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營口詩鐘》--東鱗西爪

東鱗西爪----發表在營口《詩鐘報》上的文章1.小花園圃亦醉人 作者 楊曦光當一種文化被普遍接受時,大匠的出現和分派的細密則是一種必然,邇來楹聯文化突飛猛晉,展示出又一片浩瀚的海洋,任何大家都難成全方位的權威。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展《中華文化辭典》條目萬餘,而無「詩鐘」一目,明清的輝煌被歷史塵埃久矣,新時期之重光,宜首推鐵嶺于海洲氏,彼興滅繼絕,五年前集海內會撰者近千比印發,又加現代分疏與技術指導,營口聯友深覺詩鐘之文學美學價值莘不囿《辭海》所云「文字遊戲」耳。謳歌時代,不遜詩聯之美;鍛煉文思,可凌諸藝之上。乃作弘揚,得作品些許。尤以詩鐘社前年一月成立,集會頻仍,技藝見長。《中國楹聯報》和《對聯》雜誌間有介紹。今拓此小園,旨延接同好,共賡國粹,而築堯世文明。屬營口市的大橋市成立詩聯學會,余賀聯下聯雲「閑者游山,能人下海,此間尋章摘句,亦遣情懷。」或有某人以無能無聊見嗤,愚以為可執此詞反唇相稽,亦可一笑置之。人各有志,豈可相強,惟小園光顧者微 是幸。(發表於《詩鐘報》第一期,代發刊詞)2.詩鐘之我見 作者 于海洲詩鐘,本是一種文字遊戲。其形式像詩,又似對聯,在文學中別為一體。作法是任意選擬意義絕不相同的兩個詞,或分詠,或嵌字,要求湊合自然,對仗工整,如以《尺蜂》為題:「燈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釀蜜正三春」。上句詠「尺」,下句詠「蜂」,這是「分詠」。以《子魚》為題:「燕子不歸春寂寂,鯉魚無信路迢迢」。上句嵌「子」,下句嵌「魚」,這是「嵌字」。詩鐘之名,是取「擊體催詩」之意,所以又叫「戰詩」。清人徐兆豐《風月談余錄》說:「構思時以寸香系縷上,綴以錢,下承盂,火焚縷斷,錢落盂響,雖佳作亦不錄,故名曰詩鐘也。」詩鐘之制,蓋起於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原為閩人所創 ,後來傳到江南燕北,逐漸盛行,幾乎遍及全國。其作法是即席閱題,或是以雅對俗,或是以人對物,撰成十四字詩聯。平仄格式有二種:(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優勝者賞以美酒,劣敗者罰以苦茗。詩鐘有分詠和嵌字之分。分詠體,即兩句分別各詠一物,一事,或分詠兩物,或分詠兩事。如詠《赤壁賦*泰山》、《楊柳*七夕》之類,「雖遊戲筆墨,然非聰明不能裁對,非博識不能使俗為雅也。」(張辛田語)。嵌字體,有正格與別格之分,花樣較多。正格七式,均二字為題,分嵌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依次曰「一唱」,「二唱」……「七唱」。也有其它稱謂。別格有多種,如「魁斗」,「蟬聯」等茲不備舉。詩鐘既為文學形式之一種,便有其存在的必要。在詩詞,楹聯復興之當今,有詩友把這一體式繼承下來,且欲發揚光大,我極為欽佩,不贊成斥之為「文字遊戲」,而扼殺之。退一步講,既便是「遊戲」有何不好?人之生也,即與「遊戲」有不解之緣。試問,有誰一生未曾「遊戲」。人生,亦一大遊戲耳。詩鐘之戲,可以鍛煉文思,增進友誼,繼承傳統,弘揚文化,益國益民,而一些官僚款爺之酒戲、舞戲、賭戲盛之又盛,不知其益何也。改革之秋,開放之時,當興文明之舉,高雅之藝。做為詩鐘,謳歌時代,頌揚改革,其意可見。最近營口吟友創辦《詩鐘報》是好事一件,功不可沒。我想,詩鐘之盛,為期不遠矣。(本文發表於《詩鐘報》第二期頭題)3.弘揚國粹 謳歌四化 作者 尚文化閱《詩鐘報》一、二期後,收穫不小,又值出差南方諸省,所遇聯友紛紛稱道,甚為欣慰。詩鐘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是一種雅俗共賞,又極利於普及的文學形式。營口成立了詩鐘社,又辦起了《詩鐘報》,這對於弘揚祖國傳統文化,藉此來謳歌四化建設是很有意義的。現在我就如何辦好《詩鐘報》說幾點個人意見。第一,要努力普及詩鐘知識,研究理化,提高創作水平,培養人才,壯大隊伍,詩鐘雖是一種群眾性文化活動,但近年來已很少有人研究創作,所以,普及是目前的一首要工作,應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宣傳來普及。第二,創作新的作品,注重謳歌盛世,反映時代風雲,鼓舞人民鬥志,詩鐘是一種短小精悍的作品,要發揮它的這一長處,反映重大題材,使之成為進軍的號角和旗幟。第三,歌頌祖國大好山河,名勝古迹,緬懷英雄人物。通過對祖國山河及英雄人物的讚頌,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又一極好的宣傳形式。第四,讚頌改革、開放,宣傳經濟建設成就及企業優秀產品。這是辦好報紙的一個重要方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要齊頭並進,我們要努力為經濟建設服好務。總之,要辦成質量較高,聯家稱道的報紙,需諸同仁齊心儘力。(作品發表於《詩鐘報》第三期一版)4. 詩鐘淺論 北京 王鶴齡編者按:鶴齡先生聯界奇才,詩鐘妙手,尤在文論上獨有見地,本文為先生多年考證研究之力作,對詩鐘源起、發展諸問題頗有精論,現摘編部分章節以饗讀者。詩鐘是一種趣味性文學活動的作品,以群眾性競賽的方式在規定的格式和時限內寫出一副七言訴對聯;也有時不進行競賽,是與詩友一同寫作或個人創作,在藝術上要求達到更高的水平。這一活動是從清朝中葉興起,到清末民初盛極一時,在社會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發生過相當影響。抗日戰爭後活動逐漸沉寂,近幾年在福建、廣東、東北等地又逐漸興起,這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活動。一、關於詩鐘的源起關於詩鐘的源起,要從產生的時間、地點和文學上的淵源以及產生的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考證和分析。詩鐘從未有閩源、粵源兩說,但多語焉不詳。如清末詩人陳衍(1836-1937)對晚清詩歌有廣泛研究,本人是福州人,但對詩鐘他只是說「相傳創於閩人」。光緒元年出版的《閑情小錄》,收有 孫輯的《詩鐘集》,有倉出舊主所作序言,說「此法創於粵東,而各省又仿行之」,講得都很籠統,現在所見值得重視的有以下幾點:1.最早刊錄詩鐘作品的書錢塘人施鴻保咸豐8年寫成《閩雜記》,書中錄有50首詩鐘作品,未用詩鐘的名稱,屬於嵌字的10首,產生於福州的「閩詩之會」,分屬碎錦格和二至六唱諸格,收在「嵌字偶句」標題之下,當時福建有研究對聯的名家梁章鉅,其子梁恭辰著有《巧對繼錄》,書中全部抄錄了《閩雜記》的內容,只在文字上少有調整,仍未用各格名稱,可證這種作品及其體例在當時還沒有確定的名稱。梁氏父子生活於福州,對福州詩鐘的發展不會長期視而不見,可以認為這50首作品,是詩鐘剛一發展到初步完備時作品。《閩雜記》的寫作時間與林則徐作折枝詩的時間大體相當,或略晚幾年,可以認為福建的詩鐘(折枝)在道光年間體式已基本完備。莫有堂著的《屏麓草堂詩話》刊印於道光28年(1848),所記福州「吟秋詩社」的作品29首,都是嵌字體;咸豐5年成書的李家瑞的《停雲閣詩話》還記有「吾鄉先生在京有擊缽吟課。」這些是目前查到的作詩鐘的較早記載。2.塾學中的詩鐘雛形孰師教授滎童作對聯,用「作碎」的方法,據易順鼎《詩鐘說夢》一文說,「閩人有大碎,七碎之名,小兒初學作詩,先學作對,後又學作碎。對者,對他人五字,七字之句;碎者,自作一對五字,七字之句。其題則先命兩字,使 嵌於兩句中,亦限第幾字,皆為 對者。」看來與嵌字 詩鐘一至七唱沒有什麼區別。易順鼎在文中還談到有限嵌「三四個字至七八字者」,後來成為詩鐘的「別格」。《停雲閣詩話》中記載了家塾中對聯教學採取的一種提高學習興趣和增加訓練強度的方法,比上述教學方法又進了一步。他們是仿照作詩課的方法命題評獎,「左右詞宗各命一題,絕不相類,限香一寸,吟成七言一聯,對偶工整,賦物切當為妙。如上聯詠諸葛亮,下聯詠貓兒眼云:胸中早字三分鼎,眼底能知十二時。」「詞宗」者閱卷人耳,此詠法與後來的分詠詩鐘完全相同。根據上述記載可知,詩鐘的寫作方法在福建塾學中已見端倪。3.廣東等地多年舉行大規模對聯競賽,為詩鐘的流行準備了條件。《閩雜記》在記述詩鐘作品的同時說:「按:徐鐵孫太守(榮)《懷古田舍詩》自注,少時與諸太作嵌字聯句。太守,廣東駐防漢軍,則廣東先有之矣。」在徐鐵孫的《懷古田舍詩鈔》中查到一段與上語相似的文字,不是詩注,是詩敘。在道光30年(1850)寫的加快少時友人魏完珍的詩,在詩敘中談到作對聯的事情。講廣東城西有元妙觀,自乾隆年間每到歲末舉行聯社,近地文人及八旗中退閑諸老輩參加。先抓閹定一負責人閱卷,出上句,到會人每對一句投六錢,評閱後把錢分給前幾名,再由其中第一人接替主持。「今此風沿及城內外及南海順德諸鄉,拓而大之,每語投銀一星,聚集至千餘人。」此詩敘描述了廣東由來已久的大規模對聯競賽。看來只要在征聯的時候在題目中加一些限制條件,也就是類似詩鐘的活動了。詩鐘的寫作,如果與社會上流行的對聯競賽相結合,容易走向通俗化,為一般人所樂於接受,得到更快的傳播和推廣。施鴻保和梁恭辰認為「廣東先有之矣」,也是值得注意的。福建和廣東二省接壤,不論是塾學的教學方法或對聯大賽的方法,都會互相滲透和影響。從各種資料來看,廣東的詩鐘活動也出現很早。綜上所述,詩鐘的寫作方法產生於福建塾學的對聯教學法,走出塾學,成為文人在詩社內外的吟詠活動,大約始於嘉慶年間,在道光年間體式已經完備,並已傳到北京,進入館閣。廣東等地的活動走向通俗化。在乾隆、嘉慶年間對聯活動有很大發展,各地的對聯習作、競賽和文字遊戲所用的方法,逐漸彙集起來形成詩鐘活動。二、詩鐘的文學淵源詩鐘與古典文學之間有很深的繼承關係。古典的辭賦、律詩和對聯,在聲調、格律、詞語對仗以及意蘊、幾格方面,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成為詩鐘發展的基礎。中國文學中有很多趣味性的作品,南朝時期的鮑照作過嵌字的「建除詩」,到清代楹聯的寫作有很大的發展,因而產生了以對聯為基礎,與其他文學形式融合的這一新的文學形式--詩鐘。好的詩鐘作品,有文采、有詩思,能夠「言志」「詠懷」,屬於「詩聯」,甚至成為精巧的「詩作」。也有些在應酬中倉促寫成的,只「對」而不「聯」,不過是「對句」。從文學特徵來看,詩鐘是有特殊體式的對聯。嵌字體詩鐘與嵌字的對聯在形式上相同,在意蘊上不同。對聯嵌字是為了即景、即人寫得更為確當。詩鐘所嵌的字是任選的,是出題的時候所加的一點技術性的限制,對於作品的內容影響不大,對聯要求上下聯之間,文字對仗工整,意思呼應得當,成為渾然一體。分詠體詩鐘卻打破了上下聯關連對應的關係,本來對聯有一種「無情對」是上下聯在文字上對仗工整,在內容上互不相干,以貌合神離而得趣;分詠體詩鐘則又進一步,把不相干的內容又從超出常理的角度加以協調,造成不歪打正著的幽默意趣。詩鐘與一般對聯的重要區別在於,對聯不論是貼在門上,掛在堂中,以及賀喜祝壽、書贈友朋,寫出來要有較強的針對性,讓看到的人能夠印證和認可;詩鐘則與短詩、小令相似,表達個人的所思所感,讓人感到有才情,有意趣,值得吟賞和體味,詩鐘的名稱就強調了它的詩意,福建人一直稱為折枝當作「兩句詩」來作,嵌上兩個字是為了有一些共同的約定,便於比較和評閱。對聯歷來分為若干類,筆者建議增加一個大類--「諷詠類」,以容納詩鐘等作品。詩鐘與燈謎,酒令等遊戲文字也有相通的地方,都是靠活用各種知識和豐富的聯想,引出出人意料的或詼諧的效果,同屬社會文化生活中比較輕鬆的作品。很顯然,相比之下詩鐘在文學藝術水平上居於更高的層次。它不是單純以巧取勝,而是俗中求雅,以精鍊有趣的文體。寫出有思致、有深度甚至有嚴肅內容的作品來。「文字遊戲」這一稱呼難以涵蓋它的內容,稱為「趣味性文學活動」似乎更為怡當。以前沒有加以區別,把它的位置擺得偏低,在過去,突出尊經重道的思想,連詩歌和文章都被看做壯夫不為的雕蟲末技,詩鐘更被當做「雕蟲末技之末。」有些詩人很喜歡它,但又故意輕視它,著名詩人從來不把詩鐘作品收入自己的詩文集,現在所見的都來自詩鐘社的作品選編,很多佳作經過廣泛流傳,收入詩話和筆記,至於一般作者的作品,多在口頭流傳中自生自滅。詩鐘的一個特點是,儘管在寫作中時常用上很高的文學,文字技巧,但它始終以俗文學的狀態而存在。(發表於《詩鐘報》第三期第四期4版)5. 林綺廔吟文旅次堂慶 福建 楊文繼林綺廔於1937-1938年間旅居鼓浪嶼,是年林老懸弧令誕,借在鼓工部局華人董事林寄凡家中舉行聯吟觴壽。參加者有三十人,是辰,適有漳浦南安清末科兩舉人,一為施子懌,一為黃某,(名字忘記)也來參加詩會,自視不凡,似有恃老資格。在請其拈眼字時,故意拈出「西白」一唱,猜其用意不外是揀此與祝壽無關不易靠攏之字眼,難倒作者。當場公推壽翁林老為左詞宗,陳見園為右詞宗,分兩門評取。發唱結果左門元卷為「白雪乃從梅孕出,西風獨許菊挨過。」乃余所作。右門元卷「西家好月旋將墜,白屋苔深亦自閑。」乃王大森之句。壽翁自己不投卷。兩舉人敘酒塵席則居上,鏖吟得分則後末,亦想吞聲負負,不大服氣,甘作牛喘耳。(摘自楊老《七竹折枝摭談》有刪節)6. 話說詩鐘 新疆 趙義柏隨著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文化事業也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對聯詩詞等文學奇葩爭奇鬥妍、鮮艷奪目。當前,一批有識之士又採取搶救性措施,以振興詩鐘業,92年,回崇孝先生等在營口組織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詩鐘社,94年又創辦了全國首家《詩鐘報》,並成功地舉行了全國首次詩鐘大賽,宋貞漢先生也在全國範圍內徵集詩鐘作品,擬出《中華詩鐘集萃》。這些活動,在全國詩聯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個全國性的詩鐘熱正在悄然興起。詩鐘這枝冷落了半個世紀的藝苑珍奇之花又復甦了,並以爆破作業燎原之勢在國內外迅速發展,形勢十分喜人。詩鐘和七律的頷聯或頸聯相似,但它只有兩句,畢竟不是詩,只是對聯。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對聯,一般對聯不受字數和結構的限制,而詩鐘每句只能是七個字,其結構一般也只限於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一)式。因為它兼有對聯和七律的某些特點,所以詩鐘是介於詩和對聯之間的一種文學作品。七律有兩種形式,而兩種形式的七律的頷聯和頸聯在平仄格式上正好相反,所以詩鐘的平仄格式只有兩種: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在從事創作時,應嚴格遵守這一規律。詩鐘分嵌字和分詠兩類,格式繁多,稱謂各異。嵌字是將兩個字(也有三四個字的)分別嵌在上下聯中,它又有正格七種和別格多種。所嵌兩字位置相同者為正格,按先後順序稱做一至七唱,也有別稱。而別格花樣繁多,名稱各異,在此不贅述。分詠就是不直接點出所詠之物,而分別將兩種互不相關的所詠事物的形體、特徵、本質、功用等分別表述出來,加以揭示、影射、暗合,使人意會,頗似謎聯或歇後語。另外,嵌字和分詠都可以用集句的形式來表達,用時要力求貼切自然。傳統文化應服務於現實生活,所以,我們在繼承發揚這一傳統文學形式時,要以謳歌時代,頌揚新風尚,扶持正氣,針貶時弊,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啟迪人的思維,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為詩鐘的發展提供了良機,發揚和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各地詩朋聯友應同心協力,共同澆灌,培育這朵燦爛的藝苑奇葩!(見《詩鐘報》第四期4版)7. 友陶耕者軒詩鐘加課序 王兆林按:本文為盞平縣學者王兆林所著,寫作時間大約在1916年,文中反映了營口地區乃至遼寧早年詩鐘活動狀況,對研究北方詩鐘發展軌跡提供了重要依據。考詩鐘法創自粵東,選兩題不相倫者,作偶句一聯,名分詠。拈二字絕不工對而強使之對,亦作偶句一聯,名嵌字,同人會課寸香為度,權取刻燭南海缽遺意,以徵才思之敏妙,相沿既久,天下文人多仿效之。洵韻事也,我奉天瀋陽詩鐘社,組成有年。癸丑歲,余得列名其中,籍以親就諸博雅君子。其時胡松喬大令、彭子嘉局長、袁鶴汀區長雅集辰州,相與鼓吹文明。最後方蘭生社友主蓋復徵收權政,亦來辰,下車造訪,遇於圖書館,相見如平生歡。性行純厚,道貌藹然,視余不啻昆仲,至今男之每動落月星梁之感。詩鐘為緣,良非淺鮮。余與同城羅贅臣、呂仁齊、陳夢紱、羅紫東諸友人結為分社。每課聯吟歷五六寒暑,未嘗稍懈,期作騷壇後勁耳,往歲梁炎生廳長加課,余曾勉效吹竽;未幾三六橋都統亦加課,揭曉後,諸承雅 。主課者為孫酊塵、王酌笙二先生,煉金砥玉,極一時之盛,因得識此中 。今者不揣固陋,爰步大雅後塵,諸社友惠我佳章,標新領導,自知評定非易,未足為的。而叨在同社,當可曲邀亮鑒,並附拙作於後,希加郢正,則郵筒往來,亦他山攻錯之一助也。(高顯孝 提供)9. 時代脈搏與詩鐘復興 楊曦光改革開放無疑使文藝繁榮達到前所未有的局面,普及和提高都見長足進展。但伴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和享樂風氣的流行,淺層次文化得到畸形發展,出現了追星族,抄扒風,點歌熱的反文化現象,假冒為劣(如某些小說、詩、歌詞、書法中的怪胎)也招搖於市,競長爭高。堅守正確宗旨的文藝工作者的任務只能是讓民族文化興旺,使文化走向豐富和深邃,起到娛情同時又塑造靈魂的作用。詩鐘雖短,卻聚鍊句之功,最健人才思,是高雅文化的一種,近年在荒漠上開拓出小塊綠洲。無論對其昨天認識如何,今天就本質而言,不會走上文學遊戲之路,而有與書法、詩、聯一樣的文藝作用。既承認文藝的教育作用,也承認文藝的娛樂作用,而後者往往是前者的手段或輔翼,文革時代的超高教育、單純教育的後果早被人所共知,這是詩鐘文化能復生的前提,生活節奏的加快,使這種袖珍文化迎合了時代節拍;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也為詩鐘的廣泛傳播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歷史是一種加速運動,《中國楹聯報》的創生,把我國對聯事業推到一個嶄新階段,四五年間的成果也許超過了往昔的一個世紀。多種楹聯報曾對詩鐘作為交流探討。《詩鐘報》的他生是歷史的必然;中楹會已原則批准成立中楹會詩鐘研究會也是歷史的必然,而讓其早日來臨,則賴熱衷者的赤忱。經一兩年的努力,把全國的詩鐘創作和研究提高到一個生機盎然的新階段,我們的目的一定能達到!(見詩鐘報 第六期 1版)10. 營口詩鐘社在繁華市區開設聯絡站(本報訊)為給廣大吟友提供活動聯誼場地,方便學習交流,營口市楹聯學會、營口市楹聯學會、營口詩鐘社於市中心繁華地區開辦「何陋軒」書畫苑,現已開始營業。聯絡站把以文會友,以誠待客,以商養文做為宗旨,目的是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普及詩聯、詩鐘創作、廣結八方吟友。該站主要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書刊資料、美術裝飾並代擬詩聯。首任經理市楹聯學會常務理事、《詩鐘報》副主編朱洪興先生表示,歡迎全國同道友人寄來書畫聯作,代購代銷,並以此為契機,為繁榮福傳統文化作出新貢獻。(山成子)(見《詩鐘報》第六期 1版)11.林則徐的詩鐘作品 王鶴齡嵌字體詩鐘是在林則徐時代在福建問世的。現在能查到的早期作品,有些就是林則徐及其師友的作品。林則徐作過「窗*夜一唱」、「窗虛權借月棲榻,夜靜猛聞風射門。」用字和對仗工穩,寫出深夜的空寂的感受。又作過「陳*人一唱」、「陳跡渾如牛轉磨,人情幾見雀銜環。」表示厭惡因循守舊的生活,又用上黃雀銜環報恩的典故、批評世風淺薄。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貶到新疆,有一曾在吏部任職的同鄉邱鏡泉也被貶到新疆。林則徐拈「然*起」二字,詠「偶然風雨驚花落,再起樓台待月明。」勸他冷靜處變,待機再起。(見《詩鐘報》第六期 4版)12.折枝重開甲子 詩鐘再度春秋 福建 陳健前不久,香港詩人葉玉超以70高齡再度返榕,參加了三山詩社、逸仙詩社舉辦的「樂群」、「窮遠」、「真醒」詩會,並現場拈題《圍爐*七律》。其間「樂群」一唱、「窮遠」五唱、「真醒」七唱均獲好評。特錄下共賞:樂貧自荷安吾素 群怨何來問彼蒼(樂群一唱)別饒靈氣窮搜句似帶蠻煙遠謫書(窮遠五唱)靜看世局存清醒妙蘊禪機悟本真(真醒七唱)詩鐘又稱折枝,大約始於清季中葉,《中國對聯大辭典》說:「詩鐘興起於晚清,從閩粵一帶傳向全國。」當考於清人李憲之的《詩夢鐘聲》。這種聯對,限7字成對,分一唱至七唱,即鶴頂(鳳冠)、燕頷、鳶肩、蜂腰、鶴膝、鳧脛、雁足七格,都在上下句按規定位置各嵌一字而成對。過去拈題時綴錢於縷,系香寸許,承以銅盤,香燒盡線斷,錢落盤鳴,作為構思成對的時限。如今福州、閩東各地詩社,多以1小時為限,每人出資5角為獎品,分元、殿、眼、花、臚、監、斗七等選評,雖屬文字遊戲,但以文會友,相互切磋,確實能提高詩聯的寫作水平。福州五區八縣、閩東數縣多有詩社,他們每周或每月一小會,節日一大會,此唱彼和,繁榮了八閩的詩壇聯苑,為福建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葉先生對此感慨頗多,因為參加者多為老年人,中年人寥寥,更難見年輕人,如何繼承和發展這種文學式樣,確實令人作深層思考。(見《詩鐘報》第七期 1版)13,立馬文思習有素 書聯現場自無難營口吟友以詩鐘創作的快功,把第二個春聯活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營口楹聯學會詩鐘社的作者平均年齡40歲左右,平時注重詩鐘創作和比賽,鍛煉了十幾分鐘即席創作的能力,其成果越來越明顯。今春的春聯活動,敏銳的文思大增光彩,使第二個春聯活動日較去年,參加人數、持續時間,活動範圍,撰書數量都翻了番。為推動中國楹聯學會號召的春聯活動向縱深發展,他們進行了多次籌劃。從陰曆廿二開始,分別與友誼商場,百貨大樓,大帥醉酒業集團和群眾藝術館聯辦了5場春聯活動,學會、詩鐘社的負責人於景仁、楊曦光、回崇孝、班躍東、劉金龍和來自市內、大石橋市和老邊的聯友,共參加40多人次。共創作詩鐘70多比。臘月廿三小年,營口於景仁等5人應大連楹會之邀,參加大連的書春活動。即席作聯也派上了用場,贏得大連群眾和書界藝友的肯定。2月13日,在友誼商場門場撰書春聯,幾次出現繁忙的高潮,有一對經銷車油商家夫妻求寫一副院門大聯,十幾分鐘後,接過朱洪興等人撰書的「油潤群車一路春風得意,情隨萬里四方寶號馳名」時,非常滿意,除交紙墨費外,定要交潤筆,幾經推辭,還是有所表示。這天《中國楹聯報》30餘份很快賣光,還贈發《詩鐘報》300多份。今年春聯活動,大連電視台、老邊電視台和中國楹聯報等幾家專業報紙都作了報道。(芸生) (見《詩鐘報》第七期 1版)14.北京的詩鐘活動和京味文化 王鶴齡清末民初,北京的詩鐘活動風靡一時,這是一種競賽性的文字遊戲活動,因為限時寫作,稱為詩鐘。詩鐘作品是七言律詩中的一副詩聯。事前規定在什麼位置嵌上什麼字的,是嵌字體。因嵌的字數和位置不同有不同的「格」。要求在上下聯分別詠出不相干的兩件事物的,稱分詠體。嵌字體的,例如林則徐所作的「陳*人一唱」(即把陳、人二字嵌在上下聯第一字位置,又美稱為鳳頂格)。「陳跡渾如牛轉磨,人情幾見雀銜環」。分詠體如趙國華所作分詠「船*胎衣」「帆如秋葉來天上,人似春蠶卧繭中」。題目雖刁鑽古怪,作品渾然天成,有極佳意境。清末在琉璃廠街南各紙店門外時常貼著徵集作品的題目,並標明所發的彩物,住在家裡也時常能收到有人投到門內的題目和作品。青年人參加詩鐘活動能受到家裡的鼓勵,因為能增長文史知識,有助於學習寫作詩賦文章。陳衍的《石遺室詩話》中說:「都下宴集相率為詩鐘」。夏仁虎的《舊京雜記》中說:「當時名流文酒之會率為詩鐘。」當時北京有些飯莊,如宣武門外的廣和居,就以接待詩鐘聚會聞名。民國二年成立「蕭鳴詩鐘社」和「寒山詩鐘社」。前者成員309人,後者社員陸續增到168人(有不少人同時參加兩個社)。從名單上看,似乎把在京的文士名流網羅殆盡。如「寒山」社員中有王愷運、樊增祥、易順鼎、朱祖謀、夏敬觀、嚴復、潘飛聲、陳衍、陳寶琛、梁鼎芬、三六橋、葉恭綽、蔡乃煌、沈太侔、江翰、郭嘯麓、羅驚融、關賡、梁啟超、夏仁虎、高步瀛等,都是至今仍在社會上知名的人物。可見在清末民初,詩鐘已經對北京的社會文化生活有相當的影響。北京的詩鐘活動,是吸收各地的人才和經驗發展起來的。嵌字體詩鐘是在福建形成的,分詠體詩鐘較早見於蘇州。道光年末咸豐年初成書的《閩雜記》中說「今館閣諸君,亦多為之」。那時林則徐的女婿沈荷楨正在翰林院。福建還有不少人在作京官,他們組織的詩社,後來也作過詩鐘。現在能見到的館閣中人的作品,有同治10年成書的《雪鴻吟社詩鐘》,內閣中書侍讀袁保齡是主持者,參加的有翰林李憲之等三人及河南籍的其他幾位京官。同治二年考中進士的趙國華把詩鐘傳到山東濟南,前後斷續活動十幾年的時間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其中滿族知識分子成子蕃(薩克達成昌),回京後在光緒16年組織了滿族上層人士參加的榆社,推宗室盛昱領銜,他們寫出了十分優秀的作品。後來外地成立詩鐘社,自稱「步榆社鳳韻」。成子蕃在京又先後參加過五個詩鐘社,可見詩鐘社之多。同治二年會考的進士李憲之和探花張之洞先後去各省擔任方面大員,都熱心推動了各地的詩鐘活動。詩鐘在各地有了廣泛發展,在規格、體式、筆法、風格等方面,都創造了新的經驗,各地才俊之士又把這些帶到了北京,寫出很多佳作。原在張之洞幕府擅長作詩鐘的楊銳,光緒12年在京作「來*本五唱」「抽刃我思來叔壯,橫刀人詫本初雄」。用的是東漢的來歙和袁紹的典故,上下聯意思聯貫,十分工整。著名詩人陳三立和易順鼎在場同作此題,以楊銳所作為最工,眾人稱嘆。不料12年後,戊戌政變中,楊銳和譚嗣同等六君子一同被折首棄市。易順鼎稱這首作品為詩讖。戊戌政變後,從廣東順德來的羅融作過「伏*星三唱」「香爐伏枕京華望,雪涕星關早晚收」。上聯隱括杜甫《秋興》八首的第二首寫出,下聯用了李商隱的《重有感》詩中的一句。由於「甘露之變」以後唐文宗被太監控制起來,李商隱的詩是呼籲各地節度使進軍解救皇帝。此聯對仗不很工穩,當場是陳衍閱卷,卻給評為第一。顯然都有盼光緒皇帝重新執政的思想。這在當時只能在文字遊戲中有所透露。喜歡作詩鐘的不是一味守舊冥頑不靈的道學夫子,一般都是較易接受新事物的人。出現新事物很快就上詩鐘題目,如光緒16年就有分詠「紅樓夢*火輪車」「番菜館*少婦」等作品,電燈、電話、電報、洋樓、女學生都上了題目。民國初年有分詠「新劇社*自由戀愛」「鴿*跳舞」等題見於詩集。這種作品儘管都是出於遊戲文字,但也反映了社會風貌。詩鐘作品雅俗共賞,因而到民國初年在北京形成了很大的一個詩鐘熱。張恨水的描寫當時社會的小說《春明外史》,寫了一段作詩鐘和評比的情況。詩鐘題目是「香*流三唱」,書中寫了四聯。如其中第四聯「柴門流水依然在,油壁香車不再逢」。用的是唐人韓宏的《送齊山人》詩和宋人晏殊的《寓意》詩的各一句。如自己一氣寫成的副詩聯,屬對工整流利,似乎抒寫懷念故人的無限惆悵。這段文字描寫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活動,也為小說增添了風流才調。詩鐘的活動深入北京的社會生活,對於形成現在所說的京味文化,起過一定的作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詩鐘似乎帶有舊的面孔,逐漸受到冷落。但還有人愛好。如民國十七年在京出版的《詩鐘創格》一書,刊印了翁偶虹的作品一百餘聯。解放後張伯駒在1955年組織「飯後鐘」活動,有章士釗等人參加,寫了很多佳作。近五六年錢芬先生辦「晚香詩畫印研究社」,通過寫詩鐘練習寫好律詩的詩聯,有40餘人參加,經常評比和刊印作品。(見《詩鐘報》第七期 4版)15.對詩鐘的評價與古為今用 湖南 盛星輝詩鐘是祖國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串明珠。據專家推斷,詩鐘產生於清代中葉,而後傳遍祖國大地。但它大起之後又大落,應有如下幾個原因: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詩鐘是從對聯發展起來的,但它是一個怪胎,沒有繼承對聯的實用性和自由性兩個重要方面,而變成了單純的文字遊戲,道光後期,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為帝國主義半殖民地。正如《詩鐘*鴻雪集》序言中所說:「且今之世運新矣,世變亦亟矣!諸豪傑方將匯東西典籍,定為語錄,教後生小子,以期維持中國於長久富強。而我輩顧斤斤於碎詞屑騷,所言胥國家毫無關係之務,其不為識時務者所非笑也,日為楚囚之操新亭之泣,欷虛慷慨,亦復無濟於事。」又由於它與古典文學有很深的關係和帶有舊文化的面孔,在五四運動與白話文興起後,就更加加速了它被淘汰的命運。但「天生麗質難自棄」。由於詩鐘兼有斗博識、鬥巧思、斗敏捷的特點,大落竟又大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精神文明建的開展就象一股強勁的東風,吹綠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詩鐘又重萌生機,爭奇鬥豔,活躍在文學舞台。香港各詩社歷來盛行不衰,而內地多省在對聯熱之後,又出現了詩鐘熱,各地紛紛成立了詩鐘社和楹聯學會,詩鐘活動在各詩社和楹聯學會紛紛舉行。今天的詩鐘活動已非單純的文字遊戲,也不再局限於文人雅士的軼事趣聞,而是用舊瓶裝新酒的形式,繼承其精華,除其糟粕,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對鍛煉智力,豐富想像,諷刺社會不正之風,克服消極落後現象,鼓舞人們團結一致地去建設社會主義,將發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科學文明不斷發展進步,新鮮事物和辭彙不斷湧現,也必然成為詩鐘寫作題材。(見《詩鐘報》第八期 4版)16.一點拙見 芻議《詩鐘報》第四屆詩鐘擂台賽 陳草我貴報第四屆詩鐘擂台賽已揭曉,揭擂以成語「一字千金」本意立意為標準。但筆者認為嵌字折技,囿於眼字就已經束縛人的思想,又何必以眼字本意立意為標準呢?折枝詩歷來有「合掌」之忌嗎?折枝詩雖限十四字,然可以抒情、寫景、說理、敘事、詠物、論典等。如果限定在某一種範圍內立意,這是把折枝引入狹窄的死胡同。要豐富折枝詩的創作,以眼字本意立意這種提法應該加以改正。折枝詩要求一是用字精鍊,二是對仗工整。這樣才不失它的藝術技巧。四期所選的頭籌佳句:「千日敲詩精鍊字,一朝得句貴如金。」先不要說「敲詩,精鍊字」在用詞上是否不精鍊;也不說「鍊字」對「如金」在對仗上是否不夠工整;單是上聯用「詩、字」,下聯又用上「句」字,就明顯犯了「畸形不整的」毛病。因為兩句中有三字用同一類的字,俗稱「三足蟾」,當在禁忌之列。筆者也是初學詩文,對於折枝詩還屬「門外漢」。為何敢妄加議論呢?目的是從愛護貴報出發,一方面想通過我的芻議,拋磚引玉,使我國第一張詩鐘報辦得更加生色;另一方面使那些欲擂者應細而又細,大家畢竟是為了繼承、研究詩鐘這一祖國光輝文化遺產而湊在一起的,當儘力探討詩鐘的禁忌、特色、及有別於楹聯的地方。應當多向老詩人們學習,使擂台賽更上一個台階。(見《詩鐘報》第八期 4版)17. 詩堪拭目深察世 鍾為升旗倒計時迎來新的起點 本報評論員中國楹聯學會1996年4號文件,批准成立其專門學術研究組織--華夏詩鐘社。籌備會的同道正緊鑼密鼓地籌劃各方面事宜。期望早日豎起這塊華夏詩鐘發展史上的新里程碑。二十年來,中華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各種文化團體縱橫交錯、雲起龍驤。人才和文化相互推進,獲得了大普及、大提高。但各個文化團體在錦旗鮮花叢中建立後發展情況卻相去甚遠。有實有虛、有快有慢,有豐有歉,有名無實,不了了之者亦非罕見。華夏詩鐘社明天的命運將如何?我們先看看它的由來。詩鐘曾歷幾十年的蕭條,1990年,于海洲油印一本詩鐘作品集散發時,就營口來說,幾乎無人知曉詩鐘何物。經喜愛者張揚,雲集景從,遂成隊伍。曾幾何時《詩鐘報》創生,《中國楹聯報》詩鐘內容大增,其他各聯報聯刊亦多涉及。宿儒新秀,作者激增。凡國內聯友未曉詩鐘者諒已無多。歷史塵埃拂去,珍珠射異彩。《詩鐘報》才出數期,便陸續得到位尊望重、學識淵博的名流有力支持,使小報周圍聚集了幾遍蓋各省區許多作者、研究者,初步開拓出溝通信息,比武打擂,研討理論,鉤沉往故的園地。倘僅為人為鼓吹和偶然因素,三五年內成燎原之勢斷無可能,根本原因是這種文化有相當的歷史積澱,這種藝術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簡短,因而易入門,易創作,便於與書法藝術結合,更適應時代的快節拍。尤其花樣層出的嵌字格式,更與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有巨大的親合力。這些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決定它的存在和發展。再過五年,也許「詩鐘」概念慶知識界並不比「七律」來得陌生。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於。詩鐘社是詩鐘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又進一步推動詩鐘文化的發展。《詩鐘報》是詩鐘社聯繫同道和創作研討的工具,它如果不在營口創生,亦會在另一處創生。讓我們與海內外同道共同攜手,勤一點澆水施肥,使詩鐘百花園春蕾早綻,早一點呈現魏紫姚黃,馥郁芬芳的麗景吧!(見《詩鐘報》第八期 1版)18.河南商丘縣舉辦詩鐘大賽本報訊 1996年12月25日由商丘縣政協、商丘縣委宣傳部、縣楹聯學會、應天詩社等單位主辦了商丘縣首屆詩鐘比賽。賽題分兩種,一為預擬卷分詠「毛澤東*京九鐵路」,二為當場卷嵌字「色、光」二唱。當場賽仿古制「燃香宣題,鐘鳴收卷」。比賽由縣文聯主席尚起興主持,87歲的老詩人朱雲松及尉金魁、盛平基任評委,當場評卷,分題評出狀元、榜眼、探花共十名,頒發了獎品和榮譽證書,並由著名書法家趙鵬九、宋斌當場以瓦當宣紙書寫獲獎詩鐘贈作者留念。特別可喜的是,近百名參賽者中中青年佔半數以上,兩名中學生榮登金榜,十八歲的二高學生劉恪堂奪嵌字格狀元桂冠。可見優秀傳統文學後繼有人,詩鐘前途光明。此次賽前,縣楹聯學會和應天詩社曾應縣一高、縣二高的邀請,委派尉金魁、盛平基作過現場詩鐘知識講座,又編寫了《漫話詩鐘》和《詩鐘創作淺談》,印發六百多份,為普及詩鐘知識起了良好作用。中央電視台在商丘拍攝歷史文化名城的記者及商丘縣電視台記者都當場採訪錄像,商丘地區電視台也播放了此次詩鐘比賽的錄像新聞。(文/盛松林)(見《詩鐘報》第九期 1版)19.答陳草我先生 新疆 趙義柏本人以「一字千金」為題做第四屆詩鐘擂台賽擂主(揭榜見《詩鐘報》第七期),福建陳草我先生對陋見提出了批評(見《詩鐘報》第八期《一點拙見》)。陳先生藝道精深,態度誠摯,意見中肯,開當今詩鐘批評之先聲,這無疑是好的。在此,對某些問題簡答如下。一、揭擂標準問題。第四屆詩鐘擂台賽佳作紛呈,琳琅滿目,難分高下。為此,筆者便致函評委,擬以「一字千金」本意立意為標準,以定榜次。「一字千金」乃成語,有其固有的含義,並非隨意抓取的幾個不相關的眼字,今以詩鐘形式拓展其原意。雖內容受到限制,然其創作的路徑還是寬廣的,此乃揭擂之初衷。二、關於立意的限制問題。由於其本身定格的限制,其立意也就顯得困難面奇巧。它雖頗似無情對,上下各不相干,但它總有某種聯繫的紐帶,它們揭示出的內涵總是由這條紐帶連接而融合在某種藝術境界(即意境)中。也就是說,詩鐘的上下句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它除了形式上的聯繫外,還有意境上的某些融合和統一。而這意境上的融合和統一又往往是潛藏不露的。第四屆攻擂作品中,既有以「一字千金」本意立意的,也有以修身養性、清正廉潔、精忠報國、讚美自然風光等立意的。題目是一字千金,以此本意立意者,能反映出它原有的本質屬性,以此為揭擂標準,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當然,文藝創作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變的,並非每作詩鐘都必須以眼字本意立意。詩鐘的風格是多樣的,如何立意,立意應否限定範圍,還得視具體情況而定——以上令就嵌字格而言,而分詠格亦是如此。三、關於立意與合掌的關係問題。陳先生認為,以眼字本意立意,會犯合掌之忌,而愚以為,此二者之間並無內在的必然性。合掌者,意思雷同或多詞復指之謂也,它不僅是詩鐘,也是詩聯之大忌。作詩鐘,以眼字立意者,其立意之意向亦多有途徑,巧妙駕馭,使其如車行雙軌而相對,定可避免同轍撞車而合掌。相反,如疏于謹慎,即使不以眼字立意,也會造成合掌。四、揭榜之疏漏。第四屆擂台的部分攻擂作品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疏漏,筆者評點時也間分別指出。在瑕不掩瑜的前提下,為盡量做到高雅立意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統一,張榜時也曾認真審慎衡量,最後排定榜次。然囿於學識水平,或有某些有失誤的作品上榜。在此,謹向廣大讀者及攻擂手深致歉意。以上管見,定有不當之處,敬請陳先生及方家名流批評指正。(見《詩鐘報》第九期 4版)20.張之洞與詩鐘 北京王鶴齡張之洞(1837-1909)字香濤,河北南皮人。他是同治2年會考的探花,在翰林院任編修時就很有聲望。後來任兩廣、湖廣等地總督多年,是洋務派早期領袖,中國近代史中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當時高級官員中寫詩水平很高的一位。他酷愛詩鐘,但是在他的《廣雅堂詩文集》中以及專收零星文學作品的《廣雅碎金》中,都沒有收詩鐘作品。現在所找到的見於易順鼎的記載。《文棗》四唱:「白首好文臣齒老,赤心如棗主恩深。」用的是白描的寫法。《有麻》七唱:「春水桃園天別有,秋風茅屋雨如麻。」變化李白杜甫詩句。他學識淵博,記憶力極強,寫這種「無一字無來歷」的句子,可以信手拈來。《涼棚*申報》分詠:「陰陽舒捲長繩里,歐亞縱橫亂紙中。」當時的涼棚,可以隨天氣的陰晴,用長繩在下面捲動蓬頂的席子;《申報》是同治年間創於上海的報道歐亞新聞的現代報紙。上下聯抓住涼棚和報紙的特點,用上陰陽、歐亞等大字眼,寫出帶有遊戲趣味的文字。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期,在武昌熱情開展詩鐘活動。他以善於網羅人才著稱,門生中有很大一批才智出眾的人才,這些人把詩鐘熱又帶到各地。張之洞在光緒末年調到北京當軍機大臣。有記載說他無日不有宴會,有宴會就分韻作詩「即最倉促時間,亦必鉤心鬥角作詩鐘一二」。詩鐘在北京盛極一時,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冷寂下來。(見《詩鐘報》第九期4版)21.淺談折枝詩之「元度」 福建 陳莪「元度」一詞最早出自何處,似難稽考。吾閩早有專論折枝詩的《希微室折枝詩話》和《詩鐘史話》刊行,然也未對「元度」一詞加以闡析。唯楊文繼老師新近在《七竹折枝摭談》一書中說到:「未能養浩將中餒,稍自持盈或後亡。」此句說理透澈,取充哲學大觀,可以無愧。但兩門正取詞宗不約而同,僅以正錄居之。余曾請問於鶴廉伯(閩先輩折枝高手)答曰:「句法一切都好,微嫌氣魄不夠元度。」由此可知,氣魄之大小,在先輩中就已經作為評定折枝詩等第的重要根據。所謂「元度」,就是指氣魄。所謂「氣魄」,就是說理論事堂皇、恢宏、奇警的句子。這樣的句子,首先具備選取大句的條件。在此之後,再進一步考究句子的技巧。要想在數百成千句子中脫穎而出,不僅要被評取者「一見傾心」,而且還要經得住評取者「百讀不厭」。怎樣才能令人「百讀不厭」呢?無疑那隻能是氣魄大、技巧高、有欣賞價值的句子。折枝詩由於隨時代風氣的轉移,日益講求氣魄。根據近十餘年閩中歷次折枝大唱所選取的佳句來看,越來越可以說明。僅以第一唱為例:董岳如先生所作「文才薈萃江山奠,明德涵濡雨露叨」;劉長卿先生所作「開化八方皆浴德,移風今日先宣猷」;李可蕃先生所作「華年前景珍於璧,昌世中樞固若磐」等等。均被詞宗選為頭籌佳句,是因為句子都有較大的氣魄。筆者非常高興地看到《詩鐘報》歷屆詩鐘擂台賽選句中,不乏有「元度」之句。只是,「元度」的概念還未普遍性地凸出來,但我深信隨著詩鐘的普及與提高,隨著南北兩地詩鐘活動不斷地交流,會有更多的詩鐘佳作出現。(見《詩鐘報》第九期 4版)22.各地詩鐘活動近況 王鶴齡今年四月去黃梅縣參加中國楹聯學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看到各地詩鐘活動一些情況。在前些年,多數楹聯和詩詞的作家不知道什麼是詩鐘。這次見到各地楹協負責人和作家,多數知道有所謂詩鐘一事,是從清代興起的,有自己的體式,有嚴格的對仗,一般都把它看做是別具一格的對聯作品。從會上互贈的書刊中,也能見到載錄詩鐘作品。《中華嵌字聯》一書中,記述詩鐘體格和作法有很多詩例,這部分有50多頁。《泉州對聯叢談》中記述了閩南縣分的活動。從《詩鐘報》上可以看到除了兩三個省、區以外,各地都有詩鐘作者。吟風最盛的是福建,有三山、逸仙等大社,不少縣分的詩社也有常規的活動。福州有每周一次的鐘聚,在當地屬於詩事活動,所寫的「折枝詩」與詩鐘體式相同,而要求特別工整典雅,前幾個月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紀念「志社」百年大慶。營口有鍾聚,商丘辦過賽是,北京五個詩社(組)有不少人參加吟作,用為學寫詩句、詩聯的練筆活動;與福建吟友聯繫密切,近來與天津、河北、山西吟友有交往,與加拿大的晚晴詩社也建立了聯繫。全國性的學術組織也陸續從各方面支持了詩鐘活動。中華詩詞學會在1995年的會刊上刊出了《詩鐘的經驗值得珍視》一文。中國俗文學學會在1996年成立了詩鐘研究委員會。中國楹聯學會在1997年批准成立華夏詩鐘社,在組成學會的學術委員會時也照顧到詩鐘研究方面。這些組織都指導了詩鐘研究工作,為我們擴大交往和聯繫提供方便,將進一步發揮對詩鐘活動的推動作用。看來,我們大家抽點時間寫作詩鐘,不但能為學習寫詩寫聯練筆,是一個消閑活動,同時也有它的社會意義。在我們參與之下,好像詩鐘已經開始擺脫被埋沒的命運。詩鐘紮根於中國文學傳統,它充分發揮漢語漢文的特點,有它本身的生命力,現在已見逐漸升起的趨勢,可能在今後的社會文化生活中起一些作用。(見《詩鐘報》第十一期 1版)23.詩鐘的體式和技巧 王鶴齡一、詩鐘體式和源流簡介常見的詩鐘作品是一副七言的詩聯。格律類似七言律詩的頷聯、頸聯,要求寫得更為工整,最好寫得流暢、自然、有理、有情、有韻味,使用詩的語言。1.嵌字體正格是一平一仄兩個字的題目,要求相對嵌在上下聯的指定位置。嵌在第一字位置稱一唱,嵌在第七字位置稱七唱,共七格。從一唱至七唱又有美稱,如鳳頂、燕頷、鳶肩、蜂腰、鶴膝、鳧脛、鶴足等。題目中兩個字如果同為平聲或仄聲,只能用在一唱和三唱。此體在福建稱為「折枝」。別格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錯綜嵌在上下聯的指定位置。常作的有十幾格,如魁斗、雙鉤、蟬聯、鴻爪、碎聯、五雜俎等。林則徐作品,如《空*夜》一唱:「窗虛權借月棲榻,夜靜猛聞風射門。」又如《陳*人》一唱:「陳跡渾如牛轉磨,人情幾見雀銜環?」不論正格、別格或分詠體,詩鐘只有兩種句式。以上林則徐的第一聞是平起式,第二聯是仄起式。都用平水韻的平仄。一三五不完全不論,第五字要論,不許出三平尾、三仄尾。不能犯孤平。不寫拗句。2.分詠體以上下聯分別詠出互不相干的兩件事物,不許用題目中的字(不犯題面)。如張之洞的作品《早報*天棚》分詠:「陰陽舒捲長繩里,歐亞縱橫亂紙中。」汪笑儂的《八股*東三省》(此題又傳為《八股*杜鵑》)「能使英雄皆入縠,可憐帝子已無家。」3.合詠體用上下聯合詠一個事物,有時還規定嵌一個字,以防使用舊作。如丘逢甲作品《馬》嵌「嫁」字「馱出王嬙悲遠嫁,墮來孫壽挽新妝。」嵌字體,道光年間在福建已經基本上定型,尚無折枝或詩鐘之名,稱為嵌字偶句。分詠體,我認為出自酒令,道光初年已見於江浙一帶。到咸豐年間詩鐘已經流流傳到北京,「館閣諸公亦多為之」。稍後滿族上層人士如盛昱等人組成了榆社。來往於京師的人士如王湘綺、王半塘、朱古微、陳三立、易順鼎、樊增祥等人都熱情參加。陳衍和夏仁虎都有「都下晏集相率為詩鐘」之類記載。各地如山東、湖北、四川、江浙、廣東開展較早,隨後在全國文化發達地區都盛行起來。上海在報紙上發題征作。民國初年詩鐘風氣更盛。北京瀟鳴社、寒山社各有二三百個社員,都是知名人士。「五四運動」以後逐漸沉寂下來。北京仍有寒山社和翁偶虹等人詠作,直到全國解放後,還有張伯駒、章士釗、夏仁虎、蕭勞等人組織過「飯後鐘」活動。「反右運動」之後陷於完全停頓。現在一般人已經不知詩鐘為何物。近幾年又稍見興起,東北有有《詩鐘報》,福建吟友以及台灣來的詩人熱烈開展了活動。北京這兩年已經有五個詩社(組)以詩鐘練筆學習作詩,每月發題,過幾個月聚會講評。二、從發揮漢語漢文特點出發,進行各種寫作技巧的訓練培養文學寫作能力,當然需要多方面的修養。詩鐘專攻來自漢語漢文特點的基本寫作技巧。漢字單音獨體有聲調,在語法上允許調序的靈活變動,因而特別適合組在格律詩句和對偶句。詩鐘就是專門在格律和屬對方面練技巧、找樂趣的文體。1.詩鐘主攻撰寫律句、對句的技巧以前各地塾學,根據經驗,都是從學習屬對入手學習作詩。先學平仄、詞義、詞性和句式的相對,了解下下聯的文義照應關係,再講究詞藻、立意和韻味;從會寫律句、對句,再進到寫詩。單音詞相對比較容易。合成詞的相對卻有很大講究。單個的漢字,做為詞素組成合成詞,卻又各自保持著一些原來的意義。對於寫對仗來說,這是一個大可利用的優點,又是一個容易出敗的筆的難點。如題目要求嵌春、雨兩個字,可以用來組成很多的詞相對,進而寫成各種優美的對偶詩聯。如果先組成雨夜和春山,兩個合成詞都是偏正結構,就可以屬對成句。如果組成雨霽和春洪,雨霽是陳述式合成詞,「霽」是陳述「雨」的狀況;春洪是偏正式合成詞,「春」是規定、限制「洪」的,因而這兩個詞對不穩。如果組成「淚雨」與「懷春」相對,從表面上看,淚和懷都關乎人體的,好象很適合組詞;實際上「淚雨」是陳述式合成詞,「雨」陳述「淚」;「懷春」是動賓式合成詞,「懷」支配著「春」,因而這兩個詞對不穩。從辯認詞性來說,詩鐘是很適用的訓練方法。前人名家經過多年的寫作練習,屬對的時候不出這些不妥之處。福建人作折枝上百年,在競賽中嚴格評比,總結出來一些「法式」,可以指導作者避忌和辨別屬對中的問題。「法式」,大約十幾項,用的是輕重、虛實、死活等比較形象的語言、容易掌握(有少數項目要求過於嚴也在討論淘汰中)。舉例說,「法式」要求組詞時區別「動、靜」。北京吟友初學時,作《秋*月》三唱,有作品「風清月朗人長壽,春種秋收國永安」。只要指出「種」和「收」是屬動的,「清」和「朗」是屬靜的,便察覺問題所在。「法式」還要求統一「屬人、屬物」。從這一點可以看到,詩鐘在落筆之初就為通往一定的意境做準備。清人吳修齡主張詩中「須有人」,王國維推崇「無人之境」,所論都有深意,但是要寫出意境,也須有健全的基本功。2.詩鐘看重練習「認取詩眼」律句、對句都遵守嚴格的格律,要寫成好詩,就要有把句子寫活的基本功。造句要千錘百鍊。清人劉熙載說:「總之所貴乎煉者,是往活處煉,非往死處煉也。夫活,在乎認取詩眼而已。」詩眼是能帶起全篇,使全句提神的字。詩鐘講究的是配好「眼字」。題目中給的字稱「字」,各配上的一個字稱「眼」,合起來稱「眼字」(根據王貢南《詩鐘話》)。詩鐘圍繞「眼字」鋪寫出全句和上下聯。「眼字」配得好,用得好,自然是全作的詩眼。可以說:寫詩鐘(特別是正格)就是進行「認取詩眼」的針對性訓練。試看福州1930年作《微*寒》一唱,徵得八千餘聯,從中可以窺見「眼字」的組成和功效。黃薌洲把題目中的「寒、微」二字組成「寒宵」和「微曙」,寫出一種意境:「寒宵坐似滄浪里,微曙看猶混沌初」。林綺賡組成「寒月」和「微風」,寫出一種景象:「寒月蘆花千百頃,微風桐子兩三聲」。張拂朝組成「微蟲」和「寒鳥」寫出一種寓意,批評當時福州的小軍閥戰爭:「微蟲溝洫猶爭長,寒鳥江湖不亂群。」3.鍛煉在對偶中活用各種修辭格在各國文學寫作中都有比喻、聯想、歧義等修辭手段,中國文學中有特別發達的對偶,成為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段的載體,讓作者能寫出妙筆生花的作品。詩鐘的寫作帶有遊戲性質,作者盡可以在此賣弄才情,把中國文學這一特點發揮到極致。詩鐘在題目中有嵌字或詠不相干事物的要求,預設了必須轉彎抹角寫作的條件,迫使作者綜合運用修辭手段以暢達文意。如清末有佚名的作者作《楊貴妃*煤》分詠:「秋宵牛女長生殿,幫國君王萬歲山」。要把這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聯繫起來,先從煤聯想到萬歲山(景山,又稱煤山),再聯想到自縊於此的君王,再聯想到楊貴妃,再聯想到「七月七日長生殿」,於是以萬歲山和長生殿作對仗,鋪寫成聯,煞有介事地發兩代帝王生死悲歡的感慨。又如清末流傳的《劉趕三*李鴻章》分詠。「趕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先生」在下聯用本義,與上聯「已死」相對時用歧義,以詼諧姿態寫出諷刺作品。以前做詩鐘多用據典成聯的寫法,也是藉助聯想,並且帶進來典故原來具有的豐富涵義。如張珍吾作《西*十》一唱:「西堂一雨醒詩夢,十畝孤雲伴野心。」在對仗中應該方位詞對方位詞,數詞對數詞,題目中「西」、「十」二字是不好作的。此作用謝靈運的一個典故和陳摶的《謝表》組成「西堂」和「十畝」一對眼字,寫成韻味諧和而典雅的上下聯。4.打破思維定式,練習風趣幽默的筆致在前人詩作中時常見到風趣別緻的趣聯。如蘇軾的《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詞問之》,有詩句「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才思不羈而文字洗鍊,讓人們十分讚歎!分詠體詩鐘有如專門設計出來寫這種趣聯的體式。道光、咸豐年間、施鴻保在福州看到《告示*放屁》分詠作品一聯,用些題仿作了一聯:「官銜有例起頭大,文字無憑下氣通」利用流傳的一個笑話寫成,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趙國華《船*胎衣》分詠:「帆如秋葉來天上,人似春蠶卧繭中」。牟圻《地球*犄角》分詠:「此外更無行腳處,其中應有死心人。」分詠體在酒令中稱「大小對令」。單從文字技巧上來講,寫分詠體是對偶修辭的頂峰。詩鐘活動,在現實生活中仍有很大意義。對偶修辭在中國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主要的詩體和文體是以如何運用對偶為分界的。學界應該擴展關於對偶的研究並注意詩鐘初中所積累的經驗。詩鐘是學寫傳統格律詩的很實用的練筆方法,可以經常出題,大量習作,並便於切磋。懇請大家都來關注詩鐘!(見《詩鐘報》第十一期 4版)24.擂鼓傳聲遠 鳴金惜者多本報舉辦詩鐘擂台賽成績斐然本報自1995年第四期開始,舉辦全國詩鐘擂台賽,至今已成功地舉辦了11次,全國除西藏、台灣之外29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特區均有來稿,有近千名專家、學者及詩鐘愛好者寄來三千餘比參賽作品,其中200多人次獲得擂台賽從狀元、榜眼,探花到入闈的獎勵。本報的詩鐘擂台賽是建國以來詩鐘界規格最大、範圍最廣、參賽人次、作品和獲獎人數最多、歷時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一個詩鐘系列活動,在取得多個全國詩鐘之最的同時,極大地推動了詩鐘的研究、創作和普及、壯大和提高了詩鐘創作隊伍,帶動了一批青年人投身詩鐘創作。在此期,經福建林其銳先生提議,成功舉辦了閩營詩鐘對抗賽,(本報第五期曾作過報道),對兩地詩鐘創作交流起到了推動作用。我們要感謝擂台賽的各期擂主,他們認真出題,精心評選,為擂台賽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我們還要感謝王鶴齡、林其銳二吟長,他們視鍾報為自己的眼睛,精心呵護,提建議、捐經費、寫作品,盡已所能,我們同時也感謝各位參與者,是你們支起詩鐘活動的一片天地。同時,我們的擂台賽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作品良莠不齊,各地對孤平拗救,格的名稱和用法等不甚一致,我們也無從統一;另外編輯水平有限,常出一些編輯和校對錯誤;因經費不足出刊不夠及時,因編者工作忙經常延期回信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對全國各地讀者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我們深感遺憾。鑒於報社目前人員,經費等因素,詩鐘擂台賽暫告一段落,以後我們會考慮以其它形式來開展詩鐘創作和交流。(見《詩鐘報》第十三期 1版)25.關於詩鐘孤平拗救之我見 蕭逸關於詩鐘孤平拗救之爭早已有之,一說詩鐘孤平不可,拗救亦不可;一說孤平不可, 但拗救可行。本人同意後一種說法。詩鐘源於詩,七言律詩的中間二聯就是詩鐘的原型,只不過清人又把它單獨拿出且加上了時間概念,律詩有拗救之說,仄平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若為仄聲則犯孤平、可用第三或第五字作平聲,這樣就是孤平拗救,讀起來亦很上口。詩鐘作為在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西,切不可自束手腳,使自己沒有拓展的餘地。就象過去女人裹腳,裹得越小越好,那樣,詩鐘就失去了發展的天地。必定會象女人裹腳一樣被歷史淘汰。從詩鐘發展的歷史可以證明這點。實際上,詩鐘的孤平拗救自古有之,詩鐘鼻祖林則徐就有過「窗夜」一唱:窗虛權借月棲榻,夜靜猛聞風射門。其「猛」字宜平而仄,犯孤平,而第五字用平聲「風」拗救,這在七言律詩中是無可非議的,作為詩鐘我感覺也非常合適,而不同意詩鐘孤平拗救的人對此也只能是黯然而已。而詩鐘大家楊文繼先生在《七竹折技摭談》中列出詩鐘的三種基本格式,其中一種就是可以拗救的。既然別的拗救形式可以,那麼孤平拗救又差在哪了呢?何況有林翁佳構在先。我想,詩鐘之發展應適時而變,即有「精銳部隊」,又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能自設太多的羈絆,讓那些愛好者望而生畏。(見《詩鐘報》第十三期 1版)26.詩鐘與對聯 王鶴齡對聯是即景即事以簡短對偶保存寫出所感所思的一種文體,採用對偶句是為了以活潑的聯想,或從對立統一的角度,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主旨。傳情達意是目的,寫對偶句是手段。詩鐘是以提高這個手段為目的的寫作。詩鐘是以寓教於樂的方法,對提高對偶修辭技巧,進行高難度大運動量的訓練。各種規格體式的詩鐘作品都能包括在對聯的大範圍之內。詩鐘的佳作也是對聯的佳作。對聯在清代中葉有很大發展,詩鐘隨後興起。對聯的聲律對仗,使用有節奏的馬蹄韻,句內平仄相間,上下句間平仄相對。七言律詩的聲律與此一致。詩鐘從句式到音、義對仗,完全按七言律詩對偶句(頷聯、頸聯)的規範。因為嵌字體詩鐘,原本就是塾學中老師出嵌字題,讓學生練寫七言對偶句的方法(早期也練寫五言句)。後來福建詩社用來練筆競作,稱為折枝。流傳到各地,成為社會上的文字遊戲,因為在聚作評比中所用的限時方法,而被稱為詩鐘。嵌字體詩鐘題目,如限嵌窗、夜二字於上句第一位置,福建標為《窗、夜》一唱。林則徐所作為「窗虛權借月棲榻,夜靜猛最風射門。」「窗」「夜」是不好用來直接相對的,組成「窗虛」「夜靜」兩個寫環境詞,就可以據以成聯了。根據題字組成的詞在詩鐘寫作中稱為「眼字」,現在這一對眼字都是陳述式結構的合成詞,上下句的謂語都是連動式,於是成為一聯工對。所練的技巧不僅可以用於作詩作聯,對於寫駢文、散文也都十分有益。對聯和詩鐘都有集前人詩句的寫法。前人的七言律句拿過來就能用,說明從格律上來說,它們本來就是一家。七言律句的對聯有一些聯格,都與詩鐘的鐘格一致,用兩個字平列嵌於上下句第一字到第七字,分別稱為鳳頂、燕頷、鳶肩、蜂腰、鶴膝、鳧脛、雁足,多是借用前人討論聲病時所用的名止當作聯格、鍾格的雅稱。福建人分別稱為「一唱」-「七唱」比較明快,現在已被各地採用。這七種格在詩鐘寫作中最常用,被稱為「正格」。另外還有把兩個字錯開嵌在上下聯中和嵌更多字的,隨字數和嵌用的位置不同,而有蟬聯、魁斗、鼎峙、鴻爪、碎聯等格名,常作的不超過十種,沒有必要多羅列,這些在詩鐘中為別格。對聯和詩鐘的格名雖然一致,但是作品不能胡亂歸隊。按鍾聚出的題目寫出的是詩鐘作品。自己出題目自作的,包括了更明確地切題而嵌字的,都是對聯。林則徐有「自題」一聯「苟利國家生死以,不因禍福趨避之。」有的書上說這是詩鐘《以*之》七唱,那是誤傳,如果自己寫了對聯,然後加題目是詩鐘,那是不應該的。因為詩鐘是限題(有時還限時)寫作,難度較大,這樣做有誇大自己寫作水症之嬚。詩鐘和對聯的主要區別在於對仗的寬嚴。對聯、詩句和詩鐘當然都以能寫出恰好的表現內容的工對為好。一般地說,對聯的格律要求較為寬鬆。以上海半淞園的楹聯為例:剪取吳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上聯用杜甫詩句,下聯用陸凱的詩意對成。恰好寫「半淞」的韻味,在音律上以及實詞、虛詞相對上就都不苛求了。此聯的上下句中,「取」與「寄」、「淞」與「南」、「江」與「枝」都不是一平一仄的互對。在律詩中不但不能用於對偶聯,連首聯、尾聯中都不能容許。在前人的鐘聚中如果以這樣的作品交卷,會罰以暫停寫作,去當譽錄或掃地。對聯重在傳情達意,格律是屬於形式方面販東西,要服從內容。寫詩也是重在抒發詩思,既然選擇了律詩的體式,就要遵用律詩的格律。詩鐘是在文字遊戲中競賽寫作的,要經得起評比。作品是按題目規定的嵌字或分詠的要求,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字美感的積累,自由發揮依律寫成。詩鐘特別要求對仗工整,並且是在增設了難度的條件下寫作。因為這是練筆活動,平時訓練從嚴,臨場才能遊刃有餘,真到寫聯寫詩的時候,應首重意蘊,不專求工整。分詠體是詩鐘的另一大類,以上下聯分別詠出毫不相干的兩個事物,格律與嵌字體相同。這種異想天開的出題方法來自酒令。這是中國文學中一種奇特體式。但是它也不是無源之水。前人詩句的對聯中,也有把不想乾的事物以豐富的聯想巧妙捏合成一聯的佳句。在對聯中也有相似的作品。如同治年間廣東的何淡如,為當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寫的趣聯:「四面花果然好樣,一肚草格外大聲。」如果用於《焰火亭,牛皮大王》分詠,就是切題的佳作。有人說分詠體詩鐘就是無情對,其實二者旨趣不同,分詠體和無情對都是從誇大對偶修辭的技巧和漢語漢文的某些特點,尋找樂趣。對偶的上下句之間照例要有關連,而關連又不能太緊,如果形成近乎同義的詞和句相對,就犯了「合掌」的忌諱。無情對是把這一規矩推向另一極端,寫出兩句句式一致,字詞逐一相對,句意卻毫不相干的對聯,讓人感到可笑。分詠全是按題目寫作,在兩句中分別詠出不相干的事物,卻要求不但字面要逐一相對,還要求從某一點上把兩件事物關連起來。分詠體的佳作很多,讀起來無情對趣味的很少。分詠體的著眼點是顯示對偶的方法無所不能,如蘇軾所說「世間事無為無對,第人思之不至也。」無情對的作法,主要是把做為合成詞詞素的單音詞拆出來,用其本義或歧義與另一聯中同性、同類的詞相對,使兩句雖成對仗卻貌合神離,顯出滑稽的效果。無情對讀起來不象分詠體作品,因為它整聯沒有意義,上下兩句也不切什麼題目。二者都是在欣賞我們語言文字和修辭技巧的優勢,深入玩味,自我陶醉,而側重點不同,旨趣有異。寫詩鐘,不論分詠體或嵌字體都有活躍文思的效果,但是在對仗上過於求工整,也能使人在寫作中偏重於適應格律,以至在文義的發揮方面,受拘束,放不開,對於現代的寫格律詩和作對聯的人來說,我們自幼所受的語言教育,缺少對偶這一課,用詩鐘被這一課卻是個好方法。現在北京有些詩社正在用詩鐘練筆,每月發題在家寫作(即「宿構」),有時研計工拙之處,有所表揚。(見《詩鐘報》 第十三期 4版)27,我與詩鐘 董成我與詩鐘相識很晚,至今僅一年有餘,但我已深深的喜歡上了她。我的喜歡並不是從一有的。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初次聽到她的名字時,以我當時的認識詩鐘不過是一種小小的文字遊戲而已。後來我看到一則文字「清人好詩鐘,甚者成癖。於京都某處門上貼滿詩鐘專門有有發題送卷標明移物,波及會國。」她的確曾經風行全國,傾到萬人嗎?我還是有些不信。在以後的幾個月里,我仔細閱讀了與詩鐘有關的書籍和文章,並按要求試著去作,為求工巧我費盡心機,搜腸刮肚,但她確實真的讓我著迷了。後來我了解到營口還有個詩鐘社,並且每月都有詩鐘活動,便參加了一次,當時大家圍坐桌旁,由社長回崇孝老師當場出題,大家限時應對。氣氛緊張極了!第一題分詠「蘭花*讀書」我想了一會便寫了一比「香飄陋室真君子,品墮淫刊假聖人。」其他人也紛紛寫就,寫出來後由大家共評。其中不乏工巧優美者。後來的二、三題我都因超時而未入選,使我自知不足,從那以後,我從內心喜歡上了詩鐘,因為它不但能鍛煉文思,還能豐富我的文學知識。今天,《詩鐘報》創刊了,我們這些詩鐘愛好者從此有了一塊自己的天地,我相信明天會有更多的人越來越了解詩鐘,並和我一樣喜歡上她的。
推薦閱讀:

營口冬季風光2【攝影】
營口望兒山導遊詞
遼南名山--營口望兒山 (旅遊覽勝)
形象中國百家媒體聚焦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開鏡(5)

TAG: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