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空間敘「家」的故事(一)開啟家庭關係支線故事
且說上上回提到,熙琄老師在成都愛的對話舉辦的敘事療法三階工作坊上講了些什麼呢?
當~當~當~當!敘事三階工作坊內容回顧第一彈來襲!!!
學敘事,不只是學諮詢,還是學生活。
我們怎麼樣把敘事的體驗帶入到婚姻關係;怎麼樣把敘事的外化、解構的精神融入到與愛人之間的關係;怎麼把敘事融入到與孩子的關係;怎麼樣把敘事的精神可以放入到老爸老媽、爺爺奶奶的生活;有一天我們也都會老,我們怎麼樣面對老人家,怎麼樣面對自己的老化;希望這些理論可以更好的陪伴我們去思考,去創造,去整理,去反饋,在挑戰里去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
01
創造親子關係的支線故事
每個家庭都需要被珍惜,每個家庭都需要被看見,不管這個家庭從主流的標準來看,它的狀態是怎麼樣。敘事裡面講到不符合主流論述,不符合主流的量尺,會讓自己覺得不夠好,所以在敘事裡面會想辦法去珍惜、尊重所有的家庭。
比如有一個孩子,他最近學習退步了,如果有問題故事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會說:你怎麼都沒有好好學習?你怎麼不夠努力?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看他的問題,這個看也不是不好,但我想邀請大家去思考,可以怎麼樣讓孩子看到一點他的支線故事。可以跟孩子說:
雖然你最近退步了,但爸爸媽媽覺得你是一個有力量的孩子,你可以怎麼樣帶著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自己學習?
你最近的學習比較有狀況,你覺得爸爸媽媽可以做什麼來陪伴你,讓你的學習更好?
最近的學習退步了,你自己的感覺是什麼啊?
雖然你最近學習退步了,但是爸爸媽媽覺得你還是有很多美好的特質,可別忘記啊。爸爸媽媽希望你帶著這些寶貴的特質,還可以繼續往前走。
曾經有人跟我說:老師,在大陸養孩子很難誒,很多父母都很焦慮誒。老師,從敘事的角度您怎麼看?
我說:如果父母焦慮,那焦慮也挺寶貴的,就是因為關心孩子、愛孩子,才會焦慮。不要病理化焦慮,不要去標籤化焦慮,而是去開啟關於焦慮的對話。比如可以去問:
這位媽媽,你對孩子焦慮,那個焦慮挺不容易的。
焦慮背後的心意是什麼?
焦慮背後對孩子的關懷是什麼?
焦慮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時候我們還可以用一個玩偶代表焦慮,可以如何去感謝焦慮。
外化焦慮,讓焦慮背後的善意可以看見,就是要去病理化,不要去說這個爸爸或媽媽太焦慮了,而是要去看焦慮背後的力量在哪裡,也就是怎麼樣去看家庭的力量。
好像我們的故事都很平凡,但麥克懷特老師說,平凡中總有不平凡。也許教養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大家都做爸爸媽媽,我們生了孩子就要儘力把他們養好,覺得這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但從敘事的角度會說,每個平凡的故事背後都是不平凡的,都是獨特的。把一個生命養大,這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好多年前我在課堂里跟父母說,你們都是獨生子女的探險家、冒險家。在大陸的歷史裡面從來沒有生一胎的歷史,這幾十年來的一個政策,必須如此,因為人太多了,所以大家都是獨生子女的探險家。當時現場好多的爸爸媽媽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表達,他們覺得很感動,本來都覺得自己沒做好,覺得自己疏漏了哪裡,但是用這樣的視角去看的時候,去看屬於他們的故事,他們一下覺得自己好棒哦,一下覺得自己好勇敢哦,覺得大家都在冒險,都儘力在做好。
敘事用這種方式去看爸爸媽媽,會讓爸爸媽媽的故事開始有變化,爸爸媽媽對做父母的自我認同也開始轉化,帶著這樣的自信就再也不會覺得自己沒做好,反而覺得我做了好多努力,我要尊敬自己,我也要尊敬我的愛人,尊敬我這個家。所以,故事會帶來更多的故事。不會覺得,哎呀,大家都沒做好,這種故事就會帶著大家往下走,但是如果我們都說自己是探險家,這個故事就會陪伴我們儘力在往上走。所以故事會帶來故事,我們要去選擇用什麼樣的故事來看待我們的家庭,用什麼樣的故事看我們如何做父母,用什麼樣的故事看我們如何做夫妻。
做父母真的是好不容易,如果我們這麼不容易還不斷地用自責的故事去告訴自己,或者用責怪的故事去說我們的愛人沒做好,那這麼不容易,還要用這些自責的故事進入到我們做父母的空間,那是很殘忍的。但是如果用不一樣的命名,用不一樣的看見,就算不一定做的很好,但是願意冒險,願意努力把孩子養大,那就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情,所以不同視野的事情會帶給人不同的安在,會帶給人不同的信心,會帶給人不同的位置。
雖然教育孩子背後會有一些壓力,會有一些焦慮,但是當你被這麼命名,被這麼看見,是教養獨生子女或者兩個子女的「探險家」,感覺會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你是爸爸或媽媽
02
創造伴侶關係的支線故事
很多婚姻裡面如果兩個人的故事都是負面的故事,那兩個人就會覺得我們的關係不好,待得很難受,很冷漠,很不值,如何讓敘事的故事進入到關係里,如何可以讓敘事的故事灌溉著我們,滋養著我們。如果希望你的愛人覺得你的存在對他/她是重要的,對他/她是有意義的,對他/她是有價值的,那麼你就創造不一樣的支線故事。
曾經有學員說他的夫人在教孩子方面會比較溺愛,他覺得孩子還沒有上大學,不能溺愛,要訓練ta長大,要訓練ta獨立,他一直很傷腦筋。我說:每個人對孩子可能都有不一樣的一些想法,可能首先要去接納她,孩子要上大學了,能溺愛多久啊,就去接納她對孩子的溺愛。如果你希望夫人能夠跟你一起往前走,你可以搭腳手架,就是慢慢的用一些去病理化的問話,不去指責愛人的對話,去跟她說:「老婆啊,你這麼愛孩子,其實孩子挺幸福的,你猜,當孩子自己獨立去念大學的時候,我們夫妻倆可以怎麼樣帶著對孩子的關心,讓孩子可以知道怎麼照顧自己,因為我們都不在ta身旁了。」去邀請他所謂溺愛孩子的妻子思考,怎麼樣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關心她的孩子。他聽了之後就感覺到,好像他那樣子去責怪他的夫人,可能就有距離,邀請他的妻子,就可以有一些被看見,而且可以跟他一塊去思考。
這就是一種支線故事的同在,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如何在關係中創造支線故事,怎麼樣可以讓故事貫徹在我們的關係中。
婚姻好像也是一個探險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探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學習,可以怎麼樣邀請對方一起學習。
很多年前,台灣有一個學員,她說她的愛人進步很慢,她做了大量的努力,愛人只進步一公分,回應很少,讓她特別特別的難受。我說:你是如何在愛人只進步一公分里,不斷的去跟愛人在一起,那個願意去努力的力量是怎麼來的?她說:老師,我小的時候,媽媽幫人看腳踏車,我就陪著媽媽去看腳踏車,風雨無阻,不管遇到怎麼樣的天氣,媽媽一定會去。她覺得她有堅持面對困難的力量,是媽媽給她的。然後我就說:看起來有傳承啊。
敘事很重視傳承,當我們身上有股堅毅的力量的時候,可能往往都是來自我們的爸爸媽媽,來自我們的爺爺奶奶。傳承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東西,很有趣,她從來沒有看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堅持、不放棄,是來自於媽媽教給她的東西。忽然之間,她覺得自己好有力量。然後我就說:這個故事被看見,對於她回到關係里會有怎麼樣的不一樣?她說:老師,在跟你對話之前,我會覺得我在這個關係裡面好挫折哦,我努力了大半天,我的老公只進步一公分,回應一公分,我好累哦。可是跟老師對話以後,老師看到我的那個堅持和願意努力,老師陪我看見我的力量,一下子我覺得我的先生進步一公分還是很值得的。
其實每個家庭成員內心都會有他/她對家的渴望,無論他/她的家情況怎麼樣,那份渴望是值得被了解的,被重視的。在敘事裡面怎麼樣看見不同的故事,就會有不同的可能性。我們是打開怎麼樣的對話空間,我們是打開問題故事、病理化的對話空間,還是我們願意去打開支線故事、去病理化、溫暖人心的對話空間。
03
創造老人關係的支線故事
前幾年,我80幾歲的舅媽身體不行了,常常要去醫院。我表妹跟我說舅媽的情況,覺得壓力特別大,我就在想,如何豐富舅媽的支線故事,所以我就錄了音,希望在生病中的老人家可以聽到溫暖的支線故事。我以前出國的時候,她一直鼓勵我要堅強,在國外生活其實挺挑戰的,很不容易,要堅強的好好的去生活。我就跟舅媽說:她的鼓勵對年輕的我特別重要,我一直把「堅強」這兩個字放在我心裡,在國外不管是求學,不管是工作,不管是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你原來告訴我說要堅強,我從來都沒有謝謝你過,我現在要跟你表達,幾十年來你告訴我的東西對我的幫助。舅媽是看我出生看我長大的老人家,是一個很靠近的親人,所以我就錄了這麼一段音發給我表妹,我表妹就讓舅媽聽,聽我對她的感謝,聽我幾十年來她對我的陪伴,就是想用支線故事去溫暖一個在病中的老人。後來,表妹跟我說,舅媽聽的時候眼睛都是紅的,舅舅也在旁邊聽,舅舅和舅媽都好珍惜這段錄音。
我總是在想,見到老人,我要怎麼樣看到他們的好,80幾歲,白髮蒼蒼,坐輪椅,我可以如何創造支線故事。有時候我會說:阿姨,我覺得你的白髮白的好美哦。解構頭髮,誰說頭髮只有黑色的才美呢?
遇到做輪椅的阿姨,我會說:阿姨啊,你做輪椅怎麼照顧自己的身體呢?阿姨說每天會有外籍的小姐推她到公園,到了公園她就推著輪椅運動半小時。我就會說:阿姨,你好有毅力啊,可以每天都去推輪椅,好難得啊。阿姨就說:不運動不行啊,身體就是要運動啊。然後我就說:阿姨,我要跟你學這個堅持的力量。
有時候我看到一些白鬍子的老人,我就會說:李伯伯,你的白鬍子好帥啊。李伯伯就嘿嘿嘿的笑。沒有人規定只有黑色才是年輕貌美,白色也有它的美。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樣在生活里去看見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東西,生活里去看支線故事特別有意義,特別有價值。
放慢腳步去看看:
對你來講什麼叫支線故事?
當你在看故事的時候,是用問題故事的視野去看這個故事,還是也會思索如何用支線故事的視野來看故事?
你在生活里會如何看到支線故事?
你在生活里如何去創造支線故事?
(老師在白板上畫了一個太極陰陽圖,一邊代表問題故事,一邊代表支線故事。)
如果我們只看到問題故事,那麼另外一邊就沒有進來,就陰陽不調和。如果我們在生活里看到的都是問題故事,就會讓自己耗在問題故事裡,也會讓我們的關係,對方不管是孩子、愛人、家人,都會在問題故事裡,問題故事的浸泡會讓人很難受,會讓人有無力感,會讓人覺得停滯不前,會讓人失去創意,會讓人覺得擔心焦慮。如果可以透過敘事的視野、哲學觀、技術,不斷的去看見自己、對方、彼此的不容易、美好,不斷地想這個支線故事在哪裡,支線故事會滋養人、滋養關係。
去覺察自己,每一天跟自己的家人、跟自己的個案一起去看我們到底是怎麼看故事的。先別責怪自己說,我敘事已經學了好幾階了,怎麼還老是看到問題故事。先去覺察:我是怎麼看故事的,什麼時候比較容易看到問題故事,什麼時候我可以看到暖人心扉的故事,練習看故事。有沒有好好做到解構、外化、重寫倒沒關係,更重要的是跟自己的內在對話,我到底看到了什麼樣的故事?我是奔著問題故事、病理化故事、標籤化在跑?還是願意停下來,看一看,就算對面這個人有很多的問題,會不會在問題背後的他,仍然有很多我們沒有看見的地方。
我們太需要支線故事來讓我們好好的活著,很多痛苦的人就是生活里沒有支線故事。一個開心的人,一段開心的關係,生活里一定有點點滴滴的支線故事在灌溉著他/她,在滋養著他/她。我想邀請大家去創造故事,去建構故事。
如果你有一個小小的不開心
這個不開心是怎麼來的?
這個不開心的故事背後有沒有一些支線故事?
看到這個不開心背後小小的支線故事之後,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