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連載】我明明有一雙眼睛,憑什麼說它不存在?

心經講記連載20

——三、解釋正文(6)

戊二、(了知道般若)可分為五:

一、抉擇五蘊皆為空性;

二、抉擇十二處為空性;

三、抉擇十八界為空性;

四、抉擇十二緣起為空性;

五、抉擇四諦為空性。

己二、(抉擇十二處為空性):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共稱為十二處。「十二處」是產生一切萬法的基礎。

《俱舍論》中認為,眼根是一種色法,就像解剖學當中所說的,構成眼睛的物質結構一樣;經部與唯識宗認為,眼根是一種像種子一樣的特殊能量。

很多人天天念《心經》,也能把《心經》背得滾瓜爛熟,但絕大多數人仍覺得很矛盾,不明白為什麼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我明明有一雙眼睛,這是誰也不可抹殺的,憑什麼說它不存在呢?

佛陀是具有卓然之智的導師,他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去否認凡夫境界中的現象。雖然這一切在勝義中不存在,但在現實生活中,眼、耳、鼻、舌、身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此處我再次重申,我們不能因為眼、耳、鼻、舌等等是空性,就否認一切現象的存在,否則就是違背現實。只是在佛菩薩的境界中,這一切才是無自性、無實體的。

為什麼我們不能體會到這些境界呢?就是因為我們還有執著,還沒有證悟空性的緣故。

漢地禪宗有個傳承比較有名的曹洞宗,良價禪師是此宗的開山祖師。

良價禪師很小就出了家,並在一個禪師那裡求道修行,而且每天都要背《心經》。

有一天,良價禪師就問師父:師父,你看我的眼睛、鼻子、耳朵明明都存在,為什麼我每天都要背「無眼耳鼻舌身意」呢?

他的師父想了想,沒有回答上,就說:唉呀,你這個小和尚很聰明啊!我沒辦法再教你,你到溈山靈佑禪師那裡去吧!隨後就介紹他到了靈佑禪師那裡。

當然,良價禪師是利根者,他跑來跑去最後終於開悟,明白了為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獲得了很高的境界。

然而,對從來沒學過「中觀」的人講「無眼耳鼻舌身意」,卻很難讓他們明白。

現在很多從來沒有學習過佛法,或只學過一些小乘法門,卻對大乘佛法接觸不深的人也是如此,始終覺得「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說法荒唐無比。尤其到了泰國等南傳佛教盛行的國家,那裡的法師經常會就《心經》提出疑問:為什麼不存在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否定這些明明存在的東西,究竟有什麼密意?雖然他們也明白一些其中的原由,但如果一下子說這些法全部不存在,他們好像還是有些接受不了。

唐代一位大法師在一次講述《金剛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時,下面有個居士就站起來質問:大法師,你說無我相,無人相,那我不是人嗎,你不是人嗎?如果說者不存在,聽者也不存在,那我們現在聽你講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但對學過中觀的道友們來講,這就不成其為問題了。因為他們都明白,在名言中,眼根、耳根、鼻根等確實是存在的。

以前我們學物理的光學部分與生理衛生時,就學過眼睛的構成包括角膜、晶狀體、睫狀體、鞏膜、視網膜等等,而且在《俱舍論》等佛教論著中,也對眼根的構造有詳盡的闡述。雖然這些在名言中存在,但真正對這些進行觀察時,它們卻根本不存在。

如果用中觀的離一多因來推斷,就可得出無分微塵不存在的結論,既然無分微塵不存在,則由無分微塵所組成的粗大之法——眼根的本體也肯定不可能存在;如果眼根不存在,則其他根也可以此類推。

如果要真正通達《心經》的道理,教證方面就需要閱讀「廣般若」和「中般若」等般若經典;理證的推理方面,就需要通達《中觀根本慧論》,此論將一切萬法(不管是清凈還是不清凈)皆不存在,其本體如同夢中的現象一樣的道理闡述得非常清楚。關於這方面的道理,佛教有著非常豐富的教理。

名言中的十二處(色有十二顯色與八種形色共二十種;聲有八種;香有妙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四種;味有甜、酸、辣、咸、澀、苦六種;觸有四大因觸法與七大果觸法,如寒冷、飢餓等等)是存在的,但真正從勝義的角度或是從它的本性上進行觀察時,這些法都不可能存在,比如耳邊聽到的聲音,不管美妙還是不美妙,如果真正進行觀察,根本得不到一個實有的好聽的聲音,也得不到一個實有的不好聽的聲音,否則,對同一個聲音,就不會有人覺得好聽,而有些人覺得不好聽了。

雖然五蘊在勝義中不存在,但我們卻不能忽略五蘊在名言諦當中的作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五蘊,我們的修行也離不開五蘊,五蘊是成佛的工具和資糧,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如果離開五蘊,就無法修學佛法。

大家都知道,修行首先要通過閱讀經書、聽經聞法等手段來了解佛教。

我們所看經書的文字,講經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看經、聽經後,產生欣悅之情,這是受蘊;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麼是空性?什麼是緣起?我們為什麼要修行?怎樣修行?這是想蘊;之後付諸實踐,這就是聞、思、修當中的修行,這是行蘊。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最後轉識成智,又觸及了識蘊,所以,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而且還要利用五蘊起作用。(未完待續)

敬摘錄《心經講記》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的眼睛晚上會發光?
哪種雙眼皮貼最隱形?
余文樂眼睛怎麼回事?
眼睛進了異物怎麼辦?
如何「吃」出一雙blingbling的眼睛?

TAG:眼睛 | 心經 | 存在 |