,由張愛玲的父親擬訂回目。 這本書情節並不連貫,也沒有什麼寓意,是地道的遊戲之作。 但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功力已經是出手不凡,看不出什麼斧鑿的痕迹。

    且看她寫賈璉得官後,鳳姐置酒相慶的一段:

    鳳姐自己坐了主席,又望著平兒笑道:你今天也來快活快活,別拘禮了,坐到一塊兒來樂一樂吧! 三人傳杯遞盞噎噎賈璉道:這兩年不知鬧了多少饑荒,如今可好了噎噎鳳姐瞅了他一眼道:錢留在手裡要咬手的,快去多討兩個小老婆吧! 賈璉大笑道:奶奶放心,有了你和平兒這兩個美人坯子,我還討什麼小老婆呢? 鳳姐冷笑道:二爺過獎了,你自有你心心念念的心上人放在沁園村小公館裡,還裝什麼假惺惺呢? 大家心裡都是透亮的了! 賈璉忙道:尤家的自從你去鬧了一場之後,我聽了你的勸告,一趟也沒有去過,這是平兒可以做證人的。 鳳姐道:除了她,你外面還不知道養著幾個堂子里的呢!我明兒打聽明白了和你算一筆總賬!平兒見他倆話又岔到斜里去了,連忙打了個岔混了過去。

    2 奇人(2)

    這段文字的老練、圓通遠遠超過了一個剛入中學的女生所能達到的高度,我們只能說這就是天才。 所以女作家能夠在 23 歲時橫空出世,一舉成名天下知,也在情理之中了。 張愛玲所處的年代,傳媒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否則她可能在幾歲時就會名揚天下了。

    只是如果我們把她幼年時期的作品整理出來,不知道張愛玲能不能忍受自己當時的單薄蒼白。 張愛玲從來不曾否認過自己想成名,想儘早成名,但我們想像她盼望的是憑藉自己的實力成名,而不是讓輿論拿自己的年齡做文章。 張愛玲是個天才,天才都是早熟的,從而也都是痛苦的。 以她的聰慧她很早就明白,要想成名,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

    於是她從小就非常刻苦,即使在年三十晚上還在熬夜背書。 有一年過春節, 張愛玲囑咐奶媽在初一早上早點兒叫她起床迎新年,但奶媽體恤她熬夜讀書太辛苦,就讓她多睡了一會兒,待張愛玲醒來,鞭炮 已經放過了。 於是一切繁華熱鬧,在早熟的心裡就已經成了過去,再也沒有自己的份了,即使穿上新衣服也追趕不上了,張愛玲為此哭了一天。 張愛玲從小對時間就已經有了緊迫感。 她模糊地知道,在亂世之中,沒有時間讓自己從容,一切都是倉促的,所以她對於學習一向抓得很緊,即使為此放棄了其他的東西也在所不惜。

    中學畢業後, 張愛玲的母親讓她自己作出選擇:要早早嫁人的話,就不必讀書,用學費來裝扮自己曰要讀書,就沒有餘錢兼顧到衣裝上。 張愛玲當然選擇了後一條路。 張愛玲是一個文學天才,但不是全才,所以在學業上不可能每一門課程都能做到舉重若輕,但她卻做到了每一門功課總是第一,並且連得了兩個獎學金。 當然她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只是不能穿新衣服,還包括暫時放棄了寫小說的嗜好,以及閱讀章回小說的樂趣,甚至還犧牲了閑暇遊玩時的輕鬆心情,偶爾與同學出遊聊天,她心裡總不情願,認為是糟蹋時間。

    張愛玲過於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了,對於她,好成績、高分數具有更實際的意 要她要依仗它們去獲取深造的機會, 最終為自己贏得社會地位和名義-- 聲。 所以在最肆意妄為的大學時代,她把生活過得很蒼白,整日在教室、圖書館、宿舍之間來去匆匆。 但最終,張愛玲留學深造的計劃並沒有實現。

    不過張愛玲在大學期間付出的努力沒有浪費,她對西方文化、西方歷史和文學的了解是在這三年打下的底子, 她的人生觀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厚積才能薄發,張愛玲這隻蟄伏地底的蟬,在氣候土壤適宜的上海要一鳴驚人了。

    1942 年下半年,張愛玲來到了讓她感到親切與刺激的上海,與姑母生活在一起。已經走出校門了,勢必要謀生,靠什麼呢?張愛玲的自尊不允許她再依靠家人,她已經嘗夠了寄人籬下的滋味。張愛玲一生從來沒有過歸屬感,即使是對她的家人,她的情感也很淡漠,所以不願意向家裡人伸手,看人臉色。她曾經說過:用別人的錢,即使是父母的遺產,也不如用自己賺來的錢來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而做一個小職員,或者當一名教師更不是她所能接受的,所以張愛玲拿起了筆,開始了她真正的文學創作生涯。

    2 奇人(3)

    1943 年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 張愛玲敲開了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鵑家的大門,她拿了自己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來毛遂自薦。 周瘦鵑這位哀情小說作家在張愛玲告辭後,就在燈下細細閱讀。他為作者遣詞造句的老練,洞察人情世故的深刻與冷漠而驚嘆不已。 於是《沉香屑》很快在周瘦鵑主辦的《紫羅蘭》上發表。 張愛玲的兩爐香立即引起了文壇的一片驚嘆,隨後《心經》、《茉莉香片》、《傾城之戀》、《金鎖記》、《連環套》等相繼問世。 短短一年,張愛玲就像天女散花般將自己的小說、散文撒遍了上海文壇,年僅 23 歲的她從此成了文壇的風雲人物。

    張愛玲恰如異軍突起, 她的成名來得太快。 為此許多文壇前輩如鄭振鐸、傅雷、王統照等人都在為她暗暗擔憂, 因為當時的上海文壇魚龍混雜,清濁難分,張愛玲很可能遭人利用。 《萬象》雜誌社的柯靈懇切陳詞於張愛玲,言以她的出世才華,不愁見棄於世,希望她等待時機,不要急於求成。 然而在張愛玲過於聰明的頭腦中,早就已經多次思考過,生命是轉瞬即逝的,活著只是現在,與其去考慮渺不可知的將來,不如享受現在。 於是她極其坦率地說要趁熱打鐵。

    在《傳奇》再版的序言中,張愛玲毫不隱瞞地表達了她對出名的急切: 出名要趁早呀! 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噎噎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詞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 張愛玲的實際與功利,來自於她意識深處的危機感。

    她是一個個人主義者,對於政治時局從不關注,只沉浸在自己的傳奇世界裡。 但出身清朝官宦世家的張愛玲,對朝代更迭之間一個古老文明的走向毀滅,有一種迫在眉睫的恐懼,更有一種洞燭先機的預言。她的聰明讓她意識到人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背景下,恰如汪洋里的一條船,在時代的浪潮下,人是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 雖然開得太早的花總是易敗,但它畢竟開放過了,勝過來不及開放。 所以當環境允許的時候,張愛玲當然要盡情揮灑了,她的名氣直線上升,幾乎是一夜之間紅遍上海灘。 上至汪精衛政府的達官貴人、日本文化界的人士,下至各種通俗小報的讀者,沒有人不知道上海灘出了個張愛玲。

    在文藝圈中她的名字更是如雷貫耳。 我們不能不承認,年輕的張愛玲在當時對於時代的觀察、人性的剖析與文學的定見上,實在比傅雷等左翼作家要深刻、明徹得多。如果張愛玲當日接受了左翼前輩們的意見,把小說集《傳奇》諸文壓到開明書店的箱底,以待和平時期再發表,無法想像會是怎樣的一種結果。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張愛玲一定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張愛玲了,她的作品可能連發表的機會都不會有。

    3 奇文(1)

    1943 年,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問世,僅僅一個星期,就銷售一空,一時間洛陽紙貴。《傳奇》的出現是一個奇蹟,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手法都具有傳奇色彩。

    遺老遺少和小資產階級,全部為男女問題這噩夢所苦,噩夢中是淫雨連綿的秋天,潮膩膩、灰暗、骯髒、窒息與腐爛的氣味,像是病人臨終時的房間。 煩惱、焦急、掙扎,全無結果。 噩夢沒有邊際,也就無從逃脫。 零星的折磨,生死的苦難,在此只是無名的浪費。 青春、幻想、熱情、希望,都沒有生存的地方。川嫦的卧房,姚先生的家,封鎖期間的電車車廂,擴大起來就是整個的社會,一切之上還有一隻瞧不見的巨手張開著,不知從哪兒重重地壓下來,--壓癟每個人的心房。 這樣一幅圖案印在劣質的報紙上,線條和對照模糊一點,就該和張女士的短篇差不多。

    傅雷的這段評語可以說是迄今為止對《傳奇》世界最經典的評論了,不僅有題材的歸納、主題的勾勒,還有人物的歸類。 當張愛玲熱逐漸興起的時候,許多人對張愛玲還健在感到非常奇怪,這不僅是因為字裡行間洋溢的那種才情如海,還因為她小說里的世界讓我們感覺離自己很遠。

    正如傅雷所言,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有一個共同的具體環境舊式家庭,陰暗的色調,腐爛的氣味。 主人公都在隨著自己階級的沒落沉下去,沉下去,毫無救贖的希望。人在大的社會背景下毫無行為能力。《茉莉香片》中的聶傳慶憎恨他的父親,憎恨他的鴉片煙香瀰漫的家。他的父親是沒落文化的殉葬品,而他也無可奈何地不斷在自己身上發現父親的影子,他成了一個變態者。 但他父親並沒有刻意地去把他培養成這個樣子,在不知不覺中舊的生活方式培養出了一個個聶傳慶。 隨著聶傳慶對言丹珠的施暴,他也就徹底放棄了生命中最後的一點亮色,投入了無邊的黑暗,這也是聶傳慶們的宿命。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下定決心--創造一個耶對爺的世界隨身帶著,在那袖珍世界裡,他是絕對的主人,但一次次的失敗讓他改過自新,又變了個好人,他妥協了,不再妄想創造一個對的世界,環境對他的 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個人的抗爭是徒勞的。

    《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可以說是《傳奇》世界裡一位成功的女性,她以離婚女人的身份居然打敗了自己的幾個表妹,抓住了風流浪子范柳原,成了他名正言順的妻子。 白流蘇離婚後在娘家的身份非常尷尬,自己一無所能。 我又沒念過兩句書,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幹什麼,等待她的只有嫁人,找一個經濟靠山。范柳原是一個慣於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對於白流蘇也只是抱著玩玩兒的心態,所以二人之間的愛情是一場錙銖必較的角力賽。 但這場較量是在亂世,所以有了戲劇性的結局。柳原看著她道院這堵牆,不知為什麼讓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再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兒真心。

    3 奇文(2)

    香港淪陷了,這座城市的毀滅成全了流蘇的愛情,僅僅是一剎那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讓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他們結婚了。殘酷的毀滅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無力。 白流蘇的種種技巧在范柳原面前都無能為力,但在大環境面前,范柳原失敗了。白流蘇的勝利,其實是環境的勝利。成全她的不是個人的奮鬥,而是凌駕於個人意志之上的外界環境。 在這種不可抗拒的命運映襯下,個人的努力實在是可憐而且可笑。環境不僅左右人的命運,也扭曲人的性格。

    《傳奇》中的人物都是平庸無力、被環境吞噬的淪落者,只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是唯一的英雄,畸形的婚姻在姜家為她得到了一個覬覦黃金的機會,而黃金夢也剝奪了她作為一個女性的自覺,為此她心有不甘,一定得有人來為她的犧牲付出點什麼。 她--報復,但不知道--向誰報復,她認識不到是環境造成了她的悲劇,她的敵人太抽象了,於是她把復仇的利劍指向了自己的兒女。 她成功了,兒女都被她拖到了地獄之中。 但她滿足了嗎?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30 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她知道她的兒子女兒恨透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渾圓的胳膊。 --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上面的一滴眼淚她懶怠去揩拭,由它掛在腮邊,漸漸自己幹了。 曹七巧這個英雄,在環境面前也一敗塗地,她瘋了。 人在環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人生的悲劇是永恆的。 張愛玲的小說反映了舊的生活方式、舊的文化必然走向滅亡的命運。 但張愛玲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她的目的不是鞭撻和批判,而是展示。 張愛玲高居於雲端,遠遠地看著她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她所搭建的舞台上表演。 而這些人物都是普通人,沒有英雄,也夠不上真正的傳奇。 《傳奇》初版扉頁上有作者這樣的題詞院書名叫 《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這些普通人沒有脫俗的理想,沒有超人的毅力,他們按照世俗的標準行事,好與壞都被性格的平庸限制著。 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裡,這些人碩大無比的自身和這腐爛美麗的世界,兩個屍身背對背拴在一起,你墜著我,我墜著你,往下沉。

    《傳奇》的內容讓人看了壓抑無奈,但小說高超的寫作技巧讓人們得到了難言的審美愉悅。 當年傅雷曾經對張愛玲進行過開導規勸,關於技巧對張女士是最危險的誘惑,關於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還遼闊得很,關於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詞藻,多一些實質等等,都是中肯的意見。

    張愛玲後來的作品之所以沒有能夠超越最初的高度,這是一個原因。 但今天誰能說,張愛玲的小說缺乏深度與實質呢鑰 深度已經內化在張味十足的寫作技巧中了,而張味也早已成了張愛玲小說的實質本身。

    3 奇文(3)

    五四以來,運用漢語白話文寫作而語言技巧上乘的作家其實是不多的。數得出來的也只有魯迅、沈從文、朱自清、白先勇或者汪曾祺等等。而張愛玲絕對是其中的一個,她信手拈來的句子,卻是凡人難以企及的。 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他們的作品讀得多了,可以探求出一些規律,循法可學。但張愛玲則不能,她是真正的天才,她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詭譎以及瀰漫的神氣是別人無法模仿的。 可以說,張愛玲,恐怕是曹雪芹之後,中國文壇中最具有敘述魅力的一支筆了。

    夏志清曾盛讚《金鎖記》是《紅樓夢》之後中國最偉大的小說曰傅雷也說《金鎖記》是文壇最美麗的收穫。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 主人公曹七巧是一個把自己鎖在黃金的枷里的性格變異的女人。 她哥哥是小麻油店鋪的老闆,出於勢利目的,犧牲妹妹,把她嫁給一個有錢有勢、門第高貴的官宦之家,但丈夫是個害了骨癆的病人。 她唯一的希望是丈夫死後,得到財產。 雖然他們有兩個小孩,但抽大煙的丈夫只是沒有生命的肉體,在性生活上不能使她得到滿足。 這使她 --剛剛結婚的小叔子姜季澤。 雖然他平時總愛拈花惹愛上了風流少爺草,但面對七巧,卻不敢越雷池一步。 十年後,七巧死了丈夫和婆婆,她分到了家產,自立了門戶。 當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產揮霍得所剩無幾的時候,便到她家向她傾訴起愛情來了。

    七巧低著頭,在光輝里,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他跟她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 可不是,這半輩子已經 --花一般的年紀已經過去了。人生就是這樣的錯綜複雜、不講理,當完了初為什麼她嫁到姜家來?為了錢么?不是的,為了遇見季澤,為了命里註定她--和季澤相愛。 她微微抬起頭來,季澤立在她跟前,兩手合在她扇子上,兩頰貼在她扇子上,他又老了十年,然而人究竟還是那個人啊! 他難道是哄 --她賣掉她的一生換來的幾個錢鑰 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么鑰 他想她的錢她暴怒起來,就算她錯怪了他,他為她吃的苦抵得過她為他吃的苦么?好容 --雖然隔易她死了心了,他又來撩撥她,她恨他。 他還在看她。 他的眼睛了十年,人還是那個人啊! 就算他是騙騙她的,遲一點發現不好么?即使明知是騙人的,他太會演戲了,也就跟真的差不多吧鑰 不行!她不能有把柄落在這廝手裡。姜家的人是厲害的,她的錢只怕保不住。 她得先證明他是真心不是。

    短短几百字,充滿了緊張的戲劇性以及戲劇性的轉折。 在這一段文字里曹七巧自問自答、自證自疑。 喜與悲的交織,愛與恨的轉換沿著一條線曲折地展現出來,沒有絲毫凝滯的地方

    3 奇文(4)

    七巧在趕走姜季澤之後,桌上的酸 --一滴,兩滴--一更,二梅湯沿著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的夜漏更--一年,一百年。 完了,永遠地完了,這一滴滴的湯液表現的就是七巧情緒發作後彷徨迷離、空虛無依的心理,以及對沒有任何意義的未來的恐懼。 這段心理描寫為下文曹七巧的瘋狂報復打下了伏筆。 生活把七巧修鍊成一個變態的女人。 當她在愛情方面失去一切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成了她的報復對象。 她一生沒有幸福,所以她嫉妒別人的幸福,甚至連自己的兒女都不能有幸福。 她給兒子長白娶了妻妾,由於自己的性慾不能得到滿足,就嫉妒兒子,刻薄地挖苦他,使他不能與妻妾同床,在深更半夜只能陪她抽大煙。 在她的殘酷折磨下,長白的妻妾都相繼離開了人世。 七巧向女兒長安的戀人童世舫暗示長安吸鴉片,隨隨便便就斷送了女兒的幸福而沒有絲毫的愧疚。 聽到了母親對未婚夫說的話,長安悄悄地走下樓來,玄色繡花鞋與白襪停留在日色昏黃的樓梯上,停了一會,又上去 了,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 長安凄苦無助、無奈絕望的心理被這暗淡的色調,遲緩的動作,沉重的氣氛暗示得淋漓盡致。 如果用直接的心理描寫,就得多浪費些篇幅,而且那股惆悵與凄涼的表達效果也沒有這樣側面烘托含蓄蘊藉,意味深長。

    張愛玲的寫作技巧向來為人所稱道。 在《金鎖記》中各種寫作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張愛玲對於色彩和音符極為敏感,她相信英格蘭應該是藍天下的小紅房子,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 即使在彈鋼琴時面對黑白的琴鍵,她也想像那 8 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

    因此,她的文章也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 備受稱道的張味先是表現在張愛玲在小說中所創造的層出不窮的意象上。 張愛玲的意象經常具有鮮明的視覺效果,一段文字就如同一幅畫。 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洋色窗帘,季澤正從穿堂里往外走,長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風像有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褂褲里去,哪兒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鑽進紡綢褂褲的風,在張愛玲的筆下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搖》多姿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當然,這些意象之所以如此鮮活生動,更在於張愛玲設喻的奇巧。 張愛玲的《傳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無論是環境描寫、情節變化、人物對話,張愛玲的比喻都信手拈來,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五光十色,美不勝收。

    隔著玻璃窗望去,影影綽綽烏雲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 一點,一點,月亮緩緩地從雲里出來了,黑雲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這裡把月亮比喻成一個猙獰的臉譜,委實匪夷所思,但這是曹七巧強留已婚的兒子為她燒煙燈的夜晚,她就像這猙獰的月光--把自己的不幸也潑灑到無辜的兒女身上,而她的兒女在這無所不在的月光籠罩之下欲逃無計,只能沉淪下去。 所以這個比喻是非常巧妙的。

    一切景語皆情語,張愛玲筆下的風景,都折射了人物的心理。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暈濕,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曰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曰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凄涼。

    3 奇文(5)

    風景是看風景的人眼中的風景,脫離了人的眼睛,景物也就不成其為景物了。 張愛玲筆下很少有那種絕對客觀的自然環境描寫,傳奇的世界裡,每一個角落都被人物特定的心理氛圍所籠罩。 同一個月亮的意象,在不同年齡的人眼裡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同年,傅雷、夏志清等都對張愛玲的文章讚不絕口,甚至專門著文解析誇獎。 這對於一個新晉作家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榮譽,也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認同。

    《傳奇》出版幾個月後,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出版,書名流言,取意於 Written On Water,意思是寫在水上的字,即流傳不了多長時間,但也希望它像謠言一樣流傳的速度飛快。 事實證明,這本散文集流傳的速度雖然超不過謠言,但絕不是水過無痕。 張愛玲的小說有很多人說有賣弄技巧的嫌疑,但她的散文卻得到了一致的好評,雖然閱讀張愛玲散文的人比閱讀她小說的人少。 張愛玲的散文之所以令人驚羨,就在於文章中煥發出來的才氣。 在當時的文壇,散文高手如雲。 魯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林語堂等等或針砭時弊如投槍匕首,或戲語人生讓人會心一笑,或清麗如畫恬淡含蓄,但沒有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像張愛玲一樣逞才使氣、顧盼生姿。 張愛玲的散文鋒芒畢露,神采飛揚,一氣呵成,色彩鮮明,潑得出收得住。

    張愛玲的散文很少有和她同時代的人所著力經營的空靈、清麗、雋永的氛圍。 她著力於描寫普通人的世俗生活,描寫他們沒有美感、沒有詩意,但具有合理的存在價值的生活。 上海所謂牛肉庄是可愛的地方--他們的茄子特別大,他們的洋蔥特別香,他們的豬特別的該殺。 門口停著塌車,運了兩口豬進來,齊齊整整,尚未開剝,嘴尖有些血漬,肚腹掀開一線,露出大紅里子。 不知道為什麼,看了絕無絲毫不愉快的感覺,一切都是再應當也沒有,再合法、再合適也沒有。 這在標榜君子遠庖廚的國度里,實在是缺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不過它的真實與自然較之悲天憫人者卻少了幾分做作和虛偽。 張愛玲認同世俗生活,認同最為知識分子瞧不起的小市民,她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領受一種屬於自己的愉悅。

    《傳奇》讓我們認識了一個蒼白、瘦削、憂鬱、敏感的張愛玲,而打開《流言》,一個樂觀、好奇又善於製造生活情趣的張愛玲則向我們迎面走來。 她與同學一起在街頭津津有味地吃小甜餅,回味牛奶泡沫在碗邊堆成的小白珠子,興緻勃勃地去買布料,興高采烈地去看戲,快快樂樂地打扮好自己去拍照,還有盡情享受少年成名的喜悅。 吃、喝、玩、樂、花錢都讓她感到愉快,張愛玲在這裡就如同我們隔壁的一個聰明的女孩子,正在享受自己的青春 --儘管其才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但其人我們還是可以交往的。

    張愛玲散文中的警句更如一顆顆圓潤豐盈的珍珠散落在綠油油的草叢中,隨處可見。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機智、幽默而不乏真正的創見,善意的調侃讓人忍俊不禁。

    3 奇文(6)

    雖然警句很多,但張愛玲的散文較之她的小說,更多的是樸素的白描, 很少精緻華麗的詞語和繁複的表達技巧。 而她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沒有技巧, 大巧若拙,這是最高的美學境界。 文如其人這個詞語雖然有些絕對,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在所有的文體中,散文最能代表一個人的風格這一點是沒有人懷疑的。

    以張愛玲在散文中表現的恬淡的一面來看,晚年的張愛玲洗盡鉛華、閉門謝客,不管外界的風雨紛擾和青春時期的張揚是不矛盾的,但誰又能真正說清楚呢鑰 那時的張愛玲生活窘迫, 身體多病,可是她的內心是恬淡的,讀《紅樓夢》,寫她深知的事。

    1975 年,她開始寫《小團圓》,這部 濃縮其畢生心血的巔峰之作。 此後,她陸陸續續寫寫停停,多次刪稿重寫,可以說是熬盡了滿腹心血。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作家,她自己也說過我小說幾乎從來不改,不像論文會出紕漏。 可是,《小團圓》為何讓她如此反側呢鑰這其中固然有與胡蘭成的一段感情問題,但也不能不說是她對《小團圓》的重視和期待。 很多人認為,離開上海後的張愛玲自萎謝了。

    然而,《小團圓》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論調,可以說,這本書毫不遜色於她 20 世紀 40 年代的任何作品。

    大考的早晨, 那慘淡的心情大概只有軍隊作戰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斯巴達克斯》里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望羅馬大軍擺陣,所有戰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完全是等待。 --《小團圓》

    這段話是小說的開頭,亦是結尾。 不知為何,毫不猶豫地讓人想起了那個三十年前的月亮。 如果說,三十年前的月亮多少有點文藝腔,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那麼大考的早晨就真正是閱歷積累之後的感悟,發自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等待。

    這樣的類比,唯有張愛玲才能寫出。

    她永遠看見他的半側面,背著亮坐在斜對面的沙發椅上,瘦削的面頰,眼窩裡略有些憔悴的陰影,弓形的嘴唇,邊上有棱。 沉默了下來的時候,用手去捻沙發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呢線頭,帶著一絲微笑,目光下視,像捧著一滿杯的水,小心不潑出來。 你臉上有神的光。 他突然有點納罕地輕聲說。 我的皮膚油。 她笑著解釋。 是滿面油光嗎鑰 他也笑了。 --《小團圓》

    簡短的描寫與對話充分展現了張愛玲的文字功底,細膩感人,令讀者會心一笑。 唯有深愛的人,才會注意到對方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捻沙發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呢線頭這樣的小細節。 也唯有深愛的人,才會看到對方神的光。 那樣簡單的三句對話,雖是談笑,卻掩蓋不住滿滿的幸福,悄然溢出。

    晚年的張愛玲把她的傳奇、蒼涼的人生融在文字中,留給無數讀者去揣摩去感傷去懷念,她自己卻悄然離去,秉承從來都不向別人解釋自己的一貫方式,只剩下一個永恆的背影。

    推薦閱讀:

    458.讀書17~《費馬大定理:一個困惑了世間智者358年的迷》
    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很有用?
    所謂閱歷,就是閱讀和經歷
    這本書100個人看了,200個人都說好!
    2017年書單

    TAG:閱讀 | 張愛玲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