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史說「齊刀」

齊建邦 法化刀幣 立 長

縱觀中國錢幣史,會有一個十分強烈的印象:它很像中國哲學史。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到唐以後的定於一尊。以藝術的眼光看:諸子百家時代是一個思想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時代,而後來的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時代,建立等級規矩,卻是一個不那麼有趣的、甚至不無刻板的時代。就中國古代哲學史而言,魏晉玄學以下,儘管也有宋明理學、王陽明心學直到清代樸學等等,但無不奉《四書》為宗,秩序井然;只論正誤,不求新見,諸說難有例外,哪裡能比擬春秋之際的孔、孟、老、庄、申韓、荀、墨、兵家等等,各張其理,各主其說,那是何等的思想自由活潑的氛圍?

從「半兩」到「五銖」

以錢幣史擬之亦然。秦「半兩」以方孔外圓的形制統一幣制,那是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之際。廢除各國通用的貝、刀、圜、鏟、布,統歸於「半兩」一系;並與「書同文」、「車同軌」同時推行天下,但暴秦國祚僅十五年,開了個頭,即又恢復到戰國時的混亂和多樣。查《漢書·食貨志》有云:「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鎰)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初仍鑄「半兩」,圓形方孔。直到漢武帝時才漸漸從半兩錢經由「夾榆小錢」轉向漢「五銖錢」。但名義、計量、幣額雖有不同,而圓形方孔則是一以貫之的。唐宋以下,以外圓內方的圜錢為模版,乃是非常統一的格式。宋元明清的錢幣都是同一個格式,其間除了北宋末錢幣在文字應用上有「大觀通寶」式的宋徽宗瘦金書精細優雅;和宋代紙幣如會子、交子的出現等等以外,基本上也都是一個樣式。中國古代史上的幣制統一,於此足見其影響所及。不用說是官鑄,就是較罕見的私鑄,也都按此而行。茲舉三例以證之:

漢代有赫赫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之所以能帶頭造反,皆因其初西漢文帝賜其豫章銅山(今江西)即行鑄錢。廣擁財富,「富埒天子,後卒叛逆」。所鑄者皆為「五銖」錢。

當時的大夫鄧通為文帝寵臣,借朝廷名義靠鑄銅錢廣開銅礦,富甲天下。當時號為「鄧通錢」。亦「五銖」錢也。

再有馬援為東漢名將,光武帝時在隴西太守任上請鑄五銖錢,朝議未允。後獲准鑄錢,「天下以為便」。

這些記錄都表明一個道理:自兩漢以下,圓形方孔的銅錢,在統一幣制的背景下,已成常態。官鑄自不必言,私鑄亦然。實用方便,自然如此選擇。

最藝術的錢幣:齊刀

但從秦始皇往上推:鑄錢卻有著千變萬化的藝術之美。目前我們看到的兩周貨幣,有真正的貝蚌或用獸骨石塊打磨的「貝」錢;也有銅鑄的貝形幣即「銅貝」、「周貝」。隨著戰國七雄崛起,各國為貨貿流通交易而自鑄錢幣,各形各色,從齊燕刀幣、三晉鏟(布)幣、西秦圜錢,以及楚地銅貝、旆錢,尤其是「郢爰」金鈑,形形色色,豐富多彩。這一時代,我想應該是中國錢幣史上最具有藝術氣質的階段。

其中最精彩的銅鑄錢幣形態,當屬齊刀燕刀之幣。

齊燕地域相連,在今河北山東一帶,故燕刀與齊刀並不截然分明。甚至常常有齊刀幣鑄成而鑄者為燕人,故齊國刀幣文字多混見於燕國文字。而齊燕刀幣背文有「左、右、內、外」各式說明,或有推斷此為當時各官府鑄銅之爐方位說明。今天看傳世齊刀幣,最為精凝,大篆字體,有3字到6字不等,幣字之法,甚至可與青銅劍上文字相對照。

春秋齊國時有一品「齊建邦 法化」,大篆方扁形,與同時青銅器上銘文相比,顯然更呈現出適於刀幣形制的字體變形姿態。業界提起「建邦六字刀」,其文字精美、銅質精密,無不視為絕世孤品。而更重要的還在於:此「建邦六字刀」為東周安王(?—前376)初封齊囯相國田和為齊侯時所鑄。彼時齊相田和將齊國國君貴族姜氏康公放逐至海上,只留一城為被廢黜的康公食邑;田和掌控了齊地全境,但名分還是「齊相」。至十幾年之後的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86年)周天子安王姬驕見大局不可逆轉,順水推舟;又因梁惠王代請,遂正式封田和為「齊侯」,位列諸侯之序。田和大為高興,遂鑄「建邦六字刀」以記其盛。或許,這可以算是中國錢幣史上發行最早的「紀念幣」。此外,即以一枚錢幣計,這也是留存文字最多的一例:除正面有「建邦」六字之外,背面還有「即墨之法化」五字。另有「安邦」、「辟封」兩字,亦是辟疆封土、安國定邦之意,總之,都是齊相田和被封齊侯時的喜慶祝禱之詞。刀幣(包括布幣、鏟幣)的形制,是一種極其優美的所在。但從使用的角度看,刀幣形制的確存在一個攜帶應用不便的問題。至於當時為什麼會以刀鑄形,我想應該是因為當時周天子威望下降,晉國為韓、趙、魏三家所分,爭戰已成常態;而田和靠強權實力上台,又廢黜齊君,一定會感覺到以後是一個戰爭紛起的時代,賞軍功、強征戰,是田和的深切體驗。在慶祝封國時不忘戰刀,整軍經武、封侯奏功之時,鑄此紀念刀幣,大約應該是這個特定時期特殊事件映照下的必然表現。雖然不能說鑄刀形幣必然是出於這個尚武的理由,但是刀形幣和奏功紀盛之間的意象是吻合的。

整個中國錢幣史的發展,一直沿著圓形方孔的格式行進而未有意外;唯獨在西漢末王莽時代,因「托古改制」而在錢幣史上也倡起了一場奇怪的改制:當時新莽已有「大泉五十」;元始五年鑄金錯刀銅幣值五千,又有「國寶金匱直萬」。大額鑄幣,顯見通貨膨脹嚴重。天鳳元年有「貨泉」,為五銖錢格式,但同時又鑄「貨布」。又「新莽」時僭號於蜀的公孫述亦大鑄五銖錢……這些,都是和圓形方孔的鑄幣大趨勢背道而馳,卻與刀、布等古制近似。但王莽托古改制,不斷鑄制大錢以圈財富,使富者不能自保,貧者難以自活;飢疫橫行,天下戶口減半。每有新幣推出,「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又數變不信;皆私以(舊)五銖錢市買」。又「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或謂錢幣發行越花哨,則國政越糟糕;於此想到歷史上宋徽宗的以藝廢國;尤其是又想到民國抗戰後蔣經國在上海發行金圓券試圖改革幣制致使經濟大壞的例子;這些都可以說乃是王莽時代的後世翻版乎?

推薦閱讀:

中國古錢幣的歷史與種類
西夏鑄造的古錢幣
五帝古錢招財術
【古代金屬材料製品】古錢幣及其製作材料的發展
中國古錢幣100個名詞簡釋

TAG:錢幣 | 古錢幣 | 古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