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香港中文大學科學家發現,血液中有這幾種菌,患結直腸癌風險最高可增加16倍|科學大發現

無論是在全世界,還是在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都已經高居第三名,對它的風險因素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除了遺傳因素之外,隨著腸道微生物研究的崛起,研究人員迅速地將一些特定的腸道微生物與其聯繫在了一起,例如大腸桿菌、脆弱擬桿菌、具核梭桿菌和厭氧消化鏈球菌等,它們能釋放腸毒素、調節腫瘤微環境,刺激癌前息肉惡變等等。(《科學》:又見致癌腸道微生物!科學家揭示兩種常見細菌或是結直腸癌發病的重要推手 | 科學大發現,頂級期刊發文,香港中文大學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導致結直腸癌的直接證據! | 科學大發現)

不過這些研究還都僅限於在腸道中,而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卻想,如果它們出現在血液中,會不會也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呢?在不久前的《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雜誌中[1],他們給出了答案:會的!而且還會增加很多!

血液中有細菌大家能想到什麼?敗血症?確實,臨床上的研究表明,敗血症與結直腸癌具有相關性[2]。不過敗血症是比較嚴重的狀況,通常來說,菌血症的發生更為普遍一些,這也是研究人員所關注的。

研究人員發現,菌血症將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72%,他們還將風險落實到了具體的6種菌上,最少也能將結直腸癌的風險翻倍,多的更是能增加16倍!其中還包括新發現了2種和結直腸癌發生有關的腸道微生物——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麻疹孿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

一般來說,菌血症比較短暫,只是活的細菌進入了血液中,但是沒有繁殖生長,可能被免疫系統清除掉,也可能隨著血液到達了身體其他部位,導致後續出現膿毒症或心內膜炎和腦膜炎等,短暫而低水平的菌血症通常是沒有癥狀的。

正因為沒有癥狀所以可能並不會引起過多的關注,但是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結直腸癌發生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腸道屏障的破損,這就會讓腸道微生物有機會進入血液中。所以無論是菌血症還是敗血症,它們由腸道微生物誘發,並且與結直腸癌相關就都很合理了。

研究人員利用香港醫院管理局組建的臨床數據分析報告系統(CDARS)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所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從資料庫中篩選的13096名確診過菌血症的成人患者與沒有確診過的相比,患結直腸癌的比例分別為1.69%和1.16%,風險增加了72%(風險比HR=1.72)!

這樣子看來,菌血症的「後遺症」恐怕是不能小覷的。除了將菌血症作為整體進行了分析之外,研究人員還鎖定了擬桿菌屬、鏈球菌屬、梭菌屬、消化鏈球菌屬、梭桿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顆粒鏈菌屬這7個屬,它們之中有不少「犯罪嫌疑人」。

將每一個屬視為整體時,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結直腸癌的風險,不過一個屬中包含好幾種細菌,為了更加準確的認識其中的聯繫,研究人員又繼續深挖,將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的罪名落到了確切的菌種上。

其中最「厲害」的要屬一個名為腐敗梭菌(Clostridium septicum)的細菌,由這種菌引起的菌血症患者日後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是健康人的17.1倍(風險比HR=17.1)!其餘的請大家看下圖: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腸道微生物與非結直腸的癌症或者是非惡性腫瘤的胃腸道疾病都沒有相關性,成為篩查的靶點還是很有希望的。

除了具體菌種的影響之外,估計「後遺症」會在何時發生也很重要,這對於日後的預防和篩查很有意義。經過統計,研究人員發現,志願者們結直腸癌發生的時間基本都在被診斷出菌血症後的一年內,而且大多數都沒有超出6個月。

我們知道,絕大部分的結直腸癌在真正發生前都要經過息肉這個階段,而這些微生物主要的生存位置就是結直腸。過去也有研究指出,解沒食子酸鏈球菌和具核梭桿菌更容易定植且常駐在息肉區域[3,4],一方面,它們能刺激產生大量促炎細胞因子,比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和白介素-8等,塑造炎性微環境,促進息肉的惡變[5];另一方面,這些細胞因子又能促進息肉區域的血管舒張,增強血管滲透性[6],為腸道微生物「出逃」打開更多的門縫。

雖然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確診菌血症是通過血培養細菌檢測呈陽性的方式,而不是用PCR或測序這類敏感度更高的技術,可能會導致一些偏倚,這是研究的局限性所在,但他們表示,這是目前為止第一個大型的、系統性的對菌血症和結直腸癌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的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因此,他們提出,鑒於風險比高到這種程度,在以後的臨床實踐中,如果菌血症患者所感染的細菌是與結直腸癌發生有關的,那麼補做腸鏡就很有必要了。假如不巧患者剛好有息肉就可以及時地切除,避免癌變,或者也可能發現早期的腫瘤,為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做出貢獻。


推薦閱讀:

龐大鵬:「俄羅斯政治社會文化學科」:內容與方法方法
傳媒學術網 -論網路新聞學學科體系的構建
醫學科普:抗菌葯廣譜?窄譜各有千秋
超長乾貨!來自指南針技術流名師每一學科的複習建議
解析各學科引用率最高的法學論文與高產作者 | 值得讀的長文章

TAG:科學家 | 香港 | 科學 | 大學 | 風險 | 學科 | 血液 | 直腸癌 | 發現 | 直腸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