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制國家無外交

帝制國家無外交(2010-10-26 08:30:19)

自西周創始封建制度以來,中原王朝規範華夷秩序,建構「大同」世界的「封建」思想成為歷朝統治者的政治理想。秦漢以來為建構東亞和諧社會而推行的「冊封體制」作為中華帝國封建思想的實踐,在穩定著國內政治的同時也試圖維持一個相對和諧的「封建社會」。周天子與諸侯之關係,秦漢以後成為天子與外族酋長(或稱外臣、外諸侯)之關係。通過冊封、朝貢、從征、奉正朔等事,中原王朝往往被賦予絕對的威望,皇帝在天下秩序內屬於調解者、仲裁人的角色,有「協和萬邦」的自負,因此也極力維護他和他的帝國的威望。

秦漢以後的專制帝王,其對內的封建有名無實,但他們卻依然在努力維持這一對外的虛幻的封授關係——「冊封體制」,其目的是要通過這種「形式」維持特定政治局勢下的虛幻「形勢」,即中原與四夷的道義均勢,尤其是在中原王朝軍事、政治勢微的情況下,不斷強調歷史威望,從而維持歷史的「現狀」。這就是美國人漢斯?摩根索在《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一書中所謂的「威望政策」。這裡的「威望政策」體現為把貴族式的社交作為外交的重要工具,強調外交的禮儀規則,「關於級別和優先地位的爭吵」,「以及空洞的形式主義」等等。

當國家不夠強盛,不處於「太平嘉運」的時候,維持朝貢體系就成為專制君主的負擔了,尤其是對那些懦弱無能、無志無知的皇帝而言,維護一個政治大國、宗主國、國際爭端的仲裁者的體面總讓他們力不從心。一國的外交和內政總是相互聯繫的,對外封建也是為了對內也是展示其「外強」之勢,所以中華帝王經常將朝貢物品「陳於外庭」,用以向內昭示自己國家的強大,或是通過大量的「賞賜」來獎勵那些願意「聽話」的國家。

在帝王心目中,所謂東方和西方,在理論上都是天子的「王土」;華人和洋人,在理論上也都是天子的「王臣」。外國都是番邦,就是「蠻夷之邦」。它的性質屬於「邦國」,地位低於「天朝」。這種不可一世卻目光短淺的「強國心態」往往使王朝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比如在漢代,將軍陳湯給漢元帝的一篇疏奏中便有一句彪悍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且不說表功奏摺經常誇大其詞,從歷史記載來看,其時陳湯正對匈奴的一個小部落發動突然襲擊,殺1518人,擒1000餘人,其中的水分是肯定有的,這數字在「強大」的漢朝看來,卻已經算是天大的勝仗。而那時的漢朝,卻並不是那麼強大。比如漢高帝曾親率30萬大軍發動對匈奴的偷襲,結果被冒頓的40萬大軍反偷襲,高帝差一點被俘虜。於是,所謂的「強漢」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媾和。媾和協議如下:1、定期獻上美麗的公主。2、定期獻上金銀珠寶以及匈奴人急需的絲綢、酒、稻米。3、漢與匈奴是兄弟之國,地位平等。4、不得以長城為界擅自展開軍事行動。

關起門來意淫的不止是漢朝,典型的還有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四日(公元1793年9月8日),大英帝國使節馬戛爾尼帶領使團來訪大清帝國,清政府非常重視,接待方案包括朝見、賞賜、宴請、看戲、遊覽等活動。但是,對待大英帝國的使節,清政府仍然是一副「主子」對「奴才」的姿態,要求使節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皇帝在給英國國王的文書中開口就是「咨爾國王,遠在重洋」,以及「具見爾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云云,正因為英帝國的「識相」,清王朝在回禮中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分別賞賜英王及使臣、隨員一行絲綢絨、瓷器、玉器及各類珍貴工藝品三千多件。

透過歷史事實,可以窺見到的是:在封建王朝體制內,是沒有外交可言的,因為王朝潛意識裡就認為自己是天下獨尊,皇帝是天下統治之主人,其他的國家都只是王朝的屬國,這樣的夜郎自大和閉關鎖國,並且為了面子,不惜「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無一例外地導致王朝的加速毀滅。在今時今日,對於中國仍然有不少值得警醒和借鑒之處。

歷史上的今天(博文回顧)

古今中外的告密文化

鏈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9926102222908/

被監督是一種幸福

鏈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992693059375/

高考改革須有超越利益集團的勇氣

鏈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992692951417/

讓清理無證辦學走出「一律封殺」的管理思路

鏈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892632928422/

推薦閱讀:

黃岩島事件——為中國的外交方式敲響警鐘
《外交政策》:美國正在重蹈羅馬帝國的腐敗墮落
如何看待終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符合中國利益?
李光耀外交棋盤上的「中國」2015-03-23 第319期
外媒:「撒錢外交」遇上"平衡外交" 安倍打造"反華軸心"遇阻

TAG:國家 | 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