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綜合分析

Frost Giant Battle Patrick Doyle - Thor (Soundtrack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4月1日,由江蘇衛視推出的《最強大腦》第三季最後一期之「腦王盛典」落下了帷幕。在這場全球腦王的爭霸賽中,16歲男孩陳智強挑戰本賽季最美項目「一沙一世界」,並敢於打破規則挑戰人類極限,最後勇奪腦王桂冠,將腦王獎盃留在了中國。

本季的《最強大腦》可謂是賺足眼球。郭敬明與叨叨魏在節目中因意見不合當場翻臉走人引網友熱議;劉強東變身最強大腦特別嘉賓,場下有奶茶妹妹作陪;王昱珩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走紅;賈立平和王鷹豪魔方之戰引全場落淚……還有最近,心算女神陳冉冉確定退出腦王爭霸賽等一系列事件貫穿了節目始末。觀眾在目不暇接之時,被這個節目結結實實地刷了屏。這場腦力屆的科學盛宴,不僅擁有令人瞠目結舌的項目設計,還擁有一系列能夠吸引人眼球的本領。

一、節目定位:小眾化的選題,「陌生化」的表達

《最強大腦》的節目定位是一檔科學真人秀節目,「讓科學流行起來」成為節目的一個響亮口號。科學,在人們的思維定式定勢中往往是嚴肅、理性、枯燥的,科教類電視節目也是曲高和寡,在泛娛樂化時代中越來越難吸引普通觀眾的目光,雖然也在嘗試故事化,平民化的表達方式,但是很難擺脫精英色彩,所以在節目製作中,很少觸及「科學」題材。而《最強大腦》則將目光投向「科學」這個小眾化的選題,並且選取了「腦科學」這個更加冷僻的領域,結合了「娛樂」這一觀眾最為熟悉,最易接受的大眾化的表達方式,產生了「陌生化」的表達效果,也因此,節目獲得了不俗的收視表現和良好的社會效果。在以內容為王的時代,內容創新是一個節目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最強大腦》採用了「陌生化」方法讓人們開始關注腦科學,挑戰人類腦力極限,也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電視節目創作道路。

二、節目模式:突破單一形態,採用「結合體」

《最強大腦》源於德國《SuerpBrain》,由明星和科學家作為嘉賓,在節目中做出點評,互動聊天,結合「科學」、「遊戲」、等元素的「綜合體」,巧妙地將科學與競技結合在一起,所以被稱為「科學達人秀」。《最強的大腦》的特別之處在於並不宣傳知識,不關注智力廣度,而看重腦力的深度,進行個性、另類、超強的腦力行為的競技。為了能將腦力的「深度」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節目模式突破過往的單一的節目模式,採用模式雜糅的「結合體」,既有《中國達人秀》式的「才能」展示,又有智力闖關遊戲類節目的驚險刺激。

三、節目規則:力求科學客觀,建立評估系 統

節目規則是成就一檔真人秀節目的關鍵所在,它能保證節目流程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是節目的基本敘事動力。好的節目規則可以引發人性的自然呈現,也能讓選手命運產生戲劇性轉折。

《最強大腦》和其他競技節目不同,選手與選手之間並不是直接產生競爭關係,產生矛盾衝突。選手面臨的最大挑戰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他們需要首先完成自己的挑戰項目,獲得晉級,然後由評委打分決定能否晉級,這種形式更像是體操、跳水等體育項目的評分細則。

四、節目內容:火爆的熱門話題

從本季節目一開始,郭敬明與Dr.魏的戰爭就已經打響,節目中,郭導一臉的不高興,而叨叨魏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酷無情」。直到第三期,兩人的戰爭開始白熱化,一向理智的科學化身叨叨魏說出了「你怎麼像個女人一樣」,然後郭導憤然離席。節目播出後,兩人之間的爭論引發了網友熱議。郭敬明作為一個嘉賓,一個質疑者,他本身是沒有錯的,這個節目也從來不缺少像他這樣的質疑者。而Dr.魏作為一個科學評審,他本身肩負的責任要艱巨的多,畢竟這是一個科學的腦力節目,科學在前節目在後,科學本身就是一個無情的事物,如果非要加入感性的東西,那是藝術,是文學。

水哥」王昱珩,你是中國的夏洛克么?

前不久,微博上有一則消息爆出,最強大腦選手王昱珩幫助警方偵破了一起8個月都未破獲的肇事逃逸案。

一時間,人們對這位「最強大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王昱珩在最強大腦的舞台上以「微觀辨水」成名,所以得「水哥」名號。而他當年的比賽視頻也被網友挖了出來,《最強大腦》也因此熱度大增。中日大戰之後,王昱珩又以碾壓對手之勢輕鬆贏得比賽,被不少人稱為「男神」。

五、節目形態疲倦化

節目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三季,和所有綜藝真人秀相似的地方在於,即使《最強大腦》因題材的差異化積累了一定的觀眾,也依舊擋不住節目程式化帶來的疲態。觀眾的胃口越來越挑剔,在節目形式上沒有大的突破,參與者的挑戰項目也沒有太多新意的情況下,能帶來關注度的也就是為節目製造話題進行炒作營銷了。

喊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口號,請來在復旦大學任教、以口才和學識聞名的蔣昌建擔任主持人,邀請專業的心理學教授擔任科學顧問,可以說在權威性和科學性這兩點上做足了文章。和滿屏的歌唱、親子類真人秀比起來,簡直是每一幀畫面都在展現智商上的優越感,碾壓一眾娛樂真人秀。

和傳統真人秀以主打女性受眾市場不同的是,《最強大腦》最初的口碑和收視主要靠男性受眾積累起來的。《最強大腦第一季》的受眾主要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其中有72%為男性,觀眾的主要年齡層集中在19~35歲之間。

《最強大腦》的本土化做得非常巧妙,節目組深諳中國觀眾對揭秘有著執念、對權威有崇拜的心理,邀請強大的科學團隊作為支撐,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即使聽了解說依舊看不懂,也能有一種「哦,原來這麼難簡單啊」的感覺。

從第一季到第三季,節目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變的是觀眾的胃口和節目的設置。第一季,觀眾還可以用看西洋鏡式的心態圍觀這檔節目,但到了後面可能會被其他節目吸引走了,少有死忠群體,只能用各種噱頭吸引流動的粉絲;而對節目本身的營銷,作為觀眾我們也不難發現,它從對「高智商」、「高逼格」的關注轉向了對「明星嘉賓」、「評委衝突」的呈現,反而讓人有些喪失對節目的好感度,未嘗不是一種遺憾。

《最強大腦》的節目定位是一檔科學真人秀節

推薦閱讀:

聰明秘笈:五類食物「營養」寶寶大腦
不想被AI淘汰,人類就得以科技升級大腦
第三章 一切源於大腦(一)
大家都說大多情況下是大腦控制我們多還是我們控制大腦多?會火不是因為家庭背景厲害?
講一個我看過的非常有趣的書,《重塑大腦重塑人生》

TAG:大腦 | 強大 | 綜合 | 最強大腦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