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柳斌:核心素養更為核心的是品德教育

中國網訊(記者 王曉霞)11月6日,以「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國家教育委員會原副主任柳斌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為核心的是品德素養。

國家教育委員會原副主任、教育部總督學 柳斌

以下是發言實錄:

這次論壇以「核心素養」為主題,很好,很及時,意義重要而深遠。

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八一學校慰問師生時,曾經鄭重地指出:「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現在大家正在討論核心素養問題。其實,核心素養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核心素養這個概念是在素質教育實踐發展過程當中新產生出來的,有新意,有活力。對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已有不少人做了論述。當然還是需要進一步充實、豐富和發展。

素養的形成過程是習得過程

什麼叫素養?「素」字上面是生,下面是絲的一半,本義是沒有染色的絲綢,意思就是:「本色的生帛」,隱身意義是指「本來的」,「原有的」。如:素性,素顏,素材,素常,很有名的著作是《素問》。什麼叫素養呢?素養,素養是人在實踐當中,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品質,這種穩定的品質跟天生的接近。所以叫做素養。它應該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品質,或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能力,包括行為能力。

素養是哪裡來的?素養不同於「秉性」,「秉性」一般是指天性、天賦一類的特質。「素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形成但其穩定性已接近天性的品質。

素養的形成過程,是「習得」過程。習得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經過多次培養反覆訓練才完成的。基礎教育是各方面素養最好的最重要的養成階段。抓住這個素養養成的黃金時段,切合有效地開展養成教育,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素養是反覆實踐形成的

我國兩千年前的《漢書·賈誼傳》就有了「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的古訓。指出了各種良好習慣養成要從小抓起,從兒童少年階段抓起。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講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更強調:優秀是一種習慣。是的,好習慣成就人的一生,壞習慣毀滅人的一生,這是一個樸素的真理。

素養是反覆實踐、反覆訓練形成的。習近平主席要求要做學生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這裡,沉澱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都是核心素養,都需要一個扎紮實實的養成過程。

人類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之後,為了自身的生存就得有能力、有本領、有智慧、有道德,這些都不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如何獲得這些先天不具有,又必須有的東西呢?古往今來,總結出的經驗以經典的方式概括出了五個大字: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大字就記錄在對後人尊稱為「半部論語走天下」的先聖孔子和他的弟子論道的《論語》裡面,而且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第一句。

創新就在學而時習的過程之中

我們天天在講「學習」,人人在說學習。現代社會裡「學習」這個高頻詞就源於「論語」。可是我們對「學習」這兩個字究竟理解多少呢?我覺得理解,但並不深刻。學而時習,是針對學而不習、淺嘗輒止、一知半解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的否定,是對持之以恆、熟讀精思、溫故知新等積極態度和行為的倡導。「學而時習」是真智慧,是大道理,要好好體會。

其中「學習」兩個字不就指出了長期堅持,反覆訓練,是「學」的核心要義,是掌握能力,掌握本領、修養品德的必要過程嗎!人們常常讚賞德國的哲學家狄慈根「重複是成功之母」的名句,卻不知道狄慈根是在十八世紀才發現這個道理的。而孔子早在距今兩前千多年前就認證了這個道理。孔子還指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明確地指出了故與新的關係。指出了對已有知識的複習是獲取新知識的必要途徑。這裡的「溫故」不正是指對已有知識的反覆溫習揣摩、習練嗎?

能力和素養都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也就無法「習得」,而反覆溫習、訓練是積累的必要手段,這不是提倡讀死書,因為創新就在「學而時習」的過程之中。品德養成,習慣養成更是如此。

核心素養更為核心的是品德素養

我想強調的是,要重視品德素養。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實施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正在許多國家展開,他們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狀況。這三個他們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在國與國之間進行比較評價,主要是這三個方面思維的一些質量。這三個方面的素養都很重要。這裡我想著重強調:更為核心的品德素養。

現在有些人,可能不缺才,不缺本領,但是缺德。大漢奸汪精衛就是例證,人就其本身而言,是與他人共生共存的,非關係性的存在的人,在世界上找不到,也不會有。而道德規範是人類社會生成的,人類自己制定規範,並受制於這些規範,而且對違反規定者予以制約。所以,人是因為擁有了道德行為規範,才從動物群里走出來了!

道德是整個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道德教育從其本質來講是"使人成為人」的教育。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是難以融入社會,難以為社會成員所接受的。目前就我國來講,社會道德滑坡,其嚴重性不亞於外敵入侵,大軍壓境!「有德為榮」的氣候迫切需要營造,守德風尚迫切需要引導,重建社會道德大環境的任務迫在眉睫!在轉型社會轉型期更是如此。

「教育國際化」是教育「非中國化」

愛國品德素養又是道德素養的核心,應當首先予以重視。必須明確,我國的絕大多數人是愛國的,但也不要諱言有些人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他們不熱愛祖國,不熱愛人民,甚至做出損害祖國利益民族尊嚴的事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理論界有人主張把「教育國際化」(超國家化、非中國化)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方向。強調培養所謂的超國家的國際人才,培養世界公民。這股思潮的影響不可小視。

前不久,有一次在「模聯」活動的大會上,多位名校校長竟然把培養「世界公民」視為比培養「中國公民」更光榮的任務,加以鼓吹。這些同志忘記了,當今世界仍然是一個國家利益至上的時代。忘記了「公民」是一個國籍身份的法律概念,甚至忘記了美國三任總統,尼克松、柯林頓、布希在訪問中國的時候都宣稱他們是為了美國的利益而來的。

這些同志置教育全球化、國際化帶來的殖民化傾向而不顧,這種思潮對國家地理疆界和民族文化傳統的侵蝕於不顧,這種思潮對消解公民對國籍身份認同的負面影響於不顧,這種思潮對國家主權的侵蝕於不顧,我認為,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如果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西方化了,教育「國際化」、「非中國化」了,我們培養的人都成了「世界公民」而非「中國公民」,那麼不要多少年,中國就要自毀長城自動消亡了!美國和日本之流還用得著費勁心機構築反華包圍圈嗎?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看得見的危險!

所以當年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指出:中國教育的任務是培養體魄健全的中國公民!只有全體教育者都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才會有希望!

愛國品德愛國情懷發端於家庭,形成於學校、家鄉和社會。所以愛國品德愛國情懷培養的路徑是:愛家庭,愛父母,愛家人,愛學校,愛師友,愛家鄉,愛社會,愛祖國,愛同胞,愛大自然。這種情感的源頭是愛父母,愛家人,愛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根基。父母愛,師友情是奠定愛國主義情感初始價值觀的根基。

總之,素養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是學而得之,習而得之,學而時習而得之,是教而有之,化而有之,因教化熏陶而有之。關注學生的品德素養、語文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使每個人都能成為有素養的國家公民,那才是我們基礎教育肩負的圓夢中華的歷史使命!


推薦閱讀:

最好的素養,就是等人把話說完!
【人文素養】現代都市愛情故事 —《沉香屑 第一爐香》賞析
人文素養的提高
真正的教養,與財富無關
立足語文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TAG:教育 | 品德 | 素養 | 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