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風度——關於胡適

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後,怎麼收穫,怎麼栽。

——胡 適

民國

是中國歷史上

又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年代,

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名人大家。

梁啟超先生的博學多識,

畢生追求救國圖存;

陳寅恪先生的錚錚硬骨,

堅貞不屈;

胡適先生的謙虛謹慎,

堅守自貞,

都是我們終生所推崇的理念,

追求的精神品格。

「新思想中的典範,

舊道德里的楷模」

這可以算得上是對胡適先生最中肯的評價。

無論是生活,情感,還是學術方面,

胡適先生都一以貫之他的思想,

從不改變,

但他又保存著古代文人的堅貞的良好品格,

是新舊思想融合融洽的至高之士。

(胡適與江冬秀)

胡適先生,

提倡新思想,

反對舊道德的堅持者,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

卻不激烈的改變傳統道德,

孝順恭敬,從一而終。

出生於封建傳統官僚家庭的胡適,

因為父親胡傳在朝廷任職,

所以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教育,

並且對古文研究極有天賦。

由於從小受到傳統教育的熏陶,

胡適對於傳統道德還是會極為順從的,

並非像其他接受新思想的青年那樣激進。

正因如此,

十四歲的胡適,

對於母親安排的包辦婚姻沒有反抗,

反而接受,

並且和江冬秀一直生活到老。

可能所有人都在詫異,

為何那麼著名的名揚國內外的學者,

一個領導新思想的倡導者,

可以跟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

包辦婚姻得女人過上一輩子。

或許這就是胡適先生最吸引人的人格魅力所在,

對於他自己的選擇,

會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

不會始亂終棄,

這既是對母親的尊敬孝順,

同時也是對一個受到封建思想迫害和壓制的女人

的最好的交代和安慰。

由此,

我們可以看到,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

在那個強烈追求進步、科學,宣傳新思想的年代,

依然有人保守著傳統思想之中的優良部分,

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

一味的吸收外來思想。

當下的中國和二十世紀的中國一樣,

都在接受西方思想蔓延的影響,

這使得大多數人忽略了

傳統思想文化的優點和內涵。

所以,

從胡適先生對於新舊思想的認識和行動上

或許能給當下的我們帶來一些借鑒和啟發。

(青年胡適)

胡適,

一個新思想的傳播者,

知識淵博的學者,

卻沒有知識分子的清高,

沒有進步青年的激進,

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姿態,

從一而終,

直到生命的完結。

五四運動時期,

胡適和陳獨秀進行論戰,

互相發表文章表達自己的觀點,

從來都是溫和的進行。

但同時論戰的章太炎卻異常激進,

以至於到最後論戰變成了互相的對罵,

堂堂的學者,

知識分子,

居然在報紙上破口大罵,

為人為人所恥笑。

兩相對比之下,

胡適先生的溫和謙遜便顯得讓人敬仰,

盡顯為學者的風度。

胡適和魯迅都是五四時期的名人導師,

兩人自然也就成為好朋友,

在一起互相研究,明清小說,攻克學術問題。

魯迅的小說《故事新編》,

其中有胡適的幫助,

而胡適的學術著作也有魯迅的觀點。

就這樣,

兩個時代的標誌最終還是產生矛盾,

分道揚鑣。

隨後多次,

魯迅,這把時代的尖刀,

多次痛罵胡適,

全然不顧往日情分,

而胡適都只是一笑置之,

卻從未說過一句魯迅的壞話。

這樣的文人風度,

並不是人人都有的,

也只有胡適先生這樣的人才會忍受如此種種,

而後一笑置之。

胡適先生這樣謙遜、溫和的性格,

胸懷廣闊的風度,

正是我們為人的根本準則,

值得我們終生去追求、去探索。

胡適先生的學術思想,

也是我們必須重視且備受推崇的方面。

當年,

胡適先生在北大教書的時候,

學生們想罷他的課,

顧頡剛想帶學生鬧,罷胡適的課,

於是先派學生代表傅斯年去聽課,

課後傅斯年則說」這個人肚子里還是有點東西的,

不能罷」,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

胡適先生對於學術的確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

使得顧頡剛這樣的學生都尊敬他。

從這一事件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

五四時代的北大是那樣的開放,

「兼容並包」,學術自由,

真正的學習掌控權在於學生,

對於老師,

他們可以選擇講得好則推崇,

講的壞則直接轟下台,

不留情面。

假如,

當今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依舊是這樣,

或許就不會存在那麼多的偽教授,假專家了。

五四時期的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

那樣濃厚的學術氛圍,

大膽的追求真理,追求真知,

是現在的中國高等大學所應竭力建設的目標,

亦或許那樣的大學只能存在與歷史的長河裡,

卻再也不能重現。

胡適先生留學美國師從杜威

一生受「自由主義」和「實證主義」影響,

並且畢生都在為自由和實證的真理追隨奔波,

他對真理的追求和嚮往

是我們當下大學生所應學習和研究的。

無論是學術還是生活抑或其他方面,

自由是前提,

只有獲得最高的自由人才能沒有憂慮、

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學習中去,

不受任何壓力的阻攔。

當時,

陳寅恪先生拒絕擔任中央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

就是這個原因,

而且他也說明了,

只要允許他和他的研究人員

不信仰馬克思就可以任職。

這是陳寅恪先生

為保證學術自由的基本的必要的做法,

是為了純粹的學術自由,

為了純粹的思想。

所以自由是每個有見地的人都追求的目標,

胡適也是一樣的。

胡適先生主張做學問應該該大膽懷疑,

小心求證,

這給我們的學習引領了良好的方向。

而這樣的懷疑主義不僅僅適合於學習研究,

同樣也適合於生活的思考。

懷疑主義

就是對所看到的事物已有的結論進行推翻,

從而可以毫無羈絆的進行事物的研究。

生活中,

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

總是建立在自己或前人的經驗之上,

這無疑會磨滅我們對事物深層次的認識能力,

減少我們對事物的思考。

長期發展下去,

會喪失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

而且人也不會成熟。

但懷疑主義的存在,

則更加強調和突出了我們的思想獨立性,

有助於個人思想的建立和成熟。

當下好多人都在思考,

疑惑為什麼與民國動蕩的時代相比,

和平年代中國卻培養不出一個大師,

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總管二十世紀那些們學術名人的發展,

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為「思想獨立性」,

這恰恰是當下中國人,

尤其是青年學生最缺乏的東西。

而這要「歸功於」十二年的義務教育

所產生的應試教育,

或許有人說,

應試教育令知識普及大眾,

讓普通人民接受了知識的熏陶,

提高了國民素質。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當一件事物搏擊範圍最廣的時候

必然會損失最優秀部分。

由於長期應試教育的學習,

是學生思想凡是建建固定,

並且逐漸丟失了思想的獨立性,

僅依靠抑鬱的東西來進行論證和研究。

而胡適先生的懷疑主義,

對於現在應試教育的狀況下培養人才是有幫助的,

懷疑一切,否定一切,

一切都從零開始,從無到有,

便能得到一切到達高峰。

有人曾說過

「擁有了一切,也變失去了一切」,

所以當我們想得到最多的時候,

便應該拋下當前的所有,

一步一步慢慢走,

才能獲得想要的東西。

胡適先生的學術思想

是我們終生都應該學習和踐行的思想,

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

如果說,

胡適先生是一本書,

那本這本書記載的便是二十世紀那些學者大師歷史,

是二十世紀學界永不凋零的奇葩。

對於胡適,

我們學習認知的不僅僅是他的為學態度,

他的學術思想,

跟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態度們待人接物的方式,

人生品格,這些精神文化,

是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瑰寶,

是我們一生學習的典範。

(胡適與梅貽琦等人在清華大學的合影)

作者簡介:

怡紅小生,田雨,非著名九零後,某大學影視系畢業,熱衷於電影、戲劇戲曲、還有綜藝,喜歡文字和思考,一個人的生活總是充滿了無盡幻想,充足的個人時間能夠感悟生活,有同樣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聊,歡迎騷擾!


推薦閱讀:

胡適《我的母親》教案
胡適與「的」
胡適夫人江冬秀傳奇
胡適: 二十多歲的青年們,你們怎麼才能有長進?
舊話重提:毛澤東與胡適的恩怨

TAG:風度 | 胡適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