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的明清木雕筆筒

台北故宮原名中山博物院,後稱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它坐落於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博物院藏有來自北京故宮、頤和園、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處的皇家舊藏、稀世之珍,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其中就包含了一些明清時期的木雕筆筒,可謂匠心獨運,蔚為大觀。

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至明清時期已達到鼎盛、輝煌,成為了古代木雕藝術的一個高峰。其木雕作品亦已日趨完美,當時還湧現出了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藝人及其作品。而筆筒最早出現在漢代,盛興於明晚期,是除筆、墨、紙、硯之外的「文房第五寶」。台北故宮所珍藏的木雕筆筒,正是明晚期至清中期的精品佳作。木雕工藝與「文房第五寶」相撞,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下面就敬請讀者欣賞。

明晚期·黃楊木雕董其昌題詩筆筒(圖1)

高24.8厘米,口徑34.2厘米。

圓體筆筒,形體碩大,略扁;口沿處微向內傾,厚實的筒壁莊重沉穩。筆筒的內壁髹黑漆,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飲中八仙歌》陰刻於外壁,只是此詩和原作稍有出入,內容為「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飲如長鯨吸百川,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似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天子呼來不上船,長安市上酒家眠,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該筆筒外壁的詩句雕刻,運刀如筆,如欲破壁而出,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同時有趣的是詩句字內填藍色,十分少見。另外句末署有「其昌」字款,以及「董其昌」、「宗伯學士」印章兩方,由此可知其為明代著名書畫大家董其昌所題。

明晚期·紫檀木雕花卉圖筆筒(圖2)

高15.8厘米,口徑12.6厘米。

紫檀木質的筆筒。外壁浮雕精美的花卉圖案,立體感極強。其雕刻刀法流暢,工藝嚴謹而不失活潑,同時手工精細,布局有致,木紋細密,包漿溫潤,堪稱明晚期紫檀木雕筆筒之上品。

明晚期·紫檀木雕花卉圖筆筒(圖3)

高16.4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12.5厘米。

此紫檀木質筆筒,其深沉、黑亮的色澤,靜穆而高雅。而細膩無比的材質,堅重而如鐵,置於案頭極為賞心悅目。其厚實的筒壁,儘管布滿木雕的花卉紋飾,粗看似雜亂無章,但細看卻意境優美,似亂中取勝。該筆筒端莊高雅,品位不凡,為文房難得之佳器。

明晚期·紫檀木雕會昌九老圖筆筒(圖4)

通高19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16厘米。

圓體筆筒。嵌有銀絲勾連菊花紋的筆筒口沿,用螺鈿鑲嵌獅紋和葡萄紋的近口,鏤雕《會昌九老圖》的外壁。如岩石狀的底座,與筒身景物相呼應。筆筒的外壁畫面,為唐會昌年間(841-846年),以大詩人白居易為首的九位文人,於河南洛陽龍門的香山寺集宴之情形。該筆筒採用高浮雕與圓雕為主要技法,磨工略顯草率,刀法略顯快利,螺鈿裝飾較厚重。而圖紋的刻畫、造型的設計,皆帶有鮮明的明晚期紫檀木雕的典型風格。

明晚期·硬木鏤雕仙山問道圖筆筒(圖5)

通高18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15.4厘米。

圓筒式筆筒,以硬木雕成,下承三矮足。共三十三個變體的「壽」字,陰刻一周於近口處,合「三三」之吉數,寓「上上」之祥意。雕有仙山海島的外壁上,上飄浮雲,松柏、梅花、藤蘿、靈芝生長於山岩之間,另有鹿、鶴相伴。而坐於洞府講法的南極仙翁,神情恭謹的問道者,雕刻神形兼備,栩栩如生。略鼓出的底座上雕有螭龍紋,但是三足卻光素無紋。該筆筒以鏤雕與浮雕為主要技法,特別是質樸有力的雕鏤以意蘊取勝,極富明晚期木雕工藝的風格。

明代·樺木根雕異形筆筒(圖6)

高16厘米,口徑8.2厘米,最大寬25.3厘米。異形筆筒,用樹根隨形雕刻而成。筆筒中間挖空,筆筒底部盤根錯節。器色棕紅,表面光滑。

明代·樺木根雕筆筒(圖7)

高13厘米,最大寬16厘米。

筆筒用樹根隨形雕刻而成,底平。筆筒中間挖空,器表樹瘤密布,帶雕磨痕迹。器色淺棕色帶微灰。

明代·紫檀雕松竹梅圖筆筒(圖8)

高13.5厘米,最大口徑12.35厘米。

紫檀木雕筆筒,直筒式。口微向外卷,腹微向內斂,器外壁鏤空雕松、竹、梅,喻「歲寒三友」之意。

清前期·黃楊木雕西園雅集筆筒(圖9)

高18.5厘米,口徑17.8厘米,底徑22.3厘米。

此黃楊木雕制筆筒,是根據《西園雅集圖記》中所描述的情境,刻畫出紋飾。按照圓周人物分成五組:第一組以東坡居士為主,有五位文人與一仕女。頭戴東坡巾的主角正執筆疾書,王詵坐視於右;李之儀執蕉葉立於條案對面,凝視著主角;蔡肇正對東坡先生坐著,但側首看著條案旁倚石閱讀的蘇轍,其旁也側身凝視蘇轍的仕女。此六人圍於蕉林間,彼此呼應,渾然成一氣。

隔著老松,出現據案或坐或立的第二組人物,除了五位文士,尚有一童。這組人物以李公麟為首,他坐在案前圓墩上,執筆畫著陶淵明的《歸去來圖》,黃庭堅對面據案凝視,站立的晁補之左手撫搭著黃庭堅之肩,也凝視著作畫人,案左有張耒與鄭靖老互相撫肩凝視畫軸。黃庭堅身後一童回視第一組人物,使得兩組人物連貫一氣,實乃匠心獨運的經營位置。

第三組人物在第二組人物的左下方,道士陳景元正坐在檜樹根部舉手高談闊論,他的對面石上袖手坐著詩人秦觀,顯出一副半信半疑的神情。而第四組人物中觀賞者的目光隨秦觀的位置往左上方移動,可見米芾正執筆題壁,其右乃好友王欽臣背手仰觀,左方有一童捧硯側侍。

通過平台眼見一片竹林,可見第三組人物中,右手執念珠的圓通大師趺坐於蒲團上,對著盤坐的劉涇辯證「無生論」。其下小橋流水,溪水擊石聲彷彿可聞。至此與第一組人物相接,整個筆筒周壁形成一個完整無瑕的構圖。

清早期·吳之璠制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圖10)

高17.8厘米,口徑13.5/8.5厘米。

鵝黃色的橢圓形筆筒,嵌紫檀木口緣和底座。而採取了高浮雕技法的筒壁,以山崖屏障為界,將畫面分割成為兩部分:山壁右側畫面,曲徑幽林,古松插壁,松下三位老者圍石桌而坐,正在談笑自若中對弈;三位侍女手持蓮花,立於老人身後,相顧低語。山壁左側畫面,峽谷重疊,樹高林深,兩騎士信旗高舉,在穀道林間策馬賓士。山澗一側的石壁上,刻有「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乾隆丙申秌日御題」乾隆御題詩一首。同時句末下方含「古」、「香」兩楷書小印,以及「魯珍」、「槎溪吳之璠」等字款。

該筆筒取自東晉「淝水之戰」的故事。雖然紋飾滿布筆筒,但是雕刻層次清晰,布局妥貼自然。尤其雕刻畫面中,策馬疾奔的信使,與對弈老者中的謝安那運籌帷幄、胸有成竹的神態,形成了一動一靜的強烈對比。情節上既互相呼應,又有各自的獨立性,令兩部分構圖完美地連成了一體。

清乾隆·紅木雕四獸筆筒(圖11)

長寬17×10厘米。

深棕色木雕方形筆筒,四面以浮雕技法分布四靈。龍旁密布雲紋錦地,上方嵌一長方形白玉,陰刻金地詩文:「神變雲從伊化權 為霖施溥利農田 法經行健象君德 敢不時來勵體乾 右龍 御制詠四靈詩[來自WwW.lw5u.cOm]」。龜旁密布波濤紋,上方嵌一長方形白玉,陰刻金地詩文:「養氣含神固不虛先知昭兆那勝書廟堂之上藏中笥曳尾塗中自弗如 右龜 御制詠四靈詩」。麒麟旁飾古松,上方嵌一長方形白玉,陰刻金地詩文:「麏身馬足誰傳象扶幼養綏孰識聲祥不祥因聖人定昌黎作解義猶精右麟 御制四靈詩」。四面皆於詩文後落「臣敏中」、「敬書」印。于敏中(1714—1782),乾隆二年中狀元,工書法,文華殿大學士,二十五年入懋勤殿奉敕寫華嚴經寶塔,廷論多出其手。附垂飾一包,方形銅座。

清乾隆·紫檀嵌寶筆筒(圖12)

高16厘米,最寬口徑17.85厘米。

紫檀木雕筆筒,直筒式,直口,深壁、底內圈微凹入,器外壁以各色料石鑲嵌成山石、竹木、花卉及一大一小人物。器壁上端並以螺鈿嵌「羲之愛鵝」四字隸書。

清代·沉香木雕山水圖筆筒(圖13)

高13厘米,最大徑13厘米。

筆筒用沉香木根隨形雕刻而成,底平,筆筒中間挖空。以高浮雕與淺浮雕技法於器表密布竹林、古松、峻石,並有一房舍。

清代·木根雕筆筒(圖14)

[來自wWw.lW5u.CoM]

通高17.3厘米,口徑橫長18.2厘米,縱長14.5厘米。

筆筒用木根隨形雕刻而成,鑲深棕色木口,底平。器表樹瘤密布,全器棕紅,口緣貼黃籤「甲字第九百四十號」。

清代·黃楊木雕松竹梅筆筒(圖15)

高12.2厘米,口徑橫長8.6厘米,縱長5.0厘米。

筆筒用一節黃楊木隨形雕刻而成,口沿呈不規則形。器表飾松、竹、梅與峻石。樹上攀附兩隻猴子,石上坐立一猴,正在替懷中小猴梳理毛髮。筆筒另一面刻有一懸垂之梅樹與竹,有兩鳥棲息於竹葉間。全器棕黃色,以去地浮雕與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

清前中期·雕黃楊木鏤空瓜瓞筆筒(圖16)

高19.8厘米,長21.2厘米,寬15.3厘米。

以質材緻密溫潤的黃楊木鏤雕成蔓生的瓜跌,左後側一老乾,上端左右分別伸出兩枝幹,各圍成弧,幹上分出茂密的枝葉,交叉環繞成一圓筒狀,圓筒底部為一大葉片。筆筒內平滑無飾。老乾下端伸出兩枝幹,一枝較短向前作足,另一枝橫向水平伸展,長滿瓜葉與果實,與垂直方向略為彎曲的筆筒形成動態的平衡,設計巧妙。由於刀法圓潤,葉片翻轉自然,瓜實豐碩,鏤空的雕法,技巧繁複,渾然天成。瓜瓞的題材比喻子孫繁盛。

清中期·紫檀百寶嵌愛鵝圖筆筒(圖17)

高13.9厘米,口徑12.2厘米。

圓體的筆筒。以螺鈿為主的外壁,同時採用染牙、玳瑁、蜜蠟、黃楊木等百寶配合,鑲嵌文士和老嫗各一位,畫面題材取自晉代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的「羲之題扇」和「羲之愛鵝」等生平軼事,提煉而成。

清中期·紫檀百寶嵌梅雀圖筆筒(圖18)

高13.1厘米,口徑10.2厘米,足徑9.5厘米。

紫檀木質的筆筒,筒壁上有螺鈿、染牙和孔雀石等鑲嵌成圖案的《梅雀圖》。畫面上方梅花盛開,下方翠竹碧綠,而居中有兩隻色彩斑斕、相當而立的小鳥正嬉戲於枝頭。圖案簡潔生動,惟妙惟肖;畫面布局合理,意趣盎然。尤其是在紫檀深沉的色地上,該筆筒施以了五彩繽紛的百寶嵌工藝,鮮麗而不失雅緻。同時百寶嵌花鳥和紫檀木形成了對比互襯;而各種色澤與紋理的百寶鑲嵌組合,也相映成趣,妙不可言。

推薦閱讀:

木雕里的觀音,你見過多少?
不菲的木雕傢具
木雕,刻的是木,塑的是靈魂
【昊藝博木緣】黃楊木雕如意擺件
古玩·木雕器 3

TAG:台北 | 故宮 | 明清 | 台北故宮 | 木雕 | 筆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